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自治区甲玛矿区牛马塘矿段铜多金属矿控矿构造简析

2015-03-31赵孝武

地球 2015年7期
关键词:牛马矽卡岩褶皱

赵孝武

(西藏华泰龙矿业开发有限公司西藏拉萨850200)

西藏自治区甲玛矿区牛马塘矿段铜多金属矿控矿构造简析

赵孝武

(西藏华泰龙矿业开发有限公司西藏拉萨850200)

本文主要根据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甲玛矿区牛马塘矿段铜多金属矿勘探工作成果,对牛马塘矿段铜多金属矿控矿构造进行简要分析。认为该矿床的形成主要受构造控制,同时在矿床形成后对矿床起到了改造作用。

西藏甲玛构造特征控矿构造

1 矿床地质特征

甲玛矿区位于西藏特提斯构造域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体)板片中南部。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体,亦称拉萨微型陆块,南北分别为班公湖-怒江、雅鲁藏布江两条缝合带围限,更北为羌塘-三江地体,更南为印度板块。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被动陆缘期的碎屑-碳酸盐岩系,包括上侏罗统多底沟组,下白垩统林布宗组以及少量第四系。

矿区的矽卡岩型矿化发生于岩体与上侏罗统多底沟组接触带附近,以及和岩浆热液导通的多底沟组和林布宗组界线的层间破碎带,角岩型矿化主要发生在下白垩统林布宗组受岩浆热液影响而发生角岩化的部位。

2 控矿构造简析

2.1大地构造环境

根据矿区内花岗岩采样及化学分析结果,在构造判别图解SiO2-TFeO/(TFeO+MgO)中,甲玛花岗斑岩投点于后碰撞造山环境区域,从野外地质产状来看,甲玛花岗斑岩的产出受区域挤压构造运动的控制,主要表现在:

(1)花岗斑岩单个岩体沿NNW向构造展布,明显主要受控于近NNW向的拉张走滑构造控制;

(2)甲玛花岗斑岩分布整体呈近东西向,平行于雅江缝合带,整体受控于亚洲-印度大陆碰撞运动,是后碰撞造山期的产物。

2.2推覆构造

2.2.1红-塔背斜

该背斜是本矿区的主褶皱,轴迹呈北西向,位于一号矿带的南西侧,从红旗岭-东风垭纵贯整个矿区。

红-塔背斜北东翼岩层倾向北东,倾角30°~45°,南西翼靠近核部地层倾向南西,下部转为北东,倾角为50°~70°,轴面倾向北东,该背斜的两翼地层内部褶曲发育,为一同斜倒转的复式背斜。矿体主要生长在红-塔背斜的北翼,分布于次级的牛马塘背斜和夏工普向斜部位。

2.2.2牛马塘背斜

位于红-塔背斜的北东方向,轴迹大致和红-塔背斜平行,规模相对较小,在牛马塘地区,由于地形切割的原因可见地表出露的地层,中间为灰岩,两侧依次为矽卡岩、角岩。该背斜为一斜歪倒转背斜,轴面倾向北东,北东翼地层倾角为30°~45°,南西翼地层倾角为40°~75°,两翼地层中的褶曲发育。该背斜核部附近的地层,节理较为发育,局部可见节理密集带,岩石较破碎,表面被风化氧化强烈,给人以断裂的假象。

2.2.3夏工普向斜

该向斜位于红-塔背斜和牛马塘背斜之间,其两翼地层分别是红-塔背斜和牛马塘背斜的一翼,夏工普向斜的轴向亦为北西向,轴面倾向北东,为一斜歪倒转向斜。北东翼地层倾角为40°~75°,南西翼地层倾角为30°~45°,总体地层产状变化较大,层间褶曲发育。

2.2.4轴面节理密集带及层间破碎带

整个矿区范围地层连续,内未见大的断层,但是在褶皱的轴部常发育密集的节理带。密集节理带常呈负地形,如夏工普下游就沿牛马塘次级背斜的轴部发育。在多底沟组碳酸盐内部,在褶皱过程中极易发育规模不等的层间破碎带。

2.3滑覆构造

矿区跨越铜山滑覆体的北西部,在铜山-布朗沟-莫古郎沟一带。自南向北,滑覆体可分为:滑覆体后部带、滑覆体中部带和滑覆体前部带三部分。整个滑覆体的出露面积约为4km2,在主矿区内的滑覆体出露面积相对较小。滑覆体后缘断裂为一正断层,其两侧的岩石产状变化明显,断裂上盘即滑覆体内部的岩层产状紊乱,褶皱发育,其下盘的产状相对单一,地层比较完整。

2.3.1滑覆体断裂

滑覆体前缘的滑覆断裂带视宽约30m,该断裂显示为逆冲断裂,断裂的产状为180°∠55°。断裂带内可见矽卡岩、角岩团块混杂,可见至少两期的泥化片理化带,带内普遍发育褐铁矿化。沿前缘断裂发育宽度不等的矽卡岩和大理岩。

在铜山-东风垭之间的滑覆体内可见矽卡岩出露厚度比较大,含矿性比较好,为一出露头矿体,出露宽度大于120m,比滑覆断裂下盘的矿体出露宽,该处可能为和下部运矿通道相连,矿液在此处运移聚集。

2.3.2滑覆体褶皱

铜山滑覆体内部各种褶皱比较发育,总体可分为滑覆体前缘、滑覆体中部和滑覆体后缘褶皱。滑覆体前缘褶皱:滑覆体前缘的褶皱形态多样,沿冲褶断发育多条矽卡岩,以主滑带的矿化矽卡岩化最为发育。滑覆体中部褶皱:中部的褶皱亦很发育,总体为一斜歪的向斜构造,其中可见多种小型褶皱,如滑脱褶皱、膝折等。滑覆体后部褶皱:后部褶皱以折叠褶皱发育最为特征,可见各种尺度的褶叠构造,局部裂隙系统发育,容易形成囊状矿体和分散的小矿化体。后部可见较多的滑脱褶皱和小型的褶曲。

3 结论

推覆构造及滑覆构造构成了矿区的构造格局,包括红-塔背斜、牛马塘背斜、夏工普向斜、轴面节理密集带及层间破碎带以及滑覆体断裂滑覆体褶皱。甲玛矿区I-1号主矿体主要受层间滑脱构造以及区域上甲玛-卡军果推覆构造控制,呈层状、厚板状产于下白垩统林布宗组砂板岩、角岩与上侏罗统多底沟组灰岩、大理岩间的层间构造带内。矿体因受推覆构造控制,具上陡下缓的特点,较陡部分矿体靠近地表,主要为铅锌矿体,倾角一般60°~70°;较缓部分矿体为地下深部隐伏铜钼矿体,倾角一般小于20°。

P57[文献码]B

1000-405X(2015)-7-133-1

赵孝武(1983~),硕士研究生,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

猜你喜欢

牛马矽卡岩褶皱
山东德州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找矿方法研究
激电联合剖面在判断矽卡岩型矿床矿体产状中的应用
广西博白县三叉冲矽卡岩型钨钼矿地球物理特征及找矿预测
牛马行
动漫人物衣服褶皱的画法(1)
泡温泉
开心一刻
一点褶皱
褶皱的优雅
Geochemical and geochronological studies of the Aketas granite from Fuyun County,Xinjiang:the implications of the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set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