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无意识教育机制研究
2015-03-31邢中先
邢中先 李 伟
(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重庆 400054)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无意识教育机制研究
邢中先 李 伟
(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重庆 400054)
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就是指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运行过程中各要素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发生的有机关联及其运行方式。与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同,其揭示的是运用某种方法的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作用机理,是方法背后的逻辑关联。文章中将其概括为需要引导机制、暗示机制、感染机制、模仿机制、文化化人机制等,并对其进入了深入研究,为开展无意识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式。
无意识教育;机制研究
1 需要引导机制
所谓需要引导机制,是指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围绕一定的需要而发生发展,一定的需要引导着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实践展开的机制。也就是说,一定的需要贯穿于无意识教育发生发展全过程,为其提供实践要素关联点和内在驱动力。把握这一机制,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1.1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人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和研究人的需要,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学理视野中予以探讨的。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人的需要,既关注人的物质需要,也关注人的精神需要。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精神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能直接满足和实现的主要是人的精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离开人的需要,不能无视人的需要,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因此,要求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做到“一切以人为根本”,真正做到了解并尊重受教育者的全面的需要,真正做到“以人的需要为本”。离开人的需要、无视人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存在于受教育者的期待视野之外,难以收到良好的教育实效。
1.2需要对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
开展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从受教育者的需要角度讲,就是要在受教育者众多的需要中,选择可以与其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需要相融合的需要,在两重需要的实践合一中予以开展。所以,人的需要的复合性,为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要素关联点,正是这种关联才引导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现实实践。再有,需要为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内在驱动力。是什么让受教育者自觉接受教育影响的呢?究其根本,正是受教育者的需要,尤其是相关社会实践活动或环境所能满足和实现的需要,这是这种需要引导、支配着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无意识施教,它为整个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内在驱动力。比如,在以文化活动为载体的无意识教育中,受教育者对文化活动的需要引导其积极参与其中,并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
2 暗示机制
在无意识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通过间接的隐蔽的方式将教育内容呈现给受教育者,并影响受教育者,而受教育者并未被刻意要求接受教育信息,但仍然受到了感染或者熏陶。此情此景下的无意识教育,内涵了暗示的教育机制。
2.1暗示及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暗示的含义
一般意义上的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用某种间接地方式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接受一定的意见、思想。”
而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暗示,是指在无意识教育中,教育者在受教育者无对抗心理的状态下,用非直接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心理产生影响,从而使受教育者接受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践行一定的思想品德要求的现象。比如,教育者以摆放经典座右铭、树立卓越思想家雕塑的方式进行教化,长此以往,这些座右铭、雕塑就发挥了暗示作用。再如,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者通过创设学校里的各种情境,营造良好氛围,对大学生产生潜在的影响,是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就是一种暗示。具体地说,比如教师良好的外在形象、优雅大方的举止、高尚的人格素养都可以让大学生接受暗示,产生心理体验,达到无意识教育的效果。维护洁净的校园环境的实践无时无刻不在暗示学生要讲究整洁、美观、有序,庄重的升旗仪式又无不是在暗示大学生爱国的庄严、祖国的神圣等,都是典型的暗示的作用。
2.2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暗示的主要类型
在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把暗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直接暗示。无意识教育中的直接暗示是指教育者把教育信息以较为直接的方式提供给受教育者,使其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一种暗示。比如为了开展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教育,重庆理工大学就曾开展过名为“光盘行动”的实践活动来暗示大学生应该节约粮食,与此同时,还在学校食堂的墙壁和餐桌上装饰部位配合装饰需要宣传“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等名言佳句,这种装饰一方面起装饰美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思想暗示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就是暗示。
第二,间接暗示。是指教育者把所要施教的内容,通过一定的方式间接地提供给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加以接受的一种暗示。在大学生无意识教育中,通过塑造典型、表彰先进等榜样示范活动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间接暗示的作用。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没有多受教育者提出明确要求,但是把先进的思想道德典型通过受表彰者的事迹和形象传递给了受教育者,让其接受了先进典型的标准暗示。
第三,反暗示。中国古代“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就是典型的反暗示。人们通常所讲的“反其道而行之”的教育就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反暗示,比如当受教育者犯了错,应该受到批评教育,但教育者却并不予以直接教育,而是以自己的身教示范把应该教育的正面内容展示给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起到暗示作用,影响受教育者,这种施教中就运用了反暗示的教育机制。
第四,自我暗示。自我暗示是指来源于自我的一种暗示类型,他相对来自外在环境的“自他暗示”而言。比如,在大学生生活园区开展的“文明寝室”建设活动,进行“室训设计”、“床头卡设计”等,表面看是一个园区活动,实际上是非常好的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积极主动地选择、设计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作为参评并把它定格为寝室及个人的格言,长此以往,就会不断地接受到这些内容的暗示教育。
3 感染机制
在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通过人际、环境、情境去感染感化受教育者,这种教育的运行机制就是感染机制。
3.1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感染的内涵及实质
在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借助于一定情境、氛围的营造而影响受教育者,这种影响方式其教化机制就是感染。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从教育者而言,就是在无意识教育实践中,教育者通过某种方式引起受教育者相同的、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情感、感触和认识;从受教育者而言,就是受教育者由于受来自教育者所施加的某种影响而无意识、不知不觉地接受一定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感染实质上是一种情绪、情感、认识的传递交流,情绪、情感、认识要传递交流,无疑要具有相似性,因此感染的基础和实质在于感受、认知层面的相似性。形成这种相似性需要一些条件:第一,情境相似。“同病相怜”就是情境相似。没有相似之处,就难以有感染。第二,认知相似。如在抗战时期的游行示威中,参与者之所以群情振奋,受到强烈感染,最根本的就在于他们具有相似的认知。第三,身份相似。如文艺作品之所以感染人,原因就在于其中的一些角色和读者有着类似的身份、经历、遭遇、感触等。
3.2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感染的类型划分
依据无意识教育中感染者与受感染着数量的多少,可以划分为个体间感染和群体感染。个体间的感染,即发生在两个人或能直接接触的小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染。教育者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优雅得体的举止感染、影响受教育者,就是典型的个体间感染。群体感染是指发生在同一空间,但不可能人人直接接触的大型人群中的感染。通过开运动会、组织集体性文娱活动等开展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充分运用这种感染机制,在运动场,运动员彼此的团结、合作、拼搏精神是可以相互感染的,甚至还可以对观众构成感染;在文娱活动中,现场的热烈气氛和感人场景,可以对每个观众产生感染,观众犯人热情响应又可以相互感染。
依据感染性质的不同,可划分为形象感染和情境感染。形象感染是指通过任务形象塑造实现的感染,比如前面谈到的人格感染、文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感染等都是形象感染。而情境感染则是无意识教育中常用的感染方式,寓意深刻的感染人的情境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可以对受教育者发挥感染影响。
4 模仿机制
在人们的道德、精神生活中广泛存在模仿,模仿是无意识教育的一种实践运行机制。
4.1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模仿的认识定位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是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作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如儿童先天本能的模仿、成人群体氛围中的从众行为等,这些模仿行为被称为自发的模仿。它强调受教育者在相关的活动或情境氛围中,发生的不知不觉的、无意识的模仿。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榜样作用和先进事迹人物的宣传表彰,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引起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无意识的进行模仿,默默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4.2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模仿的运行分析
在无意识教育中的模仿的运行中,需要强调的是,在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模仿中,受教育者是处于不知不觉中、是无意识的,即受教育者并不具备进行思想品德方面模仿的明确意识。此外,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模仿的内容是教育者特定,模仿过程也受到调节控制,其不同于纯粹自发的模仿。在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模仿机制中,因此根据模仿者和模仿对象的关系特点,可以将模仿分为以下几种模式:第一,同辈同行模仿。模仿对象与模仿者有相同或相似的特点,模仿者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第二,近距离参照模式。如果模仿对象的形象和事迹与模仿者的生活相距甚远,模仿机制产生的教育效果则较差,反之则不然。第三,理想人物学习模式。因此,想要真正发挥模仿机制的效果,必须做到:从模仿对象讲,模仿对象要为模仿者所认可、亲近、可学;从模仿者角度讲,模仿者必须是自觉自愿、轻松愉快的模仿的;从外在环境讲,必须创设能够使受教育者能够不知不觉、无意识的进行模仿的情境。
5 文化化人机制
5.1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化人性
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传授的不只是先进的思想、高尚的品德,其所传授的终究是文化,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就是文化传递的实践,从本质上讲,无意识教育过程实质上也是文化化人的过程,是将先进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个体内在本质力量、促进人的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的过程。思想道德教育其实就是道德文化的传递、承接,就是人的德化,本质上可以作一种文化的解读。因此,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追求便可以视为一种文化追求,内涵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文化、政治文化、道德文化等丰富内容,这种实践过程就是一定社会道德文化、思想文化、政治文化等实践化人的过程,具有“文化化人”性。
5.2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化人的实践范式
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化人的实践范式主要有:
第一,物态文化化人。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信息熔铸在这些物态文化中,使这些物态文化打上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价值烙印,进而以这些物态文化去教化影响人。比如,在校园里,校园建筑物、校园文化设施和校园美化物态等尽管其本身没有生命和感情,但经过教育者设计和创造,使得校园不仅看起来具有视觉上的美感,更使得校园更具文化内涵,让学生获得思想熏陶和情感感染,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
第二,精神文化化人。精神文化化人不是讲以精神文化实物教化人、而主要是强调以一定的精神文化氛围感染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处于一定的精神氛围之中,总是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一定精神文化的熏陶感染。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一定精神文化氛围的培育,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精神文化氛围中,推动一定的精神文化的传递和创生,从而发挥精神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在校园里,高品位的校园精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都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它渗透、潜伏和弥散在整个校园的各个角落和各个因素中,形成浓厚的精神文化氛围,让师生都置身其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熏陶和教化。
第三,制度文化化人。一定制度的形成本身就集中反映和体现了一定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一定的制度来规范、管理和约束人,其必然对人们形成相应的影响。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道德因素融于制度中,其本质就是制度文化化人,让人们在制度的贯彻中接受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
Educational mechanism unconscio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horizon
Unconscious mechanis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ers to the organic association and Run unconscio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run various elements to achieve certain goals happen. And unconscio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it was revealed that the use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unconscio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various elements in some way, is a logical association behind the method. Articles will be summed up as need guidance mechanism, suggesting that the mechanism of infection mechanism, imitation mechanism, culture mechanism of people, and their access to the in-depth study, to carry out the unconscious education provides a new way.
Mechanism; unconscious education
G41
A
1008-1151(2015)07-0175-03
2015-06-10
邢中先(1989-),男,河南人,重庆理工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李伟(1986-),男,四川内江人,重庆理工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