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新医改
2015-04-03
南风窗 2015年7期
生老病死,人生之大事。是否有個健康的身体,生病了能否得到妥善的救治,是人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按现代政治理念,在医疗卫生方面享有基本保障是人权的一部分;按党和政府为中国规划的发展蓝图,提供完备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意;按党的政治品格,能否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是检验群众路线是否得到贯彻落实的一把标尺。
众所周知,我国的医改走过弯路。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在经济领域大显神威的市场手段被大肆引入市场失灵的医疗领域,结果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群众医疗负担加重,医患关系紧张等等。这一轮医改被公认为是不成功的。
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航,俗称“新医改”。新医改最主要改的是方向,把市场化导向调整为政府主导,公益性取向。短短几年,医保覆盖面从不足20%提高到96%,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新医改一如其他改革,中央定下了指导精神,各地发挥创造性,探索不同的实践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安徽模式”和“三明模式”脱颖而出。“安徽模式”侧重基层医改,已经向全国推开,这就是为什么新医改的成果在基层感受得更明显的原因。城市医改相对滞后,很多过去积压下来的问题仍未缓解,“三明模式”为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走出了一条新路,但能否在更广的范围内被接受,目前还不清楚。
新医改还在路上。我们注意到,新医改启动初期的良好势头目前有减弱之势,这是令人担忧的。新医改已经取得的成绩决不能丢,新医改尚未解决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快步伐,予以推进和完善。
今年全国“两会”上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只要党和政府为人民谋福祉的立场坚定,坚持医改的公益性方向,健康中国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