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2015-04-02栗新
栗 新
(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周口 466000)
“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在我国历史悠久,在国外亦是如此。我国“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源于传统文化,博大悠远,它是对宇宙、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解读。我国最早提出“以人为本”观点的著作是《管子·霸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主要是针对君主建功立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儒家和道家著作中都有涉及,主要是体现了人的价值。
马克思的“人本观”,体现在他“全面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理论中。西方“人本观”在具体实践管理中主要表现为完善劳动制度,重视员工的个人发展,培养员工的团结协作精神,注重感情投资,完善灵活的领导方式等等。“人本观”目前在西方企业里的具体体现形式有员工进修制、岗位分担制、轮岗制、奖励制度、参与企业决策制等等。
一、“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作用
对于高校而言,一切管理的主体是学生,“以人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工作的中心。一切教育管理都要围绕学生施行,工作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目前,世界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观念冲击着大众,高校教育管理也应逐渐更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高校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强国人才战略的重要条件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我国实行强国人才战略的重要基地,培养人才、发展人才首先需要做到的是尊重、爱护人才。对人才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强国人才战略的重要条件,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高校的任务是向社会提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所以高校要实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社会需要的是能动的人才,不是仅有书本知识的“学霸”,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我国强国人才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2.培养合格人才的具体要求
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多种多样的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追求发生了变化。有的学生出现了消极思想,比如消极的学习情绪,不参加集体活动,合作意识薄弱,比较注重个人利益,不愿意投身社会等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具体要求,要把学生培养成思想积极向上,热爱集体,乐于助人,具有创造性,蓬勃向上的合格人才。此外,还必须加强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思想品质方面的教育,让大学生学以致用,高等学校的教育目的才能够真正实现。
二、“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现状
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就是学生,“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国目前的教育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有观念的人。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独立性的培养,不能仅仅灌输知识,要让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对学生的培养缺乏“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关注教师的教育管理作用,忽视“学生为本”
目前多数高校在教育管理中,没有完全理解“以人为本”的意义,认为其中的“人”指的是教师,没有认清学生的位置。不少学校认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是整个学校工作的全部内容,只重视教师的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教是学习的一部分。要完成教学任务,不仅需要教师透彻的讲解和传授知识,还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真正了解掌握知识技能。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只注重教师的地位,从根本上就误解了教育的目的。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参与,使高校教育变得呆板、教学方式枯燥无味,最终的教育成果会令人大失所望。目前各大高校都制定了统一的教学标准,没有从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差异,这种现象导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背离,学生的优势无法得到发挥,反而在这种教育模式中逐渐丧失。
2.单一化的“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方式
第一,缺乏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目前在多数高校中,没有正确认识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地位,只把学生看成一个受教育者,有的甚至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错误、片面的教育管理思想,没有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约束了学生的思想活跃性,忽视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判断能力。这是目前很多学生遇到事情时没有主见,只会盲目从众的原因。在这种教育管理方式下培养出的学生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不能对自身做出合理的评价,很容易被他人蛊惑。这就是最近几年流行的“高分低能”说法的原因,这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带来困扰。忽视“以人为本”理念的教育管理方式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内心需要,他们会觉得在学校没有存在感,无法感受学校的温暖,踏上社会之后,他们会缺少社会责任感。关注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选择权,这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也从侧面培养了学生对学校的感情。
第二,缺乏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
现在评价高校的成功,往往是看学校的师资力量、学生的考研率等等,这些成功仅仅是知识传授的成功而已。社会需要的不仅是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还需要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仅仅拥有知识技能储备的学生,无法为社会做出贡献。所以,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还要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做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应该鼓励学生走进社会锻炼自己。我国中小学往往以分数来衡量学生,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几乎为零。大学阶段是学生锻炼自身能力关键时期,高校应给予高度重视。目前多数高校教师认为学生到社会中锻炼是不务正业,认为这会耽误学习。这种思想让学生失去了培养自身能力的机会,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违背了学生良性发展的规律。
第三,缺乏科学性的“以人为本”。
目前多数高校普遍存在教育管理与教学工作相背离的现象。很多教师错误理解了教育管理,认为做好教师的工作就是完成了教育管理工作。教师的错误理解导致学生无法获得科学的教育,在学生眼中,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在大学期间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这是教师的失职,也是学生的损失。美国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合理,美国高校教育内容包括教学、科研、服务三项。其中最重要的项目是服务,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和麻烦不仅要进行行为指导还要进行心理指导,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指明方向,学生不会因为错误的选择迷失了自我。就我国目前高校的教育管理而言,缺乏科学性的“以人为本”的关怀,这方面还需努力完善。
三、“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以人为本”理念在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价值。多年来,高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力求做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教育管理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选择性的权力,努力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参加各项活动,自主创新活动。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致力于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教育的价值,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第一,高校教育管理进行创新。我国高校在教育管理上要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只有进行不断的变革和创新才不会被淘汰。高校在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出现的很多新事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比如无人监考。当今社会注重诚信,诚信在人的品质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开设了无人监考的新方式。在具体开展无人监考的过程中,对于表现良好的班级进行表扬,对于不好的班级给予批评。大学生在无人监考的过程中考验了自己的诚信,是一个道德实践的过程,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成长。高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自律诚信意识有深远的意义。
第二,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学生在高校就读是为了什么?学生毕业后做什么?近几年“毕业就失业”的说法在毕业生中流行。目前我国高校对于就业指导认识还不够明确,很多高校仅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实际上高校应该对在校生进行就业指导。对学生就业指导的帮助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作,包含很多方面,主要有提供就业信息,教育引导学生就业,帮助学生设计职业计划等等。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度过毕业迷茫期,引导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很多学校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把它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部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帮助学生搜集、整理、传递各种就业信息,努力为学生建设就业市场,帮助学生就业。学校开设各类就业讲座、企业家交流会、创业会等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第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毕业后就要踏入社会,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最缺乏的就是社会实践。社会是一个大舞台,跳得好的人可以一直存在,跳得不好的人可能很快就被淘汰。高校开展“以人为本”理念的教育管理工作,需要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目前很多高校把社会实践纳入正常的教育教学中,把社会实践列入各项评优活动中,比如奖学金的评比,保研人员的推荐等等。高校还与很多企业单位进行合作,帮助学生进入社会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第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双边活动的主体,是教学内容的受者,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做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把学生当做学习内容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带着思想来的,他们的学习过程也是在原来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学习的结果就是重新构建内部认知结构。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与学生是授受关系,但是在教学结构上属于合作关系,他们具有平等的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第五,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是实施教学的前提,了解学生最有效简便的方法就是与学生沟通。学生的心智特点和学习经验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对学生有初步认识的情况下才能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只有教育工作者通过观察法、访谈法等方法去发现问题,及时有效地沟通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手段。
第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走进课堂之前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来的,而是经历过了基础教育与高级中学的教育,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后才考进大学,大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利用原来的认知内容与结构去理解新知识,并且构建新的专业方面的认知,这一个过程是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内化过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作用。在学生构建新知识的时候,首先可以对学习科目进行主动选择,然后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选择性记忆,继而选择学习的方式,这些都是学生在主观意识下完成的。在教学中,探讨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参观法等都是以学生认知的主动性来发展学生认知的,其核心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我教育,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进而形成专业特长。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高校的教学任务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教学对象也呈现了复杂化、多层次化、国际化等趋势。高校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为社会贡献高能力人才、推动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1]刘可风.以学生为本——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新概念[J].中国地质教育,2007(3).
[2]徐柏才,张 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
[3]张书明.社会工作视野下的大学生事务管理[M].青岛: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4]陈思维.对于高校体育特长生“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观的再思考[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5):215-216.
[5]卢 静.论高校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缺失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8(3):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