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进程中社区体育建设的作用研究
2015-03-30黄伟明
黄伟明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2-000-02
摘 要 社区体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积极推进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社区体育以其特有的功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小康社会 社区体育 作用
20世纪五十年代,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体育便由学校扩展到社会,走进千家万户,逐浙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内容和形式上不断丰富,其影响与作用远远超出了学校中身体教育的范畴。于是体育的外延被扩大,社区体育应运而生。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由社区居民自主进行的简便易行、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具有自主性、公益性、多样性、有趣性、服务性等特点,在构建小康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社区体育的定义
社区体育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近就便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二、社区体育的特点
社区体育也是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体育事业和谐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体育的健康、康复、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强,人们为了保持健康,开始积极投身运动中来,因此具有以下特点:
(一)能有效地帮助人们健身,促使体格健壮,体态优美,形成并保持各种良好的身体技能,增强体力,保持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2;(二)随着老年人的比例迅速上升,他们拥有大量的余暇时间,又迫切希望健康和重建交际圈的愿望,社区体育活动成为他们保持健康、延缓衰老、消除孤独,增进彼此了解与友谊,使人们精神更美好,生活更快乐;(三)社区体育活动不受项目的限制,锻炼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适应的项目。比如武术、棋类、秧歌、广场舞以及深受各民族喜爱的各种体育文化娱乐和健身活动等,都是社区体育中的丰富内容,同时这些活动增强了社区体育文化生活;总之社区体育的发展具有促进居民参与、改善居民生活方式、增强社区凝聚力的功能,为小康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社区体育活动的发展趋势
体育活动的目的以增强体质,随着人民对“终身体育”理念的认识,体育锻炼的价值正在得到大多数人的正视,人们开始认识到身心健康也是良好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具体表现,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也从单一的喜好向着健身、休闲娱乐、身心发展以及社交的趋势发展;同时,随着经济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和本身机能特点相适应,对体育活动的设施、内容、形式、环境氛围等要求越来越高。
四、困扰社区体育在小康社会中发展的因素
目前,随着社区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体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采用多种方式,引导社区全体成员开展经常性的体育健身活动,提供门类众多的体育服务,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而作为相关职能部门应努力为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从而提高社区居民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社区生活。
(一)现阶段社区体育的难点[1]
首先在于转变政府职能,实现重心下移,要突破其难点,在于克服互相推委的思想障碍,从转变观念入手,社区体育的难点其次反映在体制上难以接轨,社区中的街道办事处毕竟是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具有“准政府”的浓厚色彩,把具有多元化社会职能的社区体育建设穿插于社会基层的政权改革中,造成了街道体制与社区体制在性质上和功能上都很难接轨。为此,建议群众体育和社区体育的组织者仍尚须在两者的结合点上狠下功夫:即逐步理顺两者管理上的关系,逐步协调稳定的社区体育组织与自发性社区体育活动之间的联系,逐步解决前者建制散、权力小与后者面对人多面广、要求高的矛盾。
(二)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
社区体育为一定区域内的个人、群体、组织、机构提供了互动的舞台,开展社区体育,需要大量的体育方面的人才,选拔熟悉并热爱体育工作的体育教师或者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充实到街道办事处或者社区体育组织,充分发挥他们在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中的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作用;充分发挥辖区内各单位体育教师以及热心体育和有体育专长的离退休人员的作用,组织他们参与社区体育的领导管理工作。
(三)场地设施的建设与利用
社区体育是小康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設小康社会的重要实践。小康社会的社区体育应达到怎样标准?据北京体育大学教师王凯珍对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河南、湖北等11个省市自治区的34个区体育局百个街道的社区体育管理者调查,在开展活动与场地设施方面:68%的人认为每个社区居委会应拥有一个100-300平方米的综合性室内体育健身室,5件以上室内体育健身设施,一块500-800平方米的室外小型体育运动场,1-2套全民健身工程。每个街道应拥有一个500-1000平方米的综合性室内体育健身馆,15件以上室内体育健身设施,一块3000-5000平方米的室外小型体育运动场;53%的人认为社区辖区单位体育场地设施要向居民开放,并力争开放率达到70%以上[3]。而目前只有经济发达地区的社区才能达到这一水平。
体育场地设施是社区居民开展体育活动必需的物质条件,是体育活动经常化的重要保证。现阶段,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不均衡,正因为如此,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场地设施不足的矛盾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成为制约群众体育发展和建设“小康体育”的主要矛盾。
五、对社区体育建设的建议
(一)开放现有体育场馆
一是最大限度的利用学校场地的体育资源,是使群众体育场地种类增加、总量扩大的有效途径,合理使用街道辖区内现有的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充分发挥其作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向辖区内单位和居民开放。另外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可以在不影响工作和生产秩序的前提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居民开放,为居民健身服务;二是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建设体育公园,使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健身的场所;同时应在社区内公园、闲置空地和楼群间合理布局简易的体育场地设施,开辟健身场所,使居民就近参加体育活动,做到运动场地就在身边;当然还可以提倡居民添置体育健身器械,开展家庭健身活动。
(二)建立社区体育指导员机制
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系统和完善的培养体制和管理网络系统,建立起国家和地方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等组织,以利社会体育指导员充分发挥他们在群众体育发展中的作用,开展体育工作者志愿进社区工作,使青年志愿者可以将自己的所学和所长为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献计献策,帮助社区居委会开展科普讲座、器械指导等多项志愿服务活动,作为社区居委会,要结合各自的特点,为志愿体育工作者提供一个舞台,使他们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最终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利用高校资源,改善社区体育现状
相對于社区体育实施建设来说,高校体育的硬件设施条件较好,目前影响社区体育正常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严重缺乏。而大多数高校布局合理,绿化较好,空气清新,环境优雅,具有体育场馆、设备较完善等优势。另外,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使用的高峰期一般集中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与训练时,大致时间为上午与下午及课外活动时间,而清晨和晚间使用率不高,节假日的使用率更低,这个时间段正好是广大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高峰期。因此,在使用时间上,开放学校体育资源对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影响不大,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有效提高学校的体育资源的利用率。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筹项目,项目编号:12ZC198。
参考文献:
[1] 师德明,王茂生.小康社会建设中社区体育建设基本问题的研究[J].兰州学刊.2007(11).
[2] 周良君,吕树庭,陈小英.珠江三角洲小城镇社区体育现状和发展对策的实证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5):19-22.
[3] 王凯珍.全面小康与城市社区体育发展[J].安徽体育科技.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