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2015-04-02刘荣贵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刘荣贵

(石家庄铁道大学 党校,河北 石家庄 050043)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逐渐成为意识形态工作中最活跃、最值得关注的宣传和教育场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关注。高校作为人才资源高地和文化引领的前沿,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又是一项光荣的使命。

一、网络文化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现状

互联网的大众化带来了网民思维、表达、传播、沟通以及行为方式的深刻变革,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互动性、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催生了网络文化的诞生。可见,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全球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兴起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文化形态。包含了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

2015年6月,课题组进行了“网络文化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问卷调查,共发放了调查问卷1 500份,回收有效统计样本1 493份,回收率为99.5%。调查结果显示出以下三个特点:

(一)网络文化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学生从网络渠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需要引导和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随身的移动终端日益成为大学生普遍的网络应用设备,大学生网龄1~2年的占13.02%,3~5年的占31.70%,5~7年的占29.43%,7年以上网龄的占25.85%;同时,大学生周上网时间2小时以下的只占13.52%,2~10小时的占33.52%,10~20小时的占34.48%,20小时以上的占18.48%,这说明大学生无论从网龄还是从周上网时间上看,都普遍较高,受网络的影响日益深入,网络文化也势必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了解程度上看,了解全面的占57.2%,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来自于网络的只占20.3%,这说明高校思政工作者对大学生上网的目的性需要正确引导,也说明我们一直强调的占领网络宣传主阵地的工作需要强化。

(二)网络应用呈现多元化态势,但通过网络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

在对大学生网络应用调查中显示,聊天交友,看电影、听歌、玩游戏,浏览新闻与评论的比重分别占到了53.28%、65.67%、48.40%,同时收发电子邮件、进行电子商务等也占21.3%,这说明大学生对网络的应用在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但调查显示,在出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网页或栏目时,有25.3%的学生“草草浏览”,19.8%的学生选择“仔细阅读”;在对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意愿中表明,愿意“通过学校教育”的占45.6%,愿意“通过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学习”和“志愿者活动”的分别占36.2%和38.2%,愿意通过“网络媒体学习”的意愿者只占20.3%,这些调查结果表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网络传播的特点和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有机结合起来,采取措施规避其利用网络出现的过度娱乐化等现象,使大学生能够积极接受有利于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相关信息。

(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肯定态度,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实践的人数偏低

调研显示,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认同态度”占78.5%,这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肯定认同态度。但“认为身边同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自己言行的”占25.6%,“没注意的”占47.8%,“不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自己言行的”占26.6%。这表明,大学生在认知与实践方面还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脱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同志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文化对价值观的实现具有决定性意义。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既可以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特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需要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巩固,肃清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1.利用网络文化载体的开放性可以拓展大学生思想信息的获取渠道

一是大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需要思想信息的不断积累与整合才能实现,当前网络空间中正能量的信息在数量上的指数式增长,拓展了大学生获取思想信息的渠道;二是在网络文化环境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者可以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机融入网络的各种形式当中,但是不能强迫受教育者接受某种思想观点”,[2]说明网络正在改变着大学生获取思想信息的途径,同时也丰富了高校的教育形式。也应该看到,借助网络媒体传播核心价值观,不仅可以增加其生动性和趣味性,还可以使理论教育由被动的“说教”变为自主的学习领会,从而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促进了大学生平等意识、开放观念、参与意识的形成,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拓展了获取信息渠道的时间和空间,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客观要求和思想发展实际,不断改善知识结构,提升思想觉悟,有利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利用网络文化主体的匿名性可以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

网络文化的匿名性,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权威,淹没了对传统权威的臣服。一是大学生在网络上可以自由地发表个人观点,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为国家、社会的发展献计献策,积极评论时政,提升责任意识;二是借助网络拓展视野,大学生可以吸纳、接触到各种知识和观点,在甄别、遴选过程中,使大学生思想走向成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品质;三是在互相学习、思想碰撞中,引发更多的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校正了原有判断的单一性和狭隘性,跳出思想的误区,从而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超前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在较高的层面上去理解并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1.网络文化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判断”的能力减弱

由于网络传播主体多元化,各种失实、诱导、暴力、色情性的信息不断进入大学生的视野,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在一个尚未完全形成的阶段,对隐蔽性、多元性、复杂性的信息缺少应有的价值判断,很难剔除网络中的信息垃圾,被一些错误信息所误导。同时,在客观的网络环境中,消极导向的信息传播速度会快于积极导向的信息传播速度,受消极导向的负面信息影响后,往往很难进行理性筛选、解读和判断,在丧失理性思维后,其言行不计后果,严重者甚至会引发犯罪。

2.网络文化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目标”的缺失

互联网在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网络平台也使大学生热衷于在网络世界里遨游,网络游戏、QQ聊天、微信盛行一时,这些都会使大学生在感观和心理上获得一定的满足,甚至使大学生能盲目感受到自身价值的极大化,进而形成网络依赖,沉迷其间,回避现实生活,长此以往,势必会减少与周围同学、老师的交往和沟通,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产生紧张、孤僻、情感缺乏等症状,造成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3]同时,大学生中的实用主义存在很大市场,重现实而轻理想,重结果而轻过程,不想付出却想拥有,有些学生急功近利,见到好处就上,见到困难就让,自我感觉良好,自我判断失衡,价值目标出现缺失状态。

3.网络文化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偏离

由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在网络世界中,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尚不健全,削弱了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大学生在价值践行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盲目性和矛盾性,使大学生缺乏对人生意义的终极思考。大学生普遍有“是非观”、“善恶观”,但是有一种“崇拜英雄却不当英雄”的理念作祟,更有甚者,由于社会对大学生的包容性高、犯错成本低等因素,大学生中偷盗、诈骗、作弊等不良行为屡屡发生,都说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理论与实践中偏离或脱节。“一些大学生由于沉迷网络,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极易患上上网‘成瘾症’、‘自闭症’等心理病症,出现思想和行为不统一,迷失价值方向、丧失前进动力”[4]。因此,高校思政队伍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必须加以深思,并积极因势利导,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应对。

三、引导并培育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5]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应用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使大学生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发挥其导向作用,需要借助网络平台,使之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域。

(一)注重显性平台与隐性平台构建相结合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是抢占、巩固和壮大主流意识形态、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居于指导地位的必然需要,要注重在显性平台和隐性平台构建中共同努力。一方面,在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基础上,加强对主流网站的管控力度,开辟专栏,利用其访问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实效性,形成强大合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同时高校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有特色的、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专题网站和栏目作为基地,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开展网络核心价值观专题宣教活动,真正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一项基础工程、灵魂工程来做。如在学校党委组织部、党校、党委宣传部、各院系的网站设立专题网页,通过专家风采、系列访谈、学习园地等模块向大学生详细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加强对相关背景、内涵、意义的解读,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另一方面,积极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隐性传播平台。根据大学生的浏览特点是与自己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站论坛、贴吧、QQ、微博和微信等常见常用的自媒体网络平台,可将核心价值观理念以案例、故事等形式传递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大学生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中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从而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

(二)激发网络文化产品创作与先进典型宣传相结合

一方面要认识到任何文化产品都蕴涵着一定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以文化产品为载体,因此借助网络媒体传播必须抓好内容建设,要创作出更多能够反映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的网络文化产品[6],包括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漫画等,用贴近高校生活、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内容形成的网络文化作品和艺术形式吸引大学生,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达到入心入脑,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通过选树典型的模式进行宣传,“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要根据青年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网络热点、主题教育重点,开展诸如爱国主义教育、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感恩教育、法纪法规教育等系列活动,可以把选树的典型人物上传到班级微信群、QQ群等媒体中,进行生动活泼的人物风采展示,也可以在大学生常用的自媒体中增加名人访谈、人物励志短片等宣教内容,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导向。同时还可以采用演讲比赛、辩论赛、有奖问答、征文、摄影比赛、书法比赛等形式举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竞赛活动,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达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三)提升思政队伍的理论水平与提升网络技术水平相结合

一方面要建设并不断壮大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并保证这支队伍的先进性、可靠性和稳定性。一是要不断强化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理论水平,保障德育教育主渠道的畅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融合,拓展思政教师与大学生的沟通路径,及时解答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教学活力;二是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建设辅导员队伍,提升其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要从专业化、职业化的角度出发,建立完善的辅导员队伍保障机制,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宿感,加强其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教育、素质教育等业务能力,提升教育本领;三是在学生中选拔和培养一批学生骨干,作为高校思政队伍手臂的延伸,让学生参与到网络建设、网络管理中来,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高效率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强化思政队伍的网络技术水平,提高网络应用能力。思政工作者不再单独以教育者的单一身份存在,同时还应该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评论者和监控者,参与到网络文化行为中来。因此切实加强网络教育主阵地、主平台、主渠道建设,进一步加强思政队伍网络技能培训已经刻不容缓。在日常工作中,思政工作者尤其应该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控,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抓住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前期引导,防止有害信息的扩散和误导,既要做到润物无声,又要做到有的放矢。

(四)引领大学生情感认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政治观在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追求个性的发展,希望人格得到尊重和认可,但由于缺乏政治理论修养,受年龄、阅历所限,处于一个生理成熟心理尚不成熟的阶段,情绪容易波动,容易产生“跟风”效应,在情感认知和行为方式方面也具有不稳定性。所以,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不成熟性,这需要教育工作者要高度关注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注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情感教育,把握其心理导向,纠正认知偏差,建立公平合理的情感表达机制,把握大学生价值观“认识——认知——认同——自觉”的形成特征,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的情感转化。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并组织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大学生认知、情感、信念等心理品质的形成过程,注重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以打造优良校风、学风为核心,进行符合时代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二是通过学生会、兴趣团体、班团组织等,开展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培养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作风,磨练意志品质,体验自身价值,升华认识;三是形成良性的考评机制,在大学生关心的入党、评优评先中,加大大学生政治思想在实践中表现的考核比重,优化大学生的认识认知导向,形成见贤思齐风气的良性循环,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此外,国家政府职能部门应继续完善网络法律法规,从国家安全、依法治国、社会稳定的高度,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框架,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审查力度,尽快形成网络文化背景下新的社会秩序、诚信体系。高校要加快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网络文化制度,加强对网络文化的有效监管和正确引导,趋利避害,构建大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166-176.

[2]李德才,李凡.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8):90-93.

[3]旷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5(5):158-160.

[4]唐艳华.论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52-55.

[5]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6]关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培育途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2):80-83.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