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刘佛年的基础教育思想
2015-03-30李三福肖婷
李三福,肖婷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05)
刘佛年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名誉校长,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创始人,也是基础教育专家。他关注基础教育,重视青少年培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基础教育的理论,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他的基础教育思想对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1 重视道德教育
刘佛年认为,道德教育非常重要,应该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为此,他提出了道德教育的标准,分析了道德教育的内容,探讨了道德教育方法。
关于道德教育的标准。刘佛年认为,道德教育的标准是健康、温饱、享受、知识、伴侣、工作、奋斗、互助以及和这些本能相伴而发生的情感(如快乐、坚毅、勇敢、公正、同情等)。
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刘佛年认为,培养道德品质不仅要掌握道德标准,而且要在实践中培养行为习惯,进而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中所需的坚强的意志和性格。
关于道德教育方法。1)刘佛年强调,在道德实践中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习惯,就应该将道德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只有使青少年过着积极的、奋斗的、纪律的、合作的、健康的生活,才能造就和培养积极的、坚毅的、勇敢的、守纪律的、能服务的、肯负责的、身心健全的、快乐的未来公民。2)刘佛年认为,道德教育是一种持续的、长期的、润物无声的教育,教师应在道德行为上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坚持道德教育与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相结合,道德教育与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相结合。3)刘佛年指出,青少年道德与品性的养成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训诫与格言,也应重视家庭教育及社交生活,要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密切配合。4)刘佛年倡导,道德教育越早越好——“对青少年来说,年龄越小,道德教育越要占重要的地位。”[1]
总之,刘佛年关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思想,包含了道德教育的目的、内容及实施意见,条理分明,操作性强,对中小学道德教育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2 关注教学质量
2.1 掌握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应当掌握儿童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不同需要、兴趣和能力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加强教育和引导。在课堂教学上,要能抓重点,任何学科都有其理论体系,以及贯穿整个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定律,着力引导学生通过精密的观察,积极的思维,形成基本概念,理解基本定律。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发展智育不能只限于学习教科书里的知识,还应通过参与科技活动等课外活动使学生接触科技和生产的实际。这也是教学的基本原则。
2.2 改进教师的工作态度,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的业务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对待学生,既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又要严格要求,让学生多动脑筋,认真严肃,锲而不舍。通过长期、耐心细致的教导,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特立独行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刘佛年认为,教师做一些教学研究工作是很有必要的,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此他专门撰文分析并论证了2种操作性较强的教育科研方法,一种是“教师经过调查、总结,找出当前教学上的问题,设计改革的实验方案,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进行多项测试,并作统计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另一种是“教师经常把自己所观察到的、想到的东西记录在笔记本中。特别是要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经过思考后形成的改革设想写下来。然后在改革实践过程中细致地观察、分析、比较、评价,把一切有关的资料都积累下来,到了一定的时候,改革效果就显露出来了,经验也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了,于是就可以写出改革实践的结论”[2]。
2.3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转变考试评价的方式
刘佛年认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应精讲多练,选择一定数量的典型题目让学生做,并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做作业的主要目的。另外,考试作为评价工具,既要看成绩也要看能力。不应当过分利用竞争性的考试来刺激学习,平时的测验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自己进步的程度。不应按学生分数进行评比,不能把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要按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标准来衡量[3]。
3 倡导学生全面发展
刘佛年倡导学生应全面发展,认为全面发展即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身心方面的共同发展,缺一不可。全面发展是整个现代化进程的客观需要,在学校教育中有很重要的意义。那么,何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做到八个统一[4]:1)学与思相统一。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只有思考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2)知与行相统一。只有深刻理解、消化了的知识才能运用到实践中;也只有经常在实践中运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3)一个真理与百家争鸣相统一。真理是愈辩愈明的,要得到统一的意见,发展正确的见解,就要让它和不正确的见解交锋。4)社会需要与学生实际相统一。学生的兴趣、才能等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社会应当尽可能地照顾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使它们有充分发展的机会。5)集体与个人相统一。集体要消除对个人的一些不必要、不合理的限制,并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使个人能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个人能理解集体或组织所提要求的合理性、必要性,并自觉遵守纪律。6)全面发展与培养专长相统一。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专才,要防止偏科、只学专业课的倾向。7)需要与可能相统一。在充分认识需要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可能;在现实的可能的基础上使需要得到真正的满足。8)独立性与联系性相统一。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既相互独立,更有机联系,因而在贯彻全面发展时,既要有整体观念,又要尊重各育之间的紧密联系,不能独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总之,刘佛年认为,全面发展的学生,应该是在知识技能方面有深度,在觉悟方面有高度,在美育和体育方面有特点的学生。同时,全面发展是相对的,因为发展的程度会随着社会发展的水平和各种具体的条件而有所不同;全面发展的水平也是不平衡的,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发展水平也各有不同。因此,对于每个人来说,全面发展应是一个终身问题,搞好学校教育,只是为全面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个人也应树立终身全面发展的意识,从小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4 展望未来教育
20世纪90年代初,刘佛年高瞻远瞩提出要研究中国教育的未来,展望本世纪末至21世纪初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5]。通过分析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及政治体制改革及其对教育的作用与影响,推导出未来教育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副完整而宏大的未来教育蓝图。
其一,关于教育体制。首先,要构建大教育体系,在横向上是把一切具有教育功能的机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联系、组合起来,面向全体人民;在纵向上,教育要贯穿人的一生,首当其冲的是要确保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其次,要改变单一的由政府办学的体制,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共同参与的新体制,利用市场调节机制合理配置办学资源,激励各个学校不断进取,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最后,继续完善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办学和管理的职责。特别是中小学必须成为真正的办学实体,在教育教学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在人事、财务方面享有决策权,这有利于学校组织好教育教学工作,办出特色,大面积提高质量。
其二,关于教育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这一切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应适应时代对人的要求,普通中小学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更应主动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合理调整,推行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能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良好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顽强拼搏的竞争意识和创业精神以及应变、组织、开拓、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
其三,关于课程与教学。首先应更新课程内容,完善学科结构。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导致知识总量剧增,给课程内容的更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应该及时将现代技术与未来科学中有基础意义的新内容补充调整到中小学教材中去,同时也要摒弃已被科学发展所超越的内容。在统编教材之外,各地还要依据当地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增补,使之随社会的发展、各地的条件、学校的特点而不断变化。学科结构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原有的学科结构会向大学科结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增强,应增加实践课程,增设选修课程,某些课程如自然、英语在教学计划中开设的次序应该提前。其次是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实践的更新,从重视教师教、忽视学生学转变为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改变传统的师生观;课堂讲授不再是学校教学的唯一途径,小组活动、独立学习也应作为教学组织形式与课堂讲授共同发挥作用;随着教育投资的增加及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教育手段现代化与教学形式多样化应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特征,这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注意力与学习自主性。再次是尊重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刘佛年认为,儿童、少年和青年的个性差异,与教育关系密切,对教育过程有很大的影响。许多教育中产生的问题常常是由个性倾向和行为上的个别差异引起的。学校的行政人员和教师,只有了解、探索学生心理上的个别差异及其特点和形成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6]。同时,教学要讲究科学性,要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规律,因而中小学教师都要能做些教学研究工作[7]。
其四,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与培养。刘佛年认为,要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建立一支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8],因而新中国的师范教育应从中国教育的实际出发,既不能照搬苏联教育模式,也不能仿效欧美教育模式,而要走一条符合我国教育实际的中国之路[9]。
刘佛年的基础教育思想虽然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其精髓却又具有超历史性,如其对教材应具有地方性特点的论述,与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异曲同工之效,而其对基础教育学科结构如何变革的看法,也与我们今天的学科结构调整思路不谋而合……实践证明,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教育探索中,刘佛年凭着他对真理矢志不渝的追求,总结和提炼出的基础教育思想,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表现出了许多进步性特征,直到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1]金一鸣.刘佛年教育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刘佛年.中小学教师应做些教学研究工作[N].光明日报,1985-09-06.
[3]金一鸣,黄荣昌,陆敏福.刘佛年教育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刘佛年.关于个性全面发展教育的几个问题[J].学术月刊,1957(1):50-56.
[5]刘佛年,金一鸣.中国教育的未来·前言[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6]刘佛年.回顾与探讨——论若干教育理论问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7]刘佛年,金一鸣.刘佛年学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8]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9]王建磐.师表——怀念刘佛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