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点与视角:叙事学视角下青春小说研究

2015-03-30刘静李学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8期
关键词:青春文学叙事学研究者

刘静,李学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1 青春小说的概念界定

青春小说又名青春文学,对青春文学的界定,文学史上的定义是“凡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文学作品都可以冠以青春文学之名”[1]。吴专认为:“青春小说就是指一系列的青春题材作品,只要是涉及了‘青春’的主题,都可以被纳入青春小说范畴之内。”[2]这两种定义都是广阔的视角来定义青春小说的,但考虑到在青春小说团体中影响较大的是“80 后”写作群体,部分学者转入对“80 后”的概念分析,以此来界定青春小说。赵维娟认为青春小说是指20 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所创作的文学,这些文学作品以当代青少年青春期的生活、内心情感等方面为表现内容[3]。另外,按照百度上的定义,青春小说也指“出生于八十年代,以网络为主要创作媒介,以商业利益为主要目的,作品意境与内涵以城市为背景、青春为主题的青年作家群”。结合这两者观点,本文以“80”后小说研究为立足点,探讨众多研究者们对青春小说研究的叙事结构。

2 青春小说传统研究的特点

对青春小说的研究,大部分学者将视线聚焦于“80 后”创作群体,从2004年上海作协召开的“80 后青年文学创作研讨会”首次对80 后创作进行探讨到现在众多核心期刊推出的有关80 后的研究文章的发展趋势来看,80 后已经进入文学批评领域,成为研究者们不容忽视的一股研究方向。笔者查阅了2004年到2008年的相关学术论文和出版社编辑的评论文章,发现对青春小说的研究取向大致可划分为三种视角。

2.1 “成长”视角

作为青春的象征,成长是青春小说不可缺少的元素,从80 后创作作者们的年龄来看,他们的写作年龄集中在17 到22 岁,选取的写作题材差不多也是这一阶段的经历,比如青春期的觉醒、考试升学压力、成人心态的懵懂等等,这些多发生在校园阶段,所以不管是韩寒的处女作《三扇门》还是春树的《北京娃娃》亦或张悦然的《痣爱》都反映了校园中无法绕开的升学压力。文春艳认为在“80 后”的创作团体中,郭敬明的小说所体现的成长叙事模式更为明显,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体现了“青春—时光—成长”的叙事模式,并认为他的《1995—2005 夏至未至》就是“成长”文本的典型[4]。魏娜娜结合“80 后”创作主体特点,考虑到创作主体大多是独生子女的关系,强调青春小说所体现的共同主题是孤独[5]。另外,张磊在《“80 后”小说成长主题的文化透视》中,也分析了这种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和无人倾诉的孤独感,并呼吁我们应该对“80 后”个人成长维度有所关注[6]。当然,也有学者以这个视角为批判理由,认为在80 后的小说文本中,由于过于强调自我成长,导致作品的自我元素和自我中心意识非常明显。比如余凌在分析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中,对主人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毫无约束力的行为解释为80 后过于自我、极端自私的缺陷[7]。

2.2 “市场”视角

由于青春小说的流行与市场推动的相关性,大部分学者对“80 后”青春小说的突起,更多的是基于这些青春作品背后的市场反应。在2004年至2006年间,中国知网检索数据库中有关“青春小说”和“80 后”的学术论文,其中有上百篇主要集中在对80 后青春小说文化现象背后的描述和批评。他们对80 后作家的作品大多采取漠视的态度。张颐武认为,“80 后”已成为我国消费文化的主要力量,并引发了文学领域的众大变化,特别是《时代》周刊的封面采用春树的形象这一举动表现得更为明显。周国平就认为青春小说充斥了时尚、装酷,其中看不到任何实质的情感[8]。李敬泽也说过,“80 后”与其是文学现象不如说是文化现象,他们带来的更多是经济学、消费学上的意义[9]。

2.3 “生存”视角

2006年至2008年间,关于青春小说的研究处于一种相对平稳的状态,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冷静客观分析80 后走红的原因,试图对青春小说做出较全面系统的评价。其中比较有权威的主要有3 位学者,他们分别是陶冬凤、焦守红和徐妍。其中焦守红教授的一系列论文对80 后的青春小说的评价比较中肯,如《“生态逆补”与青春文学》《青春文学非阳光写作的教育前因》《为一代文学存照:关于当代青春文学》等,在这些文章中,焦教授一方面分析了现阶段青春文学的利弊,另一方面也从理论上为青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青春文学可持续性生态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学生态研究。

从以上三个视角分析可以看出,2004年到2008年的青春小说研究更多的是从文本的外围生产和文学创作的外部环境来对“80 后”的文学创作进行整体评价的,但仅此来判断一个作品的好坏,而不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小说魅力何在,是不能做出真正比较恰当的评价的。

3 叙事学理论下青春小说研究的新视角

从2008年起,特别是最近几年,青春小说再度成为研究焦点。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研究者们对青春小说的研究放在更广阔的视角上,不再单纯关注文本外部因素,开始思考小说本身的艺术特性。这一阶段,叙事学在中国的引进成为研究者分析青春小说的重要理论基础。

严芳主要以“80 后”青春小说语言特色为切入口,分别从4 个角度探讨青春小说的艺术特色,其中除了考虑传统的小说语言分析所体现的青春特色外,其他3 个角度对小说语言的分析都有所突破,比如从现代思潮视角审视幽默、反讽和无厘头的后现代语言,以及在变异的修辞角度下重视青春小说语言的创新。这都体现了他在向叙事学注重文本内部语言分析的研究倾向靠拢。范晓棠着眼于青春小说叙事上所体现的浓郁的“个人化”风格,注意了文本视角上的“内聚焦”方式,以及文本语言的陌生化效果[10]。杨清波以美国的成长小说为研究对象,从叙事话语、叙事视角研究了其小说的艺术张力。他指出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选择,叙事话语的儿童声音的运用以及文本中的内心独白、内心剖析和大量的心理分析都增强了小说的叙事性[11]。高小弘则更多汲取了后经典叙事学中的女性叙事学理论,在他的论文《性别成长中的叙述策略》中,特别介绍了20 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的叙述分层情况,大致可以分为叙述套层、叙述跨层和叙述嵌层这3 种类型。他认为这种分层叙述可以为社会生活中依然处于客体境界的女性作家争取话语权力和话语主体位置[12]。钱春芸在《行进中的“小说”中国——当代成长小说研究》一文的下篇着重从叙事学角度出发分析小说文本,其中选取的理论主要有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和叙事人物三个方面[13]。另外,他还基于具体的文本内容,对当代成长小说的两个时期以及与此相对应的叙事结构做了分析[14]。

从叙事学角度出发研究具体的青春小说,我们发现,对青春文学的评论不仅仅只关注这一现象热闹的本身,它的研究已经拓展到文艺评论上,这能让我们提炼出同主题的共性和特殊性,为全面、客观、发展的评价青春文学做点贡献。

4 对叙事学视角下青春小说研究的反思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基于叙事学视角下的青春小说研究较少,但是对叙事学理论解读青春小说文本的适用性得到了认可,但纵观以上几个方面,目前对青春小说的叙事研究仍然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普遍的不足:一是立足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对青春小说进行简单的“优劣”式评价。青春小说属于小说的一种,相对于精英文化来说,属于俗文学而不被重视和欣赏,当青春小说在网络原创文学的世界流行时,研究者们开始拿起冷冰冰的解剖刀对青春小说进行一系列的技术上的解读,并很快得出“非优即劣”的评价,而且更多的是负面评价,对研究现象缺乏整体的认知把握,出现了断章取义的现象。从创作数量上看,由于网络创作的交互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大量的信息容易被淹没,研究者的研究速度远远跟不上作家们创作的速度,所以当青春小说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后,而相关研究者还局限于对青春小说第一阶段的分析,不能与时俱进地采用新理论对文本进行分析。另外,大部分学者对“80 后”的青春小说创作团体往往局限于从其成长及文化背景、市场热捧等角度出发,整体上限于这个群体所带来的文化现象,忽视了其单独作品所表现的文学特征。二是叙事理论视域下青春小说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矛盾。叙事学作为一种新近的从国外引入到中国的文本分析理论,从普遍意义来说,这种理论确实能有效并多方面阐述青春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但在实践操作上,广大研究者相对忽视了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读者所具有的阅读能力,在解读青春小说文本时,除了从理论上给予指导外,更应注重叙事学这一理论具体进入文本时的方法论指导。

[1]严芳.“80 后”青春小说语言特色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2]吴专.论当代青春小说创作嬗变[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3]赵维娟.浅谈“80 后”小说创作转型[J].丝绸之路,2011(10):78 -79.

[4]文春艳.浅析郭敬明小说的成长叙事[D].重庆:长江师范学院,2012.

[5]魏娜娜.青春与成长——“80 后”小说创作解[D].济南:山东大学,2007.

[6]张磊.“80 后”小说成长主题的文化透视[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7]余凌.自我与孤独——“80 后”青春小说主题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8]周国平.青春不等于文学——评《新概念文学青春书系》[J].中学生读写,2005(2):56 -57.

[9]李敬泽.关于80 后——一种毁坏文化的逻辑[N].文艺报,2004 -11 -16.

[10]范晓棠.“80 后”小说家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11]杨清波.叙事视角·叙事话语·叙事性——美国成长小说艺术张力研究[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1 -14.

[12]高小弘.性别成长中的叙述策略——20 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的叙述分层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1):119 -124.

[13]钱春芸.行进中的“小说”中国——当代成长小说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

[14]钱春芸.当代成长小说及其叙事结构[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5):128 -131.

猜你喜欢

青春文学叙事学研究者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80”“90”后作家笔下青春文学的成长主题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后经典叙事学在国内的传播研究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叙事学角度下的《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研究
“白马时光”的市场运作模式探析
喧闹深处有寂静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