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2015-04-02彭晨许昕
彭晨 许昕
摘 要:采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培养创新的能力并发展他们的各项智力。
关键词:多元智能;主动学习;创新能力
1 传统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不足
当今许多高职院校的课堂中大多教师采用以面对面授课形式作为主要手段,按照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来组织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及时、有效地掌握知识要点和技能要求。但是这种方式过分要求“教”和“学”的步伐一致性,导致学生容易把自身的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忽略,也使得他们对学习不容易产生兴趣,限制了他们多种智力的锻炼和发展。
2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包括八种能力:1、语言智能:用言语进行表达的能力。2、逻辑数学智能:计算、思考命题和假设的数学运算能力。3、空间智能:感知物体空间位置、解释三维空间的思维能力。4、身体运动智能:操纵物体和身体移动的技能5、音乐智能:感知旋律、节奏的能力6、人际关系智能: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7、自我认识智能:自我知觉并能反思的能力。8、自然观察智能:观察自然界中的不同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的能力。
3 多元智能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科学思维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以满足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多元智能理论在这门课被应用,能从学生个体基本的优势智能出发,让学生更愿意地进行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通过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和深入思考中发现的问题,使学生的多方面智能都充分发展,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通过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我们将教学流程分为:“案例导向”设计阶段、实践指导阶段和评价阶段。
3.1“案例导向”设计阶段
这一阶段需要将教授的知识要点和实践技巧融入到精心设计的案例中,同时这些案例需能够模拟现实场景来锻炼学生的多种智能并提高这些智能的水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一个人具有思维的智慧和这种智慧所产生的创新行为的能力。在教学中如果要培养这种能力就必须在一个具体的现实情景中,把一个个涉及多元智能元素的案例展现给学生,成为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教学策略,同时也能成为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案例应具备适合学生个性的培养,促进优势智能的发挥并能带动个体劣势智能的培养和发展、最终全面提升综合能力的特点。
3.2 实践指导阶段
首先在课堂中进行基础知识点的讲解,接下来先用实例来作出示范练习,学生在练习中通过“参与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的各种智能将被激活并逐渐发挥作用,注意力也立刻高度集中。再接下来的案例的特点则是答案非唯一的。答案的开放性、发展性的特点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受到启发,依靠个人的自主、积极和兴趣进行具有个性独特的作品创造工作。经过学生个体聪明才智完成的作品,需要对其创作思路、与其他作品的差异以及提升空间等方面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和比赛心态进行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的理解和深一步的体会。
3.3 评价阶段
3.3.1学生之间互相打分和教师评价相综合。例如在office办公软件和网络基础学习中,教师在设计案例任务时,应该考虑到学生按照自己个性和思维习惯,可以在作品中加入图片,音乐等多媒体元素进行个人才智的发挥,在获得成就感之后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在对作品进行思路来源、创作过程和独特性的讲解演示后,班上其他学生可以按照作品评价标准给这个作品进行打分并提出意见,包括对作品优点和缺点的分析。全体的参与使同学之间形成你争我赶的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使得不同学生之间的智能差异得到互补性学习。教师则通过参与和学生最终的共同评价来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最后得出的师生综合评价将更合理科学,更深刻且最易让学生在心理上接受。
3.3.2考试成绩和素质能力水平相结合
一方面在重视学生考试分数成绩的同时,还要综合评价学生在思维表达、逻辑分析、情感融合、观察想象等方面的变化,把“学习态度”、“知识贯通综合运用”、“兴趣发展”和“独特创新”等素质加入到评价体系中,这也符合当代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
4 结束语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能让学生的各种智能得到共同发展;能让学生在个性和兴趣的引导下扩展学习的空间;能培养学生发散性融汇贯通思维。随着高职院校“以职业为导向”的改革推进,多元智能理论教学法将发挥其独特、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
彭晨(1978-),男,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许昕(1977-),女,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