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之研究》对现代体育教学的影响
2015-04-03周敏
周敏
《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体育思想的诠释,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通过学习以一个崭新的视角解读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对于现代体育教学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现代体育教学《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体育思想的诠释,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毛泽东还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就已然认识到体育之于人的必要性是排在第一位的,他于1917年4月1日以二十八画生为名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了影响中国体育教育发展的文章——《体育之研究》。全文共有9部分,分别是体育之研究的背景、目的;释体育;体育在吾人之位置;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体育之效;不好运动之原因;运动之方法贵少;运动应注意之项;运动一得之商榷。在文中前瞻性地提出“全民健身”“终身体育”“体育第一”和“三育并重”的体育思想。全文短短六千余字,字字精炼,言简意赅,引人深思,对如今的体育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毛泽东的体育思想
毛泽东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民族危亡之紧要时期,他抱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之心,对于人民体质日渐轻细、国力苶弱的状况发起了呼吁。认识到人民体质攸关民族盛衰,只有在身体上强于各国,智力才能平均发达,在世界才有立足之地。借用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的一段话来解释“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毛泽东提出“坚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今之提倡者,非不设种种之方法,然而无效者,外力不足以动其心,不知何为体育之真义。”“欲图体育之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之自觉不可。”在这里毛泽东明确指出要想达到体育锻炼的效果就必须让人们在主观上正确认识体育,促使自觉进行体育活动。但是让我们看看现今的体育对于人们是何种位置。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门必修的课程,甚至是跟升学考核挂钩;对于社会人群来说工作和赚钱永远比体育锻炼重要,更何况他们都是从学校走出去的,接受过正规的12~16年的体育课;对于老年人来说体育活动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顺便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为此,我认为现代的体育教学是有瑕疵的,是急需改良的“一门课程”。
二、《体育之研究》对现代体育教学的影响
1.爱“屋”及“乌”的推力
毛泽东作为中华民族的领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人。他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理论研究由于他杰出的领导能力也备受推崇,自他的文章被发表之后,研究体育之研究的学者不下数百位。中国人民爱戴他,推崇他,尤其对思想领域更是爱屋及乌。至此,每位国家领导人都比较重视体育的发展,逐渐加大对体育的投入,真正遵循“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欲强国力,先壮其国家根本——人民。
2.固步自封的效能
《体育之研究》在第六部分指出“运动之方法贵少”,“提出游戏宜乎小学,兵式宜乎中学以上”的严重影响学校体育上学模式的观点。较之国外体育的发展,我国由于受限制于规矩体育而人民群众的体质呈现近三十年的下滑趋势。像学校开展的体育项目条条框框太多,规矩太死板,体考的成绩又跟学生最关注的事情升学挂钩,严重激起了众多人的逆反心理等不良现象。在学校里有着大家都喜欢运动,但是都讨厌上体育课的奇怪的引人深思的现象。追其源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指示过:“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随后便有体育课程要求的文件出台,所有学校必须严格执行。严格执行之后依然体质下滑,体育课程的设置对于学生体质的增长并没有起到当初制定时预计的目标。
3.夸大体育之功效
《体育之研究》里提到“身顺而心违,精神受无量之痛苦,精神苦而身亦苦矣”。每个人进行体育活动都并非是自愿、积极的,既然如此“故夫体育非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中的乐乎吾心与上述所说岂不是自相矛盾。此文章中还有提到“体育者,人类自其养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体育选材学有介绍,身材的遗传力高达81%,体重的遗传力为78%,唇裂的遗传力是76%以及糖尿病的遗传力是75%等数据说明了遗传对于人们体形、体质乃至健康影响都是重大的。体育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使人更加健美,但是说体育可以延长寿命,改变体质确实没有得到科学验证的妄断的结论。更有运动员尤其是专业运动员们大多中年逝去,足球运动员曹春鹏20岁猝死在球场上;39岁的女子短跑世界纪录保持者、奥运会女子100米和200米金牌得主格里菲斯·乔伊娜在睡梦中死去。现今体育的功效夸大之风日趋严重,本文并不是指责《体育之研究》中的观点,只是就现实情况做一个阐述。
三、对现代体育教学的建议
1.提供良好保障,鼓励自由发展。给学校乃至社会提供优良的体育运动场所、指导、福利,给予其足够的发展空间,做自己想做和喜欢做的运动。有利于民心顺应,社会和谐,甚至开创出新型的运动方式。自下而上永远比自上而下有效率,有成效。
1.创设运动随处化的社会氛围。提供人民大众随时、随地、随想能运动的机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2.改体考挂钩升学、毕业的政策,为奖励体考达标及超标学生。启发学生内在稳定体育动机,有效提高学生的“健商”。
3.取消体育课上的众多规定,但是保留最后的考核制度。变老师主动教授体育运动的知识,为学生主动去体验、发现问题、获得知识。
参考文献:
[1]毛泽东.体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2]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陈书良.梁启超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