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高校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与修养
2015-03-31陈洪
陈洪
(东莞理工学院 经济贸易系,广东东莞 523808)
论地方高校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与修养
陈洪
(东莞理工学院 经济贸易系,广东东莞 523808)
地方高校教师是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的主力军。本文从社会环境、学术道德、名利、质量、社会责任以及文字方面,阐述地方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科研素质和修养。
地方高校;科研工作者;基本素质;社会环境;学术道德;社会责任
一、过环境关
地方高校教师,既是地方高校教书育人的责任主体,又是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的主力军,还是实实在在的社会人。地方高校教师的科研用什么心态做,采用什么方式做,必然要受到社会以及学校环境的影响。如果社会和学校的环境比较好,教师做科研就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氛围,就会恪守学术道德,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目前地方高校老师存在昧着良心搞科研的功利现象,既有地方高校教师的自身主观因素,也受学校以及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
习近平上任前的十年,不仅官场存在腐败的现象,市场上假冒伪劣的商品沉渣泛起,地方高校老师的学术道德也在滑坡,导致各种显性的、隐性的学术不端行为快速蔓延。学术不端行为不仅严重违背科学精神,而且毁坏地方高校的形象。是随波逐流还是坚守信念,就是检验地方高校老师良知的试金石。一个有良知的大学老师应该始终坚守基本的学术道德和行为规范,不受不良风气左右,能像荷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
教师步入地方高校,进入学术界,也是骑在老虎背上,只能上,不能下。如果别人有课题、有论文,你没有,你就会觉得自不如人。如果别人评上职称,你评不上,就会被人瞧不起。在“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大环境下,有科研能力的人凭本事搞课题,凭实力发论文,没有科研能力的人创造条件也要上,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找导师疏通关系,找亲朋好友帮忙,通过权力和金钱,搞课题或发表论文,在地方高校需要评职称的人群中大行其道。只不过绝大多数地方高校领导为了自身业绩以及学校名声的考虑,对这些涌动的暗流视而不见。不少地方高校的分配制度就是不管通过什么手段,只要能搞到课题或发表论文,就是能人,就是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作出贡献;如果搞不到课题或发表论文,就是庸才,一些地方高校的绩效考核还要扣老师的真金实银。地方高校也是人才济济的地方,科研的竞争也是异常激烈的。如果一个教师科研能力缺乏足够的竞争力,是选择通过关系或金钱走捷径,还是选择老老实实做学问,就真实地考验着教师的道德水平。如果一个教师选择一步一个脚印做学问,就要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不管选择走正门还是走偏道,也是既有得也有失,都是好坏兼有。但多数教师的科研方式选择主要还是取决于地方高校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当然也有自身利弊权衡的考虑。
一个真正有良知的地方高校科研工作者要能跳出现行管理体制的圈子,走出“官本位”的围城。人所共知,我国高校管理行政化严重,地方高校也不例外,既当官又当教授,还从事科研,自然成为教师获取利益的最有效手段,也成为不少老师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在地方高校,老师怎样才能步入当官的行列呢?老师的教学工作量虽然比较好计算,但教学的质量往往是软指标,在实际考核中不容易准确衡量,而在什么级别发表什么论文,拿到什么级别的课题,获得多少资
金的资助,是硬通货,往往成为通向官场的阶梯。学校也热衷给科研工作好的老师一个官位,表示对科研工作的认可和肯定,老师也十分愿意接受这种认可,因为有了官位才有利益,才能获得更多的人脉,才有获得更多课题或发表论文的机会,才能在课题结题时游刃有余,稳操胜券。不仅如此,有了官位才能在地方高校有各种利益分配的话语权,如果你只会搞科研,没有一官半职,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干活的份,有好处的事只能靠边站。当然,地方高校的官位也是有限的,竞争也是很激烈的,并不是学问做得好的老师就一定能当官,还要取决于能否抓住机遇以及是否善于经营人际关系。不容置疑,地方高校也有些有真材实料的老师,不愿意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事实上,既当官又从事科研,肯定会分散精力,影响科研的实际效果,甚至可能官也做不好,科研只是糊弄不懂行的局外人。因此,老师到底选择当官与科研兼顾还是选择专心做科研,就成为真心实意搞科研还是三心二意搞科研的试金石。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地方高校行政化管理机制没有根本改变以及“官本位”依然盛行的情况下,如果你打算做一个有良知的地方高校科研工作者,全身心投入科研,就要做好思想准备,要抛弃功名和利益。
二、过道德关
学术道德是地方高校老师的良心,隐藏在地方高校老师的大脑里,看不见摸不着,来无踪去无影,但决定着人们的科研行为,影响着科研的质量。从某种程度来讲,形形色色的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都是学术道德低下惹的祸。地方高校不可能是独立于社会的世外桃源,地方高校老师也不可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但老师从事科研不仅要考虑功名,更要顾及声誉,不能突破学术道德的底线,应该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十八届一中全会以来,民众在赞赏习近平动真格反腐的同时,也呼唤学术界要彻底打扫房间,净化污浊的学术空气,扭转学术道德下降的局面。人们有理由相信,在社会风气逐步好转的氛围下,打击学术道德腐败的力度会加大,学术腐败的机会和空间也会越来越小。
在地方高校,对于不少人来讲,科研既不是一种爱好,更不是一项献身的事业,而是人们谋求利益的工具。在这种科研环境下,地方高校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规范教师的科研行为,老师就必须遵守基本的学术道德,否则,在自我约束和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利益的冲动就很容易使人道德沦陷,学术不端。老师做科研,也是在做人。做人要讲良心,做学问要有学术道德,两者是一脉相承的。老师可以抱怨社会不公,官场腐败,人心狡诈,但也应该时常问一下自己,做科研是脚踏实地还是心浮气躁,是诚实还是欺骗;科研的内容是有创新思想还是拾人牙慧;科研成果是有实用价值还是只能放在书架上“接灰”。地方高校老师从事科研要过道德关,既要从内心时常反省自己的行为,更要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
地方高校还是自有公道,邪不压正。有学术道德的老师以诚实、严谨的方式做学问,虽然很辛苦,产量也不高,还可能要放弃不少的名利,但能赢得人们的内心尊敬。投机取巧做学问的老师可能投入小,产出大,能轻而易举获得功名;然而,有良知的老师从内心瞧不起这种人,尽管不会当面指责这种人,但不愿意与这种人为伍。大学的科研尽管有不少歪风邪气,有一些害群之马,但正气还是占主流的,讲学术道德的人还是大有人在,大多数老师的科研良知并没有泯灭。这也正是地方高校的希望所在,根基所在。
三、过名利关
做学问,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曾经是多么崇高的事业以及令人向往的工作,如今却早已卷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既给地方高校的科研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不少的负面作用。负面作用的突出表现为,一些地方高校的科研已成为不少人谋取名利的手段和工具,科研越来越痛苦而又无奈地成为名利场,铜臭正腐蚀着科研的独立与自由精神。面对名利的诱惑,一个有良知的地方高校科研工作者需要摆正科研与金钱的关系,不能为追名逐利违背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
话又说回来,人只要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现实生活中,就有金钱和名誉的需要,就很难完全抛开功名,知识分子更是如此。在地方高校,如果一个教师教了一辈子书,退休时还是一个讲师,哪怕他一直兢兢业业教书,教学效果也不错,但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这个老师还是混得不行。不
少地方高校的教师对名利的追求已经远远大于对精神的追求,无私奉献正渐行渐远,越来越只停留在口头上或写在纸上,较少落实在行动上。高校的政治思想宣传也越来越变得疮白无力,在功名利禄面前,不少人的骨气显得那么软弱和无能。事实上,如何将老师的科研需求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拓展提升是地方高校科研管理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地方高校科研工作者,就不仅要有金钱和功名,更应该有点骨气,骨子里要有点钙,要有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精神。
地方高校的科研本应该成为没有世俗观念和权钱交易的一片净土。但是,地方高校的学术界在现实生活中也不是真空,各种各样的学术腐败也是时有发生。地方高校的学术领域虽然不是病入膏肓,但也病得不轻,而且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广东省科技厅原厅长李兴华、原副厅长王可炜以及原党组副书记张明等3位厅官落马只是广东省科研腐败的冰山一角。官员通过课题捞钱,科研工作者通过课题获得名利,形成肮脏的利益共同体,就像癌细胞,侵袭着科研的健康肌体。虽然官员腐败主要是自身的原因,但为名图利的地方高校老师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地方高校也为官员腐败提供了温床和很深的土壤。其实,学术界的腐败也是令人触目惊心的,只不过还没有完全揭开臭马桶的盖子。如果哪一天学术界也像现在的政界以及央企那样强力反腐,也会使一些专家学者露出庐山真面目。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老老实实做学问,用自己的智慧和诚实的劳动获取名利,才是地方高校科研工作者的正道。
高校评职称的主要硬件是科研,科研主要看课题和论文。为了拿到课题,跑关系,走路子,塞票子已成为不少地方高校老师的潜规则。拉广告赞助,用高额版面费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已经司空见惯。课题评审腐败的毒瘤早已扩散,人们已经麻木不仁。在高校评职称的时候,找关系打通关节,送钱送物贿赂评委已经成为有能耐人的表现。不跑不送的人,在底下被人称为“不识做”。在不少教师看来,学术腐败就像南京的臭豆腐,闻起来很臭,吃起来却很香。有些老师在无权无势的时候,痛恨官员经济腐败,而在自己有机会的时候或在有利益需求的时候,比一些腐败的官员更有过之而不及。2014年教育部通报了4起科研经费使用违规违纪典型案件,5名大学老师骗取科研经费1600多万元,就是明显的例证。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地方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还是有一些漏洞,科研工作者如果被金钱蒙住了双眼,就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踏踏实实做人,清清白白搞研究才是地方高校科研工作者的明智之举。
实事求是来讲,地方高校的科研管理也确实面临这样的两难选择,不用经济手段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不少教师就会缺少科研工作的动力和压力;动用经济手段又可能矫枉过正,不仅导致教师对教学的精力投入不够,而且科研也是有量无质。把科研都量化为金钱,为了金钱从事科研肯定不是地方高校的正常现象,但科研又离不开金钱的作用。如何找到经济调节与精神调节的平衡点,还是地方高校科研管理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比较遗憾的是,一些地方高校研究了一大堆别人的问题,却没有把自己要解决的事情搞清、搞透。
四、过质量关
我国的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已经在全球排名第二,高校的作用功不可没。但是,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影响下,地方高校不少老师也急功近利,科研的数量是在持续增加,但研究的质量和整体效益却在不断下降。质量是科研的生命线,没有质量的科研,再多的数量也没有生命力,甚至产生大量的负面影响,成为伪科学。严峻的科研现实更需要地方高校的教师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严把质量关,宁可少出成果,也要做成精品,这样才既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不会浪费他人的时间。
科研要有质量保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有些教师尽管嘴上讲珠三角加工贸易要转型升级,好像头头是道,但其科研水平实际上连加工贸易的水平都没有。有些老师的科研不仅把他人的观点整体移植过来,而且连文字也是在他人的基础上简单加工或者重新组合。珠三角加工贸易虽然是企业把别人的原材料拿来加工,但还是贴别人的牌子,还不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而有些地方高校老师的科研成果,不仅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而且只是将别人的资料和文字进行“焊接”,却冠上自己的名字,连珠三角加工贸易的水平都不如,本质上就是不折不扣的盗版与侵权。有些老师干了一辈子的文字“加工贸易”,并乐此不疲,唯一的一次转型升级就是由剪刀加浆糊改为网络的复制粘贴。实际上,
地方高校教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科研转型升级早已迫在眉睫,时不我待,但不少地方高校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科研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可以有把握地说,如果教师们继续坚持用“加工贸易”的手法,研究地方社会经济现象,只考虑研究的数量而不管研究的质量,肯定是死路一条。地方高校老师服务地方经济,要有创新的思想,有创新的科技产品,有创新的科技服务,才能把服务地方社会经济落在实处,才能取得应有的实际效果,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有良知的地方高校知识分子知道自己能吃几碗饭,能干什么事情,不会以为自己是教授就无所不能。然而,缺乏良知的人却有独特的思想和行为。在地方高校,有些教授并不需要搞课题评职称,但在金钱名利的诱惑下,患上了严重的“课题饥饿症”。有些人打着教授的旗号,什么横向课题都敢接,哪怕在这方面没有一点研究,纯粹是个门外汉。不仅如此,这些教授自以为只有自己聪明,把别人当成傻瓜,接了横向课题又不愿花时间,只好用质量低下的成果蒙混过关,导致当地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对地方高校老师的科研能力深表怀疑。从表面上来看,有些老师好像为地方社会经济做了研究课题,为地方高校争取了科研经费,实质上是在败坏地方高校的名声。有些高级知识分子完全不顾自己的声誉和课题的质量,利用公权搞到一个课题就是捞到一堆白花花的银子,就是所谓的一项科研成果。这种做法不仅断了自己的后路,也让别人无路可走。地方高校的老师,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对自己的科研领域和能力要有自知之明,要有科研精品意识,要摒弃粗制滥造的科研行为,不谋求一己私利为社会制造科研垃圾。
一个有良知的地方高校科研工作者要努力实现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没有什么新思想和新观点,最好就不要去东拼西凑,发表一些滥竽充数的论文和编写一些已经定型的大众化教材,既消耗了自己的精力,又花费纳税人的金钱,还浪费纸张,破坏生态环境。然而,在地方高校,一些高级知识分子也让常人难以理喻,生活不仅衣食无忧,而且养着叭儿狗,开着名车,做的研究却是粗制滥造,向社会索取的是精华,给予社会的却是糟粕。更可悲的是,这些人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地方高校的高级知识分子应该有强烈的科研质量意识,应该成为知识的创造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而不是中国知网的搬运工或者科研垃圾的制造者。
五、过责任关
地方高校科研的重要社会责任是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地方高校的科研只有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有所为,才会有所位,才能得到地方政府和民众的认可,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地方高校的科研不能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实质性的贡献,这种科研将很难可持续发展,最终只能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地方高校科研工作者如何承担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责任?人所共知,地方政府和企业并不太关心地方高校科研工作者发表了多少论文,做了多少国家级或省级课题,更关注的是如何解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实际问题,能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实际情况来看,地方高校也有不少的科研成果,但绝大部分是半成品,只能躺在实验室里睡觉,仅停留在评奖、评职称上,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没有多大的实际帮助。客观的现实是,将科研成果转为实际的生产力,是一块硬骨头。啃这块硬骨头,需要老师有勇气,有真功夫,有实干的才能。一个有良知的科研工作者应该勇挑社会责任的重担,迎难而上,努力攻克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科技难题,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实实在在地造福民众和社会。
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从这个角度来看,地方高校科研工作者要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花大力气研究制度创新的理论、可操作的办法以及解决各种问题的预案。地方高校科研工作者也要瞄准高科技前沿,借助地方的科研开发平台,与高水平的科研机构通力合作,融入地方的高新产业园区,以原创的高水准科技成果,提升本地区自主创新的水平和能力,从而支撑地方经济发展,引领地方科技未来。
六、过文字关
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功,是地方高校科研工作者的必备才能。我国著名化学家卢嘉锡说过,“一个只会创造不会表述的人,不算一个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如果没有文字功底,即使有创新的思想,也只能是茶壶里
煮饺子——有嘴倒(道)不出来。在地方高校,有些老师也很想认真做研究,但由于文字功夫不到家,只好昧着良心,把别人的文字和思想窃为己有。其实,剽窃他人的文字是很容易识别的。如果是直接抄袭他人的文字,反抄袭软件一查,就一目了然。如果将别人的文字改头换面,也很容易看出。我们知道,每个人走路都有自己的姿态,说话都有自己的腔调。同样的道理,每个人写东西也是有自己的风格。如果一篇论文或课题出现多种风格,一下子是文绉绉的语言,一下子又连语句都不通,前后不连贯,那无疑是将多个人的写作内容复制粘贴,进行重新排列组合的结果。在地方高校,也有不少高学历、高职称的老师做研究不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是移花接木,偷梁换柱,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舶来之物,是别人嚼过的馒头。
科研工作者要掌握良好的文字功夫,不仅要博览群书,善于从不同的书籍获取文字的多种营养,而且要与时俱进,从人民群众和网络中学习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如果学术思想和专业术语写成艰涩难懂,只有少数专业人士才能看懂的语言,那么这种阳春白雪的学术只能是曲高和寡,是没有多大的生命力。科研工作者要能把复杂问题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表达出来,要能把专业术语写成接地气的大众语言,能使人读后既有思想上的启迪,又能掌握简单易行的操作,还有一种轻松愉悦的享受。
科研工作者要熟练运用文字,不仅要勤于写作,而且在写作的时候,要丢掉“拐杖”,抛开互联网,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这种写作方式需要逐字逐句地写,需要反复修改,速度会比较慢,尤其是在起步的时候,但写出来的东西毕竟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不是抄袭剽窃之作。一个地方高校科研工作者如果长期依赖网络,只是把别人的东西拼拼凑凑,永远不可能独立写作,一辈子都不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科研工作者没有独立写作的能力,也就只好做文抄公。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地方高校科研工作者仅有文字能力,但不熟悉所研究的领域,或者没有深度思考,也是无法下笔的,也是不可能做出好的科研成果的。客观的现实是,一个优秀的地方高校科研工作者必须要有综合的科研素质、能力以及修养。
[1] 杜鹏,杨燕萍,关晓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4):144-153.
[2] 李祖超,黄文彬,魏海勇,等.科技工作者科研道德与诚信现状及对策[J].科协论坛,2011(4):43-48.
[3] 王锋.科学不端行为及其成因剖析[J].科学学研究,2002(1):11-16.
[4] 杨守建.中国学术腐败批判[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5] 李巨光.浅议科研工作者不端行为的防治[J].科学与管理,2009(2):30-32.
[6] 李润.要搞科研别当官[J].政府法制,2005(21):34.
On Basic Quality and Cultivation o f Local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ers
CHEN Hong
(Department of Economy and Commerce,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ongguan 523808,China)
Local University teachers are the main forc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at university.This paper analyzes basic quality and cultivation about scientific research of local university teachers from social environment,academic morality,fame and gain,quality,social responsibility,written language.
local university;scientific research workers;basic quality;social environment;academic morality;social responsibility
G316
A
1009-0312(2015)04-0084-05
2014-10-10
陈洪(1957—),男,江西抚州人,教授,主要从事经济与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