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的研究现状

2015-03-31梁藴琴赵媛

医学信息 2015年5期
关键词:职业危害防护措施手术室

梁藴琴 赵媛

摘要:目的 分析手术室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因素,制定有效的防护策略,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方法 总结分析手术室护士面临的各种职业危害因素,制定有效的防护策略。结果 手术室护士面临各种职业危害因素,防护不当易影响身心健康,积极做好防护工作,可最大程度的降低危害的风险。结论 重视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防护,通过规范化培训、系统化管理、标准化防护措施,提高手术室护士安全防护意识与安全防护能力,可促进护士身心健康,尽量减少和避免各种职业危害的发生。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手术是目前很多外科疾病重要、甚至唯一的治疗手段。手术室作为手术治疗的特殊场所,工作复杂、节奏快,劳动强度大,护士在工作中面临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及生理心理因素等各种职业危害因素,严重危害护士的身心健康,影响手术室护理质量[1]。如何做好自我防护已成为手术室护士迫切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旨在就手术室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策略进行总结,减少和避免手术室护士的身心损害,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1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物理因素

1.1.1锐器伤 既往研究发现手术室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达82.27%,受伤原因中第一位是手术缝针,其次是针头以及安瓿[2]。手术室工作节奏快、强度大,接触血液和接触刀、针等锐器频率高,同时工作中疏忽,操作不规范,配合不当,被他人刺伤,因此手术室是发生医疗锐器损伤及血液传播疾病的"重灾区"[3]。手术中在传递手术器械过程中,使用的锐利器械较多,如手术刀片、剪刀、钩等传递频繁,循环往复在各个环节,稍有不慎,容易误伤他人和自己。针刺、刀割伤导致皮肤或粘膜易被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等污染,是传播血源性疾病的主要途径。对于医务人员来说,通过针刺伤或其他方式暴露于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的感染率分别为6.0%~30.0%、3.0%~10.0%、0.2%~0.5%[4]。

1.1.2噪音 手术室的环境相对密闭,每天的各种噪音主要来源于:电动吸引器、电刀、电钻、电锯、监护仪、麻醉呼吸机、器械车轮的摩擦音、层流手术室的送风机声音等[5]。当声音超过一定的分贝,可影响心血管和听觉的变化,使手术室护士易疲劳,注意力分散,听力下降,反应迟钝,睡眠障碍,工作容易出错,无法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6]。

1.1.3医疗仪器设备电离辐射 如 "C"型臂机进行术中定位、书中摄片、透视手术等,产生的电离辐射会给手术室护士造成严重的身体损害,其放射出来的X射线,小剂量多次接触可因蓄积作用致癌或致畸,X线还能导致头晕、脱发、器官受损、抑制骨髓造血等[6]。激光手术可导致光化效应损害,如红斑、色素沉着,紫外线消毒产生的臭氧亦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1.2化学因素

1.2.1空气污染 手术室护士每天工作环境中存在着残余的麻醉废气,这些麻醉废气可呈气态弥散与空气中,长期接触可导致自然流产、胎儿畸形、不孕等。此外,手术中使用高频电刀产生的有害烟雾,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释放的异味气体,腹腔镜手术中散发的二氧化碳等,长期吸入均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刺激,致头痛、注意力下降等[3]。

1.2.2化学消毒剂 手术室内许多物品的消毒、灭菌、环境的消毒、标本的浸泡都要用到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等挥发性化学消毒剂,这些消毒剂对人体呼吸系统、皮肤、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可产生毒性作用,导致眼灼伤、鼻窦炎、接触性哮喘、肺水肿、职业性皮炎等[3]。

1.2.3药物 手术过程中,经常用到药物,如抗肿瘤药物、抗生素,护士在配置这些药物使,当粉剂安瓿打开时及瓶装药液抽取后拔针时,均可出现肉眼看不见的药液溢出,不可避免地吸入含有药物的气溶胶、气雾或药液沾染皮肤,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进入人体。几乎所有的化学药物均可引起接触性皮炎,长期接触是引起护士职业性皮炎的常见原因。手术洗手的消毒产品,对皮肤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3]。

1.3生物因素 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频繁的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等,极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最具威胁的病原是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它们通过血液传播,感染率高,一次即可感染[2]。

1.4生理心理因素 手术室护士的工作姿势、站立时间与处理重物及精神紧张等因素会护士的身心有极大的影响。手术室护士因手术时间长,饮食不规律,会导致胃肠道病变。工作时需长时间站立,颈椎前倾易导致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室护士长期处于繁重的工作状态,再加上手术难度日益增加,新手术、新技术的全面开展、抢救患者概率的增加,长期超负荷运转导致各种躯体疾病外,更会引起心理疲劳[7]。手术室存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如护患、护医、护麻、护护关系等,其中手术医生及麻醉师的不认可和责难,被认为是手术护士的主要压力来源。

2防护措施

2.1规范化培训 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进行规范化培训,提高护士安全防护意识和能力,是减少职业损伤的关键。大多数护士在学校并未受到专业化的职业防护教育,缺乏相关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和知识。同时重视对手术室护士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进行心理培训,使手术室护士能积极疏导自身的心理问题,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8]。

2.2系统化管理 调查显示,重视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的严重性,认真分析原因、查找根源、制定方案、严格管理、科学防控,能显著降低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发生率、减少医疗差错、提高护理质量[1]。医院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手术室各种职业危害因素的存在,完善和落实相关的规章制度,从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制定方案、实施细则、具体考核、回馈改进等方面出发,加强综合管理,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手术室环境。医院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的严重性,分管领导亲自过问,护理部负总责,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职业危害的预警机制、检测机制、定期巡查和报告制度。加强对手术室护士护理技能操作规范的培训和考核,强化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风险意识。加强对手术室器械设备的管理,淘汰落伍破旧、辐射较强的仪器设备,配置必要的防护设备,创造良好的手术室环境。对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和参观人员加强管理。做好化疗废弃物的管理,将废弃物与其他物品分开管理,存放于规定的密闭容器[9]。手术室护士应实施人性化管理,采取弹性排班制度,灵活制定手术室护士的班次,随时调整人员,使护士保持体力和能量,缓解紧张程度。

2.3标准化防护措施 标准化防护是近年来WHO在全球推行的卫生行动,具体包括操作前后洗手或手消毒;接触血液、分泌物应戴手套、口罩,必要时穿防护衣、戴护目镜;对锐器的处理;正确处理医疗废物;针对不同危险程度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手术室还应该根据本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总结并制定手术护理操作程序,规范手术器械台上器械的摆置,规范护士手术台上锐器摆放及传递的标准操作,手术患者常规检查HBV、HCV、HIV等检查项目。制定手术室护士受到职业危害后的紧急处理、后续治疗、事件上报及风险评估流程,积极有效地减少对手术室护士的伤害。坚持标准化的预防措施,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使职业伤害降到最低,确保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9]。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同时可是可以预防的。通过规范化培训、系统化管理、标准化防护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能力,为手术室护士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薛玉文,李艳荣,房丽艳,等.手术室护理中危险因素的分析及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4):936-938.

[2]卞苗明.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6):109-110.

[3]管苏萱.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J].中国误诊医学杂志,2011,11(29):7216-7217.

[4]周红梅,陈晓芳,陈娟.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的管控措施及效果[J].当代护士,2014.

[5]王丽丽.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J].中国误诊医学杂志,2010,10(2):339-340.

[6]许梅芳.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原因分析及防护[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8):240-241.

[7]梁建华,骆如香,韦静喻,等.广西不同等级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认知度和防护的调查分析[J].广西医学,2013,35(3):359-361.

[8]雷金蓉.浅述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和防护措施[J].现代护理,2013.

[9]孙蒙蒙.手术室护士对职业性危害的风险感知现状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3):306-308.

编辑/申磊

猜你喜欢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手术室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介入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
手术室专用颈肩保护罩的设计与应用
走进手术室的3D打印
手术室火灾的预防与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