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鬼”“茶”文化——华裔美国文学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共融

2015-04-02刘轩竹,刘莹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共融碰撞华裔

“鬼”“茶”文化
——华裔美国文学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共融

刘轩竹,刘莹

(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41)

摘要:分析了华裔美国文学发展现状,以 “鬼”“茶”文化为视角对华裔美国文学东西方文化碰撞及共融特征进行解读,认为华裔美国文学受美国文化的影响较大,两种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相互渗透、逐渐共融。

关键词:华裔; 美国文学; 碰撞; 共融

华裔美国文学一般是指拥有美国国籍的中国人所创造的文学,或者在美国长大的中国人所创作的文学作品。著名学者林恩美曾指出:华裔美国文学必须要有一个严格的划分界限[1]。大部分学者习惯用作者出生地的方式划分、界定华裔美国文学;也有少部分学者更愿意以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内容为界限来划分华裔美国文学,后者可谓另辟蹊径。以作品内容界定有两大优势:①可以准确指出华裔作家的出生地点及成长环境;②可以准确道出华裔作家的特点: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美国文化特质。他们从小就接受美国的教育、在美国的文化中成长、在学习中渐渐接受了美国传统的助力价值观,对于中国文化常识了解甚少。

美国华裔文学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时期也是美国华裔文学兴起、发展标志性的阶段。在这段时间中,美国华裔文学高速发展,渐渐地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肯定,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优秀的作品在文学爱好者之间广为流出。比如《亚裔美国作家》《哎呀!亚裔美国作家文选》等代表作品,可谓美国华裔文学点睛之笔[2]。后来又出现了一些美国华裔文学的诗集,这些诗集就像明灯一样,引起了美国华人深深的共鸣,继而又把华裔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既有美国文学典型的特点,又不乏东方文化的影子。文学作品中呈现的是错综复杂的心理状态,他们已经被美国文化彻底地影响,但是心里仍然有对自己祖国和故土的一种热爱,一种思念。

一、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鬼”“茶”文化

1. 鬼文化:华裔美国文学更重视理性象征

鬼文化可以说是我国早期一种独特的文化,美国华裔文学作家既然是中华民族的后裔,那么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或多或少受到了鬼文化的影响,然而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过程中,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因此,它与中国古典文学中鬼的象征是不完全一样的,美国人每年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去庆祝万圣节(西方的鬼节),与中国人在清明节以沉痛的心境去祭祀亡灵截然相反。华裔文学作家长期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他们笔下的“鬼”更加理性,更加贴近现实。由于美国在很长的时间内一直存在种族歧视,这种歧视给在美的华裔们带来很多生活上的困扰,因此在美国华裔文学中所指的鬼其实大多是指美国的白色人种,他们久而久之在文学作品里便成为了“鬼”的代言人。

在美国白色人种长期压制之下,华裔同胞们常常会想起自己曾经生活的祖国,生存的故土,在那里不存在种族歧视,这就使美国华裔文学当中蕴含了一些东方文化的情怀,华裔作家们的“鬼”故事一方面从根本上表达了中国和美国异质文化接触碰撞出来的火花,另一方面也形成一种文化冲突让华裔后代在认证自己的身份时充满神秘色彩。《女勇士——一个在鬼魂中长大的女孩记忆》,“鬼”故事在母女之间完成了传递,女儿在成长中渐渐地理解了母亲[3]。母亲给女儿讲述的一个个鬼故事,目的是让女儿离开自己的怀抱,展开羽翼去寻找没有“鬼”的地方,而独自闯荡一段时间之后,鬼故事又牵引女儿回到母亲的身边。过去使母女产生深深沟壑的鬼故事在作者笔下一步步搭建成母女之间一座沟通的桥梁。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些令人恐怖的鬼故事才让“我”真正的确认了自我的文化身份,也使“我”重新认识中国的文化和传统。

《中国佬》最后一章,作者给读者展示了自己的童年往事,自己当时是怎样学习英语的,是怎样不间断地对两地文化进行谐调,最终完成了一个中国人向美国人的转变的。作者在文章最后利用中国古代才女蔡文姬的故事,隐晦地阐述了在美国生活的华裔美国人的遭遇,也隐晦地表达了自己是把蔡文姬当作榜样,利用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怨恨情绪[4]。

所谓鬼文化,就是一种长期存在社会上的一种缩影。比如《花木兰》中的鬼就是暗含着男女地位之间的不平等,这样的文学就是想要呼吁人们能够重视女性的地位。在《洗衣房》的故事当中,鬼其实就是生活的困难和创业的艰辛,在不同的作品当中,鬼的寓意是不相同的,主要看的就是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正是这种“寓多于一”的意译表述使得主题更加复杂、文本更具张力。

2. 茶文化:东方文学更注重传承

除了鬼文化,茶文化也是美国华裔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一个中国传统元素,在诸多的华裔作品当中,有很多茶文化的影子,比如《吃碗茶》,它的作者朱路易在这部小说当中对茶进行了大量的描写,茶是贯穿全文的主线索。

关键词在《吃碗茶》这部作品中,故事一直沿着茶这一来延伸,通过茶这一事物,塑造了人物的性格,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茶在作品中是岳父考验女婿的一种方法。小说的开头到结尾,一直都有关于茶的描写,可见茶文化在文学作品中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作品中岳父不动声色地到“女婿”王宾来工作的地方吃饭,对此一无所知的宾来为了获得一些小费就给老人端上了一壶好的茉莉花茶,而这一壶茶却让他和他所向往的美好婚姻真正撞在了一起,茶不仅加深了他与女友之间的爱情,同时还将亲情、友情,以及同乡情连接在了一起。因为茶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人们看到茶就想到了自己的国家,看到茶就联想到了自己的故土。这就是茶的精神力量,他可以将很长时间没有回到故土的人们的心连接在一起,这就是茶文化的魅力。现如今,在美国,茶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想一想在美国快餐文化的影响下,茶文化依旧随处可见甚至存在于文学作品当中,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华裔对于祖国的热爱与思念给茶文化提供了生存的动力[5]。

中图分类号:I109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4-26

作者简介:路思遥(1991-),男,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

文章编号:2095-5464(2015)04-0581-04

收稿日期:2015-04-13

作者简介:孙旭(1983-),女,甘肃天水人,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文章编号:2095-5464(2015)04-0565-06

二、 华裔美国文学中东西方文化特性

1. 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

华裔文学作品的作家本身都具有华人血统,但作品都是以英文写作的,其作品内容也都以美国社会为背景,因此在华裔文学中美国的文化元素比中国的文化元素要多,这一事实毋庸置疑。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华裔作家汤亭亭说过:我的作品是属于美国文学的,这点毫无疑问,我的作品是在为美国文学做贡献。这样赤裸裸的独白曾引起过中国文学爱好者们强烈的不满,他们对汤亭亭扭曲中国神话进行谴责和批判,而作者本人却毫不示弱地回应:神话一定要变化,假如神话故事对现实没有一点点的启示作用,那它很快就会被人们遗忘。把神话从中国带到美国的人成为了美国人,就这样,神话也被改编成了美国神话,我笔下的神话是新的、美国式的神话[6]。这样的辩论没有谁对谁错,谁输谁赢。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学爱好者在读美国华裔文学时,不应该把它当做中国的作品来读,因为美国华裔文学和中国的文学作品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因此也就不能以中国文学的眼界和标准来要求美国华裔文学作品。

另一点值得人们注意的是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很难看到关于美国社会真实的情况,因为大多数的美国华裔文学是虚构的,并不真实。对华裔美国文学有一定了解的中国读者是不会把美国华裔作品当做中国文学作品来理解的,而对其不很了解的读者仍然盲目的相信那些华裔美国作家的文学作品里描述的一些事情、人物,以及社会现状,误以为作品里的情节是真实无误的中美历史或社会现实状况的再现。而对于华裔作家是否从所在国——美国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是否也与美国人一样相对比较片面地看待问题,这要在其作品中进行具体分析,看其小说中的批判是否具有真凭实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读者在欣赏华裔文学作品时切勿“对号入座”,探究是非对错。

2. 受美国文化影响更重

华裔文学作家黄玉雪写作《华女阿五》之初,只是想要美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认可中国文化,然而美国读者却弱化了作者的本意,强化了美国是个崇尚自由的国度,只要努力即可成功,取得相应社会地位,这不是美国读者片面狭隘,而是文化差异使然。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女孩,无关民族,通过自己的自身努力而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说明一个非本国土生土长的年轻人是可以通过自我的激励、努力而获得美国的认可的。这本书出版后,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如汉语、日语、韩语等多种东南亚语言,并且获得了在亚洲的出版权,随后美国出版署又请作者在数十个亚洲城市进行巡回演讲,《华女阿五》成了名副其实美国梦的代名词。

华裔美国作家赵健秀曾提出异议,认为它是“汤姆叔叔”。黄玉雪所生活的地方是排斥中华民族最频繁的加州地区,而在书中这一部分被轻描淡写的带过,只是以一种很轻松的方式提出了一些种族歧视的表现,这种情况是黄玉雪不愿意提及,还是另外有隐情,人们无从知晓。但《华女阿五》的责任编辑伊丽莎白·劳伦斯,很坦率地表示:在该书出版之前她的确删掉了原稿的三分之二,剩下的部分是由美国本土人艾丽斯·库珀帮助连在一起的。已融入美国文化的黄玉雪默认:删去那些大都是涉及到个人的那部分。另外,华裔美国文学另一代表作家谭恩美在其作品中毫无掩饰地将“中国的过去”与“美国的现在”进行比对,时有描述中国封建迷信及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一面,将个别列为典型,这样的写作风格遭到了相当的质疑,也的确值得人们进行更深入讨论、探寻。

对华裔美国作家来说,错位比对的确非常值得关注和探讨,往往他们会站在美国人的立场上放大他们想放大的事实、缩小他们想一笔带过的细节,虽然这样的比对有失公平、公正原则,甚至会产生文学评论界的激辩,但文学作品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与历史、时事、政治有着本质的区别。华裔作家站在美国人的角度,将生活中的原型在文学作品中放大一倍、二倍,甚至几倍,这与美国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只有充分了解中美社会文化上的异同,才能更好地赏析华裔美国文学作品。

3. 中美文化相互渗透

任何一个国家文学作品的思想定位都不是单一的,华裔美国文学也不例外。但从整体上来看,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美国文化占据的比例是非常大的,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一个现象,在美国生活毕竟会受到美国本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但不可否认,中国文化同样对美国华裔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祖国的文化早已深深渗透在华裔同胞们的血液当中,因此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也打上了厚厚的中国文化烙印。中国读者注重对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主题的研讨探究,其目的是找到国内作家与华裔美国作家作品的切合点。随着美国华裔文学作家作品的不断涌现,可以看到美国文化和中国的文化正在走向共融,从中既可以了解到美国文化的社会背景,也可以寻找到中国文化的影子。这不仅对当代中美文学的发展有着非常现实的作用,同时对研究中美文化也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更是作品所处社会的一个缩影[7]。

综上所述,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中国文化符号的使用是华裔作家在面对华裔历史和美国现实产生情感纠结的体现。华裔群体携带着中国文化来到美国,中美两种文化之间产生的冲突、排斥、对立是难以避免的。为了能在异质文化严重的美国生活下来,华裔必须在以自己本族文化为中心的同时恰当进行调整和退步,把文化冲突转变为文化交融,这是华裔作家在美国生存发展最重要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吴冰. 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一些思考[J]. 作家, 2011(4):1-2.

[2] 陈祖群,肖宝凤. 对话:北美华人文学中的汉语文学与英语文学[J]. 华文文学, 2008(1):50-55.

[3] 杨丛道,余红卫. 论美国华裔作家的文化身份建构[J]. 时代文学, 2007(1):49-51.

[4] 张卓. 美国华裔文学中华裔自我形象的建构[J]. 学术交流, 2006(3):160-163.

[5] 陆薇. 华裔美国文学对文学史的改写与经典重构的启示[J]. 当代外国文学, 2006(4):65-71.

[6] 吴冰. 华裔美国文学的历史性[J]. 外国文学研究, 2010(2):120-125.

[7] 陈默. 英美文学中女性主体意识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122-124.

【责任编辑王立坤】

Collision and Compromis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from the “Ghost” and “Tea” Culture in 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

LiuXuanzhu,LiuY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enya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41, China)

Abstract:The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 was introduced briefly and the collision and compromis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from the “ghost” culture and “tea” culture were analyzed. It considers tha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did exist in the 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 and the western culture affected 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 more. However two kinds of cultural influenced each other in literature works, and gradually formed the compromise.

Key words:Chinese-Ame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 collision; compromise

———————————

———————————

猜你喜欢

共融碰撞华裔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以“三联”促“三力”共建共融谋振兴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共融机器人
音乐与城市共融
文化碰撞下的爱情挽歌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当金牛座的父亲与汽车发生“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