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外语教育
2015-04-03许秀妍
许秀妍
应我国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势,以高等教育国际化为背景,探讨我国高校外语教育如何在国际化趋势下通过培养大学生外语技能,传播目的语文化同时强调本国传统文化教育,从而进一步加强国家安全,促进国家经济繁荣。从保护我国文化安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角度审视和比较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外语教育政策和他国外语教育政策,从中挖掘值得借鉴的经验,继而深入了解外语教育中存在的影响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问题;最终,为在外语教育中合理导入目的语国家文化的同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路径方法提出了建议。
高等教育国际化文化安全文化软实力外语教育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中,高等教育迈入了国际化的进程,担当起了共有、共用和共享的新文明传播者角色。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包含有多种多样具体活动的多元化而非一元化的发展趋势,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正融于全球意识环境中的教育体验。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程中的国际内容;二是与培训和研究有关的学者、学生的国际流动;三是国际的技术援助与合作计划。由此可见,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赵中建,2001)。这种跨文化交际可以拓宽参与者对待自己国家的视角,加深对异国文化的理解。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如果对本国和他国的文化背景了解、理解得不够,在沟通时遇到障碍,那么,弱势国家的文化将会面临安全问题。
一、维护文化安全的外语教育政策
国家文化安全指一个主权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特别是指主流文化价值体系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意识形态、社会基本政治制度、价值观念、语言符号系统、知识传统、宗教信仰等主要文化要素免于内部或外部敌对力量的侵蚀、破坏和颠覆,从而确保主权国家享有充分完整的文化主权,具备同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协调一致、良性互动与不断创新的文化系统,并在人民群众中间保持一种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石中英,2004)。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
在国际化的局势下,我国高等教育作为新文明传播者必须担当起中国文化安全的维护者和发扬者的角色。而高等教育层面的外语教育更要站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立场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外语教育在全球化过程中起着桥梁的作用,不同的国家的文化通过这座桥进行往来交流。但是,一座被合理充分利用的桥梁必定是“双向”的,不只是为舶来文化开设的。因而,这座桥梁更重要的作用是维护发扬自身民族文化。要使外语教育在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方向标下顺利进行,就要制定积极、明确的外语教育政策。
横向比较各国的外语教育政策,我们会发现不同国家外语教育政策在维护各自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安全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力。美国的外语教育政策经历了一个从不被重视到被高度重视的过程。在美国的外语教育体系中,并没有将个别外语放在极其突出的地位,而是做到百花齐放。美国的宪法规定:要获得美国国籍的移民,必须具有一定的英语能力。由此可以看出,维护母语的地位在外语教育的制定中发挥着前提作用。澳大利亚的教育政策非常重视外语课程的地位、语种的选择、师资的培训以及资金的投入,在这种多元的外语教育政策下的外语教育稳步发展。澳大利亚把外语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注重外语的经济价值,强调外语的经济效用,在加大外语教育的经济投资的同时重视外语教育的长远规划。澳大利亚在保证外语学习多样化的同时也重视母语的地位。《澳大利亚语言规划简述》和《国家语言政策》明确地记在澳大利亚的国语和官方语言为英语;法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其外语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而得到重视的;法国一贯主张“文化多元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外语教育多元化”逐渐被纳入这一体系。为鼓励多元化,法国采取了政策干预的策略。法国外语教育在保证语种的多元化、保障教学有效性的指导思想下要求所有年轻人都掌握至少两门外语,同时要向其他的文化开放,发觉国内方言宝库;德国外语教育政策的核心目标是为了学习者更好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从而获得个人的终身发展。德国外语教育政策特别指出外语教学应促进学习者的独立成长,增加跨文化伊始和加强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德国外语教学提倡多文化教育的理念。语言对于德意志民族的意义是延续民族及国家文化的命脉,祖先语言之重要性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德国一直积极争取德语在欧盟的地位,并且为外来移民提供学习德语的机会,把德国社会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作为教育的一种财富;东亚各个国家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因而被迫放弃闭门锁国国策的历史。东亚各个国家总体来说经历了一种从保守到慢慢适应时代发展的过程,从而谋求国家和教育的现代转型。东亚各国确立的外语教育政策是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逐步转为向西方国家学习,谋求强国之路。
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外语教育政策的认识起步较晚,在制定过程中走过许多弯路。纵向看我国外语教育发展史,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俄语教学一枝独秀的政策到60年代外语教育的低谷阶段,再到70年代后确立以英语为第一外语多语种全面协调的发展政策,每个阶段的外语教育都与当时的国家政治经济紧密相关。但是,不同于美国等国家,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并没有以法律形式对语言教育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而是以以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的文件形式出现。同时,长远的整体的外语教育规划也处缺失状态。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在不同时期对于外语教育都有政策性的指示和部署,对于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一直没有相关的部门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长期的规划,唯一较长期的规划是1964 年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的《外语教育七年规划》(胡文仲,2009)。现有的外语教育政策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地位的不断提升,有必要根据国家软实力和外语教育的需要,制定长期的规划和策略。endprint
二、面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我国外语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外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外语教育中,文化安全的内涵体现在在传播外国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能沟通保护和发扬我国的语言文化,从而捍卫我国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利益,强化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意识。然而,我们的外语教育实践在维护和提升国家文化安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长期以来,大学外语教学强调实现跨文化交际为目的,培养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技能。但是,高等教育外语教学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和“证书教育”,因而文化素质教育仍得不到实现。特别是,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外语教学中被忽视。即使在一些高校中已设置了中国传统文化或中西文化对比的课程,但是,在实际的外语教育中并没有将中西文化很好的融会贯通,做到知己知彼,师夷长技。当前,高校学生缺乏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缺乏对外来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念的抵制力。外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导入业已成为教学界的共识。但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传统文化输出的“失语”现象却暴露出我国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内容的缺失。实际上,外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因素在实现外语教学的宏观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方面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在外语教学中树立知己知彼的文化观,才能使外语教学真正成为传承中外优秀文化、沟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就此,国内不少学者撰文提出, 我国外语教学不能仅局限于对“目的语文化”的重视。一旦母语文化“失语”,中外文化交流中就会出现“投之以木桃”却无以“报之以琼瑶”的尴尬局面。实际上,在与英美国家的人士进行的跨文化交际中,对方不仅需要我们理解英美文化,而且更希望了解中国文化。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国家来说, 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 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面对外部世界、反思民族传统, 从而实现个人素质的综合提高。而人的素质的综合提高则是促进经济现代化的深层动力。在教育部2003 年“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曾明确指出,外语教学的目标不仅仅只是学会一门“工具”,还是“传承中外优秀文化,增加人文和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母语文化”在培养外语学习者“综合素养”方面应与“目的语文化”处于同等的地位。
第二,在全球化、国际化的环境下,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很多国人的母语意识不强,在语言态度上表现为重外文轻母语。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过早过度强化外语教学,一些学校每周开设的外语课的时间超出教学大纲的规定,与汉语课平分秋色。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在校的外语学习时间要远远超过汉语学习。从而导致学生怠慢了母语的学习,对母语文化的精髓浅尝辄止。事实上,母语教育的忽视已经严重影响了外语水平和能力,其中最突出的反映就是翻译能力的低下(佟晓梅,2010)。因而,在培养外语专业人才或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各领域人才过程中,母语语言、文化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外语教学中语种单一化,过于重注英语,忽视了其他语种。在我国高等院校中,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外语教学主要是英语,而俄语、日语、德语、法语等语种的教学只针对专业外语学生。面对其他专业学生的此类语种教学在不断萎缩的状态。比起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等外语教育多元化的国家,我国的这种外语教育政策不利于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第四,紧缺具有了解中外历史、文化、文学素养的高水平专业外语人才。目前也没有相关培养这方面人才的规划。我国目前培养的外语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已经有相当的数量,博士生层次主要培养高校师资和研究人才,但是,国家领导人的翻译、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国际组织的工作人员、经典著作和文学名著的翻译等高水平的外语人才仍然紧缺。这类人才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外语,同时还必须有中外历史、文化、文学的深厚学养,具备科技、经济、金融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这方面的需要将更加急迫。
三、建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外教教育规划与策略
我国正处于国际化进程中,一方面,需要将我国的民族文化介绍给世界;另一方面,需要吸纳国外先进文化的营养。另外,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在教育文化、外交事务、经济交流中承担的责任也不断加大。这对我国的教育水平,外语人才,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国家相关部门需要做好外语教育政策规划工作,立足于本国国情,全面评估我国外语教育的资源、教育环境、人才需求、教育传统可能对教育的目标带来的影响。在规划教育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国家教育战略发展的需要,注重短期目标与长期发展的平衡性,为国家教育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实现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等全面发展。在规划过程中,需要集中学者专家和研究工作者,运用科学的方法,确保制定具有全局性、可行性、战略性的规划。外语教育政策制定者应该懂得语言学,应该了解不同的语言学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对外语教育的意义、内容、过程和结果的启示。(程晓堂,2012)
其次,在外语教育内容上,特别是文化导入过程中需要增加传统文化点,提高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地位。多元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习世界文化,培养多元化的文化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多元文化“和而不同”的态度。外语教育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导入中华文化的知识点,培养学生传播中华文化的意识注重在外语教学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意识。
再次,外语教师教学的过程,不仅传授外语知识,而且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文化修养传递。因此,外语教师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外语教育的工作中,教师素质的培养也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划。
最后,外语教育的目标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对规划的评估监测中,可以采取考试、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了解不同类型院校、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反馈意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动态的调整,以适应提升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四、结语
人类进入21 世纪以来, 以经济全球化为主导的全球化趋势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它极大地带动了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但“文化全球化”并非“文化一体化”,而是一种多元文化并立存在、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动态平衡。正如国学大师张岱年指出的:“经济趋于全球化, 但是各个民族必然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文化的丰富多彩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景”。2004国际大学协会(IAU)等四个机构共同起草了《分享优质的跨国界高等教育》其中关注4个方面,之一就是在高等教育中保持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在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政治趋于多极化的背景下,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题,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应充分发掘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代表的“软实力”。因此,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不但要树立“知彼”的文化观,更要培养“知己”的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我国外语教学才能够真正成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沟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语言学理论对制定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298-307.
[2]胡文仲.新中国六十年外语教育的成就与缺失[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3).
[3]郭丽君.全球化下的跨国高等教育——视点、问题与中国的应对.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石中英.论国家文化安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3).
[5]佟晓梅.全球化下的外语教育政策[N].光明日报,2010-05-12.
[6]张岱年.文化创新与文化继承[J].中国文化研究,2000,(4):1-145.
本文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青年教师预研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2012YYS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