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情境与趋势*

2015-03-31赵哲宋丹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改革建设教育

●赵哲宋丹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情境与趋势*

●赵哲宋丹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管理体制改革问题、高水平大学建设问题、学科专业结构问题、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社会服务能力问题和国际化发展问题。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走管理创新、特色显著、结构优化、质量增强、效率提升、开放扩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十三五”时期,将呈现六大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管理创新;内涵式发展

“十三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将进入统筹推进、攻坚克难的历史新阶段。环顾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与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影响,国际间的科技与人才竟争日趋激烈。[1]审视国内,则面临着坚持走规模合理、结构优化、布局科学、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切实贯彻落实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三大机遇。未来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将呈现六大趋势。

一、全面理顺政府、高校、社会关系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聚焦重点

自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各项改革措施不断深化,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制机制,产生了一批新的综合性大学、行业特色型大学和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构建了高等学校与政府、社会之间以及高等学校内部的新型关系,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2]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随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明确提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这是为充分发挥省级政府在就近管理、财力统筹和行政调控能力等方面优势而做出的重要决策。[3]当前,伴随着国家顶层战略设计和政策实施,在边试边改的实践探索中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面临着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放权与督导,高校自主办学的权力与责任,社会参与高等教育评估的公平、公开、公正等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十三五”期间,立足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的“五位一体”全局来领会高等教育改革所处的位置,全面破解制约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重点解决政府在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中的角色和责任问题,以及要努力把高校建设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实体,[4]仍将是全面推进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行动指南。

由上,第一,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教育管理权责,探索“负面清单”管理办法,制订出台地方政府“关于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的若干意见”,规范地方政府行政审批事项,减少行政干预;建立健全放权后的政府指导与监督制度,探索委托社会第三方专业组织开展高等教育评估与监测的工作机制,将成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的总体思路。其二,完善各级政府政策支持体系,地方政府制定“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意见”,确保高校办学自主权落实到位;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切实开展依法治理高等教育,紧抓高校章程建设,完善校院(系)两级治理方式,积

极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有效途径,将成为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持续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主要目标。

二、促进高校特色发展和转型发展将成为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性的关键举措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1949年我国仅有普通高校205所,在校生11万余人;[5]1978年全国高校招生数为40万,毛入学率只有2.7%,2002年的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阶段;[6]而到了2013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46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491所,高等教育总规模列世界第一。虽然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但高等教育由大变强的建设任务仍然艰巨,面临着高校片面追求综合化和同质化倾向仍较明显、高水平大学建设仍待持续加强等问题。当前,上海、江苏、浙江、陕西、安徽和湖南等省市均将强化分类指导,克服同质化倾向,引导高校合理定位与特色发展,作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重要步骤之一。而自2014年以来,教育部推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等35所地方高校成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178所高校共同发布《驻马店共识》以及山东安排1亿元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专项经费,广东专门设立“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程”等实践举措表明,从中央到地方正如火如荼地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而按照教育部规划,全国近 1200本科院校(含 300所左右独立学院)中,至少应有1/2以上的地方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或职业技能型院校。[7]“十三五”期间,努力践行分类、特色和转型三个关键词将成为高校在不同层次中争创一流的建设常态。

由上,第一,探索建立高校分类改革体系,建立健全高校分类考核与评价机制,引导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将成为加强对高校统筹管理,突出分类指导的基础原则。第二,研究制订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组建区域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立区域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适时启动实施本科高校转型试点工作,探索推进高校整体转型或部分专业转型,将成为继续推进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的基本方向。

三、持续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将成为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主旨任务

目前,我国共评选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86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67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17个,我国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已覆盖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建设进入新阶段。但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107万,2014年达到727万,增长速度之猛为世界罕见。[8]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高校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凸显,仍然面临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仍需加强,部分学科专业布局趋同、重复建设现象明显,新兴、交叉学科专业产生机制尚未健全,传统学科专业亟待改造更新等问题。“十三五”期间,坚持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主要着力点。

因此,第一,优化高校学科的区域布局,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省级优势特色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打造优势学科群;推进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各级重点学科项目建设,加强各级政府对优势学科建设的专项经费支持力度;建设学科管理的数据平台,开展常态化的学科建设规划与评估工作,将成为全面开展优势学科建设,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校争创一流的核心驱动。第二,探索建立高校自主设置专业及动态调整机制,适时修订本科专业目录,建立一批服务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专业,大力支持涉及农林、地矿、石油、水利等艰苦行业的专业建设,打造高校特色专业群,建立健全地方政府、行业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与高校共建专业机制,建设高校本科专业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将成为促进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持续推动高校专业综合改革的根本抓手。

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将成为高校发展的核心使命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数量持续增加,质量逐渐强化。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先后颁布实施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专题规划》、《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质量30条)、《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9]以及《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等政策,对提高高等人才培养质量做出系统部署。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共招收研究生61.14万人,在学研究生179.4万人,毕业研究生51.36万人;普通高校本科、高职共招生699.83万人,在校生2468.07万人,在校生平均规模9814人,毕业生638.72万人。虽然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得到足够重视,但仍然面临“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尚未得到完全落实、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足、人才培养机制尚待完善、高层次创新人才总体供给不足等问题。“十三五”期间,破解钱学森之问,提升高素质创新人才培

养质量,加快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仍将是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系统工程复杂艰巨且不容回避的深刻命题。

第一,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等卓越培养计划,创新卓越人才的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卓越人才培养标准;加强实践育人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参照国际认证标准,改革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深入实施区域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推进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探索建立本科高校之间学分互认与转换机制;推进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继续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探索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机制,将成为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现实路径。

第二,积极借鉴国际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建设理念与运行模式,建设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适时启动省级(MOOCs)建设试点;全方位打造数字化校园,提升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将成为加强高校信息化建设,全面推动学习观念、学习模式和教学方式变革的行动亮点。

第三,健全本科高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建立本科专业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定期发布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将成为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建设的必备环节。

五、建设新型智库将成为高校引领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大环境下,依靠高等教育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显得尤为重要、紧迫。一方面,近年来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领域,我国高校逐渐形成了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平台为基础,贯穿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研究,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科技创新研发体系,取得一大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另一方面,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近5年来高校人文社科领域共出版著作约15万部,发表论文约158万篇,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70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近100项,向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政府提供咨询报告、政策建议6万余份,中央领导同志批示或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纳的达千余份。[10]虽然我国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斐然,但仍然面临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高校的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政府决策能力的整体优势和潜力尚未充分发挥等问题。“十三五”期间,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不仅要注重科技创新的贡献和效率,更要通过打造特色新型智库,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转化,支撑政府战略决策。

第一,打造功能齐备、类型多样的省级高校特色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制定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经费管理和绩效考核办法,进一步完善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不同主体的协同模式和绩效评价制度;建立健全资源共享、利益分配、风险承担、交流沟通、竞争激励、成果评价与发布推广等协同创新机制,将成为深入实施国家级和省级高校协同创新计划的战略重心。

第二,完善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保障与法律法规体系,尤其是建立高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各级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深化高校内部科研管理体制与评价机制改革,探索利益和贡献紧密相连的新型分配制度,完善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的考核标准与奖励制度,健全教师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组建多样化的高校科技成果转移管理机构,将成为大力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切实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贡献力的突破焦点。

第三,充分发挥高校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高校新型智库的支持方式、服务模式、运行机制与评价方式;整合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创新资源,重点推动高校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社科重大项目建设,建设国家和省级高等教育决策支持平台,形成基于大数据的高等教育决策咨询服务机制,将成为着力打造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更加注重全面服务政府决策的动力引擎。

六、构建全方位、深层次、多渠道的对外开放格局将成为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我国高等教育逐步以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2013年,共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56499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746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育教学机构中学习;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41.39万人,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35.35万人;经过审批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计1979个,在校生总数约55万人;已在108个国家建立了400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孔子课堂等等。虽然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已深入人心并成为高校办学实践的大势所趋,但仍然面临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力度不大,国际

影响力与竞争力有待增强,中外合作办学层次与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性特征将更加显著,呈现出政府加强规划与引导、注重探索特色化发展路径、在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以高校为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等发展态势,[11]而进一步扩展国际视野、深化国际理念、借鉴国际模式、打造国际水准和提升国际地位等战略举措将成为重点突破环节。

第一,继续加强高校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有序推进国际汉语教育与推广工作;积极鼓励高水平高校赴境外办学;强化高校公派出国留学项目质量建设,持续开展高水平的学者国外访学和骨干教师研修计划,将成为坚持“走出去”战略,努力提升高校国际影响力的始终要务。

第二,创建国家级和省级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全面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对国际知名学者和科研团队的引智力度,提高外籍教师聘请质量;多途径扩大留学生规模,提高学历留学生的比例;全面开展留学中介服务机构评估工作,建立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数据库,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管理规范,建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年度报告制度,将成为大力推进“引进来”战略,吸引国际一流大学来华合作办学的主流动态。

[1]董泽芳.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十大机遇[J].湖北教育科学,2013,(1).

[2]孙霄兵.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历史成就及其发展方向[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16).

[3]张福昌.关于深化省域教育综合改革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4,(1).

[4]张应强.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对高等教育改革进行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

[5]赵俊芳.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六十年的历程与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

[6]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

[7]刘振天.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高等教育认识论及方法论诉求[J].中国高教研究,2014,(6).

[8]瞿振元.稳规模 调结构 提质量 是高等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适当之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4,(7).

[9]林蕙青.推动实现教育现代化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

[10]打造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N].中国教育报,2013-05-31.

[11]周浩波.加快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4,(2).

(责任编辑:刘丙元)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大决策咨询课题“省统筹背景下‘管、办、评’分离的新型教育治理结构研究”(编号:JG14ZD04);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立项课题“地方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定位、模式与路径研究”(编号:JG13DA004);辽宁教育研究院2015年度立项课题《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研究》(项目编号:YYB1501)的成果之一。

赵 哲/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辽宁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宋 丹/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改革建设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改革之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