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国学 谋幸福(上)

2015-03-31高俊才

中国经贸导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诚信

高俊才

人们学国学的目的有很多;不同人或同一人在不同时刻、站在不同角度,对同一个国学概念的理解也不同;本文粗谈学习国学的体会,主要是为了“谋幸福”,即从增加自己和他人幸福的角度去理解国学精华的思想内涵。因为,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愿望;任何一个政府,都有为人民增加福祉的责任;任何一个企业,都有为产品消费者和员工创造幸福的义务;评价任何一项物质或精神产品,都要看它为人们带来何种幸福。提高幸福指数,是一切思维与行为的最大公约数。如何才能提高幸福指数呢,不外乎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寻求途径。无论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物质和精神好比幸福的两只翅膀,只有平衡与协调,幸福之鸟才能起飞和自由地翱翔。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实施,我国近几十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人的经济条件大大改善,幸福的“物质翅膀”大为加强,但“精神翅膀”总体状况如何呢,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物质翅膀”,出现或者加重了影响幸福的一些问题,包括人的精神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秩序问题、道德诚信问题,以及与精神因素有一定关系的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从当前和长远看,提高人的幸福指数,必须要解决“两只翅膀”的协调发展问题。无论政府还是大部分人,对“物质翅膀”的加强无疑将继续重视,而且增加物质财富不仅有了很多经验,而且今后的总体势头也比较好。但是,对“精神翅膀”的实际重视程度如何,精神营养的源在何方、如何吸取和消化吸收呢,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关心和研究,当前大力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在讲话中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博大精深的中国国学,儒家思想是主流,与道家、法家、佛家(禅宗)等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不断发展,一直在深刻影响着国人甚至世界更多的人。如果把国学比喻为精神宝库,宝库里有数不清的宝贝,笔者拟取其精华中的精华,来研究如何“古为今用”,其目的在于强化幸福的“精神翅膀”,使精神与物质两只翅膀托起幸福之鸟,飞的更高、更远、更久。鉴于儒学是国学的主流,先从儒学精华思想中选取“仁、信、中、和”四个字,研究其内涵与幸福的关系。

一、“仁”与幸福

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基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仁爱思想是“上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把一个人、一个团体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比喻为走路,那么如果缺乏道德,要么走不快,要么走不远。对人生旅途而言,仁德既是幸福之源,也是保福之要。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仁”字由“二人”组成,其中“一人”代表自己或者自己一方的群体,“另一人”代表他人或他方群体,“仁”就是把“二人”结合起来思考和做事,从自己和他人两个不同角度来考虑同一个问题,追求双赢、实现双赢。

对“仁”的概念,孔子对不同人、在不同情况下提的问题,有不同的解答,其中“仁者,爱人也”这句话最简明扼要。实际上在孔子之前的《尚书》中就有“仁,爱也”的表述,“仁”的思想在我国已绵延数千年。

爱护年幼的子女是天性,不仅人类,动物界也因此天性才使种群生生不息。儒家所讲的爱不仅是天性之爱或者说感性之爱,而且着重强调理性之爱,《孟子》中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说明孝敬自己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子女是爱的起点,在起点基础上还要推己及人,这也是一种“博爱”、“兼爱”精神,具有普世的价值观。我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为什么特别强调“孝”,甚至提出“百善孝为先”,因为“孝”是带有普遍意义的感恩和报恩,是“仁”的最基本体现,“孝”是衡量一个人仁爱之心的基本标准。爱心是责任心之源,责任心是行为动力之源。古代好的官员,一般能做到忠与孝的统一即“忠臣孝子”。无论何时,爱国和敬业都是仁爱精神的重要体现,都是衡量个人价值观的重要标准。

作为四书之首的《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思想把“亲民”视为“明德”,亲民、爱民是善的最高境界。如何才能做到亲民、爱民呢,《大学》指出的路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路径中所讲的主体,不但是个体,而且是有仁爱之心、有责任担当的群体。

为什么要爱人呢?因为每一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既独立存在,又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己与人相互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从概率的角度看,可以说是正正相应、负负相应,爱人者也容易得到他人之爱,得到爱就是一种幸福,所以“仁”与幸福是正相关的关系。如果做了损人的不仁之事,受到舆论谴责、良心谴责,便带来精神痛苦甚至付出经济代价,“不仁”与幸福是负相关的关系。

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即“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足以使人”。从古今大量成功人士和幸福人群的事迹看,“恭、宽、信、敏、惠”这五点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孔子的“仁爱”观念或者说“忠恕之道”的正解是“己欲立先立人,己欲达先达人”,反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理念在国内外得到高度认同,是值得长期追求的高尚境界,不仅适应于人与人的关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于团体与团体、国与国等双边关系。

儒家与佛家的道理也是相通的。孔子说“仁者寿”,为什么“仁”有利于健康长寿呢?因为“仁者”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如何对人对己都有利,不局限于“我”,不执著于“我”,力戒由“我”产生的私欲上的“贪”、情绪上的“嗔(瞋)”、思维上的“痴、疑”和人际关系中的“傲慢”等不良情绪和行为。

道家强调“知足知止”;民间常说“知足心常乐,能忍身自安”。人如果常有知足感,焦虑和烦恼就少,精神就愉快,身体内循环和各种活动和谐并符合正常规律,心态健康,活得自然长久。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被监禁在一个只有几平米的房间中长达27年,出狱后没有表现出嗔怪,顶住压力开启与种族隔离政权的谈判,最终结束了种族隔离制度,而且他与过去的对立面联合组成政府,他说“如果你想与你的敌人和解,就要和他共同工作;为了和平,勇敢的人不害怕宽容”。如今的南非被称为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和谐相处的“彩虹之国”,大仁大智的曼德拉活到96岁高龄,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大仁大智与大福大寿是正相关关系,因为仁智之人坦坦荡荡,忧虑和恐惧少,把得失看得开,所以心情舒畅,生活愉快,比较容易健康长寿。从长寿老人的性格特点看,都有一颗仁爱之心。

助人为乐的情况和原因很多,有的以尽了爱心为乐,有的以尽了责任为乐,有的以积蓄阴德为乐,有的以表达感情为乐,此外还可从双向互动的角度去分析,因为帮助人不仅在主观上实现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而且在客观上容易得到他人之助,乐于助人者人乐助之,乐于助人是一种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什么郑板桥说“吃亏是福”,因为自己吃了亏,所吃的亏将惠及他人,把自己与他人作为一个系统考虑,他人与自已可能形成互相惠及对方的良性互动,这种互动也可叫“仁爱”效应。人们常说的“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也是同理。

自然界和人类,都具有竞合两重性,即一方面通过竞争而优胜劣汰,另一方面通过合作而实现共赢。在竞争的环境中,竞争者要想实现自身利益,就必须遵守竞争规则并尊重竞争对手。企业必须照章纳税和尊重消费者的权益以及对慈善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如果过分追求自身利益,不顾及他人权益,势必要付出沉重代价。市场主体必须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才有可能把产品做好、把效益做大、把企业做久。大量事实表明,凡做得好、做得久的企业,义与利二者必然结合得好。在竞合两重性的大趋势下,在激烈的竞争中适当地合作是一种“仁道”,不仅竞争主体要有意识、有作为地处理好“竞”与“合”的关系,而且政府要在法律、政策、教育、宣传和舆论等方面为“竞合”创造良好条件和服务,更多地培育“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的儒商,为社会造福。

“仁”与“智”和“勇”关系也很密切。“大仁”需“大智”支撑,大仁大智者必有大勇的素质,大勇者之所以无所畏惧,就是因为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大智慧作为支撑。孔子本人的从政经历也可以说明“仁者必有勇”这个道理。当时鲁国与齐国的国君在“夹谷之会”之前,摄行相事的孔子识破了齐景公设下的圈套,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在陪同鲁定公的过程中,既智且勇,不卑不亢,面对强横的齐国,坚持礼制,维护了鲁国的尊严和利益,迫使齐景公归还了侵占鲁国的三座城池。当今世界国与国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有点像中国的战国时期,要处理好国与国的关系,既要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理念,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努力使我国发展惠及其他国家,又要发挥我国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发展经济并适当增强军事实力,提高创新竞争力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威慑力。简而言之,既要本国“仁”,又要借鉴历史经验教训,防止他国“不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造福人民。

庄子《齐物论》所讲“大仁不仁”,是一种辩证之说。“大仁”是从长远和全局考虑的大利益,而“不仁”是指需要付出的必要成本。比如建设一个大项目,既有很大的正面效益,也可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权衡利弊做出决策是为了“大仁”,而难以完全避免的负面影响可算是“不仁”,舍弃局部利益是为了全局利益。再如一个企业,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是“大仁”,约束员工的严格纪律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即“不仁”。“大仁”的“仁”越大越好,“不仁”的程度应力求降到最低,并采取必要的补偿措施。

对于“仁”和“礼”的关系,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人与人有同有异,互相交往既需要追求共性,又需要适当克制自己的个性,尊重对方的个性。作为一个社会人,行为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作为一个组织成员,要服从组织的律。尊他与克己,其内在含义是“仁”,外在表现形式即为“礼”,比如礼貌待人、礼尚往来、礼贤下士、礼让优先等等。与“仁”的内涵相统一的“礼”,是表里如一的“礼”,而不是阴谋诡计的外衣。

有真仁真义,也有假仁假义。真仁真义,在指导思想上追求双赢、多赢,并具体体现在行为措施上。伪君子表现出的假仁假义,是言语上的巨人,行为上的矮子,言过其实甚至只说不做。假仁假义者,不是把仁义作为内心目的,而仅仅作为一种表面的手段。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所批判“吃人”的“仁义道德”,就是指歪曲了儒家“仁者爱人”思想的假仁假义。在现实社会中,要避免和防范打着仁义幌子的假仁假义。

二、“信”与幸福

“信”的重要含义之一是表示言与行的关系。一人或一方之善言,能给他人或他方带来好的期望、心情或实际利益,“信”与幸福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在《论语》中38次讲到“信”字。既讲到“人无信不立”,也讲到政府诚信的重要性,对于子路问政,孔子回答了三条,即政府要有钱粮、有军事实力、有诚信,这三条中孔子认为诚信这一条比另外两条更重要,因为有诚信的政府才能得到民心,民心所向是政府价值的最高体现。墨子也说,“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任何一个政府、一个官员,如果轻诺寡信,公信缺失,那么必然导致威信扫地,一切政令老百姓便不相信,即使好的政令老百姓也不相信甚至负面评价。常言道,缺啥别缺德,失啥别失信。一个政府、一个官员,要始终做到取信于民,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德国前总统约翰内斯·劳2003年在南京大学的一个仪式上也引用了孔子与弟子子贡论政的经典之语“民无信不立”。

在国与国的关系中,诚信也非常重要,韩国总统朴槿惠在谈论朝鲜半岛局势时曾引用儒家经典“始吾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信”字是无形资本。诚信比金钱更重要,诚信好比是下金蛋的鸡,诚信是无形资本,比有形资本更重要。如果图利忘义、不讲诚信,不仅伤及客户,而且毁掉自己牌子。百年老店之所以长久不衰,就是因为它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信誉,有的百年老店门口始终悬挂“戒欺”的匾额自律,同时也让客人监督。一种名牌,之所以价格高,不仅是因为质量好,而且更因为信誉好。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也讲“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无论一个人、一个企业,还是一个政府,不负责任的许诺虽然容易,但兑现不了就会成为后患。所以,不能轻易许诺,一旦许诺就要千方百计的兑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说话的信誉很高,因此许多人和他建立了浓厚的友情,当时流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季布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缉拿,但他的旧友不仅未被重金所诱惑,而且冒着诛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季布,使季布得以安全。战国时期的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初,首先通过“徙木立信”,建立起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感,这是秦国变法成功并走向强盛的重要群众基础。对“徙木立信”这个故事,毛主席在年轻时就很感兴趣,19岁他做了一篇约500字的短文《商鞅徙木立信论》,他的老师柳潜作的眉批和总评就有150字,对年青的毛泽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成功的经验中都包含了“诚信”因素。

对于“信”,在道家思想中也有独到的精辟论述。《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讲“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有道德有能力的人,可预测不信、掌控不信、消化不信、转化不信,用“不信者,吾亦信之”的大度包容和感化“不信者”,争取使其转化为“信者。古今中外的清明政府、有为政府,不仅用法制措施惩戒“不信”,而且用宣传、教育、舆论等德治措施预防不信,努力将不信转化为诚信。

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仁”是“信”的前提,在符合“仁”的原则的前提下“言必信,行必果”。但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团体甚至一个政府,由于某种主观或客观原因,做出的许诺比如政府的政策、规划、规定或者某些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已经不适合新情况,如果不做调整将带来负面效果,那该怎么办呢?《孟子》一文中有答案,即“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因此,对“信”不能绝对化和简单化的理解,要在符合“仁”前提下,辩证地、相对地思考和行动。说对了的、符合“仁”的话,就要努力履行,善始善终,不能半途而废。说错了话就要知错改错,不能把错话付诸行动。做的事如果有违“仁”的原则,就要停下来,不要沿着一条错道走到底。仁与信的关系,仁是目的,信是手段,不能把手段当目的。

怎样说话才能不失信呢,孔子教导我们“欲人之信己,则微言笃行之”,意思是说话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条件和可能说大话空话,应当少说并切实履行,力戒多言少行、大言小行甚至言而不行。

国家和社会越是发达,对信用的要求越高,对失信的约束力也越强。“信用”二字,如果说“信”代表以仁德为前提和核心的内在价值观,那么“用”就代表以法律和舆论等作为保障的外在方法体系。完善信用价值观及其体系,需要在内外两个方面标本兼治,关键是增大个人和社会的信用动力和加强对失信的约束力。信用动力使诚信者得到应当得到利益和保护;失信约束力防范失信行为或者使失信者付出高的成本;通过综合措施,使人们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的价值观,在诚实守信中获益,不想失信、不敢失信。

青岛海尔集团的领头人张瑞敏就是靠诚信起家,在创业之初为了提高产品和企业信誉,他抡起铁锤砸了一批质量不好的冰箱,“砸”醒了企业,“砸”出了品牌和信誉,开拓了国内外市场,从1984年的营业收入348万元增长到2014年的约2000亿元,由资不抵债的集体小厂发展为利润超百亿元的世界一流大企业,诚信是海尔集团成功的妙诀之一。外国人也很崇尚诚信,法国思想家卢梭写的《社会契约论》,对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1907年建成的上海外滩白渡桥,2007年收到了当初负责设计的英国公司寄来的一封信,提示注意维修桥梁并详细说明了维修事项;100多年前建造的兰州黄河大桥,是德国公司设计的,其做法也与上述英国公司的做法相类似。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本,凡百年老店,不仅重视产品的当期质量,而且重视长期的质量监管,“产”与“管”两手抓,两手硬,产品生产企业与消费者双赢。

信心、信念、信仰等,其中都有一个“信”字,这个“信”字就代表心性定力。心性有定力,行为才不乱;心性有定力,才能生大智慧;有了大智慧,才能把握大方向,才能成大事。

常言道“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为什么把信心说的如此重要,难道有了信心就一定能成功吗,当然不是,信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有了信心不仅可以提高成功率,而且在追求目标的奋斗过程中可以增加快乐,减少苦恼,甚至以苦为乐。

世界上很多人有信仰。所谓信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人在有生之年不能实现的目标。既然一个人在有生之年不能实现,为什么还坚持不懈地追求呢,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人的高尚追求,在于不仅基于现实,而且超越现实,从超越现实的理想中增加现实生活中不竭的智慧和勇敢,使现实生活更加美好。信仰的目标是如何得出来的呢?不是单凭经验或用自然科学的逻辑方法求证出来的,而是用哲学原理和心理学方法推导出来的。如果一个人信仰目标和追求目标有利于自己和他人持久的幸福,这种信仰就是好的,可称为“仁信”;反之就是“不仁之信”。人的追求为什么要高尚呢?“取乎上,得乎中”,有了高尚的追求,一生才不至于懈怠和堕落,才能更多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成就感中享受幸福与快乐,同时为他人、为后代创造好的生活条件。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诚信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自我约束讲诚信
诚信
新三板企业诚信档案
诚信篇(下) 食言带来的怨恨
诚信是金
爱情的内在诚信
家藏重宝 传承有绪 诚信转让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