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西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功能演进

2015-04-02

关键词:鄂西民族传统

杨 玲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鄂西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功能演进

杨 玲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通过对鄂西传统体育文化特质及功能变迁的社会环境分析,探究了其现代功能演进轨迹:从生产技能到健身休闲内容、从微弱的经济功能到产业化发展、从娱乐观赏到娱乐体验、从教化规范到规范补益。研究表明,鄂西传统体育文化功能的现代化演进顺应了人们精神和身体需求,有着独特的魅力与不朽的价值。

鄂西传统体育文化;舍巴节;女儿会;家家酒

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农业社会为文化背景,一直以来承担着强身健体、培养品质、规范行为、振奋精神等诸多功能[1]。不同区域的传统体育文化,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不同,有着不一样的文化特质。随着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为主要参量的现代社会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观念、制度、形式、内容等发生着变迁,其功能也相应的进行着调节改进,但它深深扎根于社会基层,无论如何变化,都始终拥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有着不可取代的社会功能[2]。本文阐述鄂西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质,分析变迁的社会背景,探究现代功能的演进,旨在促进鄂西传统体育文化现代价值的良好发挥。

一、鄂西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质

传统体育文化源于人们生产和生活,它是以传统的农业社会为文化背景,为了生存与发展,维系本民族精神意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创造和发展起来,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独特民族个性和久远历史传统的一类文化活动。传统体育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外在显现,体现了一种民族精神。鄂西包涵“一州两县”,即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长阳、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它位于我国腹地,地属三峡地区,是古代巴人和土家族的摇篮。鄂西传统体育文化以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主流,是一种典型的山地文化[3]。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其山地经济生活促成了土家族勇敢顽强的民族精神、形象的思维方式、乐于助人的美德、乐观浪漫的性格,体现出勤劳勇敢、团结互助、乐观浪漫的文化特质。此外,种族的流动还使其呈现出文化的多元性。

1.自然环境造就的勇敢性

鄂西地处我国地形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过渡地带,属于山地河谷,整体地貌坡陡山高,丛林密布,峡谷幽深,岩石遍地。相关文献记载它地处荒徼,行人罕至,无从事大规模畜牧饲养条件,也无舟楫商业之利。它属亚热带山地气候,无严冬酷暑,降水丰沛,有着丰富自然资源,族民们的主要生活来源为各类野生植物与动物,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采集狩猎。

复杂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野生资源在给人们带来生活保障的同时,也造成了极大威胁,历史上遭受毒虫猛兽的侵袭司空见惯,没有勇敢的精神和独特的技能是无法战胜恶劣大自然的。族民们在征服大自然中独创了一些运动项目,如“脚踩独木穿急流”、“撑杆越沟”、“倒挂金钩”、“打秋千”、“甩叫岩”、“打飞棒”等,这些活动培养了勇敢的精神、顽强的意志、沉稳的心理素质和优秀的运动能力。可见,鄂西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最早是人们从征服自然获得生存物质开始的。

2.劳作习惯呈现的互助性

鄂西人口主要为土家族,最早族民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在山湾及河边台地上聚居,山寨之间相隔遥远。恶劣的环境、低下的生产力和单一的生产方式需要人们合作互助,围猎野兽、造房修屋等都需要群众的力量才能完成。相关记载“四五月耘草,数家共趋一家……一家耘毕,复趋一家”,这种传统的劳作习惯至今仍很盛行,修房、栽秧、收谷等都是互相帮忙。

互助性的生产生活为民间体育活动提供了契机、场所及智慧,多数活动就是在村寨民众聚会时展开的,如“撒叶嗬”、“茅谷斯”、“抢花炮”等,有的集体劳动本身就是很好的体育项目,如“薅草锣鼓”、“赶仗”等;还有的是对生产生活动作的提炼和升华,如“摆手舞”,这些集体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友谊、增进了团结,培养了团结互助的优良品德。

3.资源充裕表现的乐观性

鄂西山地物质资源充足,生活来源不算贫乏,即使在农业生产居主导地位以后,也不像平原地区那样,要深耕施肥,一年几熟,既要抗御旱涝灾害,又要提高生产力水平。闭塞的环境,较充裕的物质生活,容易满足的心态,使人们对生活总是抱乐观态度;逶迤的群山、陡峭的峡谷、蜿蜒的河流容易产生奇妙的幻想;远离中原,中央王朝的统治鞭长莫及,为宗教巫术提供了便利,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充满了浪漫色彩[4],民俗民风豁达开朗、乐观浪漫。这些从人生礼俗、节日庆典中都可表现出来。

鄂西民间有极具特色的人生礼仪活动。当婴儿降生后要办“家家酒”,贺喜的人们在主人家的堂屋里边唱边跳,既健身、又娱人;“女儿会”是青年男女交往的活动,他们在场对歌娱乐,表达爱慕、表达情感;土家婚礼中的“陪十姊妹”、“拦门礼”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尤其是“找摸米”浪漫娱人:新娘出嫁前一日,新郎家派年轻貌美男子(称“摸米”)到女方迎亲,当夜幕降临,土家少女将手指用锅烟染黑,四处追逐嬉戏找“摸米”,将黑烟抹给别人脸上。他们崇尚生命、笑对死亡,老人死后跳丧舞,叫“撒尔嗬”,远乡近邻都赶去,既不戴纱,也不默哀,男人们边唱边跳,全身抖动,表演不同的内容。丧葬仪式上没有悲伤压抑的气氛,而是一种喜悦的热闹的氛围。在他们看来,死亡是衰老的躯体脱胎换骨获得新生命力的转折点,是重新走进幸福的必由之路[5],正所谓“万物灵魂不灭,生命永恒轮回”,体现了乐观通达的生命观。

鄂西民俗节日内容丰富,有端午节、六月六、中秋节、舍巴节、牛王节,等等,尽管有一些与其它民族相同,但内容及时间均有区别,伴随其中的体育活动也各有特色。如端午节更看重的是大端午,过节那天要举行“划龙舟”和“追鸭”比赛,这些活动既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又具有较强的健身娱乐性。

4.多族聚居体现的和谐性

鄂西聚居了28个少数民族,对主流文化土家族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它西有蜀文化、东有楚文化、北有汉中文化、南有云贵高原文化,四周文化向其渗透,使之吸纳了多种民族文化因子。特别是改土归流后,汉人大量进入垦植,从事手工业和商业,同时族民们也进入汉族地区,学习汉文化,获取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这些都对鄂西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为了保持自身文化发展,族民们对外来文化采用兼容并蓄态度,或吸收、或改造,发展成一种传承与吸纳兼并的开放性文化。有些传统体育项目深受汉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影响,如“舞狮子”、“划龙舟”、“板凳龙”等;有的本身就是该地区各族共有的,或稍作改进,如“抢花炮”、“射弩”、“打陀螺”等。这种兼容既丰富了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容,又有利于杂居民族的和睦相处,造就了一种和谐的文化心态。

二、鄂西传统体育文化功能演进的因素

1.经济社会的转型

我国社会的转型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即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农业社会、乡村社会、封闭半封闭社会,向现代的市场经济社会、工业社会、城市社会、开放型社会转化。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转型,其价值形态与价值观点都会产生现代变迁和发展[6],其功能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鄂西地区由于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及价值观的变化,传统体育服务并依附于农业社会的那种生产方式、祭祀礼俗、军事武艺等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那些为征服自然环境所创造的运动项目,随着环境的改善,逐渐由满足生存的需要侧重于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因刀耕火种、狩猎互济而产生的集体活动,也因农业机械化推进,由侧重于生产所需而演变为娱乐身心、增强团结的活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使鄂西单一的山地经济发生了大的转变,尤其是近年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使传统体育发挥出了较大的经济价值。

2.现代生活的影响

首要是大众文化侵入所带来的文化认同感改变。当前我国社会处于文化变迁时代,便捷的交通、方便的通讯、丰富的媒体进入了穷乡僻壤,这些大众文化不仅主导了文化消费,还是族民生活的重要依靠,它对全社会尤其是年轻人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能使他们更快更多的接触和接受现代社会生活。尽管他们仍生活在祖祖辈辈栖息的本乡本土,但无论是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传统的生活方式都已不为他们所认同,多数传统文化自然被疏远了,蕴涵在传统习俗中的文化功能也自然被削减。

同时,社会的变革也使民众的生存形式发生了嬗变。20世纪90年代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山民开始到城里打工,走出了祖祖辈辈生活的空间,大批土生土长的农民流动到城里,变为“农民工”,这批本应是传统体育文化中坚继承力量的庞大群体,但因长期脱离民族地区,脱离了本土环境,造成了文化传承的主体缺失[7]。

3.西方体育文化传播的压力

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凭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规范的发展模式,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跨越了民族和地域的限制,成为了体育文化领域中的主流文化[8]。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竞技体育文化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同时,较大忽视了民族体育的发展。面对着日益增长的西方文化压力,世界各民族文化一方面出现发展危机,有的渐渐成为文化传统被封存异化,即便传承也有不少是效仿西方竞技体育[9];另一方面世界各国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感得到强化,对自身体育文化建设得以警醒,对民族体育文化功能的重新反思,为民族体育文化的振兴增强了动力[10]。

一种文化价值的功能,都寓于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鄂西传统体育文化一度低迷后,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通过构建机制、完善体系、强抓机遇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一是形成了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体系,以四年为周期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如期举行;二是丰富了鄂西全民健身的内容和手段,体现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竞赛及表演活动已广泛开展;三是民族传统体育已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结合起来,成为了休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鄂西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正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着自然调节改进。

三、鄂西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功能演进

一种民族体育活动,其本质目的都是增强体魄、娱乐身心,随着人类发展的需要,在改造和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中,也孕育出了其它特殊价值,因地域不同,功能也会呈现出差异。

1.从生产生活技能到健身休闲内容

在我国民族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生存生活的基本劳动手段是狩猎、牧业、渔业等,民族传统体育依存于生产过程中,与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既是生产劳动过程,又是对生产劳动生活的一种补充。

鄂西人世代生活在溪峒纵横、崇山峻岭的山区,越涧过水、攀岩背负是主要的生活习惯和劳动方式,为了顺应自然,他们独创了一些运动项目,掌握这些运动技能,也就获得了生存本领。同时,分散的居住环境,需要人们团结互助,充分发挥集体力量,抵御大自然的灾害,这种互帮互助的生产劳动形式产生了众多的集体活动。

传统社会的转型,使鄂西传统劳动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传统体育生产生存的价值逐渐减退或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健康身心和教化育人。如“赶仗”起初纯粹是狩猎活动,“打飞棒”亦是驱逐野兽、保护庄稼的活动,“甩叫岩”则是飞石击兽,“溪河垂钓”、“潜水摸鱼”是渔猎,这些都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为集娱乐竞赛为一体的体育活动;摆手舞中的“撒种”、“扯草”、“砍火”、“挖土”、“收割”等都是生产劳动的摹仿,经过提炼与升华也步入了大众健身行列,成为了人们日常健身休闲的广场舞。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使传统体育活动从生产生存技能逐步演变为了健身休闲的内容。

2.从微弱的经济功能到产业化发展

在交通传媒等不发达的传统社会条件下,鄂西周期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为民众集会创造了条件,族民们常借此机会进行生活用品交换,此时传统体育经济功能极其微弱。社会现代化后,脑力劳动大幅增加,体育已成为日常休闲娱乐方式,体育消费正悄然步入大众消费范畴。民族传统体育顺应了人们休闲生活需求,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鄂西传统体育项目与自然融为一体,契合人们休闲游憩和生态保健理念,倍受鄂西周边乃至全国人民的青睐。一些项目,如“激流探险”、“放竹排”、“穿越峡谷”等,以幽深秀美的自然环境为开展场所,人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陡峭的峡谷、逶迤的群山、葱郁的植被、缠绕山峰的云雾冲击了视野、涤荡了灵魂;另一些项目,如“划龙舟”、“撒叶嗬”、“踏青”等,蕴涵了千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人们在运动的同时感受了人文内涵;还有一些产生于农耕文明及礼仪活动的项目,如“摆手舞”、“追鸭”、“哭嫁”等极富休闲娱乐性,健身娱心。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与文化旅游结合,大踏步的迈进了产业化发展行列。

传统体育项目的产业化开发,也带动了与之相匹配的体育器材设备、服装及文化产品的市场兴盛,形成了休闲体育项目、文化表演、器材设备、服饰装备等体育产业“一条龙”发展,发挥着不可低估的经济价值。

3.从娱乐观赏到娱乐体验

鄂西传统体育活动不少依附于特定的节日庆典和人生礼俗中,它们需要特定的文化场景,如舍巴节、六月六、女儿会、找摸米、家家酒、偷瓜等,“舍巴节”在农历正月里举行,其中的大摆手活动许多是比武竞赛;“六月六”即农历六月初六,每年这一天要焚香烛、放鞭炮,祭祀向王廪君,并举行以祭祀为主的摆手活动;“女儿会”是鄂西土家族青年女子独有的节日,在农历七月十二这天,青年男女打扮一新,对歌邀舞、谈情说爱,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最初这些活动在节日庆典中开展,而且参加活动的人群必须符合身份要求(如年龄、性别、体貌等),不在要求之列的人只能是观众。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礼仪活动逐步简化,一些礼俗活动作为表演被搬上了舞台,能进行娱乐体验的人群减弱乃至消失。

休闲时代的到来,旅游产业开发使众多项目从特定的节日和礼俗中脱离开来,走下舞台,步入人群中,成为了独立的活动项目。人们可参与各类角色,充分感受这些活动带来的愉悦,传统体育活动从舞台观赏逐步转变为可人人参与、亲临体验的娱乐游憩活动。

4.从教化规范到行为补益

传统体育活动大多都具备教化规范功能,其规范教化往往隐藏在实践参与中,肢体活动是表层的“物态”形式,参与规则深层的“精神”层次,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民俗传统体育所发挥的多是道德宗教、礼仪习俗方面的规范教化,是国家权力机构不能强力执行的方面。

进入现代文明之前,封建国家权力机构的文本规范对民间的影响微乎其微,鄂西山高路险、远离中原,中央王朝的思想更是鞭长莫及,规范教化几乎全部来自民俗传统。传统体育与民俗事项配伍,所形成的长幼尊卑、礼信仁爱等,为规范族民行为道德发挥了良好作用。如“撒叶嗬”(丧葬仪式),它以身体活动为表现形式,展现了先民图腾、渔猎活动、农事生产、爱情生活、历史事件等,反映了人们对自己民族的历史的回忆及其长期形成的道德意识与是非观念,通过仪式实现教化。过去黎民百姓可能对法律不甚了解,而对伦理纲常却从小耳熟能详,礼仪习俗是他们通晓伦理,成就道德的重要载体。

进入现代文明后,处于自然发展状态的传统礼仪活动,逐渐为权力机构管辖操纵。但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国家权力机构的规范教化不可能覆盖生活的每个角落,权力机构不好解决的规范问题可以由民俗传统来补充。如,一些传统礼俗仪式可以营造出浓厚的气氛,沐浴此“气场”中的人,身心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将外在的规范标准内化为人的自我约束。梁漱溟就曾深刻的指出,礼俗是“启发理性,实现道德”。无论社会如何变迁,礼俗中的精神价值,在形成思维和行为中都有着不可撼动的力量。

四、结束语

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鄂西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其山地经济生活促成了传统体育文化的勇敢性、互助性、乐观性、和谐性等特质,能培养勇敢顽强的作风、优良的团队精神、豁达的处世态度等优良品格。

经济社会的转型、现代生活的影响、西方体育文化的压力促使了鄂西传统体育文化功能的转变,它主要表现在健身休闲、经济产业、娱乐游憩、规范行为等几个方面。鄂西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功能的演进,顺应了人们精神和身体的需求,在现代社会中有着独特的魅力与不朽的价值。

[1]田祖国,白晋湘,钟海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变迁与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4):11-13.

[2]王若光,刘芠航.我国民俗体育功能的现代化演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10):24-27.

[3]黄柏权,吴茜.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7):70-73.

[4]谭永洁.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起源刍议[J].中国体育科技,2005 (6):53-55.

[5]裴亮.鄂西土家族“跳丧舞”的文化解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9).

[6]万义.社会转型期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定位与发展导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4):81-83.

[7]杨玲.休闲时代鄂西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及振兴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4).

[8]王少春,等.中外体育文化相遇的发展格局[J].体育科学,2011 (5):79-81.

[9]高守清.论民族传统体育的异化及理性规避[J].体育与科学,2011(1):83-85.

[10]屈杰,白晋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重构的社会转型透视与依据剖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6):737-739.

[责任编辑:刘自兵]

G 852.9

:A

:1672-6219(2015)01-0006-04

2014-10-10

湖北省民宗委经济文化研究重点课题(HBMW200926)。

:杨玲,女,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鄂西民族传统
鄂西高速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数字化视频监控技术在鄂西高速中的应用浅析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沪渝高速鄂西段隧道LED照明节能技术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