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
2015-03-31孔涛
○孔涛
当前,腐败问题已成为侵蚀党组织健康肌体的毒瘤,严重影响到党的威信和形象。近几年,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我党生死存亡、人民群众人心向背的高度,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打虎拍蝇、兴利除弊,开创了反腐倡廉建设的崭新局面。但也应看到,当前反腐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些腐败分子依然逍遥法外,腐败问题滋生的土壤并未完全根除。中央鲜明提出,要用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用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这一重要论述为我国未来的反腐之路指明了努力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体现的是“治标”与“治本”的辩证关系,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只有坚持重拳出击,打虎拍蝇,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存量,并为遏制腐败增量创造必要条件。同时也只有坚持固本清源,铲除病根,才可以避免腐败现象陷入“前仆后继”、“此消彼长”的恶性循环。
一、以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
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需要我们以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残酷的反腐斗争形势提醒我们,当前的“老虎”、“苍蝇”已经不再是“一小撮人”的问题,任何行业、任何领域都可能有腐败分子的隐身之地,腐败问题就如同“病毒”和“瘟疫”一样,如果不及时清除,迟早会发展成难以医治的恶疾。减少腐败存量,落实“两个责任”是关键。各级党委必须牢固树立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严重失职的思想,充分发挥“统帅”和领军作用,带头讲党性、守纪律,勇于正视问题,敢于揭露矛盾,面对大是大非坚如磐石,面对歪风邪气敢于斗争。坚持以上率下,层层传导压力,级级压实责任,对违法违纪问题绝不姑息迁就,真正把主体责任放在心里、扛在肩上。各级纪委要充分发挥反腐倡廉建设的监督职责,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勇于攻坚克难,积极破解纪检监督中的重难点问题。要聚焦“反腐监督”主业,加大查办大案要案力度,坚决铲除腐败“毒瘤”,对不敢抓、不敢管、监督责任缺位的坚决问责。减少腐败存量,必须牢牢把握“巡视监督”这一反腐利器。巡视监督是我党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创新之举,也是从严治党、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近几年的实践表明,巡视监督在发现问题线索、加大打虎拍蝇力度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紧紧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个中心,充分发挥巡视监督的反腐“利剑”和“尖兵”作用,主动出击,敢于亮剑,坚持有腐必反,有案必查,始终保持对腐败问题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减少腐败存量,必须抓住全民反腐这个根本。各级党委和职能部门即使再尽职尽责,也有“视线”触及不到的地方,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领导干部称职不称职、廉洁不廉洁,周围的群众最有发言权。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积极力量,广集民意、广纳民智,及时查找违法违纪线索,加大问题查办力度。要正确处理维权和维稳的关系,高度重视群众信访举报,认真倾听群众的合理诉求,严肃查实问题真相,坚决清除党员干部中的“害群之马”。
二、以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
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需要我们以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近几年,有些地方之所以乱象丛生,最根本的原因是政治生态出现了问题,如果我们不下力气根治被污染的土壤,那么即使种下再好的种子,也有可能结出畸形的果实。遏制腐败增量,需要增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当前,我们的一些教育存在着务虚空泛、流于形式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起到触及思想、解决问题的目的。教育并非越多越好,关键是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抓好共性教育的同时,也要结合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好个性化教育,切忌“一人得病、众人吃药”。同时,我们还应健全完善领导干部议事决策、财产申报、廉政风险防控等制度,切实筑牢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多道防线。遏制腐败增量,需要增强监督体系的有效性。当前,一些领导干部的权力过于集中,在党内监督方面,存在着“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现象,造成了监督体系中存在着“牛栏关猫”的现象。邓小平讲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做好党内监督的顶层设计,打破地方固有关系网的制约,增强监督的独立性和有效性。要规范权力运行,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加强责任追究、倒查等机制,切实把“公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应综合运用纪检、审计、巡视等各种监督手段,理顺各种关系,建立完善问题沟通、通报、整改联动机制,实现监督成果最大化应用。遏制腐败增量,需要增强选人用人的科学性。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主要标准,切实把那些品德好、能力强、作风硬的优秀干部选拔出来。坚决打击跑官卖官的现象,坚决杜绝“带病提拔”的顽疾,摒弃官场“潜规则”,使能干事的人有位置,想干事的人有机会,品德好的人受欢迎,切实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遏制腐败增量,需要发挥党员干部的能动性。目前,我国共有8600多万党员,但实事求是地讲,各级党员干部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有的同志怕得罪领导和同事,不敢说真话,不愿说实话,乐于做“老好人”,崇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生哲学,造成了党内生活庸俗化、形式化,这其实是对党和同志们极不负责的态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有一种闻过则喜的宽广胸怀,要听得进逆耳忠言,敢于揭短亮丑。作为普通的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强化党性原则,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特别是对周围领导和同志们身上存在的小病灶,要及时提醒、及时纠正,防止小洞变大洞,防止好官变坏人。
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必须用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用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只有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才能实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长远目标,营造“不敢腐、不愿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