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框架下的汉诗英译语篇情节分析
——以《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为例
2015-03-30卢冬梅
卢冬梅
(大连财经学院 商务外语系,辽宁 大连 116622)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框架下的汉诗英译语篇情节分析
——以《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为例
卢冬梅
(大连财经学院 商务外语系,辽宁 大连 116622)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日益受到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作为帕尔默提出的一个基本理论,语篇情节的研究渗透到各个领域。本文从整个语篇情节及其与隐喻模式结合的理论出发,对唐诗《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两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表层意义和深层含义之间的隐喻衔接是这首诗的要点。抓住整个语篇情节的复杂意象间的微妙联系,加入对文化的解读能使译诗更好地传达原诗的韵味。
语篇情节;意象;隐喻模式;翻译
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正逐步融合为一体,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一直存在着。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是文化的载体。所以要更好的促进文化融合,在语言上下的功夫不可或缺。
Gary Palmer,美国语言人类学家,于1996年出版了专著《文化语言学理论构建》 (TowardaTheoryofculturalLinguistics)[1],该书探讨了文化对语言的深刻影响。Gary Palmer借鉴了许多语言学家(如Langaker, Searle, Hymes等)的研究成果,提出自己对语篇情节的理论见解,对语言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对语篇情节的研究都集中于话语分析上。本文通过对语篇情节及其与隐喻模式的结合的研究,将它应用到唐诗《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中,以探讨其对翻译的解释力。
1 语篇情节及其与隐喻模式的结合
帕尔默以博厄斯语言学( Boasian 1inguistics )、言语人类文化学( the ethnography of speaking )、人类文化语义学( ethnosemantics )为理论基础,大量借鉴了认知语言学理论(cognitive linguistics ),形成了文化语言学这门新兴学科。帕尔默在他的著作《文化语言学理论构建》中提出了自己对语篇情节( discourse scenario )的认识:语篇情节包含“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抽象的意象。它们是人们说话、听话和回应的复杂意象;或者是人们在社会场景中扮演角色时的反应的意象[2]170-200。也就是说,语篇包含的是很多丰富的意象群体,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意象。这就说明了在对一个完整语篇的解读过程中,需要将诸多意象联系,结合起来才能把语篇的真正含义理解清楚。研究语篇情节主要是为了找出语篇是否连贯,如何让语篇产生意义,以及探寻不同的文化或者亚文化是如何理解语篇情节的。其实,语篇情节并不一定要局限于话语分析上,只探讨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建构的话语语篇,我们还可以把它应用到文本语篇如文本翻译中来。因为说话人就相当于作者,译者就相当于听话人,译者要全面地识解掌握好原文本的意象,才能在译文中担当好说话人的角色;才能让更多的读者领会原文本的真实含义。
对语篇情节的识解要将着眼点放到整个语篇上,不同的文化或亚文化对语篇情节的识解有一定的差异。语篇通过激起语篇情节在参与者之间建立联系。语篇情节是众多认知图式的综合作用。这些图式包含参与者图式;言语行为图式;序列图式;角度图式;观念化图式等等。这些图式会因民族、种族以及话语或文本参与者自身生长环境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因此话语交际或文本翻译也由代表某一特定文化框架的语篇情节所决定[3]。可见,不同的文化建构会对文本中各个意象或概念的识解产生不同的影响。译文能否最大限度传达原文的语篇情节在于其能否恰到好处地整合语篇中的诸多意象。语篇是由概念及意象结合而成的互相关联、融会贯通的大的网络,整个概念网络决定了单个意象的意义,所有的概念意象集合构成了语篇的整体意义。所以,想要很好地将原文的意义准确地传达,从整体上把握原文的概念及意象群体是译者较好完成任务的必由之路。
隐喻模式是理想认知模式(ICM)的一种,一个命题或意象图式从某一认知域投射到另一认知域的相应结构上就形成隐喻模式。隐喻模式用来对抽象事物概念化、理解和推理[4]。用隐喻模式能更好地促进对语篇情节中意象和概念的把握、分析,不仅整体把握表层的意象,还要找出它内含的深层意义。
下面通过语篇情节及其与隐喻模式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理论,对唐诗《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两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2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的作者张籍(约766~830年),唐代诗人,字文昌,官居国子司业。译者W. J. B. Fletcher,翻译家,著有GemsofChineseVerse等译著;许渊冲是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4]。
The Retort Courteous ——W. J. B. Fletcher
That I am duly married, assuredly you know,
And yet to me you send as gift twin pearls of mystic glow.
For this your kind devotion my heart must grateful be.
I hung within my red silk vest those pearls I might not show.
My dwelling is a lofty one within a stately dome.
My husband is a soldier who guards the Emperor’s home.
I recognize your love as bright as shining sun or moon.
Yet swear to serve my husband, and never from him roam.
With your bright pearls I send again twin tears as crystal clear,
Regretting that we had not met ere Fortune placed me here.
Reply of a Chaste Wife ——Yuanchong Xu
You know I love my husband best,
Yet you send me two bright pearls still.
I hang them within my red silk vest,
So grateful I'm for your good will.
You see my house o'er looking a garden there stand
And my husband guards the palace, halberd in hand.
I know your heart is noble as the sun in the skies,
But I have sworn to serve my husband all my life.
With your twin pearls
I send back two tears from my eyes.
Why did we not meet before I was made a wife?[5]
这是一首具有双层面内涵的唐诗精品。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6]168-169。这首诗并不是单纯的爱情诗,而是蕴含着作者隐含意义的“誓节”诗。在译这首诗时,译者一定要从整体上把握住原诗的表层意义、深层意义。从题目上看,关于“吟”W译成“Retort”, 含有反驳的意思,但没有在标题中说明原诗的节妇意思;而许译成“Reply”,是对某事做出的回应,与本诗的隐喻意义相关,意为回复一位多情男子,也能体现隐喻意义回应藩镇高官。同时也体现出了“chaste”的主语地位。在W的译文中“married”这个意象,会让读者联想到要对爱人忠诚这一含义,“assuredly”和“yet”正能体现出明明很清楚“我”已经结婚,但却还是向我“示爱”的嗔怪之意。然而,因为文化的差异,外国译者在某种程度上无法完全理解原作内在的与传统文化、历史环境相互联结的丰富内涵,而只能根据表层意思将其译成爱情诗。许译中“I love my husband best”或许与原诗的“有夫”有所出入,但是考虑到文化根源“爱丈夫”和“爱君主”有隐喻层面的关系,所以从整个语篇情节上考虑也不失为一种能够反映诗的文化内涵的一种译法。“kind devotion”和“good will”两者,前者表现的完全是爱情中示爱的真挚,而后者却是体现出善意、好意的意思,可以与整个语篇想表达的意思重合,也不偏离原诗中高官想拉拢诗人所赠送的“高官厚禄(pearls)”的隐含意义及原诗的整体意象。“My dwelling is a lofty one within a stately dome.”一句中所用的形容词“lofty”、“stately”修饰诗人所居住的地方,让读者头脑中对这个住所的意象集中在它的高贵奢华、富丽堂皇之上,而与原诗“高楼连苑”体现的忠于君主的社会规约、社会文化稍有差异。“良人”诗中指丈夫,实指君主。所以“solider”不足以说明良人的高尚地位,也跟整个语篇情节中复杂交织的意象有所偏离。“shining sun or moon”和“sun in the skies”两者的意象都体现出高贵的意思,都能表达出求爱男子的真心,在整个语篇情节中起到委婉拒绝的作用。使诗人不愿使高官难堪的意图委婉曲折的表达出来。W译“roam”虽然也是与“swear”照应,但却没有许译的“all my life”表现得干脆,忠实,丝毫不留回旋余地。“tears”的意象表现出诗人的感慨,但实际上是委婉的呼应表达法。许译的“wife”与“husband”从语篇情节上讲,意象结合照应完整。W译的“regretting”说明的是节妇回拒求爱之后的懊悔心情,表达的只是爱情中的无奈。而许译“Why did we not meet before I was made a wife?”用一个反问句更能表达出为时已晚及诗人意志的坚决,与文化关系紧密,说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很好地解读了原诗的文化历史意义。W. J. B. Fletcher的译诗爱情意义浓郁,有英文诗歌的特点,如果能加深对原诗隐含意义和整个语篇的文化背景的解读会更好。
3 结语
本文运用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基本理论语篇情节理论及其与隐喻模式的结合,对唐诗《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两英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剖析原诗的文化背景、历史环境及其隐含在诗中的深层含义。表层意义和深层含义之间的隐喻衔接是这首诗的要点。抓住整个语篇情节的复杂意象间的微妙联系,加入对文化的解读能使译诗更好地传达原诗的韵味。
[1] 纪玉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的建构思路[J].外国语,2002(2):41-42.
[2] Palmer G B. 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M].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96.
[3] 王红利.语篇翻译的认知视角[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2):101-102.
[4] 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EB/OL].(2008-07-25)[ 2014-07-15]. http://www.douban.cm/group/topic/3786034/.
[5] 许渊冲. Reply of a Chaste Wife[EB/OL].[2014-07-10].http://www.zftrans.com/bbs/read.php?tid=3405&fpage=&toread=&page=89.
[6] 吕叔湘.英华集:中诗英译比录[M].南京:正中书局,1948.
(责任校对 王小飞)
20141013
卢冬梅(1983-),女,满族,辽宁丹东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H08
A
1674-5884(2015)03-01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