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对策
2015-04-02丁爱芹金倩杨再琼
丁爱芹 金倩 杨再琼
摘 要:高校贫困生不仅数量多,而且存在自卑、焦虑、自闭、敏感与压抑等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主观、个体、群体三个层面提供针对性的辅导来解决以上心理问题。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贫困生;对策
基金项目:2013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zc260)阶段成果。
高校贫困生的数量占到了在校人数的20%左右,这个数目大概在240万,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保持稳定。国家通过奖、贷、勤、补、减免等途径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完成学业。但是,和贫困同时存在的还有他们这个群体比较典型的心理问题。
1 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1 严重的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自信不足,自我否定的消极情感。很多贫困大学生进入大学前,紧张的学习和成绩的优势让他们比较自信乐观,经济的问题不是非常的凸显。进入大学后,人才济济,时间相对宽裕,生活交集增大,他们的优势不再明显,生活交集的增大暴露了经济拮据的尴尬。因此很多贫困生开始形成“我贫困,我低人一等”的消极心理,波及到其他方面,感觉自己处处不如人,对自己开始没有信心,形成自卑心理,逃避参加集体活动,害怕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的不足。物质贫困的压力形成心理压力,感觉到很多的无奈和无能为力,慢慢形成了自卑心理。
1.2 心理焦虑
焦虑是一种伴有忧虑、害怕、紧张、烦恼等的不安情绪。进入大学校园前大学生对未来充满着美好憧憬,承载着全家改变命运缓解经济压力的希望。进入大学后,现实和想象的落差、环境的适应问题、学业压力和较之高中更高的生活费用让他们处于各种焦虑之中。大学生的天之骄子的光芒已经散去,现实是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和就业岗位日益减少,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未来,面对贫困,他们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充满迷茫和焦虑。
1.3 自我封闭
为了避免伤害,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不同程度的采用自我防御,避免和人过多的交流和对自己情况的暴露。不参加或者消极被动的参加集体活动,避免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参加或者尽力避免一些人际交往活动,避免经济拮据的尴尬;有些甚至尽力掩盖自己贫困的事实,拒绝接受十分需要的国家的救助措施。他们给自己编织了一个无形的墙,把自己封锁在里面。
1.4 敏感心理
贫困生的坚强的外表下是一颗倔强而敏感的内心。因为贫困,他们比别人更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他们会从别人的言行举止和细微的表情中去捉摸别人十分尊重自己。对于涉及自身的事情,总会引起内心很强烈的反应和各种各样的想法。对于和自己无关的事情,也会比较在意,看是否有含沙射影的映射自己。
1.5 压抑苦闷
因为贫困生的自卑、焦虑、敏感和自我封闭,导致他们在面临学业和生活等各种问题和困惑时候无处宣泄,无处求助,所有的问题都积压在心里,导致他们极度压抑,感到空虚无聊,烦恼抑郁。这种压抑的情绪如不能在适时的时候得以缓解,压抑的情绪一定爆发就可能导致不良的后果。
2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2.1 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2.1.1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在美国兴起的致力于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的科学。主张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倡导研究重点应该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人都具有很大的潜能、力量和美德,我们应该去激发这些潜在的积极力量和品质,让人挖掘自身的潜力来获得美好的生活。
2.1.2积极的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三个层面:在主观层面上,研究个体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包括幸福感、希望等。在个体层面,研究人的积极品质,主要包括乐观、智慧和灵性等;在群体层面,研究积极的组织关系。
2.2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贫困生心理问题对策
2.2.1 个体层面心理辅导对策
2.2.1.1 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开设
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让他们了解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改变他们的认知,拓展他们的视野。让他们用一个积极的角度重新认知和评价现在的一切。有研究表明该课程的学习后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有明显提升。
2.2.1.2体验式教学的引入
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有依赖到自主、有被动到主动、由接受性到创造性的对所创设的教育情景进行体验,在情景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换消极情感和错误认知,学会用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认识来处理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快乐、愉悦与积极的看问题的角度和认知,最终到达促使学生自主发展学会迁移的目的。
2.2.1.3 感恩主题教育
感恩是一种情感体验,包括情感特质、心境和情绪三个层次。感恩与幸福感、亲社会行为等一系列美好的事物存在密切联系。目前对感恩教育的干预主要有:
细数恩惠—细数生命中值得感激的人或者事物,并且把他们一一列举并且记录下来。这是感恩干预中用的最多的一种方法。
感恩拜访---参与对象写一封感谢信,寄给施恩者或者在施恩者面前阅读。在此项干预后的及时测试以及一个月后的测试中,参与对象都表现出更多的幸福感和更少的抑郁。
2.2.2个体层面的心理辅导对策
2.2.2.1 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团体辅导
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团体辅导以团体为单位,以活动为载体,以自我体验为途径,通过引导成员平等沟通交流,给每个贫困生提供了一面镜子,使他们更好的了解自己,让他们学会积极的面对现实,正确的认识自己的内心冲突,纠正错误观念,改变对贫困、社会、自我及他人的认知,改善情绪体验,见了积极主动的人际交往模式,做出新的有效的行为。从而发展他们的个人潜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面对和克服情绪和行为上的困难。具体的可以开展大学适应、自我探索、自信心训练、人际交往等主题的团体辅导。
2.2.2.2 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品质指比较持久的、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包括高兴、满足、兴趣、爱等积极主观体验。积极心理品质居然先天因素,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环境培养也可以改变。在心理健康领域,可以尝试通过训练,发展大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认知和积极行为。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有角色扮演、自助式心理训练等。
2.2.3群体层面的心理辅导对策
2.2.3.1 建立和谐的校园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经验是在环境中获得,环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人的发展。贫困生的心理辅导需依托于一个积极的校园氛围。在良好的人际氛围下才可以寻求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及时宣泄和排解负性情绪,建立正向的自我认知和评价系统,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只有人文和谐的校园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才能使贫困生可以放下贫困的枷锁,走出自卑、自闭、敏感心理,最大的释放心理的自由度,更好的发展自身的潜能、力量和美德。
2.2.3.2 鼓励参加社团活动,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
首先,要多鼓励贫困生参加社团活动,在活动中去展示自己,重建自信,让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活动平台,去结交朋友,分享体会,敞开心扉,矫正认知。其次,要多贫困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自信,逐步改正对贫困的消极认识,树立起对未来的信心。
总之,高校贫困生不仅是一个具有诸多缺陷需要弥补的群体,具有这个群体典型的心理问题,更是一个充满潜能、力量和美德的群体。深挖潜能,发挥优势,贫困生不仅可以走出经济和心理的贫困,更可以成为一个幸福积极的人。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辅导可以提供针对性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吴洪量.高职学生自卑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1:
[2]周嵚,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129-132
[3] 王佳利.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贫困大学生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 [J].教育探索,2014(4):141-142
[4]韦敏.积极取向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中轻度自杀意念的干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5]金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贫困生心理辅导 [J].科教导刊,2010(6):133-134
[6]谢守成,徐刚,李炎芳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贫困生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