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的多元文化课程及其启示
——以美国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为例
2015-04-02蔡瑶
蔡 瑶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100875)
美国大学的多元文化课程及其启示
——以美国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为例
蔡 瑶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100875)
在应对国际和国内日趋复杂多变的多样性过程中,美国大学积累了实施多元文化课程的丰富经验。美国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将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正式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丰富,课程教学特点鲜明。本文在借鉴美国大学多元文化课程经验基础上,反思大学教育的文化使命,应重视我国大学教育“多元一体”的文化责任,立足国情和民族文化,提高多元文化课程教育的实效性,构建中国特色的大学多元文化教育课程。
美国大学;多元文化课程;多样性;启示
美国是一个多元社会和多民族国家,随着全球化程度加深和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动用人力资源,使得其面临的国际、国内多样性问题日益突出。大学是文化传承的中心,如何应对和处理多元化、多样性的挑战,是美国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实践问题。美国卡内基教育基金会主席欧内斯特·博耶认为,美国“大学正在一个以多样化而非一致性为主流的社会当中寻找教育的意义”[1]。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位于美国东海岸麻州首府波士顿地区,麻州被誉为美国精神的发源地,波士顿也是“主流”与“非主流”、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地区,该校是波士顿地区唯一的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将多样性融入课程,积累了多元文化课程建设和实践的经验。本研究以美国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即“多样性必修课程”)为例,在实地调查、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基础上,对其课程理念、设置、教学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我国大学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美国大学多元文化课程理念及其设置
1.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国大学
美国大学面临着来自国内多元社会和国际多样性的双重压力,最直接体现是美国大学内部学生和教职员工构成的多元化,以及大学教育国际化。一方面,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社会公民权运动兴起,1964年美国《公民权利法案》通过,保障公民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权利,1965年联邦政府实施新的移民法案,由此越来越多的少数族裔学生、女性、移民学生、国际学生进入美国大学学习,同时大学教职员工民族构成也越来越多元化。另一方面,随着美国卷入全球化程度加深,也使得美国大学教育要求体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内容、培养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总之,美国大学教育中文化多元主义兴起,多元文化教育成为大学教育重要部分,在大学教育领域要求课程反映多样性特点,在课程中增加关于女性研究、非裔研究、拉美研究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研究的内容,加强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建设。
在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大学中,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学生群体构成的多样性特征显著,根据该校2013年秋季的统计数据,在校学生中,59%为女性;少数族裔学生占44%,15%为黑人和非裔美国人,13%为亚洲人,12%是西班牙裔,3%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族裔,1%为佛得角人,夏威夷人、太平洋诸岛人和美国印第安人/阿拉斯基土著人数占不到1%[2]; 35%的学生来自于波士顿地区,10%的学生是国际留学生[3]。学生群体的多样性成为了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背景。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在2010年公布的“2010-2015学校发展规划”学校使命陈述中突出了两个方面:其一,作为波士顿地区唯一的公立大学,承担对于地方的责任,即作为一个组织,服务于城市、州、美国和世界的公共利益,重视城市参与和全球参与;其二,通过建构充满活力和多元文化的校园环境促成多样化的校园共同体。
2.在正式课程中融入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在宏观的多元文化背景以及学校中观层面对多样性价值的强调之下,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采取了有力的课程设置改革,将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全校本科生必修的通识教育中。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是在美国大学中普遍开设的,面向所有本科生的一种非专业、非职业的教育,通识教育课程所占学分一般为本科生总学分的三分之一,通识教育体现的正是美国大学在知识教育、职业教育之外对于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的追求。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在其通识教育宗旨中着重强调培养理解与尊重人类及文化多样性的能力,并认为本科阶段的学习应提供给学生应对复杂多元社会及其变迁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以应对人类社会生活多方面日趋剧烈的变迁、与复杂变迁相伴随的信息、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在总的通识教育课程框架下,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认为对人类多样性深入具体的学习是本科生教育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因而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将多样性必修要求单独列出,即在通识教育中专门设置“多样性必修课程”,该课程成为该校多元文化教育的正式载体,也是其多元文化课程的具体形式。
在“多样性必修课程”中,学生需要分别完成“美国多样性”和“国际多样性”两个部分的要求,每一部分需要选修一门课。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在其通识课程体系中对其“多样性必修课程”的理念作了说明,首先,将“多样性”概念定义在一个涵义宽泛的层面,包括:种族、性别、文化(民族、宗教、种族划分等),社会阶层、年龄和身体功能障碍等方面的多样性;其次,这些课程围绕两个主题:“不同类型的行为和思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不同社会集团、群体的互动是如何影响文化发展的?”
3.多元文化课程设置及其特点
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多样性必修课程”由全校通识教育教师委员会统一管理,具体由多样性课程分委会管理。具体课程由校内各个院系开设,教师将多样性课程申请提交给通识教育教师委员会的多样性课程分委会主席,在分委会、委员会进行审核评定后,确定为多样性类别,再提供给全校学生选择,在《本科生课程目录》以及选课系统中都注明了专门的标识“多样性领域:国际”或是“多样性领域:美国”。通过对《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本科生课程目录2011-2013》中的“多样性必修课程”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在2011-2013学年中,该校多元文化课程设置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多元文化课程的系所分布广泛。据统计,在2011-2013学年,共计开设156门“多样性必修课程”,其中“美国多样性”和“国际多样性”两类课程数量相当,均为78门。这些课程由全校20个系所开设,其中美国研究系(19门)、英语系(15门)、非洲研究系(13门)、政治科学系(12门)、历史系(10门)为提供课程数量较多的5个系所,其次是亚裔美国研究系(9门)、女性研究系(9门)、人类学系(8门)、现代语言系(8门)、哲学系(8门)、社会学系(8门)、经济系(7门)、拉丁美洲研究系(7门)、亚洲研究系(6门)。开课课程为5门及5门以下的系为艺术系(5门)、表演艺术系(4门)、心理系(4门)、古典研究系(2门)、拉美裔研究系(1门)、环境研究系(1门)。
第二,多元文化课程的主题丰富。麻州大学多样性必修课程中涉及到种类丰富的主题,主要包括少数族裔研究、种族关系研究、性别与女性研究、年龄的多样性研究、社会阶层多样性研究、文化多样性研究等。
其中少数族裔研究课程丰富,其所倡导的是重新关注美国国内曾长期被边缘化和被忽略的族群利益。关于亚裔研究(10门,如“美国的亚裔”“美国的东南亚裔”等)、非裔研究(7门,如“非裔美国人民俗”“非裔美国人城市政治”等)、美洲土著研究(5门,如“新英格兰地区的土著当代问题”“美洲土著的当代问题”等)、拉美裔研究(2门,如“拉美和边境文化”“美国拉丁女性”)等内容的课程大量出现在多样性课程列表中。与少数族裔研究相关,还有大量关于种族关系研究的课程,如多民族经历、美国的种族与权力、种族与民族关系、哲学、种族和多元文化主义、种族与种族主义等课程。
另一个鲜明的主题是女性研究或性别研究,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多元文化课程中涉及女性研究和性别研究的课程有32门,女性主义和性别文化的张扬也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公民权运动开展而兴起的一股重要力量,这些课程将被忽略的女性问题推至关注的中心[4],突出女性视角。包括诸如“美国社会运动中的女性”、“女性的经济角色”、“劳动市场的性别区隔”等课程,就对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际遇和现实问题进行探索性的分析与解答。
第三,多元文化课程关注世界多元文化。在关注国内多样性的同时,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强调了世界多元文化教育,开设“国际多样性”课程,强调学生具备国际视野,掌握世界文化多样性特点。从课程类型而言,“国际多样性”课程中概论、导论课程居多,如日本艺术、非洲历史导论等;从关注点来看,世界多样性较多关注与西方文化差距较大的异文化,如亚洲文化(20门,如“东亚艺术导论”“现代中国文学”等)、非洲文化(12门,如“非洲研究导论”“文学中的非洲印象”等),拉美文化(11门,如“1800年后的拉美”“拉美洲改革与革命”等),了解异文化有助于建立文化比较视角,提供看待世界整体文明和美国本国文化的新视角。21世纪美国大学教育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课程国际化,大学多元文化教育在21世纪不断改革,逐渐将全球化和国际视野融入其课程理念中,其中增强国际理解教育、跨文化沟通能力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目标,其最终目标是适应全球化和国际化发展趋势,培养美国的世界公民。
二、美国大学多元文化课程教学特点
美国大学多元文化课程教学是对其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实践。以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多样性必修课程”教学为例,其体现了多元文化课程教学的四个主要特点。
(一)多元文化课程以校本学术资源为支撑,提供跨学科的整合视野。
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的多样性必修课程由学校内各院系提供,涉及到全校20个系所,如非洲研究系、亚洲研究系、拉美研究系、美国研究系、人类学系、社会学系、经济系、英语系、历史系等。一方面,这整合了全校教学研究资源,一定程度上在全校范围内鼓励和引导了院系、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展多样性、多元文化相关的教育和研究方向。另一方面,该校提供多元文化课程的学科涵盖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政治学、艺术、文学等,可见人文社会科学是提供关于多样性视角的重要资源,其中人类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和具体的文化研究学科等提供了关于多样性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而艺术、历史、文学等则通过丰富立体鲜活的材料提供关于理解多样性的资源。
更为重要的是该校多元文化课程基于院系,却不受限于方法和学科,体现了跨学科和多学科的整合视角,向学生揭示重要的主题、基础性的问题和核心的知识能力。作为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课程,既有导论性课程或概论性课程,如“非洲研究导论”、“亚裔美国人研究导论”,以介绍具体学科或研究领域;也有带有研讨性、专题型的课程,如“美籍柬埔寨人的文化与社区”、“希腊社会和文学中的女性”、“美洲土著的当代问题”等,引领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这些课程内容丰富,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赋予学生选择课程时更大的灵活性,同时又吸收和整合了大学的学术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立足于自身的学术研究,其课程主题、内容、具体形式、阅读材料、参考书目等基本都由教师自主设计,教师在课堂上以“专家”、“研究者”的身份传播多元文化的知识、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二)多元文化课程传递核心知识和价值观,以不变应万变。
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的多样性必修所列课程尽管种类繁多,院系和教师也多根据自己的兴趣、研究和见解进行组织和开设,但并非完全片段和零碎的知识,作为通识教育一部分,这些课程都以“两个主题:不同类型的行为和思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不同社会集团、群体的互动是如何影响文化发展的?”为主线进行设计。作为供全校学生选择的课程,过分强调专业性难免会“曲高和寡”,难以使不同背景、基础和专业的学生接受,而过于通俗或猎奇也失去了学术视角和理论深度,因而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在课程中传递给学生关于文化多样性、多元文化的关键知识、方法和价值观,让学生获得共同的学术体验和连贯一致的看法。根据对课程内容的分析,在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多样性课程中,其课程体现和传递的重点包括: (1)对关键概念的理解:“族群”“种族”“民族”“文化”“权利”“性别”“认同”等;(2)对事实性知识的掌握:“美国的移民”“美国的民权运动”“美国的多元文化构成”“世界文化多样性”等;(3)对基本价值观的领会:“维护公民权利”“尊重文化多样性”等;(4)对重要分析视角的掌握:“文化多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跨文化比较”“历史视角”“整体观”等。这些关键点和核心内容都体现和贯穿于各具体的多元文化课程中,正如著名的《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所言,其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一整套有价值的学术工具,学生将沿着这些课程中所理解的和所引发的思考,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5]。
(三)多元文化课程中贯彻对基本能力的要求,重视公民基本素质培养。
多元文化课程作为美国大学教育的重要部分,其目的与培养学生成为积极负责任的公民这一宗旨紧密相联。在获得多元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多元文化教育最为重要的是提供学生在多元碰撞和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虽然知识内容逐渐分化,但着重培养的核心素养是确定的。根据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通识教育管理委员会的规定,课程中应至少体现以下6个能力中的两个:分析写作(批判思维)、定量推理、批判阅读和分析、有效沟通(写作、口语或其他表达形式)、运用技术深化学习和合作研究。
这些能力要求从课程申请、课程大纲到实际课堂教学都予以体现。在上课之前,学生会被要求进行大量的阅读和资料准备,在课堂教学中,“灌输式”的传统授课方式占很少部分,教师往往是启发性、引导性角色,课堂中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观点,小组讨论、辩论是最常见的互动方式,观点陈述报告也是重要的教学方法。课后,学生往往需要提交定期的课程小论文、正式的分析论文。分析写作(批判思维)、定量推理、批判阅读和分析、有效沟通以及运用技术深化学习和合作研究等能力要求意味着:首先,鼓励探索真理和实证精神,所有的方法和技能运用都强调由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推断;其次,注重培养分工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在合作研究中形成对多元观点的尊重、理解、整合和形成判断;最重要的是提倡反思批判精神,在信息海洋和思想超市中,美国面临世界范围以及国内各种思潮的冲击,而大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价值判断的能力,反思批判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与培养,从根本思维方式上进行培养,鼓励学生在反思批判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性的思考。由此可见,对核心能力培养极为强调的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实质上是以能力的“不变”应对社会的“多元”和世界的“万变”。
(四)多元文化课程兼顾普遍文化与多元文化,促进多元与一体的结合。
美国著名多元文化教育家班克斯认为在美国社会中,由于长期多元文化交往、渗透和融合,已经存在一种各民族都认同的普遍文化,而各民族也保持着相对独立和特殊的亚文化,当今美国社会是一个普遍文化与各种亚文化并存的社会[6]。以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开设的“多样性必修课程”来看,其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强调由多元构成的一体,即“美国”、“美国人”、“美国文化”、“美国核心价值观”。其课程内容主要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角度综合考察美国和世界的多样性现实,在对多样性现实描述和事实性知识传授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分析讨论多元文化之间如何互动、如何与美国主流社会互动,可以说是以学术的、研究的和反思的态度审视美国国家特性、社会文化的过去和现在,使得学生既认同美国普遍文化,又尊重和传承多元文化。
在多元文化课程中多元和一体的结合主要有三个路径。第一,以美国的国家政治社会经济制度为基础,向学生传递关于自由、平等、民主等美国核心价值观。如课程“美国移民:当代问题和争论”关注1965年以后的大规模移民及其对美国国民生活的重塑,在移民经历的讲述中,介绍美国移民政策和相关的治理理念。第二,展现美国国内多样性,介绍多样群体在美国社会中的相似和不同的经验,在比较研究中丰富美国社会文化。如“六位美国作家”一课主要关注文学在创建和反思何为美国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考察美国文学如何编织了美国认同、疆域和美国梦,该课程选取了六位重要的美国作家,通过对其作品的阅读和学习,使学生能认识到美国文学的多样性传统和传承。第三,引入世界文化多样性视角,在增强国际理解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同时,也在比较中构建美国在世界多样文明中的格局,在主客位转化之中完成多元一体的多元文化教育。
三、美国大学多元文化课程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美国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考察,可以看出在多元社会中,美国大学从学校价值追求到具体的课程设计、教学都贯穿了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其总目标为培养学生理解与尊重人类及文化多样性的基本知识、能力和态度,既认同美国的普遍文化,又具备跨文化适应能力和传承多元文化。美国大学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经验对于我国在应对全球化和多民族国家背景下,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具有可借鉴的方面。
1.重视我国大学教育的“多元一体”文化责任
美国大学无论是确立以社会责任为核心的多元并蓄的学校使命和价值追求,还是在学校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正式课程,都强调“多元”中的“一体”,而这个“一体”就是美国的普遍文化,这也是美国大学多元文化教育对其国家和社会的承诺、维护和促进。美国国内学界对于多元文化课程对国家统一性的威胁论仍然持续着,更说明美国在对待多元与一体问题上的谨慎态度,多元是有限度的多元,多样是有限制的多样。美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在培养国家精英人才的大学教育中,仍以国家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为最高目标。从这一意义上说,美国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采取的方式是一样的。我国社会学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就提出过“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概念,即“许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7],给予我国开展大学多元文化教育提供了提纲挈领的视角。因而我国大学多元文化教育应秉承“多元一体”的整合观念,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时,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理想。
在大学教育实践中,学校应重视大学的文化传承使命。在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的多元文化教育中,在学校使命和价值追求定位中体现出学校强烈的价值导向,在课程设置中进行明显的引导和干预。学校整体创设和营造大学内的多元文化教育氛围,有助于鼓励关于多样性和多元文化的研究和教学,根据各校情况将多元文化教育融入正式课程,构建全校范围内本科生共同的学术经历和文化背景知识。在学校的重视之下,专设机构统一管理、发布核心要求,对多元文化课程从设计到实施进行管理、指导和协助,充分发挥教师主动性和整合学校学术资源。
2.提高我国大学多元文化课程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大学多元文化教育重视与学术的结合、多学科视野整合,体现大学教育的“知识性”、“研究性”和“学术性”。美国大学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立足于大学学术研究,这一特点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专业学术研究资源,以及建立起多元文化教育的学术路径,在学科资源、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增加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深度,也丰富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以学术为基础的多元文化教育避免了直接灌输,而是以隐性和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多元文化相关的核心观念、理论框架和思想观念。我国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长期致力于多元文化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学术视角,如跨文化比较、文化相对论、整体论等,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提供了多元文化教育的丰富素材,应注意的是在多元文化课程设置中立足于学科,但不拘泥于单一学科,体现跨学科视角,从多角度透视多元文化。
第二,构建多元文化教育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三维目标。美国大学应对多元和多变的时代挑战的经验在于,重视对受教育者重要知识、核心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对于我国大学多元文化教育而言,开展多元文化教育课程不仅在于开设种类丰富的课程,更应注重对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理念与内容的设计,其中包括重要知识,如世界文明多样性、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基本制度和政策等;核心能力,如实证研究能力、培养交流互动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等;基本态度,如尊重文化多样性、开放与接纳,保持文化自觉等。总之,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的三维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目标之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跨文化适应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为成为合格公民和未来生活做准备,应对我国国内和国际多样性冲击。
第三,我国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必须立足于现实国情和民族文化传统,传递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意识,吸收人类文明精华,扩展知识视野。首先,多元文化教育应以我国的基本政治社会制度为前提,维护和促进社会核心价值观,在多元文化教育基础上促进社会整合与多元和谐发展。其次,借鉴美国“合众为一”的多元文化教育方法,挖掘我国丰富的多民族文化资源,重视对我国自身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将多元性和多样性视为自身文化的源泉和财富。最后,在对世界文化和文明的介绍中,强调比较视角,在对多样性理解和体验基础上,通过比较培养文化自觉,反观自身的信仰体系和价值观,在传承文化传统的同时,对文化遗产进行维护和创新。
需要注意的是,课程是一定社会文化的反映,美国大学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理念、设置和教学内容都体现了美国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从比较借鉴的角度,由于中美两国在国家制度、社会性质、文化传统特性以及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内容等方面差异显著,应慎重对待跨文化经验吸收,以建构中国特色的大学多元文化教育课程。
[1]厄内斯特·博耶.大学:美国大学生的就读经验[M].徐梵,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3.
[2]Fast Facts about UMass Boston(Fall 2013)[EB/OL].Office of Institutional Research and Policy Studies.(s.d.)[2014-09-01].http://cdn.umb.edu/images/oirp/14_391_FASTFACTS_2013_ OIRP_web-2.pdf.
[3]Who are Our Students[EB/OL].Office of Institutional Research and Policy Studies.(s.d.)[2014-09-01].http://cdn.umb.edu/ images/oirp/14_389_whoareourstudents_OIRP_web.pdf.
[4]王璞.文化战争中的美国大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7-198.
[5]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67-170.
[6]滕星.多元文化教育——全球多元文化社会的政策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30-31.
[7]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3-4.
[责任编辑:杨勇]
G 64
:A
:1672-6219(2015)01-0108-05
2014-12-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1年重点项目“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观及认同研究”(11AZD01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2年度重点项目“世界文化多样性与海外民族志研究”(12AZD005)。
蔡瑶,女,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