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研究:一个综述
2015-04-02蒋晨晨胡继连
□蒋晨晨 胡继连
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研究:一个综述
□蒋晨晨 胡继连
马铃薯主粮化是将马铃薯作物加工成符合中国人消费习惯的馒头、面包、米粉等制成品,实现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原材料产品向工业化制成品转变,由温饱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转变的过程。是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农业发展规律的重大举措,对我国粮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马铃薯生产发展的国际趋势与国际市场经济分析入手,在介绍我国马铃薯产业现状和前景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可行性,进一步总结归纳了相关学者对我国马铃薯主粮化的地区布局、技术支撑和市场营销战略的研究,最后文章对现有研究进行了述评和展望,以期为完善和理顺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政策参考。
马铃薯;主粮化;文献综述
马铃薯是世界上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原产于南美的安第斯山脉,当前已在世界各地普遍种植(魏延安,2005;刘文奇等,2012),[1][2]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2006年全世界有155个国家种植马铃薯(谢开云等,2008),[3]马铃薯具有粮食、蔬菜、饲料兼用的特点,加工用途多种多样,增产增收的潜力巨大,营养价值丰富,被誉为“地下苹果”和“第二面包”(孙慧生,2006;吴秋云等,2012),[4][5]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消除贫困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据专家预测,马铃薯将是我国解决人口增长压力的重要食品,到2030年,我国近20%的人口将会以马铃薯食品作为主要粮食(郑虚和邓英毅,1999)。[6]本文主要从马铃薯生产发展的国际趋势,马铃薯国际市场经济分析,中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提出,中国马铃薯产业现状与前景、中国马铃薯产业的经济研究以及中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安排与实施六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对丰富与完善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具有借鉴与启示意义。
一、马铃薯生产发展的国际趋势
在过去的几十年,马铃薯的发展经历着快速的变迁,发达国家最先实现马铃薯主粮化,淀粉加工制品、薯条等多样化的食品推广使得马铃薯产业在发达国家快速崛起。随着时代不断发展,马铃薯的消费市场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消费潜力巨大。Walker等人(1999)根据全球马铃薯种植分布图,通过时间和空间的比较分析,研究了马铃薯作物的世界经济趋势和模式。他指出,发展中国家具有较高的人口压力和饮食多样化的多重需求,马铃薯作为粮食作物,应该提高其在发展中国家的消费比例,着眼于消费的多元化和生产的专业化。[7]Scott等人(2000)对21世纪块根、块茎类农作物的一项研究显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马铃薯的种植和推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报告不但证实了马铃薯正向着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且还证实了主要是向亚洲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他们还对1993—2020年期间马铃薯生产和消费情况做了回顾和预测,对发展中国家的产量增长预测为每年1.5%,发达国家为每0.5%。[8]魏延安等人(2005)认为世界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亚非国家已成为推动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1]
随着马铃薯产业在发展中国家不断发展,马铃薯产品日益多样化。Keijbets(2008)描述了全球马铃薯加工业的增长状况,每年全球10%的马铃薯作物转化为马铃薯消费产品,在发展中国家,人们对马铃薯需求会随着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变的更富有弹性。他从马铃薯的消费、产业发展以及新产品发展等几个方面研究了未来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趋势。他指出,现阶段马铃薯产品趋于多样化,消费市场广阔,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巨大。[9]
在注重马铃薯产业发展、品种日益多样化的同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容忽视。Elke Pawelzik(2014)研究表明马铃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粮食作物日益受到关注,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了满足未来的挑战和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应注重马铃薯生产的可持续发展。[10]
二、马铃薯国际市场经济分析
马铃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价格风险、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研究学者对此提出了新的建议。Walker等人(1999)指出,对于马铃薯这类价格需求弹性较大的农产品,其价格波动会对农户造成损失,价格风险会给马铃薯消费和供给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从而会降低马铃薯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专业化的马铃薯生产能够有效的降低价格风险,增加农户的收入,提高马铃薯在市场上的竞争力。[7]Keith.O.Fuglie(2006)通过建立模型研究了马铃薯种薯市场上的供需关系,表明信息的不对称对马铃薯种薯市场的供应有一定的影响,并且表示提高马铃薯种薯的质量将有效促进马铃薯的生产率,因此在政策上应加大供应力度和利用高质量种薯来种植马铃薯。[11]
国外对马铃薯的生产成本、技术效率、收益率等经济学的分析研究一直比较重视。 D.O.Caldiz,P.C.Struik(1999)指出,马铃薯是阿根廷重要的粮食作物,通过实地调查马铃薯的生产情况,描述和量化了作物面积分布和农业生态条件,并使用LINTUL马铃薯模型测算了马铃薯生产的收益率差距和产量限制因素,进一步讨论了提高产量的可能性,并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提出了提高马铃薯生产收益率的对策。[12]David Holland,Jun Ho Yeo(2001)表示投入产出模型是一个描述收入和产品在整个经济系统中循环流动的线性方程,他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对马铃薯产业的投入产出情况情形了分析。研究表明,马铃薯产量的增加对马铃薯加工业有促进作用,马铃薯加工业与马铃薯产业关系密切,加快马铃薯精深加工,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发展。[13]Claydon(1995)研究了马铃薯生产经济学,他对马铃薯生产成本和如何用不同的生产投入进行马铃薯生产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指出随着种植者和产区的不同,生产成本也就不同,马铃薯生产成本分为两类: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对于处在温带地区的国家,固定成本和杀虫剂支出在总成本中占得比例很大。对种植者来说,较高的投入会带来较高的回报。[14]
笔者认为,目前,国外研究者们对马铃薯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于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有了非常深入和清晰地认识,对于马铃薯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为发展中国家更好的探究马铃薯主粮之路提供了借鉴。
三、中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提出
2009年的主题是“应对危机,实现粮食安全”,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全球变暖带来的粮食减产、洪涝干旱等恶劣气候、以及病虫害加剧等问题,已经影响到世界农业的生产。如何确保粮食安全,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
世界粮食安全,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的食物”。
但是在很多国家,特别是非洲地区,食不果腹现象非常普遍。即使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粮食安全也被摆在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实现粮食安全,必须挖掘、发现更多适于做主粮的粮食品种。徐娟娟(2008)认为面对全球性的粮食危机以及相关产业的吃紧,产量高、抗旱、抗寒和耐贫瘠的马铃薯因适应性强、容易种植、食用简单,完全可以成为缓解世界粮食危机、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筹码。[15]张孟银(2011)表示,由于人口的激增,传统的三大主粮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解决粮食问题,马铃薯种植范围广,产量高,增产潜力大,营养均衡,是解决未来人类缺粮的很好途径。[16]李大川(2015)表示,从当前农业发展来看,我国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十分短缺,水稻增长空间不大,必须大力发展耐旱作物,在耐旱的粮食作物中,马铃薯适应性强,产量高,对于缺水的中国农业来说,广泛种植马铃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个战略性选择。[17]经过长久研究表明,马铃薯是可以作为主粮的优良品种。
笔者认为,实现粮食安全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而马铃薯以独特优势,为实现粮食安全提供重要契机。我们必须提高科技水平,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推动马铃薯主粮化,实现粮食安全,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四、中国马铃薯产业的现状与前景
我国学者对马铃薯的发展现状研究较为细致。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马铃薯的产业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第一阶段,1960-1990年,为稳步发展阶段,这30年间我国马铃薯生产主要围绕扶贫和解决灾荒问题,马铃薯主要用作蔬菜鲜食,无论种植面积还是产量均稳步上升。第二阶段,1990-2000年,为快速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引起了国民饮食结构和消费习惯的变化,这为马铃薯产品市场的拓展创造了机遇,使得马铃薯产业得以迅速发展。第三阶段,2000-2010年,产业调整阶段。该阶段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对马铃薯品质的要求更高,马铃薯品种结构、产业结构开始调整并呈现多样化趋势(马异泉,1998;李勤志,2008;朱聪2013)。[18-20]王国扣(2004)通过对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分析,初步收集和掌握了我国薯类加工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1.我国薯类资源丰富薯类加工业原料充足2.薯类加工业发展较快加工转化率明显增长3.薯类加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提升较快4.薯类加工覆盖领域广市场空间巨大。[21]孙东升(2009)指出,我国马铃薯产业正处于快速成长的时期,呈现出四个明显的发展特征:加工向规模化发展,产业化取得进一步发展,加工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延长加工增值链条。[22]
随着对马铃薯产业调查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不仅对于我国马铃薯的发展状况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亦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吕世安(2002)通过对我国马铃薯产业的研究,从自然环境、消费能力、地理优势、价格潜力等方面研究分析了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方向及对策。[23]李树君、林亚玲(2003)指出,在马铃薯加工的发展趋势方面,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拓宽。马铃薯制品尤其是淀粉深加工产品因其独特的性质和作用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发利用。[24]陈华宁(2008)指出中国是世界马铃薯生产大国,马铃薯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他从中国马铃薯生产、消费、加工、贸易等多角度,对中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评测未来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前景。[25]孙东升(2009)认为我国马铃薯加工业发展前景将有以下3个发展趋势:1我国马铃薯加工业将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加工业的主要特征是企业兼并重组,并将形成具有较大市场占有份额和较强竞争力的马铃薯跨国企业。2以高科技为手段,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延长产业链、走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将是我国马铃薯加工业发展的必然方向。3进一步规范马铃薯加工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促进马铃薯制品加工,引导国民消费,开拓马铃薯消费市场,扩大马铃薯市场占有率。[22]
笔者认为,马铃薯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为我国实现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树立了信心。相信随着我国马铃薯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马铃薯接受程度的逐步提高,以及马铃薯产业的不断趋于成熟,我国的主粮化之路会愈发顺利。
五、中国马铃薯生产经济分析
我国对马铃薯的生产成本、技术效率、投入产出比率等分析研究十分重视。李勤志,马文杰,冯中朝(2008)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1998—2005年我国马铃薯生产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断提高马铃薯的生产技术水平、加大部分物质费用的投入、增加土壤的改良和劳动投入等措施对提高马铃薯的产量有正向的影响;但是农民负担和和马铃薯出售价格等因素对马铃薯产量的增加有消极的效应。马铃薯出售价格的增加对马铃薯产出并没有积极的刺激作用。[26]王淑新等人(2010)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投入产出理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定西马铃薯生产的投入产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水供给量,化肥施用水平和薯种质量对产出具有重要影响,总体上增加改善薯种质量的费用、增加化肥施用量和水投入量有助于提高投入产出比,但是要想获得最佳产出收益就必须实现边际产量价值等于边际资源成本。[27]通过对云南省马铃薯种植投入产出数据的分析,金璟等(2012)研究了马铃薯种植农户的生产效益,认为种植马铃薯能够获得较好的投资收益,一方面,由于不同的马铃薯品种的产量、投入、产出和利润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可以通过选择品种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进而增加收益;另一方面,提高机械化程度、发展当地的种薯培育基地,降低种薯的购买价格等都可以有效的降低马铃薯的种植成本。[28]王志刚等人(2013)运用超越对数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模型,对马铃薯生产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规模地块、劳动时间、化肥使用量等因素对种植面积的影响都需要达到一定规模后才开始发挥正向影响,土壤质量、性别和年龄等对技术效率也有比较重要的影响,但是教育水平和种植经验的影响却不显著。[29]研究者一系列的经济分析为马铃薯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契机。谢建华(2007)在分析了我国马铃薯的生产现状后指出,虽然我国马铃薯生产的发展潜力很大(市场需求空间大、种植面积扩大空间大、单产提高空间大),但是却普遍存在品种单一、种薯质量较差、种植技术粗放、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在综合分析我国发展马铃薯生产的意义和潜力的基础上,他提出我国马铃薯发展的对策: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完善发展规划,着力加强基地建设,不断强化育种工作,积极扩大良种应用,集成创新配套技术,尽早实施补贴政策,设立专项扶持基金等措施。[30]
笔者认为马铃薯产业的经济研究对于发展马铃薯主粮化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更好的开发马铃薯的经济价值,更加清晰地认知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潜力,而且可以为我国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提供经济可行性的分析。
六、中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具体安排与实施
(一)地区布局战略
国内的研究者对于马铃薯的地区优势进行了分析。杨勇,白永平(2008)利用2003~2005年全国20多个省(区)的农业统计年鉴,分析了我国部分省(区)马铃薯生产比较优势状况,结果表明:我国马铃薯在单产、规模、集中度、综合反映上具有比较优势的省(区)分别有13个、9个、13个、11个。单产比较优势省(区)主要集中分布于我国西北、东北及与之相连的内蒙古等部分省(区)。规模优势区、集中度优势区、综合优势区分布大致相同,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滇、黔)、西北、东北(黑、吉)的部分省(区)。[31]李勤志,冯中朝(2009)采用区域优势分析方法分析了各区域、各省马铃薯生产的地区优势。基于实证分析得出主要结论:我国马铃薯生产最具优势的省份集中在北方一作区和西南混作区,说明这些地方马铃薯生产的资源优势和生产实践进行了较好的结合,而中原二作区和南方冬作区马铃薯生产的资源优势和生产实践结合不佳。[32]刘合光,谢思娜(2013)利用1995~2010年我国25个省份的马铃薯产量数据,分析我国马铃薯生产的区域特征及变化趋势,并构建我国马铃薯生产的PanelData模型,分析我国马铃薯生产区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显示,非农产业就业机会、农村人均经营耕地面积以及当地城镇人均薯类消费支出是决定中国马铃薯生产区域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33]
笔者认为,马铃薯地区优势的研究对于马铃薯主粮化的规划与发展至关重要。马铃薯的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该地区的人们习惯主要食用马铃薯,我国的主粮化之路可以率先在该地区推进,利用该地区的地理优势,在该地区首先展开试点,以点带面,从而带动我国马铃薯主粮化的发展。
(二)技术支撑战略
1.育种技术
马铃薯育种目标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品种的选择决定了市场对其开放程度。通过对马铃薯育种目标的探讨,提出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合理的育种目标。重视马铃薯品质育种工作,做好鲜薯出口和食用品种的选育、加工专用型品种的选育、淀粉加工专用品种的选育以及炸片(条)品种的选育。马铃薯育种目标应主要集中在中熟、中晚熟和晚熟的品种上,注重抗旱,抗环腐病、晚疫病、病毒病,满足市场需求和广泛的用途,注重选优质、抗病、高产专用型品种的选育。鲜食外销品种要求食味好,茎块大,商品率在80%以上,适合加工淀粉的品种要求淀粉含量在20%以上,适合马铃薯全粉加工的品种要求干物质含量在24%以上,且淀粉粘度强,耐储藏(王新伟,2000;贾小鹏,2011;余鸿村,2013)。[34-36]
笔者认为,马铃薯育种以市场为导向,加强育种理论与育种技术的结合,易生长、易加工、单产高、抗病虫的马铃薯品种定能为马铃薯主粮化打下扎实的基础。
2.脱毒技术
对于提高马铃薯品种的质量,脱毒技术与育种技术同样重要。任生兰(2003)提出了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中的关键性技术环节,综合运用组织培养、无土栽培、网棚繁育等现代化农业新技术,进行专用马铃薯集约化、工厂化种薯繁育。[37]魏固宁(2007)表示马铃薯脱毒苗的生产与快繁技术现已被许多研究单位掌握,脱毒薯正在大力推广,相较于一般薯种,脱毒薯可增产30%-50%,甚至一倍以上。另外,我国马铃薯抗病育种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地选育出的一批高产、优质和抗病品种,正在生产中发挥着作用。特别是抗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进行茎尖脱毒后在生产中起到了高产、稳产的作用。[38]陆春霞(2010)对广西种植脱毒马铃薯进行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分析,并指出了马铃薯脱毒种薯在生产上的优越性。[39]
笔者认为,随着脱毒技术和抗病育种工作的不断进步,加快集约化、工厂化种薯繁育,我国马铃薯产业将迎来发展的春天,我国马铃薯产业也会在主粮化之路上越走越远。
3.加工技术
我国种植马铃薯历史悠久,种植面积更是居于世界首位。我国马铃薯加工行业起步较晚,并且相对落后,但是马铃薯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未来马铃薯加工业是阳光产业。邱敦莲(2004)指出我国在马铃薯加工业上取得的主要成就:专用品种有所突破、生产加工逐步向规模化发展、产业化模式取得进展、技术水平显著提高。[40]张淑梅(2013)表示应该利用现有设备,将加工优质马铃薯全粉作为马铃薯加工业研究的重点内容。[41]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除了作为蔬菜和粮食食用之外,马铃薯还可加工制成淀粉、全粉、变性淀粉和各种马铃薯食品,精淀粉加工一直是国内马铃薯深加工中的主要加工类型,通过深加工可使马铃薯增值3-5倍。高产稳产和区位优势是我国马铃薯淀粉加工业的优势所在,鼓励马铃薯成品和半成品食品类加工产业的发展,延长马铃薯加工产业链,引导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消费(刘刚,2010;郝琴,2011;赵鑫,2011)。[42-44]
笔者认为马铃薯如果要想实现主粮化,不仅要让老百姓吃马铃薯吃的饱,更要吃的好。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会使得马铃薯制品的种类更加多样化,更加满足老百姓多元化的餐饮需求,促进马铃薯主粮化的发展。
4.储藏技术
一种农产品的快速推广,往往伴随着储藏技术的快速发展,若想使马铃薯主粮化成为现实,储藏技术的进步必不可少。为此,国内的很多学者专家对马铃薯的储藏技术进行了研究。陈芳等人(2002)认为加强马铃薯原料的贮藏保鲜和运输的研究,比如减少马铃薯机械损伤、采用适宜的贮藏方法延缓和减轻发芽、低温糖化的发生等可以有效的保证原料的质量,同时延长生产加工季节。[45]通过调查比较云南省农村马铃薯储存的各种方式,孙茂林等人(2003)分析了云南马铃薯储存的包括自然环境在内的各种因素,指出了马铃薯储存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同时提出了因地制宜改善马铃薯储存条件、降低储存成本的策略。[46]刘刚等人(2010)认为通过加工可以较好地解决马铃薯等生鲜农产品的贮存保质问题,提高马铃薯贮藏保鲜能力。[42]在马铃薯的加工过程中,低温贮藏是延长其加工周期的主要措施,但是低温贮藏中的低温糖化问题严重影响着马铃薯的加工品质和利用价值,加之我国在贮藏马铃薯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设备不先进、技术不完善、烂窖、发芽等问题,因此加快马铃薯储藏技术的研究非常迫切(舒锐等,2013)。[47]
笔者认为马铃薯储藏技术的不断进步,运输、储藏周期的变长使得马铃薯主粮化更有可能成为现实。
(三)市场营销战略
马铃薯的主粮化,不仅意味着主产区、种植区的消费者把马铃薯当成自己的主粮,更是意味着通过市场营销、广告宣传、产品推广,使得消费者普遍接受作为主食的马铃薯。白东旭(2012)运用STP理论,从马铃薯的目标市场选择、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三个方面逐一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符合定边县实际情况的马铃薯市场营销策略。[48]李霖(2012)运用SCP方法,从流通效率、流通主体的经济活动状况、市场结构等角度对定西马铃薯流通进行微观经济学分析,提出流通模式优化对策,构建出新型流通模式。[49]刘勇等人(2012)运用“蛛网模型”分析了甘肃省1999—2008年期间马铃薯价格的变化。通过“蛛网模型”价格信号反应,分析了甘肃省马铃薯市场“蛛网模型”变迁路径与诱导因素,从而“管中窥豹”式的观察马铃薯市场,以便采取措施,规避市场风险。[50]高来伟(2013)运用SWOT分析法,从宏观环境、自然环境、政策条件、地域优势、技术优势、质量优势、产业绝对优势等方面对定边马铃薯市场营销战略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引用4P和4C理论,从顾客成本、顾客沟通、顾客便利、顾客解决方案四个方面,制定符合定边马铃薯发展的营销策略。[51]
笔者认为马铃薯自身品质的不断提高为马铃薯成为主粮打下重要的基础,而马铃薯市场营销战略的提升则是马铃薯成为主粮的主要途径,双管齐下,方见其效。
七、简要述评
纵观上述国内外成果可见,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了农户、企业、政府等多个主体,涉及生产、加工、流通、储存和销售等多个环节,因此其推广改革历程任重而道远,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这些理论综述为研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使得本研究更易于对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可行性进行更为客观和深入的研究。
从国外文献总结中发现,国外早已把马铃薯作为主要粮食,对马铃薯的研究已经十分深入,马铃薯的生产管理,经济分析以及发展趋势是其研究的重点。与国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相比,我国对于马铃薯产业的研究相对成熟,但是马铃薯主粮化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相关研究仅限于策略层面,尚未将其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需在借鉴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逐步的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在我国的发展。
[1]魏延安.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J].世界农业,2005,(3):29-32.
[2]刘文奇,徐世宏.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和潜力分析[J].广西农学报,2012,(14):82-85,92.
[3]谢开云,屈冬玉,金黎平,庞万福.中国马铃薯生产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比较[J].世界农业,2008,(5):35-41.
[4]孙慧生.马铃薯生产技术百问百答[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4-5.
[5]吴秋云,黄科.2000-2009年世界马铃薯生产状况分析[J].中国马铃薯,2012,(02):115-121.
[6]郑虚,邓英毅.广西马铃薯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广西农业科学,1999,(6):331-333.
[7]T.S. Walker, P. E. Schmiediche & R. J. Hijmans. World Trends and Patterns in the Potato Crop: An Economic and Geographic Survey [J]. Potato Research. Volume 42, Number 2,1999: 241-264.
[8]G Scott, M Rosegrant, and C Ringler, Roots and Tubers for the 21st Century, Lima,Peru, 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 2000
[9]M.J.H.Keijbets.Potato Processing for the Consumer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Challenges enges[J].Potato Research. Volume 51. 2008:271-281.
[10]Elke Pawelzik Kurt Moller .Sustainable Potato Production Worldwide:the Challenge to Assess Conventional and Organic Production Systern [J].Potato Research 2014:273-290.
[11]Keith O. Fuglie, Witono Adiyoga, Rini Asmunati, Sukendra Mahalaya, Rachman Suherman.Supply and Demand for Quality PotatoSeed in Indonesia: Farmers'Perspectives and Policy Options.UPWARD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8. CIPUPWARD,Los Banos, Laguna, Philippines. 53 pages.2005.
[12]D.O.Caldiz,P.C.Struik.Survey of Potato Production and Possible Yield Constraints in Argentina.Potato Research.1999(42),pp:51-71.
[13]David Holland,Jun Ho Yeo.The Economic imapct of Potatoes in Washington State.Washington State Unversity Extension.2001,pp.1-24.
[14] K Claydon,The Economics of Potato Produc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University of Nottingham,1995.
[15]徐娟娟.马铃薯——粮食安全战略中的重要角色[J].农产品加工业,2008,(10):36-40.
[16]张孟银.马铃薯将成为未来世界主要粮食之一[J].农医,2011(2):123-124.
[17]李大川.土豆的机会[N].吉林日报,2015-1-14(10).
[18]马异泉.我国马铃薯生产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对策[J].马铃薯杂志,1998,(4):242-244.
[19]李勤志.中国马铃薯生产的经济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20]朱聪.我国马铃薯生产发展历程及现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7):11121-11123.
[21]王国扣.我国的薯类加工前景广阔[J].农产品加工,2004,(7):8-9.
[22]孙东升,刘合光.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农业生产展望,2009,(3):25-28.
[23]吕世安.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29-34.
[24]李树君,林亚玲.马铃薯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产品加工,2003,(1):10-12.
[25]陈华宁.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世界农业,2008,(5):13-15.
[26]李勤志,马文杰,冯中朝.我国马铃薯生产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8,(3):77-80.
[27]王淑新,王学定,何元庆.马铃薯生产的投入产出分析——以定西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2081-2083.
[28]金璟,张德亮,李学坤.云南省马铃薯生产投入产出调查分析[J].中国马铃薯,2012,(3):186-189.
[29]王志刚,李腾飞,黄圣男.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研究——来自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生产的数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107期2013,(5):61-67.
[30]谢建华.我国马铃薯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2007,(5):4-7.
[31]杨勇,白永平.中国马铃薯生产省域优势比较分析[J].中国马铃薯,2008,(3):144-147.
[32]李勤志,冯中朝.我国马铃薯生产的区域优势分析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业学,2009,37(9):4301-4302,4341.
[33]刘合光,谢思娜.中国马铃薯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及其成因实证分析——基于1995-2010年省份面板数据[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3,(1):72-78.
[34]王新伟.我国马铃薯育种的回顾及今后的发展方向[J].马铃薯杂志,2000,(1):44-46.
[35]贾小鹏,丁志远.甘肃省马铃薯产业优势及育种可持续发展探讨[J].种子世界,2011,(9):88-9.
[36]余鸿村,吴晓留,张金龙.盘县马铃薯育种目标与育种对策[J].现代园艺,2013,(9):51.
[37]任生兰.定西地区专用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与产业化开发探讨[J].中国马铃薯,2003:375-377.
[38]魏固宁.宁南山区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年.
[39]陆春霞.广西生产脱毒马铃薯种薯的前景及效益分析[J].种子,2010,(10):90-93.
[40]邱敦莲.国内外马铃薯生产、加工及市场需求现状[J].四川农业科技,2004,(3):6-7.
[41]张淑梅.马铃薯加工业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J].农产品加工业,2013,(15):151.
[42]刘刚,赵鑫,周添.我国马铃薯加工产业结构分析与发展思考[J].农产品加工业,2010,(8):4-11.
[43]郝琴,王金刚.马铃薯深加工系列产品生产工艺综述[J].粮食与食品工业,2011,(5):12-14.
[44]赵鑫,张德亮.云南省马铃薯加工业的SWOT分析[J].当代经济,2011,(5):100-101.
[45]陈芳,赵景文,胡小松.我国马铃薯加工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4):66-68.
[46]孙茂林,李树莲,李先平.云南马铃薯储存的现状及改善策略[J].西南农业学报,2003,(3):72-75.
[47]舒锐,刘少军,焦健.马铃薯加工业现状及相应品质改良策略[J].山东食品发酵,2013,(4):38-40.
[48]白东旭.定边县马铃薯营销策略研究[D].陕西:西北大学.2012年.
[49]李霖.定西市马铃薯流通模式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2012,(6):61-64.
[50]刘勇,杜英,陈强强.甘肃省“蛛网模型”马铃薯供求关系的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7):215-220.
[51]高来伟.定边马铃薯营销策略研究[D].宁夏:宁夏大学.2013年.
2015-04-14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271018
蒋晨晨(1990- ),女,泰安人,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铃薯主粮化战略。
F326.11
A
1008-8091(2015)02-0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