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公共卫生形势下预防医学课程内容与教学管理改革分析

2015-04-02魏芳

右江医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管理

魏芳

【关键词】 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管理

中图分类号:R563.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4.06.038

现代医学模式强调卫生服务应当由以疾病为主导转向以健康为主导,这意味着医学发展必须由以单个病人为中心逐渐转换为以人群为中心,以医疗为中心也应当逐渐转换为医疗、保健、预防、康复四位一体。这种转变要求医务人员在提供服务时必须摆脱原有的以临床服务为主的模式,转而强调临床与预防、保健、康复等其他服务并举的服务模式,而这对医学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笔者对预防医学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对课程改革重点问题实施定位,并明确改革过程中的改革方向。

1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预防医学课程与其他医学课程之间的链接被忽略,造成医学生的医学知识链出现断裂。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其课程结构模式仍然围绕临床医学知识结构为核心,教学大纲、教学课程安排、实验课程开展等都与临床医学课程类似。缺少适用于临床医学学生的专门的预防医学教程安排,因此导致学生无法将预防医学知识与临床医学课程进行有效衔接与弥合[1]。

1.2 现有预防医学课程内容陈旧,方法学较少,导致学生仅能完成简单的陈旧知识移植,无法形成实践动手能力。预防医学课程知识更新速度不快,无法跟上健康

问题的变化,导致其在应对健康问题时捉襟见肘。此外,预防医学课程陈述现实的内容超过方法学介绍的内容,这就使医学生在跨出校门后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其知识结构中没有的,而缺少方法学介绍,又使其面对问题无法进行思考和有针对性地解决。

1.3 现有教学方法落后,未充分发挥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当前使用的教学方法仍然是单向的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模式,该模式虽然突出了教师主导作用,但却忽视了医学生本身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性。医学生在被动学习中对知识结构的认知能力下降,会使其在“不感兴趣”等心理认知下仅仅以应付考试为学习动力,这无疑会对其掌握预防医学知识造成负面障碍。

1.4 课时安排与开课时间安排存在问题,影响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医学知识体系庞大,知识更新速度快,学生承担的学习负担较重,使得其在学习其他非医学课程,甚至于非核心医学课程时投入精力不足。加上课程课时设置不够科学,造成医学生在短时间内需要面对多门骨干课程的学习任务,无法按照学习目标要求在理论学习与实习过程中养成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医学人才。

2 预防医学课程内容设计的重点

预防医学课程课时设置、内容调整等改革举措都与目前的人群健康形势直接相关,而我国的人群健康形势为预防医学的课程改革,特别是课程内容的改革提供了启示,其课程改革应当以下述健康问题为重点:

2.1 老年性疾病成为疾病预防控制的重点。由于老年化社会带来卫生服务供应需求的增加,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针对常见多发疾病进行知识储备,而且还应当针对老年人群特点来更新知识储备,预防医学的知识也需要进行扩充。预防医学课程的改革应当强调对老年常患疾病的日常预防知识管理,特别是针对常见多发的慢性疾病如何实施二、三级预防是其教学改革的重点关注内容[2]。

2.2 疾病谱与死亡谱带来新的预防知识要求。目前我国人群面临的主要健康威胁是来自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健康状态的侵蚀。但是在部分地区急性传染性疾病仍然是健康的威胁之一,而地方病在少数地方也依然影响人群健康。医务工作者既要重视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又要重视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这就要求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地强化更为全面的预防医学知识。

2.3 环境持续恶化带来预防医学新课题。由于国内生活环境的持续恶化,预防医学学科不仅要面临传统威胁的挑战,也需要在应对新环境挑战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为人群健康的维系与提升提供坚实的保障。围绕环境这个社会热点问题展开预防医学教学,能够在现实层面上引发学生较强的共鸣,因此围绕环境现况有针对性地实施课程设计是改革的重点方面,也是能较快提升医学生预防医学知识的有效途径。

2.4 不良生活方式为健康教育、健康社会营销等预防医学干预活动带来压力,这需要在预防医学课程中有所体现。从现在的健康主要危险因素分析发现,造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与传播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于人群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在高危人群的健康干预与健康教育过程中,矫正人群行为的活动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如何培养高技能专业工作者是预防医学教育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难题。面对不良生活习惯的积重难返,如何在课程改革中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既是一线教师的难题,也是教育管理者必须直面的一个命题。

3 预防医学课程内容调整给教学管理改革带来的启示

3.1 推动一线教育者的教育观调整,使其能够扭转学生重临床,轻预防的观念。无论是临床教师还是预防医学教师都应当在观念上转变旧的认知,并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认知到未来的临床医生不仅需要承担临床医疗服务任务,更需要在临床服务中贯彻预防意识,在治疗中强化临床预防的理念。教学管理者虽然不会直接面对学生进行观念灌输,但也应当在自我观念上做出调整与引导,应当对临床教师的观念实施有效的观察与影响,可以通过日常谈话来施加,也可以通过教学检查来督导。

3.2 强化教学资源共享力度,改变现有预防医学教学资源格局。教学管理者可以通过新教学课程的设置、强化多学科教学交流等方式来引导教学资源的共享,其中鼓励与培育教师积极申报多学科参与的精品课程建设是重要的一个尝试方向。以多学科为基础,综合临床教师与预防医学教师的专业学科背景对预防医学课程实施设计与优化,不仅可以弥补在实践教学中被割裂的各个学科知识,还可以使学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重新对医学学科体系有更全面的把握。教学资源的共享意味着不仅在课程上多学科结构与教学内容上相互融合、贯通,也意味着教学技巧和方法的相互借鉴可以加速,同时由于在教学内容上的相互交叉也可使学生在学习中以单学科内容来完成多个学科的任务,从而减轻其学习负担[3]。

3.3 强化教学改革效果评价的科学性。对于管理者而言应当强调的一个改革方向是不断强化评价工具的科学性。改变现有的单一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评价体系,转而应对教学过程中多个教学主体的行为与行为效果都有所评价,在管理工具上保持持续优化。因此,在管理工具上,管理者需要考虑到在教改过程中的多个主体以及教改本身的基础与背景来设计评价体系,并通过权重赋值等科学化手段来强化应用评价工具,以提升管理的科学性。

3.4 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一是要增加预防医学的课时总量,使学生既能够系统地学习到理论知识,又能有充分的时间参加实践及现场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建议把临床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适当提前,使学生尽早接触预防医学,并使其贯穿到各门课程中,真正体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

总之,目前各医学高校的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存在着多个改革压力,面对着健康问题的转变管理者和一线教育者应当重视未来的改革方向,并在考核课程改革成效的过程中推动改革不断前行。

参 考 文 献

[1] 周承藩,朱启星,杨永坚,等.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5):449451.

[2] 孙林青,李文斌,张建荣,等.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中临床医学课程改革构想[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6):30563058.

[3] 中华预防医学会.2009201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5.

(编辑:梁明佩)

猜你喜欢

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管理
高职高专《预防医学》课程中统计学案例设计初探
《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及创新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MOOC优质教学资源在高专《预防医学》课程中的应用初探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