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高血尿酸患者肾小球损伤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分析
2015-04-04樊文萍商静杨彦娟侯明辉王建国
樊文萍,商静,杨彦娟,侯明辉,王建国
(1 保定市清苑区人民医院,河北保定 071100;2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2型糖尿病高血尿酸患者肾小球损伤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分析
樊文萍1,商静1,杨彦娟1,侯明辉2,王建国2
(1 保定市清苑区人民医院,河北保定 071100;2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摘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高血尿酸患者肾小球损伤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360例,依据患者血尿酸水平分为高血尿酸组与正常尿酸组。观察两组尿蛋白正常期、尿微量白蛋白期、临床蛋白尿期患者例数,比较两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ACR)、心脑血管事件发病率及发生时间。结果高血尿酸组尿蛋白正常期患者53例、尿微量白蛋白期患者46例、临床蛋白尿期患者36例,正常尿酸组分别为101、42、22例,两组比较,P<0.05。高血尿酸组与正常尿酸患者UAER(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08.48,63.81)、(74.28,36.91)μg/min,ACR(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28,0.54)、(0.69,0.31)mg/mmoL,两组比较,P均<0.05。所有患者血尿酸水平与ACR、UAER呈正相关(r分别为0.519、0.463,P均<0.01)。高血尿酸组与正常尿酸组3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9.26%、9.70%,临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时间分别为(18.05±7.19)、(24.15±6.14)月,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 2型糖尿病高血尿酸患者较正常血尿酸水平患者肾小球损伤重,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且发生时间早。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尿酸;肾损害;尿微量白蛋白
糖尿病是常见代谢性疾病,长期血糖升高可以导致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血管性病变及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等多种并发症。受不合理饮食影响,2型糖尿病发病率逐渐升高。尿酸是体内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尿酸排泄与生成量的失衡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有研究[1~3]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抵抗状态与高血尿酸水平有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肾功能损伤是2型糖尿病最常见早期损伤靶器官之一。既往研究[4]表明,高尿酸血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产生。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急性心脑血管发病率是否高发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分析了2型糖尿病高血尿酸患者肾小球损伤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9月~2011年9月保定市清苑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360例,其中男193例、女167例,年龄(65.21±7.05)岁。入组患者均在禁饮食12 h后清晨采取肘静脉血3 mL,采用美国雅培C800生化分析仪检测血尿酸,严格按照试剂盒(上海科华东菱公司)说明书操作,检测范围值为0~4 720 μmol/L。依据患者血尿酸水平分为高血尿酸组与正常尿酸组。高血尿酸标准:男性血尿酸≥420 μmol/L;女性血尿酸≥360 μmol/L。糖尿病诊断标准符合2010年中国糖尿病诊断与治疗指南。排除成人晚发1型糖尿病者,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者,心脑血管疾病者,高血压病患者,肿瘤患者,服用利尿剂等影响尿酸合成以及排泄药物患者。本研究符合相关医学科研伦理学原则,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ACR)检测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观察常规测量患者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计算BMI、腰臀比。采用美国雅培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Lb),计算UAER,采用肌酐酶法检测尿肌酐,计算ACR,严格按照试剂盒(上海罗氏诊断产品有限公司)说明书操作。观察两组尿蛋白正常期(UAER<20 μg/min)、尿微量白蛋白期(20 μg/min 2结果 高血尿酸组135例,男62例、女73例,年龄(63.54±6.58)岁,平均动脉压(98.67±10.43)mmHg,糖化血红蛋白6.67%±0.43%,低密度脂蛋白(3.82±0.59)mmol/L,BMI 29.93±3.28,腰臀比0.99±0.06,胆固醇(5.89±0.43)mmol/L。正常尿酸组165例,男82例、女83例,年龄(62.17±7.62)岁,平均动脉压(99.34±10.36)mmHg,糖化血红蛋白6.71%±0.58%,低密度脂蛋白(3.77±0.68)mmol/L,BMI 25.28±3.51,腰臀比0.94±0.076,胆固醇(5.29±0.57)mmol/L。两组BMI、腰臀比、胆固醇比较,P均<0.05。 高血尿酸组尿蛋白正常期患者53例、尿微量白蛋白期患者46例、临床蛋白尿期患者36例,正常尿酸组分别为101、42、22例,两组比较,P<0.05。高血尿酸组与正常尿酸患者UAER(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08.48,63.81)、(74.28,36.91)μg/min,ACR(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28,0.54)、(0.69,0.31)mg/mmoL,两组比较,P均<0.05。所有患者血尿酸水平与ACR、UAER呈正相关(r分别为0.519、0.463,P均<0.01)。 高血尿酸组与正常尿酸组3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9.26%(26/135)、9.70%(16/165),临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时间分别为(18.05±7.19)、(24.15±6.14)月,两组比较,P均<0.05。 3讨论 糖尿病是以体内血浆葡萄糖水平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内分泌疾病。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为体内胰岛素水平相对不足,胰升糖素活性增高所引起的代谢异常。2型糖尿病常见于肥胖超重患者,体内胰岛素释放相对不足、血脂升高、胰岛素抵抗是其主要病理状态。高尿酸血症是体内尿酸分解与合成代谢障碍的内源性代谢紊乱。尿酸是嘌呤代谢的产物,腺嘌呤核苷酸是尿酸生成的前体产物,常态下腺嘌呤核苷酸生成与分解速率相当,每日生成尿酸数量恒定。研究[5,6]表明,凡能引起体内消耗活动增加,如糖、脂肪、血脂水平升高,ATP减少,均可导致腺嘌呤核苷酸大量产生,尿酸生成增加。近年来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逐渐增多,高尿酸血症已经成为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7~10]。2型糖尿病伴高尿酸血症是否相互影响造成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目前尚缺乏研究[11]。 肾脏是2型糖尿病主要损伤靶器官之一,病情发展一旦进入临床蛋白尿期,肾脏功能损害多不可逆。ACR、UAER是目前临床早期判断糖尿病肾病主要指标之一,其水平升高与肾小球损伤有关,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ACR、UAER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尿酸组尿蛋白各期临床发病率高于正常尿酸组,UAER、ACR高于正常尿酸组,且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ACR、UAER呈正相关。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尿酸水平时可加重肾小球损伤。动物实验证明,高血尿酸水平可以诱导肾小球旁细胞表达肾素,刺激白细胞产生细胞因子,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诱发肾小球肥大、囊内纤维化。降低血尿酸水平是否有助于抑制2型糖尿病肾病发展尚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还显示,高血尿酸组心脑血管事件临床发生率高于正常尿酸组,发生时间早于正常尿酸组。高尿酸血症促进炎症细胞因子反应增加[12]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关于高尿酸血症如何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并加重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发病率的机制尚待下一步研究分析。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高血尿酸患者较正常血尿酸水平者肾小球损伤重,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且发生时间早。 参考文献: [1] 于翰,柳洁.高尿酸血症对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及其与胰岛素抵挡的关系[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1,3(3):232-235. [2] 冯田田,胡蕴,程程,等.血尿酸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21(11):986-989. [3] 吴凯,陈晓平,高音,等.血清尿酸对2型糖尿病预测价值的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11):1153-1155. [4] 彭程,王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20(3):224-226. [5] 孙雪,贾伟平,胡承.高尿酸血症与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3,12(11):859-861. [6] 梁惠霞.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尿酸与血脂水平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1):2916-2917. [7] 冯晓红,杨雪辉,吴巧敏,等.高尿酸血症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0,11(8):712-713. [8] 陈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12):1647-1648. [9] 马磊.2型糖尿病患者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J].山东医药,2011,51(29):68-69. [10] 杨箐.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尿白蛋白白排泄率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10):60-63. [11] 王玫,任安,叶山东.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尿白蛋白/肌酐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4):341-343. [12] 徐蓉,孙丽荣.血尿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关系[J].天津医药,2011,39(11):1006-1009. 收稿日期:(2015-11-03)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2-266X(2015)47-0082-02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5.47.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