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助学系统研究
——以单元提示为例

2015-03-31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张小冬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学本教科书人教版

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 张小冬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助学系统研究
——以单元提示为例

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 张小冬

本文通过讨论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助学系统中的一小部分即单元提示,通过编排和内容设计找出现有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以实现“教本”向“学本”转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

单元提示 内容设计 教本 学本

助学系统就是帮助学生阅读和理解范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材料。助学读物包含这部分的基础上又包含了教科书以外的资料,如辅导资料、同步练习册、复习资料、课外阅读等能够帮助学生巩固书本知识的资料。因此,这里所讲的单元提示是课本教材中的助读系统的一部分。单元提示在如今教材中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而言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思路和疏导文章大意;对教师而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着导向作用。因此,单元提示的重要性在教材中极为重要,但是它仍旧有着小小缺陷,需要我们探讨改进。

一、单元提示存在的缺陷

在内容设计上主要是缺乏创新,编写教材主要是为教师的教提供了便利,大大增加了学习困难。洪宗礼表达了我们编写语文教材的最高追求,与其把语文教材看成是教学之本,不如称之为“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之本”“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之本”“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之本”。那么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即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冲突,具体表现为“教本”和“学本”的冲突。对于教材中的单元提示,先注重人文性再重工具性不利于学生后面的学习,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在不断的积累和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如果反过来的话难以使语文能力得到提高。如果先重工具性再重人文性,又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很难贯穿人文知识,对语言的理解重视也不够。越来越多的教材更倾向于“教本”的编写,这就需要在单元提示中针对具体的文本设计引言,而人教版的教材却有些笼统概括,这方面的内容有待丰富。

二、单元提示缺陷的改进

1.单元内容的设计问题

所谓的单元提示主要是为了学生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而服务的,具有导向作用,但也不应该过度使用。理想中的单元提示设计应该围绕本单元的内容设计展开,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体,考虑学生所学知识的范围,在单元提示中可以做出相应解释。

例如,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以小说为主题,在单元提示中编者把小说的文体特点介绍得非常详细,但是本单元的三篇小说分别是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沈从文的《边城》。结合我们的时代特色和学生的时代环境,学生很难融入小说的时代中。明清时代的小说特点、近代生活的写作背景、沙皇俄国专制下的生活环境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这样的单元提示不能使学生在学习小说体裁的同时体会小说刻画的人物的艺术特色。而这一切自然又转嫁到教师身上,大大加重了教师的任务和难度。

在单元提示内容设计问题上,我们可参考借鉴香港、台湾等地的课文设计思路。与大陆的教科书设计不同,香港的教科书实行“选用制”,在教材的审定和选用权利交给学校,让学校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教材。与人教版语文教材比较类似的是设置了单元学习重点一览表,和单元提示不同的是内容方面有很大差异,香港的教材在阅读、写作、基础知识、 思想品德、文学和文化方面等囊括了这一单元重点。由此可以看出,港版的教材兼顾了人文性和工具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自学能力,编者在设置单元提示这一块时应充分考虑它的实用性和使用性。

2.“教本”向“学本”的转变

所谓的“教本”就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用书,所谓的学本就是以学生为主的学习读本。这两种不同的教科书有着本质区别。“教本”主要服务的对象是老师,因此教科书设计得简明扼要,有利于教学。“学本”则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智力规律,挖掘学生自学为主的能动性,教材设计得比较详细。张鸿苓认为,以往的语文教材主要是供教师教学用,人们通常称它为教本。现代的语文教材不仅仅是教师的依据,更要面向广大学生,直接为学生服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本的最终落实点还是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教材只是引导学生的灯塔。

教材编写理念要实现“教本”向“学本”的转变,针对单元提示,使之发挥真正的灯塔作用。编排要打破编者的陈述,以人教版必修一的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学习的现代新诗为例,教师和编者都急于把自己知道的诗人的感情和背景知识全部倒出来,这一单元的单元提示类似白话新诗摆脱了古典诗词的严整格律,又继承了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外来思想融合在民族风格之中。这种模式打破了现代诗的美感,以至于学生学习完这一单元后除了了解毛泽东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的气势,戴望舒忧愁的丁香姑娘,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沉默和艾青缅怀大堰河的记忆之外,仍旧不会写现代诗。

钟启泉认为教科书不应该仅仅是“教本”,而更应该是“学本”,是师生进行对话的文本。学习了写诗的技巧需要大量的实践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在1980年之后学本逐渐走向实践,但是这种实践的领域受“教学改革”的范畴,重点仍然在“怎么教”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科书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这种观念至今仍然普遍存在。而如今我们要改革的就是打破这种观念,使教材成为学生与教师对话的桥梁。

三、理论指导

著名心理学家安德森的关于“两种知识”的心理学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得到启发。一是陈述性知识:“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反映了人们知道什么知识,帮助我们描述个体,;二是程序性知识: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反映了人们如何做的问题,通过实现相关的行动或者条件达到最终目标。在教学策略中,我们应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动脑思考能力和对知识的吸收能力。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元提示在整章单元的作用起到了“钓术”的作用,如何利用这两个知识达到双赢的效果呢?人教版高中语文的单元提示往往给学生以“鱼”却忘记了授之以“渔”,教材中大多呈现的都是陈述性知识。最明显的案例莫过于文言文教学,通常是教师逐字逐句地带领学生翻译疏通大意,学生显得很被动。程序性知识的增加显得尤为必要,程序性知识可以直接锻炼和指导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逐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独立解决问题和个体自身的认知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单元内容增加程序性知识的渗透。李山林认为语文教材中最具有指导意义的就是作为教学工具的有关的语文知识。

例如,必修四第一单元的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的学习,在四大文学体裁中,戏剧属于比较难的一种文体,笔者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在编写这一单元的提示时,把语文知识作为教学工具,首先是陈述性知识,向学生们介绍戏曲的主要特点以对话为主,贴合生活实际,结构上以矛盾冲突、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局为主,而不仅仅是用语言表现本单元主题。我们需要的是怎样呈现这种主题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戏剧时理清对话中的人物关系、矛盾冲突。当然,如果相应的情节发展处留有空白,让学生自己标注文体特点,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掌握戏剧特点,那么在学到语文知识的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解决这类文章阅读就显得游刃有余了。

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经典的戏剧电影,如小仲马的《茶花女》,古希腊的经典三大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等会比任何苍白的语言更加实际,这就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互相渗透。

教材要真正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自学的意识,教师就应该以激励为主,教材为辅,促使学生自发地学习。只有真正吸收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探究新知识,而教材应该提供这样一个平台。

[1]洪宗礼.构建面向21世纪中国语文教材创新系列体系的尝试[J].中学语文教材参考,2002.03

[2]张鸿苓.在科学化的道路上前进——对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的评价[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3]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03

[4]李山林.试论语文教材的知识引导[J].语文建设,2007.09

ISSN2095-6711/Z01-2015-08-0055

猜你喜欢

学本教科书人教版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教育寻真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渗透“学本”思想 构建有效课堂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整体·联系·学本
浅谈“学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观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