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对阿拉伯地区的图书传播

2015-04-02邱红艳

对外传播 2014年11期
关键词:中阿阿拉伯出版社

邱红艳

阿拉伯地区地处西亚、北非,现有国家22个,人口总数约3.89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5%。无论地理位置、自然资源,还是文化资源,阿拉伯世界都是当今世界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尤其重要的是,阿拉伯国家位于“一带一路”的西端交汇地带,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天然和重要合作伙伴。

近年来,中国出版业不断加强与阿拉伯各国的文化交流,在双方的不断努力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出版交流整体情况

1. 中阿、中科互译出版项目

2010年,原中国新闻出版总署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启动了“中阿典籍互译出版工程”,项目一期成果《埃米尔之书》和《不可能的爱》中文版由人民出版社于2014年5月出版。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目前该项目中方承办单位已移交给五洲传播出版社继续实施,阿方承办单位则变更为阿拉伯出版商协会。双方将在五年内,将更多的优秀历史文化典籍、现当代文学作品、少儿作品等呈现给中阿读者,构建现代文化的“丝绸之路”。

2014年6月,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科威特首相贾比尔的共同见证下,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科威特文化艺术文学国家委员会在北京签署了《中科经典和当代文学作品互译出版项目合作议定书》。五年内,双方将相互翻译出版对方国家不少于25种作品,一共出版不少于50种图书。

2. 中阿出版论坛

2011年9月,“2011宁夏国际穆斯林出版机构版权贸易洽谈会”先后在银川与北京举办。该洽谈会是中国商务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中阿经贸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埃及、沙特、黎巴嫩、摩洛哥、伊拉克等20个阿拉伯国家的27家出版机构代表出席了会议。

2013年9月,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承办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宁夏)出版合作论坛暨版权贸易洽谈会”在银川举行。来自12个阿拉伯国家的20位出版界代表和来自国内48家出版单位的56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并签署版权协议171项。

3. 国际书展主宾国活动

2011年1月底至2月初,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加了阿拉伯地区最大的埃及开罗书展,并举办了中阿互译图书展、中阿文学与出版论坛、中国电影周等一系列相关文化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与阿拉伯地区的图书交流。

2013年8月底,沙特阿拉伯成为第20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的主宾国,阿拉伯出版商协会率领14家出版单位参展。主宾国沙特展馆占地面积达1000平方米,下设图书、艺术、书法、摄影、服饰等13个独立展区,并举办中阿文化关系史、沙特文学与中国文学、中沙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进程、中阿传统医学等五场论坛和研讨会。书展期间还举行了“中阿出版人10+10”等活动。

4. 中国出版社和阿拉伯出版机构开展的合作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先后承办了“2011宁夏国际穆斯林出版机构版权贸易洽谈会”和“2013中国—阿拉伯国家(宁夏)出版合作论坛暨版权贸易洽谈会”,并与多家阿拉伯出版机构达成30余项出版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出版集团下属的华文出版社已同阿拉伯国家出版商达成版权输出协议11项,其中六项已经正式出版,《百年西藏》、《人民语录》系列、《雷锋全集》等作品的阿文版在埃及等国受到广泛欢迎。该社还在2014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期间举办了“周大新《安魂》等作品输出阿拉伯世界”发布会。

外文局下属的外文出版社在2010年与黎巴嫩一家出版社签署了10本图书的版权协议。2013年开始,与埃及合作出版《汉阿时事词典》《汉阿实用词典》《鲁迅精选小说》《十八大与中国梦》《你了解中国共产党吗》等五本图书的阿文版。2013年,向阿拉伯科学出版社输出了散文集《江河日月》阿文版版权。

外文局下属的华语教学出版社则计划在与耶鲁大学合作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的基础上,编写阿文版汉语教材,供埃及等阿拉伯国家高等院校的中文专业使用。

四川人民出版社在2013年11月第32届伊斯坦布尔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期间,与阿拉伯出版机构联合为《邓小平画传》《邓小平改变中国》阿拉伯文版举办了首发仪式。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2014年BIBF期间,举办了“丝路书香”国际合作项目签约对接会。其下属的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自2009年与黎巴嫩数字未来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以来,在版权贸易、实物出口、合作出版等领域达成多种合作,签订版权输出合同143项。

此外,接力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江苏少儿出版社等少儿出版社也向阿拉伯地区输出了一些图书版权。

国内出版社当中,对阿语地区投入最大的是五洲传播出版社。该社近年来已出版了80多种阿拉伯文图书,并计划在未来三年再出版200种阿文版中国主题图书,其中大部分是关于中国国情、传统文化、伊斯兰教文化、新疆主题、儿童类图书。通过积极参加阿拉伯地区的各个书展,该社与埃及、摩洛哥、突尼斯、伊拉克、阿联酋、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开展了业务交流。在两年多时间里,累计输出了130多项阿文版权,并与阿拉伯国家出版商协会、突尼斯出版商协会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5. 中阿数字出版合作成为新亮点

近年来,伴随着出版业的数字化浪潮,中阿出版机构在数字出版方面的合作也成为了新的亮点。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与黎巴嫩数字未来公司达成了共同建设“全球儿童汉语互动阅读推广运营平台”的合作出版意向,该项目还入选了2013年度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和2013-2014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名单。

2014年,五洲传播出版社与沃达丰(Vodafone)埃及公司及埃及出版商协会合作,将“人文中国”书系阿文版(27册)在移动网络上线。埃及的手机用户可以便利地通过手机下载阅读。endprint

二、中国与阿拉伯地区开展出版交流的障碍和困难

目前,中国的出版社与阿拉伯出版机构的合作方式主要是版权输出与合作出版。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障碍。

1. 宗教信仰与禁忌规范限制了可输出的选题范围

由于社会、历史、文化和伊斯兰教的特殊性,在与阿拉伯国家的出版商合作中,需要特别考虑到他们的宗教禁忌。一些很有意义的外向型图书因为选题内容、语言表达、装帧设计等问题涉及到宗教禁忌而无缘“走出去”。例如,五洲传播出版社有一套整体介绍中国文化的“人文中国”书系,在输出阿文版权时就删掉了其中的《中国饮食》《中国酒》等分册。另外有一本《中国东西》,收录了中国寻常家庭的125个日常用品,但因封面是一个招财猪造型的储钱罐,没能避开禁忌,所以也没能在阿拉伯国家宣传推广。宗教无小事,在与阿拉伯国家的出版商合作的过程中,必须要特别注意他们的禁忌。

2. 小语种人才稀缺,翻译是瓶颈

目前,熟悉中国文化的阿拉伯汉学家和翻译家为数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文图书的翻译。有的中国专家把阿语学得非常好,但是对阿拉伯和伊斯兰教的文化达不到深层次的理解。因为文化背景、阅读习惯、出版体例等诸多不同,译文很难达到国外出版商的要求,版权输出难度也大于向欧美国家的输出。

3. 双方了解不够全面

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民众间仍存在一些误解和偏见。中国的媒体和学界有不少人并不了解伊斯兰教,容易受到西方媒体“妖魔化”伊斯兰文化的影响,而阿拉伯国家懂中文、了解中国情况的专家学者也是凤毛麟角。他们最感兴趣的“中国价值”“中国经验”“中国模式”,只能通过西方的文献资料去搜集、整理、归纳,结果往往与实际情况不符。

三、对今后中国—阿拉伯出版交流的建议

目前,面向阿拉伯国家传播中国文化的平台和渠道仍比较匮乏,文化产品的供给与阿拉伯国家受众的需求存在差异,真正展现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核心文化产品数量还比较有限。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在阿拉伯地区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影响力。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尽快启动“丝路书香”工程,加大对阿拉伯国家的出版补贴力度

目前,中国政府相继推出的“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国家层面的扶持政策,切实鼓励了国外出版社引进中国图书版权的举动。但普遍来说,这些资助都集中在翻译环节。对于阿拉伯国家来说,其出版机构从国外引进版权,不论从英美,还是从日韩,历来都是版权出让方提供大量出版补贴。用当地同行的原话说,“他们已经被惯坏了”。

因此,要想和西方出版机构在阿拉伯地区站在文化推广的同一条起跑线上,就必须加大对阿拉伯地区的出版补贴,最好能把版税、翻译、编校、设计、印刷、发行、宣传等整个出版环节都纳入资助范围,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阿方的风险,提高其出版中国主题图书的积极性。

2. 鼓励有条件的出版单位开发阿拉伯国家市场

文化影响力并非靠政府单方面努力,文化产业同样承担了增强一国文化软实力的重任。虽然中国图书、影视、演出、教育等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但少数企事业单位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政府应当引导、鼓励其以战略眼光积极开发潜力巨大的伊斯兰国家市场,在国内培养和扶持几家专门面向阿拉伯地区的重点出版机构,树立其企业和产品品牌,甚至可以细分阿拉伯地区,大家分工协作。比如,目前五洲传播出版社承担了“中阿典籍互译出版工程”,也具备了与摩洛哥、沙特、突尼斯等国开展互译出版的基础;黄河出版集团承办了两次“中阿出版论坛”,并在积极申请承接“经典和当代文学作品互译出版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出版单位都与阿拉伯地区的出版机构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合作。政府可以从更高的层面加强协调统筹,让各出版社瞄准各自市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推进中国图书在阿拉伯地区的传播。

3. 增强对阿拉伯出版图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中国有十个民族信奉伊斯兰教,但中国传统文化对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力其实微乎其微。阿拉伯人认为伊斯兰文化完美无缺,其他文化都无法与伊斯兰文化相媲美,因而并没有吸收其他国家优秀文化的需求。因此,如果我们没有大众文化作为铺垫,而急于将我们认为最宝贵的精神层面的文化直接传递给阿拉伯受众,那传播效果自然欠佳。

实际上,阿拉伯人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很大的兴趣,他们希望了解“一个改革创新、对外开放的中国,一个稳定发展、文明进步的中国,一个坚定地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的中国,一个致力于东方文化与现代性交融的中国,一个独立自主、和平发展与负责任的中国”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根据北京外国语大学阿语系刘欣路老师在2010年10月和2011年7月对商务部组织的三期阿拉伯官员培训班学员的调查,受访者在回答“关于中国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时,在十几个选项中选择最多的三个是“改革开放经验”“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至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则没有人选择。这个调查结果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阿拉伯人最关心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化,而非精神层面的传统文化,也说明我们文化产品的供给与阿拉伯受众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在向阿拉伯地区进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能把我们的文化强加给对方,而应当去了解阿拉伯受众的文化需求、审美习惯等问题。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对现当代文化的整理和弘扬,创新交流机制、丰富交流内容,将真正反映当代中国文化生活、精神风貌和经济建设经验的代表性作品推介给阿拉伯民众,让其了解、熟悉和欣赏一个鲜活的当代中国形象。(作者供图)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阿阿拉伯出版社
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
我等待……
阿拉伯国家宣布举办男装秀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阿关系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