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对突发事件初探
2015-04-03陈忠怀熊剑平房雯
陈忠怀++熊剑平++房雯
高校突发事件会对学校的教学、科研正常秩序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不能及时正确地应对,将会引发危机。本文从高校突发事件的界定入手,分析了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和进程,提出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应遵循的原则,对高校在非常态下的管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高校突发事件应对原则所谓高校突发事件,一般是指突然发生,对学校的教学、科研正常进行,对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和损害,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对学校产生不利的影响,破坏学校正常秩序及安全的紧急事件。高校突发事件一般发生在校内,或者虽然发生在校外,但是事件与学校或师生等有关。由于高校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地方,突发事件不仅会给当事人及其家庭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且还严重地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对师生造成的心理冲击更是无法弥补。因此,研究高校突发事件的规律,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分析
高校突发事件具有事件爆发的不确定性、事件进程的紧急性、事件影响的广泛性、事件应对的非常规决策性等主要特点。
1.事件爆发的不确定性。高校突发事件在爆发的开始,对管理者而言,一般很难采集到相关的信息,信息的滞后性十分明显,管理者无法进行及时地判断,而事件本身又在瞬息万变,对事件后果可能涉及到的影响没有先前的经验性知识作指导,所以,不确定性是突发事件的一个很大特点。
2.事件进程的紧急性。高校突发事件一旦爆发,对学校而言其所面临的管理环境达到了一个临界值,学校管理者需要在高度的压力下迅速做出决策,这对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是一个很现实的检验。
3.事件影响的广泛性。虽然高校突发事件一般只是在高校内发生,但是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高校爆发突发事件很容易形成“涟漪反应”,将会对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产生严重的影响,事件的主体将会具有社会群体的广泛性。
4.事件应对的非常规决策性。对突发事件的管理是非常规管理,也就是说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在有限的信息、时间和资源条件下,寻求较“满意”的应对处理措施,这不同于一般的常规管理决策。高校要迅速完成从常规管理转到非常规管理,即从常态到非常态的转换。所以,管理方式的转变是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进程分析
对高校突发事件的进程进行分析,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全过程”的应急管理模式。高校突发事件一般要经历酝酿、爆发、恢复三个阶段,并遵循着这一特定的生命周期,在每一阶段,需要高校管理者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1.酝酿阶段,是指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各种因素不断积累膨胀,引发事件爆发的可能性不断增大。阻止事件的发生,尽可能控制事态的发展,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而具备预警分析能力则是对高校管理者的基本要求。
2.爆发阶段,是指引发高校突发事件因素的积累已达到或超过了临界值,事态的发展也由量变转变为质变。这时,高校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要动用各种管理资源,尽最大可能及时地控制突发事件,防止事件的蔓延,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这时的关键是管理者的快速反应能力。
3.恢复阶段,是指突发事件的影响已减小或消失,高校非常规管理的强度在减小,常规管理的强度在增加,高校正在逐步转入常态。对高校管理者而言,尽快恢复正常秩序,对整个突发事件的过程进行调查评估,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这时强调的是高校管理者的善后学习能力,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为应对下一次的突发事件做准备。
三、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
1.建立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原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体现了事前管理的重要性。从防范到化解,再到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事后的恢复,这就是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建立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就是为了起到防范的作用,使高校管理者树立危机意识,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征兆进行监测与评估,为决策机构提供信息。
所谓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就是学校的相关部门和管理人员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诱发突发事件的各种因素和征兆进行事先的监测与评估,并由此确定进行突发事件管理的活动。所以,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基本功能是预报,也就是对潜在的突发事件(可能爆发,也可能不爆发)发出提前预警,使高校做好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变被动为主动。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来讲,高校只有建立了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才是最节约成本和最有效率的管理活动。
2.制定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处置预案的原则
学校管理者应该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针对学校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和方案,并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这在突发事件管理中是十分重要的。制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就是为了明确一旦突发事件来临由谁来应对和如何应对的问题。高校在制定处置预案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预案要有弹性。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复杂性,任何一个预案都不可能是天衣无缝的,也很难穷尽所有的细节,所以,在制定预案时不能太刚性。一个完整的预案,应包括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原则、处理程序、资源保障以及管理者和组织的分工关系等。
(2)方案要多样性。高校突发事件的最大特点就是时间紧、种类繁杂,并不能保证每一个方案都能成功地应对突发事件,因此,在制定方案时,一定要准备一些备用方案。一旦第一方案失效时,就可以紧接着采用第二方案……这样,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就不会束手无策。
(3)预案要有实用性。制定预案时,一定要考虑到高校本身的资源特点和实际情况,还要充分利用社会和外部一些可以利用的资源,尤其是危机管理方面的一些专家,高校可以吸纳他们为顾问。这样,不但可以弥补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人才的不足,而且还有助于提高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公信力,使师生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信心。endprint
3.进行高校应对突发事件培训演练的原则
对师生进行培训与演练,是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管理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培训与演练,不仅可以提高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与信心,而且还可以及时发现预案中的不足,从而达到完善突发事件管理的目的。
清华大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每年新生刚一入校,就对他们及时地进行反恐、消防等方面的培训和演练,通过这样的培训,使学生们掌握了一定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这种做法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并在其他高校进行了推广。
4.建立高校应对突发事件信息沟通机制的原则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明确规定,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这就要求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随着社会的进步,传播媒体的发展,人们的权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在不断地增强。师生们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对信息的需求是十分渴望的,如果高校没有一个高效的沟通机制,各种谣言和虚假信息就会趁虚而入,加重师生们的恐慌心理。
2003年发生在北京的“SARS”危机,就是因为沟通不及时,结果在国内和国际上都造成了很大的被动,这个教训我们应当引以为戒。在沟通过程中,高校管理者应掌握好以下两点:
(1)高校应与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飞快,要想封锁突发事件的信息是不可能的,所以,高校应该主动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一旦突发事件发生,高校管理者应该迅速调查原因,弄清真相,尽快把相关的实事通过新闻发言人通报给公众信赖的媒体,这样就能避免小道消息的传播。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新闻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这样就能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掌握主动权,否者,将会十分被动。
(2)高校应加强突发事件的信息采集和公开
有些管理者担心,如果把相关信息公布于众,将会损害学校的形象,实则不然,现代通信等信息技术十分发达,高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采取对信息封锁的做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并且容易造成被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的部门和管理者应迅速展开实地勘察、调研,及时写出事件的鉴定报告,告诉相关人员:突发事件的类型、学校采取的应对措施、事件过后的恢复行动等。信息发布可利用的平台有:校园网、校园广播、校园电视、电子邮箱、手机等。可采取的主要方式有:举行新闻发布会、散发新闻稿、组织记者进行报道、新闻发言人对外发布等。
5.建立高校突发事件评估创新机制的原则
高校突发事件爆发过后,学校的人、财、物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尽快地使学校恢复到事前的常态,这是应对突发事件反应、处理工作的延续。对高校突发事件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事件会对学校造成损失和冲击;另一方面,事件又为学校提供了一次重生的机会,即危机与机遇并存。高校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做好事后的评估和创新,充分利用本校的各种资源,改进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处理预案。通过事后的评估与创新,提高管理者的水平,重塑学校的形象,转“危”为“机”,这是突发事件事后评估创新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一般在常态的秩序下,高校管理组织和管理者本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很难显露,而突发事件的暴发,“能够作为一个危险的信号,警示处于政治权力中心的人们”。事件过后,通过评估找出必须排除的隐患和需要纠正的不足,可以采用管理学中的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应对预案等管理更为科学周密,为下一次应对突发事件做好准备。所以,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周而复始的过程,作为高校管理者,不应仅仅追求恢复到事件之前的状态,而是利用事件创造的机会,从管理者的观念更新、学校的制度建设、管理机构的合理和政策的改进等方面,进行更高起点的学习和创新,这才是高校应对突发事件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76.
[2]胡宁生.中国政府形象战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