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传染病防控现状调查
2015-04-02钱长英
钱长英
(贵州省长顺县民族高级中学 贵州 长顺 550700)
学校是儿童青少年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学校是人群集聚、接触密切的公共场所,容易受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发生传染病暴发和流行。传染病暴发和流行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恐惧、结论等不良心理,还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对中小学校传染病防控现状进行调查,不仅可以掌握该学校的传染病防控现状,而且可以了解防控缺陷,进行纠正,对降低传染病的发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对中小学校传染病防控现状的研究非常重要[1]。本研究选取了2014年长顺县32所中小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抽中的中小学校从传染病防控管理组织及制度落实情况、健康教育及卫生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现将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了2014年长顺县的32所中小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2所中小学校中,乡村学校25所,城区学校7所。
1.2 方法: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组成的专业人员对各学校的卫生状况进行实地考察,并以座谈的方法对各学校传染病防控管理组织及制度落实情况、健康教育情况等进行调查。
1.3 观察指标:观察城区学校及乡村学校的染病防控制度落实情况、健康教育情况及卫生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我们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并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作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城区学校及乡村学校的传染病防控制度落实情况比较:乡村学校有传染病防控制度、有晨检制度、有防控管理机构、有学生体检计划、有疫情报告人的比率分别为76.0%,96.0%,72.0%,60.0%,96.0%;城区学校有传染病防控制度、有晨检制度、有防控管理机构、有学生体检计划、有疫情报告人的比率均为100.0%。与城区学校相比,乡村学校有传染病防控制度、有防控管理机构、有学生体检计划的比率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有晨检制度、有疫情报告人的比率无明显差异。具体结果见表1。
2.2 城区学校及乡村学校的健康教育情况及卫生状况比较:乡村学校有疾病防控课、校内有洗手设施、厕所内有洗手池的比率分别为76.0%,100.0%,48.0%;城区学校有疾病防控课、校内有洗手设施、厕所内有洗手池的比率分别为100.0%,100.0%,85.7%,与城区学校相比,乡村学校有疾病防控课、厕所内有洗手池的比率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校内有洗手设施的比率无明显差异。具体结果见表2。
表1 城区学校及乡村学校的传染病防控制度落实情况比较
表2 城区学校及乡村学校的健康教育情况及卫生状况比较
3 讨论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结果显示,2004-2007 年期间,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 746起,占全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54.8%[2]。学校作为人群集聚、接触密切的公共场所,常会暴发及流行传染病,传染病对学生的学习、健康、心理等均有严重影响,而且传染病的暴发及流行对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造成极大影响[3-4]。正是由于学校传染病事件的发生率较高,所以对于学校传染病的防控成为了社会及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中小学校传染病防控现状进行调查统计,有助于了解传染病防控现状,及时发现防范缺口,以便采取相应防范对策。
本研究选取了2014年长顺县的32所中小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抽中的中小学校从传染病防控管理组织及制度落实情况、健康教育及卫生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与城区学校相比,乡村学校有传染病防控制度、有防控管理机构、有学生体检计划、有疾病防控课、厕所内有洗手池的比率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由于乡村中小学校未严格落实卫生部门规定的传染病防控制度,导致传染病防控制度缺乏、未设立传染病防控管理机构,而乡村学校的综合实力较差,所以有学生体检计划的学校较少。相对于城区学校,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导致厕所内有洗手池 学校数量不多,而且乡村学校可能不重视疾病防控教育课的开展,导致疾病防控课的开展率较低。
本研究说明,我区乡村学校的传染病防控工作水平较低,需要从建立传染病防控制度、设立传染病防控机构、加强传染病防控教育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改进。
[1] 王丽茹.2009年郑州市中小学校传染病防治状况调查[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1,22(1):30-31
[2] 于贺,李俊孚,呼艳宏.白城市学校传染病防治管理现状与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4):247
[3] 雷静,陈志明,曹俊隰,等.银川市学校传染病防控现状调查[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2):261-263
[4] 孙清华.学校传染病防控初探[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