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美好梦想为现实制度: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探析
2015-04-03吴儒忠
吴儒忠
摘要: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主要体现为以实现“中国梦”为奋斗目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一个主体”;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二轮推进”;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腐倡廉和法治中国建设为“三管齐下”;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四个战略”;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制度建设为“五位一体”,从而构成习近平化美好梦想为现实制度的治国理政思想。习近平同志长期基层工作实践是其治国理政思想生成的主要基础。
关键词:中国梦;治国理政;改革开放;法治中国;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2-0034-03
2014年12月17日,中国日报网报道了一则新闻:“根据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艾什中心官方网站今天公布的对世界主要国家领导人形象的全球公众调查结果,在受访者对本国领导人认可度、30国受访者对十国领导人认可度、以及受访者对本国领导人正确处理国内及国际事务信心度方面,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都排第一名。”[1]这则报道既是对习近平同志夙夜在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肯定,也是广大受访者对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思想的拥护和褒扬。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其治国理政思想的充分表达,也是其超凡的领袖魅力所在。
一、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及其价值引领
中国梦是全体人民的梦,始终突出的是人民主体地位。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和“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诗来回顾和描述了中华民族怀揣梦想、矢志奋斗的昨天、今天和明天。[2](P.35)习近平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P.28)人民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中国梦根植于人民,其根本归属也在于人民。因此,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一)中国梦在时间上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的集体奋斗史
中国梦从实现的时间上看,属于一个历史范畴。十八世纪前的中国,无论是从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来说都稳居世界其他国家之前,底蕴丰厚的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妄自尊大和委曲求全的政策,在资本主义国家坚船利炮的威吓下,不断地割地、赔款,中国变成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复兴的宏大梦想就成了无数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自鸦片战争以来,深藏于中国人民心中的民族复兴梦想不再是空中楼阁。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P.27)而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P.4)“中国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它既是重要的战略思想,又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其重要的价值引领在于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内涵。因此,中国梦的实现是中华民族集体奋斗史的统一表达。
(二)中国梦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
中华民族固有的“家国情怀”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相连。十三亿中国人的梦想是丰富多彩的,具体到每个人的事业梦、求学梦、健康梦、住房梦、婚姻梦、明星梦等等不一而足,所有这些梦想都汇聚成强大的中国梦。中国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基础,其核心在于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或者说整体价值。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5月4日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寄语青年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并号召共青团“要用中国梦打牢广大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础,教育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用中国梦激发广大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要积极为广大青少年实现梦想提供服务”,“努力为广大青少年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2](P.53)
(三)中国梦是世界各国人民在和平基础上的相通之梦
事物总是不断联系并相互影响的。没有和平,发展就无法谈起,更谈不上各国人民顺利实现自己的梦想。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4]中国梦既关乎中国,也关乎世界。与此同时,国际社会一部分人往往对中国的发展带有偏见甚至误读。他们把中国梦曲解成“强权梦”、“霸权梦”、“扩张梦”等等。和平发展的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各国之梦虽有区别,但仍可相互借鉴。习近平同志无论是在会见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还是在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采访时,均表述了这样一个观点:“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想相通。”[2](P.64)因为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靠和平发展,它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世界人民,它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和机遇,不是动荡和威胁。中国走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增加了世界和平发展的正能量。现实已经证明并将不断证明,越来越多的国家正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
(四)中国梦的终极价值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1847年10月,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这样展望共产主义社会:“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9](P.243)这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引着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6](P.9)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好共同富裕这个根本原则,调整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下大力气解决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习近平同志在化美好梦想为现实制度上的“一二三四五”
(一)“一个主体”,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旗帜就是方向。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2](P.21)把道路问题提到生命的高度来自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用六个时间段回顾和梳理了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史,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反映中国人民意愿和适应中国和时代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二轮推进”,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改革开放既是实践论又是方法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三)“三管齐下”,即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腐倡廉和法治中国建设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群众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之风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反映强烈。通过一年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下,全党改进作风有了一个良好开端。针对社会上的种种议论和思想情绪,习近平同志亮出了党的态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
习近平同志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他强调,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切实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了体现党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和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中央印发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作为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习近平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7]
(四)“四个战略”,即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8]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的治国方略,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在吸取前苏联亡党教训下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强烈反思。四个战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五)“五位一体”,即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文化制度、生态文明制度
具体说来,有如下新举措:
在经济体制方面,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问题,即处理好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于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府职能和抑制消极腐败现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等于起全部作用。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优势。因此,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共同富裕和弥补市场失灵等。
在政治体制方面,主要是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加快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在政协健全委员联络机构,完善委员联络制度;发展基层民主,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上,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和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
在文化体制方面,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到管文化转变,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在社会事业和社会治理体制方面,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从根本上杜绝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确保国家安全。
在生态文明制度方面,总的思路是按照所有者和管理者分开和一件事由一个部门管理的原则,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建立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人职责的体制。具体而言,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实现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