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生态环境建设:现状、问题与应对

2015-04-02把增强王连芳

关键词:河北地区京津冀协同

把增强, 王连芳

(1.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51;2.龙岩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

京津冀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各异、差距较大,但因地缘关系又一直休戚与共。尤其近年来受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影响,京津冀三地更是面临着共同的治理难题。当然,京津冀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也内含着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要求,并呼吁三地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及早到来。实际上,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共享共建,不能仅仅着眼于解决表面问题即可,而应从更深层次的生态学理论来考量。从生态学基本原理出发,探讨京津冀生态环境建设的路径,不仅能够摆脱生态环境传统治理中治标不治本的问题,还可切实构建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机制。

一、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发展现状

京津冀区域地质地貌环境复杂,资源与环境在经济发展中长期被过度利用,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严重受损。如果继续以当前模式发展下去,轻则会进一步拉大整个地区的贫富差距,重则会导致整个区域资源总量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毁灭性破坏。当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下,无论是从环境与资源的利用现状,还是从城镇建设的现状,抑或经济发展中的三地产业协作来看,以往经济发展中不计生态成本的做法都须彻底改变,因为既往对于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阻碍了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环境容量与资源承载力严重

据《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承载力测度与对策》(中国社会科学院、首都经贸大学联合发布)显示,“北京的综合承载力已进入危机状态,天津已达警戒线,河北发展空间有限。”[1]具体来讲,人口超载(2015年京津冀内部互补可承载人口9 800万,而实际则达到1.12亿)、水资源短缺(现有水资源仅能承载六成人口)、大气污染(近年多次连发雾霾橙色预警)、垃圾围城、交通拥堵等等,一直都在困扰着京津冀区域的正常发展。而就区域内部来讲,京津地区发展所需的资源和环境又大部分取给于河北地区,故而河北地区尤其是环京津周边河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对于京津地区的长远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性。正是由于京津地区的生态屏障与城市水源等均来自于周边河北地区上风上水的位置,相对来说,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开发利用也较为严重,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过度开发利用的现象,并直接导致了生态贫困地区的增多。

(二)无序的城镇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性影响

城镇化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发展,京津冀区域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仅就城镇化率较低的河北来看,据有关学者统计,在2000—2012年,城镇化率也由26.33%提高至46.8%,城镇人口数量从1 741万增至3 411.55万[2]。然而,在城镇一体化发展中,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在不断增多的各种生态失衡问题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不断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影响和制约着城镇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据郭倩倩等统计,“京津冀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从2004年的2 949平方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3 776平方公里,区域城乡格局逐步由自然景观为主的农村包围城市转为以钢筋混凝土为主的城镇包围农村。”[3]由此可见,伴随着京津冀地区人口的继续增长,以及城镇建设规模的进一步加大,如果没有有序的监管,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必将持续走低,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也将无法调解。

(三)不恰当的产业协作发展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当前,对于环境资源的价值,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企业界人士,尚未有充分深刻的认识[4]。表现在具体的实践中,就是哪里污染了治理哪里,甚至采取外迁或转移污染源的方式来达到某一目的,从而引发一系列新的生态环境问题。其实,重污染企业的外迁或转移,并非必然会为外迁或转移之地提供较好的发展机会,有时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打乱其发展计划,乃至阻碍其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着重污染企业的迁移,污染源也不断随之扩散,直接导致跨区域污染。生态环境具有系统性、无界限等特点,京津地区虽然将污染源转移到周边的中小城市,但其仍然不能全部摆脱环境污染的影响。譬如近年来的雾霾天气,虽然起于河北省重工业较多、污染排放较为严重等生态缺点,但其所造成的生态问题并非仅仅影响河北地区,京津等地虽然甩了重污染企业的包袱,也无一幸免。

二、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来看,三地首先都是一个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并时刻以自我为中心与外界产生联系,尤其是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部分,如大气、水等,更是由中心向四周扩散,从而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的远向相通。某一局部生物个体的生态系统如此,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也是这样[5]30。以此审视京津冀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生态贫困问题凸显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无论是地质、地貌,还是气候、土壤,乃至生物群落,都自成系统,并共进共荣。多年以来,京、津与河北地区的关系就像是“城市和农村、中心和外围的关系”[6],尤其是京津地区对于周边河北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的过度开发,更是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生态贫困带。在这些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在尚未充分为己造福的情况下,却要优先供给京津地区;而与此同时,京津地区发展又在无意中对这些地区形成抑制,并直接导致这些地区与京津地区之间区域差别和贫富差距的日渐拉大。当然,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北京和天津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治理,但其所采取措施往往只能起到暂时性缓解作用,真正从根本上顾及到当地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的较少,故而这些生态贫困区也变得越来越敏感且难以治理。

(二)水资源过度开发严重

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也是引发生态问题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作为“资源型”缺水地区,“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开发程度高达109%”,如果按照这一用水标准,即便是平水年份,京津冀区域用水“年均赤字近90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68亿立方米”,“年均挤占河湖生态用水量15亿立方米”[7]。尤其是河北地区,作为京津地区的水源地,在自身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始终全力以赴为京津地区提供充足、清洁的水资源。据有关专家统计,“天津用水的93%,北京用水的80%来源于河北”[8]。如此一来,更是致使河北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甚至难以为继。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不仅使得诸多河道、河口及地下水位处的生态问题频现,并在短期内难以修复;而且,由于城镇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污染物的任意排放,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体和水质的恶化直接影响了京津冀区域的整体用水工程。

(三)大气污染严重且难以治理

京津冀是我国现阶段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据国家环保部统计的数据显示,2013年,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整体较差,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37.5%,所有城市PM2.5和PM10年均浓度均超标,部分城市空气质量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40%[9]。进入2014年以来,京津冀区域更是多地连发十数天雾霾天气,北京和天津空气中的PM2.5有三到四成源自于区域的输送,即京津地区的空气污染有相当部分来自于周边河北地区的污染空气扩散。在治理大气污染上,京津冀地区均作了种种努力。比如,2014年,北京市全年淘汰老旧车47.6万辆,并进一步强化用车排放达标监管;同年,河北全年淘汰了1 500万吨炼铁、1 500万吨炼钢、3 918万吨水泥、2 533万重量箱平板玻璃;2015年5月,天津按照每公斤1.5元的标准开征施工扬尘排污费,这一烟尘排污费征收标准较之以前上调了10倍[10]。应该承认,随着环保力度的空前加强,近期的京津冀空气质量已经有所改善,但因产业布局依然不够精良、能源结构依然不够合理等原因,京津冀区域的大气污染问题依然顽固存在,如何才能彻底根治仍然是急需思考并加以治理的一大难题。

(四)生态合作补偿机制不够健全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世界性问题,生态补偿更为世界所关注。国外将生态补偿的方式大多归为公共补偿、限额交易、自愿补偿、征收环境税费、生态产品认证计划、生态旅游、信托基金与捐赠基金等七类,并大多强调生态环境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对生态产品提供者补偿的公平性[11]。面对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逐渐凸显,借鉴国际经验,按照生态环境的整体性、系统性特点建设绿色的生态体系,堪称京津冀区域的长久发展之计。但就目前来看,三地大多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区域分割低效治理环境问题严重,尚未形成从政府到民众、从资源到环境、从共享到共治的生态合作补偿机制。实际上,治理生态环境污染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尤其是在生态补偿方面,京津地区应该与河北地区协同处理、积极应对,切实避免因河北生态环境敏感地区出现生态问题而殃及京津两大城市的现象。

三、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建立系统完整的京津冀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共享共建共治,刻不容缓。欲如此,相关各地务须彻底摆脱只顾自身发展而不顾其他的“自扫门前雪”心态,真正实现各方生态环境协同联动,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生态环境享有格局及共建共治机制。而面对频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借助生态学原理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之策,不失为一个重要途径。

(一)构建三地统一的生态系统架构

在京津冀一体化大背景下,那种自给自足、各自为战的传统方式根本无法满足整个区域的共同发展,区域间的协同合作发展,尤其是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统一管理机构的构建已迫在眉睫。生态环境的流通性、无界性本质,决定着无法将其进行区域性划分,比如大气污染,京津冀虽然具有彼此固定的行政区划方位,却无法将大气固定于一地,在这种情况下,一地之污染必将影响其他区域的空气质量。因此,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生态环境共享共建共治的协作机制,不仅应建立专门的生态分区,还要建立严格的分级管理制度。生态区域不同,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也会有所区别。以此认识为基础,统筹各类生态环境破坏状况,划分等级,并有针对性地制定较为可行的治理方略。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的生态环境分级管理制度要力求统一,并建立明晰的各级生态奖励和问责制度,进而形成更为有效的三地协同治理机制。

(二)建构三地统一的生态系统模型

生态系统模型,是考察和描述生态系统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整个系统的基本成分、组织结构、行为功能等,并对系统的特性和行为进行简要描述。通过各种生态系统模型的建构,理出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通过改变其中的功能因素来转变其主要功能,使整个大的生态系统向着更加优化、更为高效的方向发展。同时,生态系统在建构过程中能够清晰体现其开放性,这对于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把握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环境,一方面,可在小生态系统中以外界环境身份担负起提供无机营养元素的输入和输出平台的职责;另一方面,可在京津冀大生态系统中担负起作为生产、消费和分解者生存和依赖的无机环境角色。建构生态系统模型,可清晰辨别出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及所出现的问题,并可通过分析模型,有针对性地对生态环境作出调整,从而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目的。

(三)切实尊重生态环境的承载容量

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有其自身能够承载的负荷力,水、土地、大气、森林等生态系统都具有此种特性。因此,考察生态环境的承载容量,就必然需要严格掌握生态红线,明确划定区域内水、土地、煤炭等的消耗上限,在能源消耗强度与能源消耗总量两个方面实现“双控”,并以当前治理成效为标准,秉持水、大气、土壤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更坏”的原则,明确用水指标,强化水土保持,做好风沙源治理及防护林建设,改良土壤环境,严控生态空间超标征用占用,督促各级政府切实负起环保职责[12]。当然,红线标准的制定,也离不开对于生态环境容量的划定。比如,排污量和可排污染物标准的划定,清洁生产以及清洁生产扶持量的划定,不同区域控制和防治程度的划定,等等。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制定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整体规划方案和政策计划,并以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标准和依托。

(四)提升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能够为整体生态系统提供多方位服务,如森林的存在,不仅缓解了空气污染、水土流失及物种灭绝的困境,而且在吸收并贮存了上百万年的太阳能后,又为人类社会提供了煤炭、石油等发展能源。然而,长期以来,为了谋求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类在农业生产上追求了太多高产、高效的农业品种,从而在不经意间引发了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比如,单一品种农作物的种植,不仅导致土壤中微生物和微量元素逐渐偏离了平衡状态,影响了土壤肥力,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土地沙化,甚至还会引发该品种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且一旦发生不易治理。而如果适当保持生态环境中的物种多样性,维持土质中各种元素的平衡,即便遭遇病虫害,也不会出现整片农作物全部受害的现象,更不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因此,提升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尤其是植物的多样化种植,不仅能够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抵御生态环境的恶化,还可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注重生态学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学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不可忽视。尤其是一些新出现的生态现象、生态问题,如PM2.5、土地荒漠化、水体富养化等,无不涉及到生态学高新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当然,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不应止于口头空喊,而应切实体现在实际行动上,这就需要彻底摒弃以往制定政策前忽视实际可操作的缺点,从问题产生的本源入手寻找治理生态环境的可行性措施。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提升对生态环境的利好影响。在具体操作中,就是从影响生态环境的产业项目着手,以更为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对建设项目进行严格监督和把控,尤其是对于从北京和天津转移到河北的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三高”产业,更要从一开始就做好规划,彻底解决从选址到生产、从生产管理到污染防范、从后期治理到前期保护等各方面潜在的问题,从根源上防止新的环境污染的出现。

(六)构建生态环境协同发展长效机制

在传统的区域发展模式中,京津冀三地尤其河北地区一直是以重工业为产业发展重点。京津冀一体化成为大势所趋之后,京津地区虽然通过向河北地区转移重工业的方式缓解了其本身存在的生态问题,但这种治标的方式依然无法摆脱周边河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低下的影响。其实,生态环境问题并非不可解决,只要三地打破原有固化的仅限自身区域的规划模式,实现三个区域的一盘化,构建起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进行预防和治理,生态环境问题就会彻底根治。一个较为明显的例子,在2014年APEC会议、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阅兵期间,为了确保北京环境质量,京津冀在短期内联防联控,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一时间,APEC蓝、阅兵蓝让人艳羡不已。但京津冀联防联控模式一旦解除,生态环境问题就会立刻再次凸显。这也提醒我们,对于生态环境问题,仅仅做表面文章,而非着眼于真正解决,只能是治标于一时,而不能治本于长远。只有构建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才是治本之策。

[1]北京晨报京津冀环境承载力已接近极限 北京危机四伏[EB/OL].新浪河北网,2013-03-20.http://hebei.sina.com.cn/news.

[2]蒋春艳,张振,王晓奕.河北省城镇化与大气环境污染相关性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5.

[3]郭倩倩,耿海清,任景明.以一体化破解京津冀环境问题[EB/OL].中国环保网,2014-06-17.

[4]吴永立.生态文明背景下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6-22.

[5]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吴殿廷.京津冀一体化中的生态环境问题[J].领导之友,2004(5):25-26.

[7]李慧.京津冀水利一体化如何破冰[N].光明日报,2014-09-21(2).

[8]张藏领.京津冀之间,既要讲大局也要讲公平[J].环境经济,2014(8):24-25.

[9]罗沙.2013年京津冀区域所有城市PM2.5和PM10年均浓度全部超标[EB/OL].新华网,2014-03-25.http://news.xinhuanet.com.

[10]谢雨,余荣华,朱虹,史自强.让蓝天多起来——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综述[N].人民日报,2015-05-29(6).

[11]郭平,蒋秀兰,贾文学.国外关于生态补偿的研究综述[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1-65.

[12]王喆,周凌一.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研究——基于体制机制视角探讨[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7):68-75.

猜你喜欢

河北地区京津冀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河北地区旅游开发中的文化遗失现象及对策
河北地区玉米种植中的病虫害防治策略探讨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用专业技术撑起和谐社会的蓝天——北京新机场(河北地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心得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