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线索构建探讨*
2015-03-31徐艳伟孟宪瑞
●徐艳伟 孟宪瑞
课堂教学线索构建探讨*
●徐艳伟 孟宪瑞
良好的课堂教学线索可以将看似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使课堂教学活动有机地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是一节课堂的“灵魂”。基于此,本文以课堂教学线索内涵分析为切入点,从教材、学生、课堂活动等不同视角梳理和构建课堂教学线索,并提出在构建课堂教学线索时注意的问题,目的在于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课堂教学;教学线索;组织方式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课堂教学的思考越来越趋向于理性,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一种极其复杂的特殊认知活动,要想顺利展开,就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线索。教师也只有通过教学线索的梳理和构建,将看似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使课堂教学活动中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由“点”到“面”,由“面”到“线”、由局部到整体的飞跃。那么何为教学线索呢?教学线索又是怎样构建的呢?教学线索的构建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此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有关课堂教学线索的认识
(一)课堂教学线索的内涵
线索比喻事物发展的脉络或探求问题的途径。而教学线索呢?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曾对教学线索作过一些研究,“教学线索就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学生学习什么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做些什么的指导。”[1]并“把教学线索连同教学中的参与、强化和反馈、纠正作为教学的四个要素”。[2]它是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依照教学目标的要求,为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达到教与学的双向目标而设置的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环节的脉络或探究问题的途径。
(二)课堂教学线索的重要性
“每一堂课都会有一个教学线索,线索——统摄一堂课的思想灵魂。”[3]恰当合理的教学线索对课堂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1.引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线索是多个教学环节围绕课堂教学主题串成的一条线,而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除了常规的教学环节设计之外,还应该关注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逻辑,相互联系实现自然过渡,形成围绕教学目标的线索,该线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一以贯之。毋庸置疑,教学线索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展开的“统领者”,教学活动的展开不是教师们随性而为天马行空乱讲的,根据合理的教学线索,教师和学生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共同研究和解决教学问题。教师也只有根据这个教学线索富有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展开教学活动,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只有根据巧妙设计的教学线索,才能清晰明确,有条不紊的引领整个教学活动的展开,保证教学活动的圆满完成。
2.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包括教学的知识逻辑和相应的师生活动方式及层次结构两部分,它决定着教学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着不同的教学线索,相同的教学内容也会因为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不同、教师风格迥异、教师性格特点不同而设计不同的教学线索。一堂高质量的课往往离不开教学线索的巧妙设计,合理的教学线索能够使教师在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中找到教学的头绪,加上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和教学风格特点设计出最优化的教学结构,将教学内容于涣散之中显出完整。一堂课如果不依据教学线索来展开,那一定是思路混乱,无章法可言,也是难以维系的。
3.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构建将把一些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对知识内容进行重新加工、整理和组织,使之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而教学线索是按照一定的学科知识线索进行归类、整理,使零散、孤立的知识变为彼此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形成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结构。要想构建学生有序的知识网络,就需寻求知识主线,也即是教学线索。只有围绕教学知识线索,通过教学归纳,依据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建构知识树(或其它形式),将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才能形成学生的知识网络。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确教学(知识)主线,并不断把知识点细化、具体化,在学生脑中形成清晰的有条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不断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二、课堂教学线索的构建
“教学线索是在课堂教学中连接老师和学生的纽带。”[4]为了最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性设置并不落痕迹地执行一条清晰的“线”。“线”的选取有较强的开放性,比如一个任务,一个情境,一个活动等。线索选定的开放性有助于课堂的灵动,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保持。由此可见,寻找教学线索构建的路径极为迫切。
(一)以教材原有的呈现顺序为线索
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view)》(1978年)中指出:“教材的组织既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如果教材组织的科学合理,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既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质量,又有利于减轻学习负担。因此,教学线索就可以采用教材文本顺序展开。这种方式大多在低年级段呈现。低年级教材文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设计的步骤均能在原文中建构教学线索。如果原文教学内容的顺序符合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那么完全可以采用原文呈现教学内容的顺序来设计教学线索。例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在讲解这篇课文时,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来设计教学线索:进入桃花林——做客桃花林——离开桃花林——再寻桃花林。教学线索非常明显,既能较轻松的进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又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心理特点,何乐而不为呢?
(二)以学生主体认知过程为线索
“认知是感觉输入的变化、简化、加工、储存、恢复以及使用的全过程。”[5]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是学生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中认知的主体。因此,应根据学生思维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活动情景,从而使他们更好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以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设计课堂教学线索,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能只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师教法的问题,而要充分考虑学生思维的认知发展水平。这种方式多体现在理科教学过程中。以“等腰三角形的概念”为例,学生认知过程:三角形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概念。因此,在设计以学生认知过程为教学线索时,首先(由教师根据图形)给出“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一定义和本质属性,并给出相应的腰、顶角、底角的定义,学生分化为等腰三角形概念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其次,学生将新概念(等腰三角形)与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联系起来,把新概念纳入原有概念(三角形)中,并认识到新概念是原有三角形概念的限制;最后,运用变式和肯定、否定例证进一步突出概念(等腰三角形)的本质属性,并对概念的各种属性进行分类。教师要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认知水平,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即学生已具备哪些相应的知识,学生的认知水平获得了怎样的发展等,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学有所得,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切忌向学生提出他们力所不及的问题。
(三)以实际生活情景为线索
不同的教学线索会带来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以实际生活为背景的教学线索主要是指教师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以解决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真实问题为线索,在感知真实情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实现教学过程最优的一种教学线索。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为教学线索提高了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性,常常在理科应用的题型中见到。例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中就有一章节就是以实际生活为线索来讲解比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题目是这样的“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求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是多少元?”按照学生习以为见的生活问题为教学线索来展开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四)以学生学习活动为线索
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活动,更强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学习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线索。不同的学习活动、不同的活动效果,其教学线索也是不同的。“以学为主不仅仅是外在形式上的学生在活动,而是以学生的活动及活动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线索,每一堂课都有一个教学线索,这个线索应该是学生的活动。”[6]学生活动线索应当引导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示学习和探究的线索,一般多应用于实验课程教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形成积极、主动、灵活、独特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课堂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愉悦感。
三、教学线索构建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线索是构建一堂课的灵魂,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与安排极其复杂琐碎,教学线索的巧妙设计极为重要。
(一)学科内在知识的逻辑性与学生身心特点相统一
教学线索寻找和安排不是随意而为的,教学线索的构建既要考虑学科教材自身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也要考虑到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发展特点。翻开每一本教材,每一个章节的内容都是在前几章内容讲授完毕的基础上展开的,也就是说,各个章节内部知识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后一章节的教学要以前几章节的知识点为基础,学生必须在了解和学习掌握了前一章节的内容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学习和掌握后一章节的内容,因此教学线索的安排与设计必须考虑到教材内部的逻辑顺序性,也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二)直线式和螺旋式教学线索相统一
直线式和螺旋式是教学线索构建的两种基本方式,直线式的构建能够完整的呈现学科内部知识的逻辑系统性,但不能很好的体现学生心理特点的过渡性;螺旋式的构建正好弥补了直线式的不足,螺旋式构建的教学线索主要是指,同样的教学内容会在不同阶段不同年级进行,但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教学内容应该是逐渐提升和加深的。其缺点是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冗杂和不必要的重复,因此在设计教学线索时,应注意将二者结合起来,弥补彼此的不足,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的统一
不同教学内容会有不同的教学线索,相同的教学内容也会因教师的水平不同,教学风格迥异而呈现不同的教学线索,不管设计什么样的教学线索,教师们都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线索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二是教学线索实施后是否导致最佳的教学效果。对于一堂课而言,教学线索不是唯一的,在课堂上的真实演练,不可避免的会生成其他的新的教学线索,这要求教师能够恰当的处理好二者线索之间的关系,结合实际的课堂实践,梳理和构建一个最优化的教学线索,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生动形象、高效运转。
(四)课前预习和课堂小结不容忽视
教学线索的设计不是只针对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来简单的设计与安排,也应将学生的课前预习和最后的课堂小结纳入到一堂课的教学线索之中,学生提前浏览教材,了解教材的大致内容和知识框架,更加有利于教学线索的展开;此外,大多数教师普遍认为教学内容讲授完毕也就意味着教学线索的终结,忽视了课堂小结在教学线索中的重要性,教学线索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与终,按照教学线索对整节课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课堂小结,能够帮助学生再次理解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和结构。因此,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堂小学应不离不弃教学线索,努力做到掷地有声。
[1][2]付海伦.谈数学教学的线索[J].数学教师,1995,(1).
[3]袁金华.课堂教学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212.
[4]周志.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线索调控[J].成才之路,2008,(6).
[5]乐国安.当代美国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2.
[6]官芹芹.李海林:课堂教学的线索是学生的活动[J].上海教育,2011,(4).
(责任编辑:刘君玲)
2013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微型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资助(项目编号:2013GGJS-170)。
徐艳伟/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孟宪瑞/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教育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