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会比赛”的技能标准 重构中学排球垫球教学思路

2015-03-31祝芳等

体育教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垫球排球

祝芳等

摘 要:基于高中模块教学的目的以及排球运动项目的特征,运用文献法、观察法、分析法等,对中学排球教学现状予以分析的基础上,编制高中学生“会排球比赛”的技能学习质量标准,反思与重构排球垫球的教学思路。研究指出,造成排球教学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排球运动技能学习质量标准,以及依据标准实施的有效监督与评价,从而导致教师在“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上的自由、茫然、低效,导致学生“会技术但不会比赛”的尴尬。

关键词:运动技能学习质量标准;会比赛;排球;垫球

一、现状与问题

高中阶段实施排球模块教学,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形成排球运动特长,形成特长的基本标志是“会比赛”。那么,普通高中教学现状与教学理想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对以上问题的追问正是开展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1.排球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对衢州一中、衢州二中学生的现场观察,对教师的访问,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学生会技术,但不会比赛或是比赛能力不强”的现象。具体表现为:

(1)学生会对垫球,但不会垫比赛环境下的球。如学生能在相距3~5米的环境下进行对垫并达到一定的次数,但面对比赛环境下的来球,却表现出判断不准确、移动不及时、接球失误多,成功率明显下降。

(2)学生喜欢比赛,但比赛水平不高。面对来球,往往直接垫击过网或是直接失误,很少形成2~3次垫击,更缺乏战术意识将球控制到某个区域,球在网上的来回次数少、对抗性差。比赛中,学生接球机会少、跑动少、运动量小、观赏性较差。

(3)排球模块教学计划缺乏针对性与系统性。如一般的排球模块计划,将自垫、对垫、对传作为前几个模块的重点学习内容与考核内容。组织垫球教学时,一般以“自垫、一抛一垫、对墙垫球、对垫”的序列,在空地上组织练习,很少利用排球网和排球场地的空间组织教学,未能创设多种环境让学生感知、体验不同球路的特征。面对同一项目多个模块的教学,许多教师表现出“教不深”“教不透”,教的广度与深度上,缺乏一定的目的性与科学性。

概括而言,现行的排球模块教学,比较注重的是单个技术在简单环境下的重复练习,以使学生通过考试为主要目的,内容简单、方法单一,未能根据项目特征、根据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选择更有效的内容与方法,以促使学生向“会比赛”的特长方向发展。

2.排球技能学习质量标准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监督与评价是块软肋,终端评价的缺失所造成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常态教学中“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随意性大、效率低,年段与年段之间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以至于被指责“学生上了12年体育课,什么也没学会”。运动技能作为体育课程最核心的内容,制定出各个项目的运动技能学习质量标准已成为倒逼性的紧迫任务。宋尽贤指出:“没有质量标准,学生可学可不学,学到什么程度都无所谓,项目可教可不教也无所谓。”[1]王登峰司长在第七届学校体育大会的讲话中也明确指示:“只是体质是否代表了学校体育的全貌?现在的问题是很忽视运动技能,应尽快启动对学生运动技能评价标准的制定。”

排球教学现状与教学理想之间之所以有落差,根本原因也在于教师(包括学生)对理想的表现(比如,“普通高中学生运动特长”的标准)究竟是怎样的状态缺乏明确的认识。“理想的状态”即“运动技能学习质量标准”。而现行的某些评价标准与“形成特长”之目的相距甚远,如《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将“自垫”作为高中三年排球技能水平的唯一考核内容,显然,“会自垫”不等于“会比赛”,这样的评价标准太过单一与单薄。

本研究正是在描述出“会排球比赛”这一运动技能学习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反思与重构排球垫球的教学思路。

二、分析

1.普通高中学生“会排球比赛”标准分析

(1)制定学习质量标准需要考虑学情因素

制定普通高中学生“会排球比赛”的学习标准,需考虑以下客观的学情因素:一是有限的教学时间限制。二是有限的课外练习时间限制。三是普通高中学生体能水平的限制,尤其是高中女生,在身高、体重等身体形态方面的限制,在力量、爆发力、协调性、敏捷性等身体素质的限制,导致她们学习扣球、拦网等方面产生困难。诸如中一二、边一二等进攻战术就未必适合她们学习,正如毛振明教授指出:“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所说的战术应该有一定区别,但是,现在我们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战术基本来自运动员参与比赛的战术,这就可能造成脱离教学实际,脱离学生实际。它们不是学生的战术,而是运动员的战术。”[2]四是高中之前体育学习的基础限制,将体育纳入中考,其弊端是初中的体育教学走上了“考什么教什么”的应试教育之路,导致学生进入高中后,几乎没有某运动项目的技能基础,从“零”开始便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2)制定学习质量标准需要考虑项目特征

排球作为一项隔网对抗的攻防性运动项目,具有以下特点[3]:①双方队员无直接身体对抗,完成技战术动作不受对方抢夺干扰,各类教材具有独立的自控条件;②“空中截击球”的技术特点,对排球所有技术都有“时空”的先决要求和与之相应的判断能力的要求;③“不停顿击球”的特质,要求瞬间控制球的标准(把握来球力量、速度、角度,掌握出球的力度、弧度、方向)较高,控球能力要强;④战术配合的“时空”和“触球次数”的有限性,对排球战术各环节的衔接性、精确性、连贯性要求较高。

概而言之,排球运动要根据瞬息万变的环境特征,及时择取相适宜的动作,隐含着“判断-决策-执行”的知觉-动作过程,属于开放性、知觉性运动技能[4]。环境的不稳定性、开放性,空间判断、知觉参与的重要性,以上项目特征正是制定排球技能学习质量标准与设计排球教学的基本依据。

(3)普通高中学生“会排球比赛”学习质量标准

“会比赛”,需要拥有一定的能力、技术、战术基础,结合项目特征,将“会排球比赛”的特征概括为:“判断准、移动快、技术全、战术活”[5]。基于客观因素的限制,普通高中女生(由于排球运动更适合女生形成运动特长,现实中,排球模块教学也基本面向女生开设,因此,本研究将对象限定在普通高中女生)“会比赛”的具体标准描述如表1。

2.基于“会比赛”的目的重构垫球教学思路

当所有的技术学习都朝着“尽快学会比赛、尽快提高比赛能力”而做准备,朝着“不仅要学会技术,更要学会运用技术”的方向努力时,传统的垫球教学弊端就显露无疑。如,两人相隔一定距离下的以追求连续性为目的的对垫练习,虽然对巩固垫球的肢体动作、学会控制垫球的力量方向有一定帮助,但练习环境的单一性,来球路线的稳定性和比赛环境下来球的复杂性形成鲜明对比,以致于学生一旦在比赛环境中,垫球成功率就大大下降。正如前文所述,排球运动属于开放性、知觉性运动技能,需要结合环境的特征,让学生感知、判断、体验、学习各种来球的处理方法,以积累多样的球路经验。

由于垫球是排球运动中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技术,本文仅以排球技术中的垫球教学为例,提出“根据比赛能力的需要设计垫球教学思路”。

(1)垫球教学内容的重构

根据前文分析,本研究认为,“在关注学情的基础上,根据项目的技术特征与比赛环境特征设计教学的内容与序列”才是更有效与完善的。从垫球的技术特征分析,有效起球是垫球的根本目的,除了判断反应、移动取位这些非技术范畴或配合性技术因素与之有关外,就主体性技术而言,击球环节应该是有效起球相关程度最直接的动作环节。[3]另外,垫球不是单纯被动地用手臂组成的平面反射球的动作,而是一项视来球力量、弧度与性能,通过身体与手臂协调动作对其做有控制反弹的技术[3]。意即,影响垫球水平的因素有:手臂姿势与手法、身体与手臂的协调性、判断反应、移动取位。其中,肢体动作的协调发力是基础,判断与移动是保障。该分析结论与前文所述的开放性、知觉运动技能特征观点一致,以此梳理出垫球教学的内容序列:肢体动作的方法(技术学习)、全身协调用力的体验强化(强化技术)、移动步伐的学习(移动)、对不同球路的判断与执行[2](判断基础上垫球技术与移动技术的进一步强化)。

显然,传统教学往往将“肢体动作方法”作为唯一的学习内容,忽视了比赛环境下球路的变化对肢体动作的影响,本研究在继承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重构了垫球教学内容及其序列,具体见表2。

(2)垫球教学设计的重构

表2呈现的是垫球的整体教学内容与思路,如何落实到可操作的教学现场,还需从“环境与任务”的约束方面做进一步设计。Newell提出“约束模型”的概念[6],指出个体的动作发展水平受个体、环境、任务经常的交互作用而受影响。将该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其意义在于启示我们在发展某动作技能水平而设计某练习时,应针对个体的现实水平与可以达到的理想水平,考虑该练习要在什么环境下进行(如喂近身球还是喂远离身体位置的球?是隔网练习还是空地上练习?)、要达成什么任务(如要求连续垫球达到一定的次数?垫球到一定的远度或是垫到某指定区域?),即究竟要设计怎样的环境与任务才更利于学生掌握某运动技能?

①垫球任务分类

以往的垫球教学,一般将连续性触碰球的“次数”(即垫多)作为主要任务,但正如前文分析所述,该任务已远远不能满足“促进学生比赛能力的提高”这一根本性目的。根据比赛能力的需要,本文将垫球的任务分为:垫多、垫远、垫准、垫高、垫变以及组合垫球、合作垫球7大类。

②垫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主要回答“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排球垫球的四类教学内容,需要结合一定的环境与任务去完成,即在明确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设置运动环境,选择练习形式(教材内容),细化教学目标。表3~表9具体描述了7种任务下的具体教学设计。

三、建议

1.明确技能学习质量标准是保证技能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2. 球类教学应结合项目特征,以“会比赛”的思路设计与组织教学,避免单一技术在简单环境下的重复性、机械性教学,避免出现“学生会技术但不会比赛”的尴尬。

3.根据“环境与任务”的约束设计内容与练习,可以拓宽教学视野,丰富练习手段,提高教学的趣味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4.本研究所呈现的四类垫球教学内容、七大垫球任务以及若干种垫球动作(如正面双手垫球、双手体侧垫球、单臂垫球),需要依据学情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织。如初学排球垫球时,应以“正面双手垫球+垫球的肢体动作方法+垫多”这样的设计为主,具备一定的能力后,再选择如“正面双手垫球+上下肢协调用力方法+垫远”“移动+正面双手垫球+垫远(垫准)”“移动+双手体侧垫球(单臂垫球)+垫高”以及各种组合垫球、合作垫球等,这些选择,既可以落实在同一项目不同模块的计划中,也可以落实在同一班级的不同个体中,体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而一旦选择了如“移动+正面双手垫球+垫远(垫准)”这个任务后,同样要根据学情设置环境的简单或复杂程度,体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学习原则。

5.本研究仅以排球垫球为例展开具体分析设计,其他诸如传球、发球等技术的教学同样可以按照此思路进行,包括篮球、足球等球类项目,其“道”皆相通。

参考文献:

[1]体育教学编辑部.专家学者畅谈新课改之六:体育课程改革的成果及形式[J].体育教学,2012(7).

[2]毛振明.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王家宏.邰崇禧.体育教材教法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4]祝芳.动作知觉视角下构建“空间判断”在不同水平段的教学内容,第七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论文一等奖,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增刊[J],2013(11).

[5]祝芳.基于知觉运动技能特征设计羽毛球模块教学内容(水平五)[J].体育教学,2012(8).

[6] Greg Payne,耿培新,梁国立.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垫球排球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
初中体育教学中增强学生排球垫球熟练度的方法
排球正面双手自垫球教案
现代排球技术的发展趋势探究
运动表象训练在中学排球垫球教学中的应用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提高排球自垫球技术“四策略”
广西高校气排球和硬式排球公体课教学的价值比较分析
垫球启蒙
一个教学片断引发的争议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