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路径

2015-03-31周小朋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1期
关键词:硕士学位研究型学位

周小朋

(韩山师范学院 科研处,广东 潮州521042)

从国家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看,当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立足点已从注重规模发展转到注重质量提升和内涵式发展上来,对研究生教育进行综合改革,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当下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对于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不仅要面临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改革带来的各方面的压力,同时,也要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如学校定位问题、办学思路问题、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问题、研究生培养模式问题、规模与质量的矛盾问题等。因此,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在研究生教育发展方面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

1 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与矛盾

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指获得学位授权时间不长,研究生教育经验严重不足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如2014年才开始招收研究生的40所单位,这些单位正处于新形势下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较为突出。

1.1 研究生教育的定位和规范性问题

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基本上都是在本科院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办学定位为教学型院校,长时间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而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层次、创新性的学术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功能定位以研究为主,教学为研究打基础。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决定了人才培养过程和教学方式的不同,这些单位在研究生教育的初期阶段由于研究生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导师经验不足以及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原因在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方式的选择、课程体系的设置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大问题就是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明晰,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本科化。因此如何处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衔接问题,合理定位并规范研究生教育是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1.2 管理体制与培养模式的选择问题

我国研究生教育自恢复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学位制度从无到有,研究生教育规模从小到大,培养能力从弱到强,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2]。在三十余年的探索和创新中,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结合自身发展状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经验,并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合自身情况且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和培养模式。由于不同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的起步阶段不一样,学校的办学定位、规模、学科体系以及所掌握的研究生教育资源存在差异,因此产生了形式多样的研究生管理体制和培养模式。比如在管理体制方面就存在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等不同方式[2],在培养模式方面存在弹性学制、培养预警机制、导师组模式、分类培养模式等不同方式[3,4]。

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由于缺乏研究生教育的经验,在管理体制与培养模式的选择上存在着学习模仿和自主创新的矛盾。

1.3 扩大招生规模和提高培养质量的矛盾

自1999年高等学校实行扩招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招生人数从1999年的9.22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60.8万人。在研究生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质量问题日益受到教育界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招生规模和培养质量如何协调的问题一直是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热烈讨论和研究的课题。在这十几年的跨越式发展中,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一直在努力探索,大胆创新,积极寻求解决规模与质量矛盾的途径,不少院校正是在这种探索性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经过了规模扩张期,慢慢摆脱了规模与质量的矛盾,并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工作重心。

然而,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基本上都是教学型的院校,他们希望通过研究生教育提升办学层次、科研水平和竞争实力,逐步实现从教学型院校向教学研究型甚至研究型院校的转变,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因此,对于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来说,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扩大规模,但是现阶段的外部环境却是如何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由于面临研究生教育经验不足和研究生教育资源短缺两大问题,很难做到规模和质量的协调发展,因此选择先扩大规模还是选择先提高培养质量就成为这些单位必须解决的问题。

2 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路径

2.1 明确办学定位,规范研究生教育

按照武书连的分类法,高等院校根据科研规模大小可以分为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研究型等4种类型。教学型院校没有科研或者科研力量极为薄弱,在我国主要是一些专科或新建的本科院校;教学研究型院校仍以教学为主,但科研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学和科研协调发展。

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由于长期以教学工作为主,科研能力较弱,依然属于教学型的院校,在办学定位上应该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同时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通过15~20年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来提升学校的科学研究水平,实现由教学型院校向教学研究型院校的转变。在开展研究生教育之前必须明确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之间不同的培养目标,规范研究生教育:研究生课程体系要有足够的宽广和纵深度,课程设置要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学术性和理论性,并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各项规章制度要齐备完善,以保障研究生教育规范、有效进行。

2.2 加强学科建设,以特色发展推动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

在明确办学定位和规范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学科建设。因为学科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在硬件环境方面,只有具备了较完善的科研场地、仪器设备和较齐全的图书资料,才可能为培养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的平台;在软件环境方面,只有学科有了自身稳定的研究方向、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良好的学术氛围,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

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基础是教学型院校,硕士学位点少,不可能像成熟的研究生培养单位那样,学科门类齐全。因此,这部分单位在科学研究方面不可能全面开花,只能通过特色发展推动学校的学位点建设。在学科建设方面,应结合学校所处的环境,根据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情况,充分分析现有学科、学术队伍和研究基地的实力、优势与不足,整合资源确定学校的特色或优势学科建设目标。通过特色学科的形成,带动学校学科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最终促进学校由教学型院校向教学研究型院校转型。

2.3 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走模仿与创新相结合的道路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经过30多年的努力,目前已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研究生招生大国,已经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力量雄厚,导师队伍强大的培养体系[5]。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后,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有358个,2003年以前,全国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已有769个(其中高等学校470个)。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全国共有947所研究生培养单位。这意味着,我国现有的研究生培养单位中有超过80%的单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经历超过了10年,近40%的单位超过30年。这些单位特别是一些有研究生院的单位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经验,有着较为成熟的研究生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所以对于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而言,尽管研究生教育起步晚,但现有背景下存在较多可以直接学习和借鉴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因此具较强后发优势,可以避免摸索和少走弯路。

由于不同单位之间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阶段、办学定位、培养规模、拥有资源以及发展目标等方面都存在不同,因此,决定了新增单位的学习借鉴不能简单的全盘照搬,应该根据校情和自身资源配置状况有选择性的进行模仿。

教育有共性和个性之分,研究生培养奉行的是导师传承制,知识的传授是通过导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来完成的,因此,就研究生教育而言,个性主要体现在培养模式上,在管理体制上则应更多地强调共性。所以,对于研究生培养中的共性问题需要向研究生教育的先行者学习模仿,而研究生培养中的个性问题需要各单位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的发展阶段、办学特色、学科优势等情况不断创新,走出一条模仿与创新相结合的道路。

2.4 加强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通过提高质量为扩大规模提供保障

研究生是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一支生力军,通过研究生教育可以有效的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和社会地位。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要想较快的实现“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个目标,就必须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在研究生教育的起始阶段,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由于社会知名度不高、学科优势不明显,较难吸引到优秀生源,这个时候不能因为有扩大规模的需求而降低招生门槛,盲目扩大招生。而是应该采取少量招生,积累经验,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在提高硕士培养质量的基础上扩大研究生规模的发展路径。

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在最初1~3届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坚持宁缺勿滥原则,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坚决奉行“一导师一学生”制,甚至是“多导师一学生”制,实行精英化教育。这个时期的研究生教育主要是积累经验的阶段,通过5~6年的培养,可以完整经历招生管理、学籍管理、培养管理、学位管理、毕业管理和学生工作管理3个轮回,在这个阶段可以摸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找出存在问题、发现自身的特色。在接下来的1~3届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可以少量增加规模,同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特色构建初步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通过上述两个阶段的培养,新增单位已有5~6届的毕业研究生,这部分研究生由于采取的是精英式的教育,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都会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后的招生工作起到了宣传作用,可以争取更多的优质生源,从而为今后的扩大规模提供了生源保障。较多的优质生源,不仅扩大了规模,更重要的是快速的提升了培养质量,而高质量又会促进规模进一步扩大,最终达到规模和质量的协调发展。

[1]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万明.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

[3]邢媛,林淦生.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6-80.

[4]郭聿琦,段方平,杨凯波.关于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J].高等理科教育,2009(3):52-79.

[5]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硕士学位研究型学位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我校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在美国对于就业来说最好和最差的硕士学位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做“研究型”语文教师,从教育笔记开始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