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三区”办学条件下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究
2015-04-03韦联桂
韦联桂
作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双力推动的产物,高校多校区办学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全新挑战。本文以广西财经学院为视角,结合该校“两地三区”办学学生管理现状,分析学生工作面临的难题,探索构建多校区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
两地三区学生管理工作模式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与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很多高校出现“一校多区”办学新格局。作为广西区内唯一一所财经类专业较齐全的院校,广西财经学院也不例外,出现“两地三区”办学实践,即学校现有明秀、相思湖和防城港三个校区,分别位于南宁和防城港两个地区。“两地三区”办学新格局拓展教育发展空间,优化教育结构,弥补教育资源不足,提升办学层次,但也给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诸多挑战。
一、“两地三区”办学学生管理现状
1.校园内外环境复杂。学校老校区位于南宁市区内,地理位置优越,校园环境和氛围浓,周边配套设施齐全。但相思湖与防城港校区地处城乡结合部,社会配套设施滞后,缺乏都市气息;交通不便,治安混乱,安全问题突出;办学时间短,工地痕迹明显,校园美化绿化环境及公共设施不完善,造成学生期望与校区现状冲突,缺乏对学校的认同归属感。
2.校园文化氛围缺失。相思湖与防城港校区活动条件有限,学术文化交流少,第二课堂质量不高,校园文化氛围难以形成;校区上课教师流动大,学生难以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按财经类、非财经类和高职类分驻各校区,造成不同学科学生接触与交流不多。缺少与校园文化交融,缺少教师“言传身教”与不同类学生“传帮带”,不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学生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3.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相思湖、防城港校区位于与明秀校区有一定空间距离的城郊地带,导致学生从大学生活中获取信息量少,延缓他们成人化进程及心理健康成长;“90”后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心理与思想尚未成熟,独立生活能力弱,环境适应与调节力差,加上校区常驻学工人员不多,未能及时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与问题,致使学生出现困惑、烦躁和悲观等心理问题。
4.学工队伍力量不足。一校“两地三区”,学生管理事务及工作量成倍增加,学生工作面临人手不够、力量不强的困难;学工人员在分校区不仅要协调与后勤、保卫、物业各方关系,且要开展校园文化和大量常规事务性工作,加上分校区的特殊性,下班后校园仅剩少量值班教职工与辅导员,而辅导员均是刚毕业的硕士生,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给学生工作造成很大压力。
二、“两地三区”办学背景下学生工作面临的难题
1.校区增多,区位分散,增加学生管理难度。“两地三区”办学特点是校区分散,且有空间距离。学生以专业分驻各校区,校区间文化传承与创新时间短,校园文化短期内难以形成;校区增加,学生管理就此须投入更多人、财及精力,学工人员压力大增,管理难度加大;校区分散,学生工作就此需更高沟通协调力,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校区间在工作中常常会出现矛盾,处理不好,会降低学生管理效率。
2.组织管理结构复杂化,降低学生工作效率。学校采取条块相结合的混合型模式,可提高管理有效性,解决“两地三区”办学各种困难,保证学校正常运转。但管理机构繁杂化,各办学单位间条与块、条与条、块与块关系协调与管理极具复杂性,短期内难以调整与完善,致使管理“战线过长”;且在机构设置、学科建设、专业培养及后勤服务等方面出现未曾遇过的情况、矛盾,无形中降低学生工作效率。
3.教育管理资源难以共享,加大学生工作压力。异地多校区办学,各校区特点差异性大,教育场所、教学设施、实验实训以及图书资料等教育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且处“边建设、边使用、边完善”状态的相思湖、防城港校区,各种资源一时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学术讲座及第二课堂资源不平衡,校园环境、氛围和文化底蕴等无形资源不足,导致学生情绪不稳、心理失落,给学生工作带来压力。
4.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给学生管理带来挑战。相思湖、防城港校区均地处城乡结合部,周边娱乐设施少,银行、超市、书店等商业点少,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等教学场所,操场、体育馆等课外活动设施,虽环境优美、设施新,但仍在建设与完善中,学生课余时间未能充分利用,给学生管理带来诸多挑战。
三、“两地三区”办学条件下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思考
(一)转变思路,更新理念,明确定位,构建扁平化学生管理组织结构
1.转变思路,坚持“一个大学”理念。转变思路,更新理念,增强意识,坚持“一个大学”理念:将学生管理工作作为一个有机统一体,统一思想,整合资源,统筹规划,整体部署,全面实施;明确目标,制定统一教育管理工作规范,打造师生信任、新型的学工团队,营造和谐人际网;转变方式,由层层管理向指导与服务、规范自律转变,由灌输教育向教育、引导与服务互相渗透转化,提升多校区学生管理有效性。
2.明确定位,构建扁平化学生管理组织结构。科学定位,合理分解学生管理目标,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各校区,构建“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扁平化管理组织结构。即在同一平台上建多个学生工作中心并转移到各校区,以各校区院系学生工作站为单位;以学工部为领导核心,做宏观决策、协调处理,把握工作发展方向,实现以学校为主体、各校区为中心、各院系工作站为基点,反映学校宏观指导,体现各校区特色的学生管理模式。
(二)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完善学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1.以信息与网络为基础,建设数字化校园。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强化从环境、资源到学生管理及活动的信息数字化,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数字化校园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全校信息网络化,让学科、师资、图书资源得到优化与共享,打破异地多校区办学时空屏障,为各校区沟通与联系、规范学生工作、便捷处理事物提供高效管理手段和环境,降低学生管理成本,提高效率。endprint
2.以数字化校园为平台,完善学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推进“学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学校——校区——各学院——学生四级学生工作网络系统,健全学生综合管理信息库,将学生档案、资助、评优评先、医保、就业与社会实践等纳入库中,提高学生日常管理效率;设立网络思政教育、心理咨询,及“校长在线”“校情通报会”“职能部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阵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交流顺畅。
(三)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区交流与融合,发挥育人功能
1.以大学精神为纲,强化各校区校园环境。依据学校办学特色,凝炼“大学精神”并以之布局各校区校门、建筑、园区,如教学楼、图书馆、实训楼可以优秀校友“大学精神”命名;设计富有文化特征的人文景观,如喷泉、园林等景观布设及美化,及在道路和广场等场所布置具有内涵的雕塑、书画作品;争取当地公安、司法、文化与工商等部门支持,净化各校区校园及周边文化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2.强化校园文化特色项目建设,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整合资源,建设各校区校园文化特色项目:以学科专业为主导,打造“一院一品”特色校园文化项目,开展社团文化节系列文化活动;以学生成才为目标,打造“服务广西新发展厅局长走进校园”项目,举行人文讲坛系列学术活动;以实践服务为依托,打造“实岗挂职锻炼”项目,开展“三下乡”系列实践活动;以文体活动为载体,打造校园文体项目,举办大学生艺术展演系列活动,促进各校区文化交流与融合。
(四)优化学工队伍配置,搭建辅导员交流成长平台,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1.配备专业化学工队伍,改进管理服务工作。做好“两地三区”学生工作的关键在于打造一支稳定、专业精的学工队伍。因此,必须结合教学、人事改革,从人员配置、专业培训、职业发展、职称待遇入手,强化学工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健全考评、激励、保障与监督机制,保证队伍稳定性。尤其是相思湖、防城港校区更要配齐人员,强化专业培训,倾斜激励、评优机制,树立宣传典型,保障队伍可发展性。
2.以“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为载体,促进辅导员交流成长。以“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为载体,举办辅导员博客博文大赛,评选表彰“十佳辅导员”,创办辅导员之家,提高辅导员业务能力,扩大成长空间;开办辅导员论坛,举行辅导员party,成立辅导员年级组,广搭“两地三区”辅导员工作交流平台,并邀请校内外教授专家、资深辅导员参加活动,在交流中增感情、促成长。
(五)结合学生实际需求,更新学生管理工作内容,关注学生成才发展
1.加强学风建设。从学生需求出发,首推网络评选“嘉和励学金”项目;结合全员育人特点,推进院长、职能部门领导“谈学风”项目;举办“学风建设”论坛,开设“学业与人生”讲坛,与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结合,强化督导、考评和表彰力度,不断优化学风建设,提升学生管理实效性。
2.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开展心理健康宣传与普查行动,做好新生心理健康测试、建档及适应性教育;打造《心理学·问学堂》项目;完善心理健康“三级网络”建设,开展多层次心理危机干预与辅导,实行“两地三区”心理咨询值班制,增设网络咨询平台,为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提供服务。
3.建构全程式资助体系。健全政策,完善“两地三区”学生帮扶救助机制,构建以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金为渠道,勤工助学基金、奖学金为激励,减免学费、特殊困难补助与社会资助等为辅助的全程式资助体系,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一校多区办学条件下学生管理工作采取何种模式,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但不论采用何种模式,都应立足学校实际特点,转变思路、更新理念、规范管理、强化服务、回归教育,在发展中形成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陈菡,王伟.多校区高校分校区学生工作现状及对策[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1,(4).
[2]宫树华.浅谈我国多校区大学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及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4).
[3]李婧.高校多校区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7).
本文系广西财经学院2013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科研课题“多校区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