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评课的有效策略
2015-04-01冯青林
冯青林
(武汉市黄陂区第六高级中学, 湖北 武汉 430300)
地理课评课的有效策略
冯青林
(武汉市黄陂区第六高级中学, 湖北 武汉 430300)
评课是教师在校本研修中互助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途径。正确地评课,从而发挥其应有的引领、导向作用,应做到:基于教学“现场”进行评课;基于不同对象进行评课;基于活动目的进行评课;基于具体证据进行评课。同时还应不断提高个人理论修养。
地理课;评课;策略;个人理论
听评课是中小学最常见也最常参加的教研活动形式。无论是教研管理部门还是学校教务部门都热衷于开展听评课活动,并且形成了较为详细的听评课制度,用以保障听评课活动的顺利实施。然而许多一线教师却不愿参与听评课活动,参加听评课活动也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已,可以说是“剃头挑子一头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评课没有评到“点子”上,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引领、导向作用,没能让参与者获益。那么,怎样评课才能评到“点子”上,让参与者从中获益呢?
一、基于教学“现场”进行评课
开课教师总是基于自己的班情和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的。一节课(即使是刻意准备的课)不是孤立的,它与开课教师整体教学的延续性,学校校情、班情、学情等密切相关,根植于这个班级学生的种种状况。因此,参加听评课活动之前,听课教师应和开课教师一样:在听课前充分备课——了解所要听课的内容,了解开课教师所在学校的校情、班情和学情,使听课者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和思考进入听课现场。听课时尽可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可以和开课教师一起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教学的答疑和交流。同时注意观察和思考,一方面要观察开课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动作、表情,教学内容的导入、过渡、剖析、提问等);另一方面还要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各种行为表现(包括眼神、姿态、学习是否主动、与教师的互动、相互讨论、练习完成情况等),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效果。将自己置于上课教师的教学情境——“现场”中去思考,体会他们思考问题的视角和方法。
在评课开始前,开课教师通常还会对学校的办学条件、生源状况、听课班级的班风、学风、学情及自己上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和意图进行说明。参加听评课的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尽可能掌握“现场”情况。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指出:“对一堂课的评价,要考虑个体、时间与空间、情境等因素,把小整体放到一个大整体中去思考。听评课时必须基于‘现场’,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1]也就是说,评课必须考虑个体、时空、资源等多种因素,正视教学活动的连续性、复杂性,绝不能孤立地、割裂地听之任之,更不能由自己的经验作过多的类推和假设,随意漫谈,而要基于教学“现场”进行评课。只有基于教学“现场”的评课才能有效地规避“假、大、空、费”之弊病,使自己的评课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富有真情实感,融入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基于不同对象进行评课
从教师的成长阶段看,评课的对象可能是刚入职的新教师、有经验的教师、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专家型教师。从教师的教龄、个性特点看,评课的对象可能是教龄长短不一、个性特点不同的教师。在听评课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开课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课,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评课的效果。比如对刚入职的新教师,要放低起点,以鼓励为主,评课要具体,并且力求以商量、启发、帮助的语言为主,切莫以骨干教师的标准去评,避免挫伤开课教师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在评课的内容上,应该更多地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教材的处理、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和分解、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语言的表达、课堂秩序的管理、师生活动的组织等方面来评课。对有一定经验、教学比较成熟的教师则要高标准、严要求。如果评课仅局限于常规要素的评议,对其再提高便无任何帮
助,评课就失去了意义。评课时,应重点分析和讨论开课教师课堂教育教学水平、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策略的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对一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或专家型教师,在评课过程中应该重点就专家教师或名师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来的教学特色或教学风格进行分析和研讨,还可以从开课教师对课堂细节的处理情况,分析其高超的教学技巧、教学机智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此外,评价对象的教龄、个性特点,也是评课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作为评课者为了达到评课目的,一定要学会察言观色、学会倾听其自评,从而做出判断,做出点评内容的取舍。如对教龄不长、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差的教师,评课时要特别讲究方式方法,注意语言艺术和交流的语气、态度,既要把问题讲清楚,也要让对方感受到真诚和帮助,使其心悦诚服。而对一些教龄较长、教学风格已经固化的老教师,多尊重、商量,力求“止于当止”。如果不考虑不同的对象,而采用统一的模式进行评课,评课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大打折扣。
三、基于活动目的进行评课
听评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确定评价内容,视角不同,评价内容则不同。[2]评课有时需要对一节课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有时只需要评价课的几个方面,甚至只需要评价课的某一个方面。课的类型和听评课的目的决定了听评课的类型和视角。不同性质、不同形式、不同目的的课对听评课的要求是不同的。目的不同,评课的内容或侧重点也不同。具体到一节课上来,要先明确听评课的目的,再选择从何种视角去评课。[3]如以教学诊断为目的的听评课,评课时应力求“务实”,聚焦“问题”,实事求是地评价。评课时,听课教师应把听课中获得的信息与思考进行归纳与分析,遴选出体现主要矛盾的问题作为评课重点。避免对教学中出现的偶发性错误抓住不放,或去抓枝节的无关大局的非本质的东西,而应该关注课堂教学的要害问题、倾向性问题、本质性问题。而以主题研讨为主的听评课,如果参加听评课活动的教师不按照设置好的主题进行评课,而是你一言我一语,那么评课的观点将很难聚焦,评课的深度将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某地为解决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效率不高的问题,专门组织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研讨专题听评课教研活动。在听完一到两节二轮复习教学常态课后,参加听评课的教师就应该围绕二轮复习“专题内容的组织、学生思维训练的方法、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完善”等方面,对具体的课进行评析和研讨,而不宜过多地去讨论和评析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实践表明,听评课时,如果关注的内容过于广泛,就很有可能拘泥于一些细节问题,而难以聚焦于某一个或几个评价指标,难以发现深层次的教学问题。[4]如果是观摩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就应该重点评价这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等。一般评课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几项。
四、基于具体证据进行评课
比起其他一些教研方式,评课是很“日常化”的,但是,“日常化”不等于“随意化”。评课者决不能“赤膊上阵”,既要对教学内容研究深透,又要在课堂上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在评课活动过程中要根据一定的目的详细记录具体的教学过程或教学细节,并在评课环节作为支撑自己观点的证据。要努力做到每说一句话都有一定的依据或证据,不能信口开河、张冠李戴、自说自话。[5]比如,对某位地理教师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节课上运用“穿插”技巧进行评析——“‘穿插’不能游离于教学主题”,要支撑评课教师这一观点,就需要在听课过程中记录和掌握一系列的证据,并形成“证据链”。
教师在运用“穿插”技巧时,没能很好地把握住度,游离了教学主题,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建构。如在分析“人口压力”时,教师将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等内容穿插进来,并根据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要求学生计算出我国每年新增人口的数量。结果不仅没有起到知识的迁移作用,反而干扰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当教师在讲解这一内容时,相当一部分同学都忙着在书上记笔记,还有几个学生悄悄地问旁边的同学,人口增长数量如何计算?把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转移到对“人口公式”的理解和计算上,而将人口压力和人口问题对环境所带来的巨大影响这一学习主题给忽略了。又如,教师在分析完“我国资源短缺状况令人担忧”时,穿插进了“华北地区资源分布”的例子,以此来说明我国资源分布不均及其带来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学生理解是应该的,但问题是,教师在举例时,花了大量时间让学生熟悉华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不仅游离了教学主题,而且让人感到很唐突,使学生的学习一下子涣散起来,也直接影响了后面的教学。再如,在“怎样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教学环节中,教师穿插了“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和“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的特点”等内容,一下子将同学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对上述内容的复习上,淡化了教学主题。致使我国特色生态农业模式这一难点知识未能有效突破,学生对学习也感到很茫然。
如果评课过程中没有基于具体的证据进行评课,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分析还是建议,都不免流于空泛笼统,评课自然难以切中肯綮,评到“点子”上,甚至会闹出笑话。
评课,作为教研工作的重要形式,也是最基础的形式,其鲜活性、及时性、互动性和针对性都是其他教研方式难以替代的。同时,听评课也是一种有效合作的研究方式,要使评课活动取得应有的效果,学校要大力创造合作的文化,为教师合作提供保障;[6]而作为每一位参加听评课活动的教师,要想评好课,还是需要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支撑的,如认知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学科教学心理学、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各种理论相互借鉴,都可以为评课时所用。教师应该多学一点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个人理论素养,从各种理论中找出适合自己的理论,消化、吸收,才能不断提高评课水平,从而更自如地作出对一节课整体和局部的价值判断。唯有如此,评课才能切中肯綮,发挥其应有的引领、导向作用。
[1][6] 尤炜.听评课的现存问题和范式转型——崔允漷教授答记者问[J].基础教育课程,2007(11):41-44.
[2][3] 丁道勇.评课中的视角差异及其重构[J].上海教育科研,2012(5):14-17.
[4] 周坤亮.指向课堂教学改进的听评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6):52-53,61.
[5] 张贤金,吴新建.怎样评课方能让人心服口服[N].中国教育报,2015-7-22.
(责任编校: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