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
2015-04-03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301700刘芳
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301700)刘芳
1 一般资料
对本院妇产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行妇产科手术28例切口发生脂肪液化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妇科8例,剖宫产20例。患者年龄在25~53岁之间,平均年龄28.6±2.5岁。患者合并肥胖者14例,合并贫血者6例。在术后伤口换药过程中发现淡黄色液体由切口处渗出,可见脂肪滴,轻轻按压切口渗液可增加,伤口愈合不良,伤口处未见红肿。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升高。
2 治疗方法与结果
首先评估患者切口每日渗液量及切口的愈合具体情况。每日定期检查切口,发现有渗液,应首先排除切口感染可能,而后每日切口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并轻轻挤压切口,使液化脂肪组织流出;用碘伏严格消毒切口,彻底清理皮下液化坏死组织,用碘伏纱布覆盖伤口,每日换药1次,也可配合微波或远红外治疗。待伤口有新鲜的肉芽组织生成后,以蝶形胶布对合拉拢切口。对于渗液量较多或者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应当联合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拆除缝线充分暴露切口。患者经过相应治疗后全部治愈出院,无1例患者切口感染。切口的愈合时间在1~2周之间[1]。
3 讨论
目前为止,导致脂肪液化的发生原因主要为肥胖,肥胖为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重要因素,肥胖者腹部手术切口易于出现脂肪液化是由于肥胖患者拥有较厚的皮下脂肪,手术中对脂肪层的损伤比较大,脂肪损伤后,脂肪层局部的供血障碍,导致无菌性坏死,进而引发切口处的脂肪液化;伤口缝合不当,也能出现脂肪液化,当医生缝合技术不当时,缝合时各组织层次对合不良或缝扎过紧时,也可影响血液循环,至使组织坏死;如果缝扎过松止血不彻底,渗出物较多,缝合时留有死腔,也可以使局部炎症性反应扩大,缝合组织层次对合不良致使切口开裂;拉钩、钳夹等机械性刺激,大力挤压切口周围组织、使脂肪组织受损,缺血坏死而致使脂肪发生液化;再有就是现代先进技术的应用,比如高频电刀的使用,切开皮下脂肪时产生的高温可以致使皮下脂肪的烧伤致使脂肪组织坏死,导致脂肪液化[2]。腹部伤口脂肪液化目前标准难以统一,一般认为出现以下情况者为切口脂肪液化[3]: ①切口愈合不良,有较多黄色油脂样渗液;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③切口周围无红肿及压痛;④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凡符合上述情况者即可诊断为伤口脂肪液化。要避免出现切口脂肪液化应从下面几点入手[4]。①术前术后积极控制原发病;②术中合理使用电刀,不使用高频电刀切开皮下脂肪组织。如需使用也应避免高频电刀的电流强度过高,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避免用高频电刀反复切割组织,尽量减少损伤面。对于有活动性出血点的尽量避免电刀直接止血,而应该仅用钳夹住出血点后,再间接电凝止血,尽量减小损伤面。③手术操作中,避免动作粗暴,操作尽量精细,操作时间尽量缩短,避免手术切口过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注意手术创面的保护。④缝合时应将皮下脂肪组织全层缝合,不留死腔。缝合打结时动作要轻柔,减少脂肪组织割伤。缝合间隔要适当,缝线松动时易造成皮下积液,出现死腔。术后,及时换药,密切观察伤口,适当挤压伤口,观察伤口有无渗体渗出。术前术后注意营养支持,微波或远红外照射能改善组织血液循环,提高组织再生能力,促进切口愈合。
总而言之,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切口愈合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中的一种,脂肪液化致使腹部切口愈合的时间明显延长,影响临床疗效及预后,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因此,实际操作中应该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