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默默无闻、掷地有声:对外传播的伟大践行者沙博理先生

2015-04-02涂鸣华

对外传播 2014年11期
关键词:水浒传

涂鸣华

沙博理先生是中国对外传播的伟大践行者,他先后将20余本书,累计1000多万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在海外享有盛名。他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的中产阶级犹太家庭,早年从事律师工作,见过太多美国司法不公的现实。1947年来到中国以后,同著名演员凤子结婚,从此扎根于中国。建国后他参与创办《中国文学》杂志,将大量新中国的文学作品译介到英语世界,如《小二黑结婚》《儿女英雄传》《林家铺子》等,其后他又从事《水浒传》的翻译工作,被评价为目前能达到“信、达、雅”标准的最好版本。他还从事写作和学术研究的工作,先后出版了《我的中国》《中国古代犹太人 ——中国学者研究文集点评》《四川的经济改革》等书籍。

一、默默无闻

尽管沙博理的成就是非凡的,并于95岁高龄获得“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但他一辈子从事的主要工作是将中国文学作品译介到西方,针对的对象是英文读者,对于国内读者而言,沙博理的名声与成就之间是不匹配的,即便他三次上银幕,在电影《西安事变》中出演过端纳这一重要角色,但依然名声不显,用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的话说是“默默无闻一辈子的贡献”。但他在中国对外传播上的贡献却是“掷地有声”,镌刻在中国对外传播的史册之上。十多年的好友,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如是评论这位对外传播的伟大践行者,“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沙博理成了一个标杆和楷模。”①

从到中国开始,沙博理就开始“默默无闻”地从事中国革命的工作,他在自己的公寓里掩护地下党员,帮助编辑宣传土地改革的进步刊物,秘密收听解放区的无线广播,协助将药品运到被封锁的解放区。他做律师曾经为老舍的著作做过版权的证明。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沙博理向美国报纸投稿,揭露美国侵略行径。当《密勒氏评论报》发行人鲍威尔受到威胁时,沙博理是援鲍委员会的委员,“准备随时到美国出庭为鲍威尔和舒子章作证。”

1951年,在《中国文学》杂志工作的沙博理翻译了大量的现当代文学作品,这是很多人都了解的,但沙博理也利用从事文学方面工作的机会,充当中美进步作家的中介。例如美国著名编剧,曾经是受麦卡锡主义迫害的“好莱坞十人”之一艾伯特·马尔茨曾经同茅盾经常通信,而沙博理谦虚地声称,“曾自愿充当邮递员。”

在《中国文学》的工作使沙博理赢得了“红色中国文学翻译家”的名声,但该刊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译作上并不标明作者的姓名。

还少有人提及的是,在“文革”期间,沙博理还曾参与过《毛泽东诗词》英译稿的修订工作,以及探望在瑞士病危的埃德加·斯诺。改革开放以后,他作为犹太人,从事中国古代犹太人史的研究,因为这个缘故,受以色列政府的邀请,他成为最早进入以色列的中国公民,为中以建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沙博理晚年的一次谈话中,他曾经把自己比喻成螺丝钉,他是这样表示的,“我可以保证一点,只要我活着,无论是一年、一个月,还是一天,我都是国家的一颗螺丝钉。”②

二、掷地有声

沙博理从事的文学翻译和文化交流工作很多尽管是默默无闻,但却掷地有声,他先后翻译了超过千万字的中国作品,这些译作成为西方读者了解现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在国际上产生过良好而且重要的影响,为树立中国形象,宣传中国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翻译的第一部中国当代小说《儿女英雄传》很快被印成单印本,在美国发行,这也是在西方出版的第一部红色中国著作。印度的进步作家写下了这样的读后感,“通过中国文学,我们眼前展开了新中国新的人民形象,你们反压迫、反剥削、敢于抗争,给大家指出了一条道路。”③而现代文学的另一部名著巴金的《家》,则被用于美国大学英语课的教材,并且在美国有出版社侵权出版。

翻译成就上给沙博理带来最高声望的是《水浒传》,他在文革时开始了这部作品的翻译工作,出版后被公认为最权威的译本。作为国礼的《大中华文库》,收录的正是沙博理的译本。美国汉学家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水浒传》翻译,“旧译本只是将《水浒传》部分地带给了西方,而沙博理的成就要比原来的译本优秀三倍。他的中文知识使这个译本更加准确、直截了当,而它易懂的英文也比旧体更加优美得体”④。

三、对外传播的中国腔调

沙博理曾经打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形容自己一生的对外传播活动,他说自己有三只手,“第一只手带着中国腔调同外面世界握手,第二只手带着高鼻梁洋面孔同中国文化交流,第三只手要紧紧扯着中国的衣襟,跟上中国快速发展的脚步。”⑤在风趣而睿智的话语后面,蕴含着丰富的对外传播智慧,简单而言,就是以中国立场,用西方的语言将不断发展的中国传达给世界,这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沙博理将中国腔调放在第一位,有几重的含义,一是在对外传播活动中,要坚守中国立场。过去中国的外宣工作有强加于人的缺点,过于以政治宣传为中心,充满了政治说教,现在这一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不过还不尽如人意。而另一方面的错误则开始抬头,即在对外传播活动中任意迁就妥协,没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沈苏儒在《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就曾经告诫过,“对外传播是适应而不是迁就……如果受众感到传媒是在故意讨好时,他们对这一传媒是不会尊重和信赖的。”⑥沙博理在同西方媒体和其他人士打交道时谨守中国立场,对偏见和不实之词敢于斗争。西方著名左派友好作家阿瑟·米勒采访沙博理后,发表了一篇文章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质疑,沙博理立即在美国《大西洋》月刊上刊出文章,公开反驳米勒的主张,并敢于批评这位享誉世界的剧作家,“米勒对真实生活的了解,远胜于他对政治理论的了解”⑦。《纽约时报》的记者写了一篇总体上对中国的成就表示满意的文章,但其中的某些批评不公正时,他也毫不犹豫地反驳。

中国腔调的第二重含义是从事对外传播实践的人需要讲政治。从沙博理的经历,可以看到他是一个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智慧的人。首先他从内心里服从党的领导,并且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出于统战的考虑,上级没有批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因为一旦说明党员身份,将不利于他进行对外宣传。但他要求自己,“听党的话,跟党走。⑧”在翻译这件对外传播的事情上,他一再强调,“译者要有革命立场观点,为了人民,为了党,为了全世界人民文化交流。⑨”其次他有很强的政治智慧。《水浒传》一书在文革中广受瞩目,他曾经将书名翻译成“Heros of the Marsh”,这里“英雄”的提法和当时政治宣传中的反投降主义并不符合,江青派遣使者要求沙博理修改书名,沙博理没有硬顶,而是服从命令,改成了“Outlaws of the Marsh”,“Outlaw”字面上的意思是“不守法纪的”,表面上符合了江青的意图。但是在西方的语境里,这个词又有“侠盗好汉”的潜台词,“英雄”的意味没有减少,反而更加贴切于书的本意。这样沙博理既满足了江青的意愿,同时也没有违背自己的初衷。endprint

“讲政治”还有一层含义是“内外有别”。外宣部门用这个词来说明在对外交往活动中注意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在这里侧重点是注意对宣传对象的不同政治影响,能在家里说的话,不要放到外面去说。沙博理曾经多次投书媒体,就社会现象发表批评意见。但是仔细看这些媒体的类别,就可以发现,他在对国内现象表达意见和看法时,通常选择的是《北京周报》《中国日报》这样的大陆媒体,而从不拿到国外媒体上发表,以防止成为攻击中国的口实,而外国媒体企图从他口里套出对新中国不满的话,则被他机智而严厉地拒绝。

而中国腔调的第三重含义是,从事外宣工作要熟悉中国文化。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外语学界、翻译界还是外宣部门,都将工作的重心放在语言能力的培养上,认为加强涉外人员的外语能力是工作的中心。但过于强调外语能力,导致的结果是外语人才的严重偏科,所学的外语头头是道,但对自己的母语和文化,却只知皮毛。北京语言大学翻译系教授刘和平就曾经指出,“母语能力决定了翻译能力,母语文化不精深,理解外国文化必然不精深。”⑩而沙博理先生在提及对年轻人的希望时,曾经说到“年轻人普遍的不足是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掌握的水平太低,希望搞文学翻译的年轻人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有较深了解,多学中国古老的哲学。这很难,但却是一辈子的事。”11

现在很多人说要传播中国,但如果自己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那怎么去传给世界,传出去的,又都会是什么样的货色呢。在这方面,沙博理是对外传播实践者的榜样。在提到文学翻译时,沙博理指出,“要对内容理解透了再翻译”,他还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文学创作的形式反映一个社会在某个历史时期各种人之间的关系。”12所以在翻译中,既要了解作品背景的大环境,又要了解作品中人物所处的环境,并将其吃透。在从事《水浒传》的翻译时,沙博理说他“百分之百依靠中国同志”13,为将其中历史背景给弄明白,不断同叶君健、汤博文、凤子等深谙中国文化的人请教,力求理解其中的每个句子。不仅如此,他还希望能够了解中国那个时代“满脑子孔子思想,有着浓厚佛教观念的人做事的动机以及反应。14”所以有评论就指出他的翻译,“译文读来上口,忠实地再现了原作的意境及活力。”15

四、对外传播的西方面孔

沙博理在提到对外传播的时候,一再提到要做到“有的放矢”,即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例如他在写信批评阿瑟·米勒时,就以其名作《推销员之死》作为例证。有次接受采访,针对别人对他的恭维,他是这么说的,“我向美国人民介绍中国,用的是他们懂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如此而已。”16此外,沙博理对西方面孔的表达,还有更高层次的理解,总结翻译《水浒传》的经验,他认为,每个书中人物的英文表达,要使用“外国最接近原意的近似词语。”他指出,尽管在译文里,书中的人物使用的都是英语,但是“我们心里要有数,在中文原作里的这个人物有没有受过教育,是老派还是新派,风风火火还是平平淡淡,等等,要根据这些写出英文的对白来。17”沙博理认为对外传播不仅仅是达意,而是会意。这无疑是更高的要求。所以他曾表示“我所要做的,是用一种漂亮的、能让人着迷的方式,把它们写在纸上”。他力求的是,英语世界的嘴唇,能够表达中国人的灵魂这样的境界。有评论就指出,沙博理的《水浒传》原书里,人物语言是粗俗的,而“沙博理先生仍旧保持了语言的这种乡土气味。18”

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对外传播实践者

从事对外传播实践,需要了解中国文化,还需要了解中国的国情,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现实感同身受,并且与时俱进,才能够始终搭在时代跳动的脉搏之上。沙博理认为有些西方的汉学家,从事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认真在中国生活过,不了解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民的真实情感,所以靠他们来做对外传播,并不是确定而可靠的办法。

对外传播不仅仅是文化传播,也是一代人精神风貌的传播,是一片土地上生活着人的活的思想的传播。所以要让对外传播实践“活”起来,就需要深入到时代中去。沙博理当初留在中国,就是“要成为这个生气勃勃的社会的一分子,和中国一同进步。”19他也确实用60多年的时光,同中国一起进步,将发展的中国传递给世界。在上世纪50年代,他率先从事红色经典文学著作的翻译,将中国革命实践道路介绍给西方。在改革开放之初,他用英文写了《四川的经济改革》一书,向西方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举措。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他也“一直在忙着参加各种活动,去好些地方,和许多人谈话,积累许多观感。不管是对还是错,我对中国和世界上的许多事情,有我自己的看法,我感到想要谈谈它们”。他看到改革开放以后破坏法律的现象增多,就用英文撰写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一书。进入新世纪,本来已经表示不再翻译作品的他,又受委托,将《我的父亲邓小平》这部说明改革开放历程的重要著作译成英文,甚至到了新世纪,他已经90多岁高龄,还使用电脑,将电子邮件中的笑话说给朋友们听。当中国在不断发展的时候,沙博理也在不断进步。

沙博理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一生的传播实践对后来者,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从事对外传播的工作者,也应当像沙博理一样,有着坚定的政治信念,卓越的语言才能,和紧跟时代步伐的好奇心,才能将中国的故事,中国的声音传递好。(图片由《人民画报》资料室提供)

「注释」

①刘彬:《架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桥——追忆沙博理》,《光明日报》第4版,2014-10-26.

②侯露露:《新老委员畅谈文化强国》,《人民日报》第12版,2013-3-10。

③吴:《中国外文局五十年回忆录》,北京:新星出版社,1999年,第490页。

④吴晓杰:《沙博理:此心安处是吾乡》,《光明日报》,2012-1-5,第13版。

⑤刘彬:《架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桥——追忆沙博理》,《光明日报》第4版,2014-10-26.

⑥沈苏儒:《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第88页。

⑦沙博理:《我的中国》,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6年,第247页。

⑧洪捷:《五十年心血译中国——翻译大家沙博理先生访谈录》,《中国翻译》,2012年第4期,第64页。

⑨洪捷:《五十年心血译中国——翻译大家沙博理先生访谈录》,《中国翻译》,2012年第4期,第64页

⑩田小满:《大家难产质量堪忧——学者解析当下学术翻译症结》,《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6,第3版。

11洪捷:《五十年心血译中国——翻译大家沙博理先生访谈录》,《中国翻译》,2012年第4期,第64页

12沙博理:《中国文学的英文翻译——在全国中译英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中国翻译》编:《中译英技巧文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年,第17页。

13沙博理:《可靠而有质量的工作》,《中国出版》,2000年,第11期,第13页。

14沙博理:《<水浒传>》的英译过程,《翻译通讯》,1984年第2期,第30页。

15沙博理:《<水浒传>》的英译过程,《翻译通讯》,1984年第2期,第31页

16吴月辉:《向美国人民介绍中国》,《人民日报》,2000-11-07,第7版。

17沙博理:《中国文学的英文翻译——在全国中译英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中国翻译》编:《中译英技巧文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年,第19页。

18沙博理:《<水浒传>》的英译过程,《翻译通讯》,1984年第2期,第31页

19王莉、黄发红:《我是中国人——访著名翻译家沙博理》,《人民日报》,2011-7-22,第23版。endprint

猜你喜欢

水浒传
春节居家读《水浒传》
《〈水浒传〉版本知见录》
明清两朝为何查禁不了《水浒传》
半斤八两
小莫语录之“武松”篇
《三国演义》《水浒传》兄弟大不同
四大名著的雷人简介
四大名著,如此简介
四大名著四句话
四大名著四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