腹针配合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35例
2015-04-04王容,黄佳
王 容,黄 佳
(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针灸康复科,重庆 400020)
顽固性面瘫是指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经过3个月治疗后仍留下的后遗症[1]。2009至2014年,我们用腹针配合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35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35例均为门诊患者,男16例、女19例,年龄18~73岁,病程3~8个月。排除能引起面神经麻痹的其它疾病,如外伤、腮腺炎、中耳炎、颅内肿瘤等所致的面神经损害。
符合《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2]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①发病时间超过3个月;②患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上,口角歪斜,鼓腮时漏气,刷牙时漏水,齿颊间常有食物残留;③角膜反射、瞬目反射均减退;④恢复期可见面积痉挛,甚者面部萎缩;⑤损伤在茎乳孔以上影响鼓索支时,则有舌前2/3味觉障碍;损害在镫骨神经支时可有听觉损害;损害在膝状神经节时可有乳突疼痛,外耳道或耳廓感觉障碍,或唾液泪液分泌障碍。
2 治疗方法
腹针[3]。主穴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配穴取滑肉门、外陵。常规消毒后,根据体型胖瘦分别选用1.5~2寸长度的一次性毫针,快速进针,提插捻转,以得气为度,以补法为主,留针30min,在留针的同时施灸。
隔姜灸[4]。施灸时针刺针仍留在穴位上不出,取新鲜老姜切成直径3cm,厚0.2cm的薄片,用毫针或牙签刺几个小孔贴于选定的穴位处,如阳白、牵正、地仓、颊车,面部穴位每次选取两穴(交替使用)配合神阙,将艾绒捏成拇指头大小的圆锥形艾柱放在姜片上,并从顶端点燃,当温热到达姜片,患者感到热时旋即加一薄姜片再灸治,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每穴灸2~3壮,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继续下一疗程,5个疗程后统计结果。
3 疗效标准
依据《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5]。痊愈:症状消失,面部肌肉功能恢复正常,口角正,眼睑闭合良好。好转:症状明显改善,口眼歪斜逐渐缓解,但遗留不同程度的面部肌肉功能障碍。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
痊愈18例,占52%;好转12例,占34%;无效5例,占14%;总有效率86%。
4 体 会
顽固性面瘫多属正虚邪实之证。病机为营卫不调,气血衰少,腠理不固,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侵袭阳明、少阳经脉,面部经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养,经脉纵缓不收而致病,病久邪气入里,津液运行不畅,壅塞为痰,痰瘀互结,缠绵难愈,形成正虚邪实,虚实夹杂。腹针具有引气归元的功能。中脘、下脘两穴合用有理中焦、调升降功能,气海为全身气之枢纽,关元培肾固本,四穴合用有调脾胃、补肝肾之功;滑肉门、外陵左右四穴为四关,该四穴具有调气血,疏理经气,上输下达。隔姜灸具有温经通络、祛风散寒除湿之功,能提高免疫力,恢复神经细胞的活力,使机体内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增加,对调整机体内环境平衡有重要作用。腹针配合隔姜灸可以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参考资料]
[1]李大年.现代神经内科学[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2:655.
[2]陈遗元.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793.
[3]蒋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9-102.
[4]罗卫平,郭洁妍,黄红缨.穴位透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J].针灸临床杂志,2010,(5):12.
[5]陶天道.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