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从异化到回归
——基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分析

2015-03-30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5年2期
关键词:异化生活课程

杨 晓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山西临汾 041000)

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从异化到回归
——基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分析

杨 晓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山西临汾 041000)

日常学习生活是学生活动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塑造出来的,新课程改革究其根本是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建。研究从学生异化的日常学习生活现状出发,用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分析学生异化的日常学习生活的不同表征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回归学生本真学习生活的路径。

日常生活;列斐伏尔;异化;全面发展

日常学习生活是学生活动和发展的基础,课程改革的精神只有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才是最彻底和最实在的。课程改革是一个价值重建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无疑是使教育回归到“人”,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态度生长的土壤——日常生活。学生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塑造和培养出来的。离开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来考察课程实施的状况,研究者实际上已经抽掉了课程实施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剩余的可能是没有血肉的新课程实施的理念和普遍性知识。这与课程改革要求学校教育回归到学生生活世界,使学生成为主体的思想完全相悖。然而,十余年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是什么样的,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离理想的全面发展相差多远,研究者应该如何看待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变化与重建?这些问题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考量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也是课程研究者在引领课程改革价值取向中需要回答的问题,更是课程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把学生的日常生活摆到台前,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角度对学生现实的日常学习生活世界进行分析和认识,从日常生活入手理解课程改革中各种关系的深层联系以及发展变化,剖析学生日常生活的深层矛盾及其原因,确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日常生活的转型,以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一)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1.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全息性

日常学习生活是学生最现实最具体的生存场域,是学生一切活动和发展赖以存在的基石,也是学生全面且富有个性发展教育目的实现的依存之处。“日常生活与一切活动有着深层的联系,并将它们之间的种种区别与冲突一并囊括于其中。日常生活是一切活动的汇集地,是它们的纽带,它们共同的根基。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造成人类的和每一个人的存在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才能以完整的形态与方式体现出来”。[1]日常学习生活以既定的方式给学生呈现世界的图景、社会的进程以及学校生活的全部。尽管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为教师熟悉却不能深刻理解,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恰恰包含理解课程改革的全息性信息。当前进一步理解、深化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关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日常学习生活对学生来讲不是可有可无的背景,而是蕴含着课程改革的内在机理,内含着课程改革的实际状况和特点,潜移默化为学生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学生的生活质量。

2.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矛盾性

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作为学生存在的基础,其中存在着丰富的矛盾性。“当日常生活传达出一种稳定性和永恒性的意象时,它又是短暂的和不确定的;当其被线性的时间所控制时,它又被自然循环的节奏所更新和弥补;当无法忍受其单一性和惯常性时,它又是节庆、愉悦和嬉戏的;当其被技术理性和资本逻辑所控制时,它又具有僭越的能力”。[2]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一方面呈现出既定、重复、平凡、琐碎、固定步调、单调乏味等特点,但同时它永远保留着生命与希望的活力。日常学习生活的希望在于某种瞬间的新奇美妙,学生都可以在平庸无奇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追求丰富多彩、创意迭出、新鲜奇异的美好,把知识、自我、自然、社会融为一体,把身与心、自我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统一,把过去、现在与未来相统一。在这个统一的生活世界里,学生实现自我与超越自我的统一,学生在现实之中超越逻辑与理性经验的束缚,实现体验的突变与创造,表达主体的觉醒意识;在这个统一的生活世界里,学生不仅有对科学知识、理性思维的追求,而且还有灵性的活力、创造性的能力和对世界的感性的认识。在这个统一的生活世界里,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质,善用感官和知觉,注重与异己者的对话和交流,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善用各种材料,明了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人,喜欢什么、追求什么、梦想什么,每位学生都是身、心、灵统一的完整的人。

(二)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20世纪哲学研究从宏观叙事转向了微观日常生活。胡塞尔、海德格尔等哲学家强调哲学研究不再忽视和躲避日常生活,而应为它的转变作出贡献。[3]关注人的问题需要关注人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研究是哲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列斐伏尔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代表,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领域中成绩卓著。他把人的全面发展和异化理论作为日常生活批判的利器,深入剖析日常生活,以期重建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1.人的全面发展是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核心

在列斐伏尔看来,“总体的人不是现实的状况,不会一劳永逸地生成,而是一种理想的图景,是一个无限开放的过程。总体的人是变化的主体和客体,又是个体的人,是消除了异化的人,自由的人,是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统一,是自由集体中的自由个人”。[4]在列斐伏尔的眼里,总体的人是“自由与责任的统一,是多维需要和多重价值的统一体:既有物质生理的需要,也有精神、社会、文化和自我创造的需要,总体性革命就是对平凡个人的日常生活进行关怀和帮助的过程”。[4]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历史过程中才能得到具体的理解,而在历史过程中只有以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终极价值悬设和目标追求才有意义,才能得到合理的理解。[5]

2.用辩证法来理解人的异化与全面发展

列斐伏尔认为,异化是社会生活的常态,除了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异化,还有各种各样的异化,这种异化渗透于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任何事物都存在异化;没有异化就等于事物发展没有矛盾;异化作为人全面发展的对立面,并非都是坏事,而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和社会的进步并非体现为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异化;异化是人发展的必然,只要存在个体意识与现实的矛盾,异化就必然存在。[6]在全面异化的日常生活中,人异化为被其他事物主宰不能自主的客体,变成了虚假却又真实的生活傀儡,但日常生活的多维性、多价值性却隐含着改变自身的可能性。[7]

在列斐伏尔看来,全面发展的人是人性的复归和异化的扬弃,是人类永远追寻的梦想,而不是一个历史事实。全面发展是对异化的无限性的一种限制。全面发展的人在自己的对立面、通过异化而创造自身并达到自身的现实性。[8]人类的理想就是实现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观点给人的发展赋予了意义和方向。

整体辩证地看待人的全面发展与异化,能够理解人的异化状态中蕴含着全面发展的可能与必然,人的异化和局限性中蕴含着人的本质与无限性,这种无限性指引人摆脱并克服生存中的有限性,使自己走向全面发展。异化是人的生存困境,与人的真正本质相左。正是人的异化迫使人不断地完善自我,并改造自我,使自己趋于全面发展。

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异化及其表现

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是学生存在的前提和背景。正如无法选择家庭、出身、性别一样,学生对所处的日常生活也无法加以选择。学生总是生活在既定的生活境遇之中,这样的日常生活总是发生、形成于过去而又存在于现在、指向未来,这样的日常生活不仅影响、塑造着学生的生活内容,而且也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发展需要。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做一考察就会发现其中的异化及其表现。

(一)学习生活节奏与结构的异化

学生每天的生活节奏重复固定不变。如学生所言,“每天起床以后,先吃饭嘛,吃完饭就上早读,早读下了然后就是跟着那个上课,然后中午就吃饭睡觉,然后下午再上课,就是没有什么特别的么,很平凡的一天,总是这个样子,没什么新鲜的”。据统计显示:在这样的生活节奏中,学生每天学习时间长达12~14小时之久,小学生每天睡眠不足10小时的达86.9%,中学生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的达43.4%。[9]学生生活世界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吃饭、睡觉、运动。其中学习是第一位,吃饭、睡觉、运动都是服务于学习的。“每天要喝点奶,吃点肉和鸡蛋,学习很累,要增加营养”,“活动时间里我们学校强制性地把所有教室的灯都关掉,让学生活动”。在固定、重复、既定的生活节奏中,学生长时间静坐学习,使他们失去了正常的睡眠时间、运动时间和休闲时间。这种生活节奏让学生感受到的就是“平凡和乏味”。

(二) 学习内容与方式的异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花大力气优化课程结构,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亲力亲为、动手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然而调查发现,学生的实际学习内容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学生没有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上3课时的只占16.1%,只上1课时的占37.8%,而且这些课程多数是教师在教室里讲给学生听的。[10]从综合课程实施的现状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得到改观。虽然学生也深有体会,学习方式的改善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10]但学生学习的常态就是“看书、念书、背书”。学生认为记忆背诵比理解、思考更重要,认为背诵记忆是学习的基础,也是认知活动中的首要目标。记忆背诵的结果就是貌似学生掌握了知识、认识了事物,但这种认识是虚假的。因为不能在实际情境中解决真正问题,结果造成众所周知的“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的现象。学生只有参与、体验、感知、探究事物才能认识事物,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三)学习目的与需要的异化

考大学是学生上学的直接目的,这是学生、教师、家长生活目标的平均状态,这种状态使每个学生、学校消融在“考大学”的存在方式之中,规定着每天的生活,并全力投入到有利于考大学的筹划活动中。学生喜欢参加学校组织的运动会,篮球比赛,拔河比赛,元旦文艺晚会,诗歌朗诵比赛,歌唱比赛,作文比赛等。这些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展示和发展自我的平台,促进学生了解社会、自然和自我。但这些活动在学校同样是与高考挂钩的。“因为学校给各班定指标,你们班必须考上多少,今年吧,特长生也纳入这个评价体系。你们班必须达几个特长生,不管哪方面的,比如说编导啦,音乐啦,体育方面的,只要有就行”。如果社会实践活动不与高考挂钩,纵然也使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活动,但这些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可有可无了。“社会实践活动,哦这个啊,学校不是发张表么,每次都要总结的,社会实践啊,到哪实践,我就去超市帮人家推购物车,然后去签字呀什么的,就参加过那么一次,然后第二次的时候感觉老师不重视了,只是把那个写上,然后签完字就行了,也就都签字,其实没干”。如此看来,当下不是学生的目的,未来才是学生的目的,学生没有活在现在,而是希望着将来,既然准备着将来能够幸福和快乐,那么当下生活的刻板沉闷就可以忍受。

三、对异化的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分析

(一)异化的生活节奏减弱了日常生活的丰富性

列斐伏尔认为,任何节奏都是社会节奏和生物节奏的结合体。[11]学校节奏有别于自然节奏或生理节奏,学校节奏的优势地位改变了学生的生理节奏。学校生活节奏作为社会节奏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支配性的优势,学生总是通过遵守学校作息时间安排服务于学习目标。学生用学校的硬性规定克服自然节奏的散漫、自由、任意和随机。学生在学校社会节奏的规范下,每天需要在教室里坐十几个小时。按照列斐伏尔现代社会时间观点来看,学生的抵押时间(学习时间)过长,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时间(休闲时间)。[12]每天的体育活动和锻炼也被视为是为学习服务的;睡眠更是为学习服务的。除此之外,学生的喝水、排泄都受到学校环境和学习生活的影响。有学生从不在学校喝一口水,从不在学校上厕所。社会节奏必然地支配着学生的日常生活,自然节奏或者生物节奏也以潜在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日常生活。学校、教师认为缩短学习时间不能让学生把所有的心思集中在学习上,没有时间保证就无法保证学习成绩的提高。教师、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只有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才能取得好成绩。固然学习时间越长表明学习越刻苦,但它并不表明学生学习成绩越好,也不表明学生更具有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更不能表明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正是由于学校社会节奏对学生自然生活节奏的优势,才使我们不由得反思:我们的教学质量究竟是依靠时间的堆积还是依靠智慧的培养?

(二)异化的学习内容割裂了生活经验的多样性

在列斐伏尔看来,真正的日常生活不是用数字来计算的。而是人在具体化、经验的空间里感知空间,人通过身体的感知来认识日常生活世界。[13]但教师常常忽视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从课本出发的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递,重视积累符号形式的知识,强调的是知识的量,而不是知识的本质;从文字出发的知识重视的是普适化知识的记忆,而不是在实际生活经历中个人的态度和方法。用书本知识来代替学生对世界的认知,不是教学生推理,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而是记住现成的知识和结论。任何教学如果不是从学生生活、活动中引发出来,就会流于贫乏而毫无生命力,而且这样教学的结果只能让学生相信书本现成的结论。实践证明,以课本作为学习的向导,学生越是密切地、直接地从社会环境中学习,他所获得的知识越真实、有效。回归到学生的本真日常生活就是要拓展学校的范围,把教室和自然联系在一起,把学校和社会联系在一起,拓展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让学生与社会互动联结,学生与学生、教师、自然互动联结,增加学生对事物的体验和认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批判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和生存的能力。

(三)异化的学习目的阻碍了学习方式的个性化

考大学这一既定的、唯一的目的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传统支配下习得的学习方法和日常生活一样极富顽强的惯性和生命力。学生根据惯例和传统,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记忆背诵。虽然老师、学生都强调理解,也能意识到思维能力的重要,但学生往往忽视从自己的体验出发,通过感官认识事物、感悟世界所带来的快乐;忽视运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寻找、发现、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忽视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客观上导致了现实中传统的课程与教学方式依然随处可见、随时可见,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反而成为偶尔的点缀。正如许多课程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所说的,新课程理念与现实是“两张皮”,“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嘴巴说说而已”,其根本原因正在于此。

四、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回归之路

从异化的学生日常生活回归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日常生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种缓慢和全面的过程。并且一遇到困难,回归的方向就可能偏移,甚至可能再一次回到传统的老路上。本文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批判不是要创造一个全新的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而是要革新其中一些环节和要素,不断地朝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努力。

(一)激发学生多种学习需要改变学习目的的单一化

学习知识和参加考试是学生对学校最深刻的印象。读书考大学是学习的唯一目的,目的的单一构成学生可选择的余地非常有限。要让学生充分地全面发展,首先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目的,使学生明了实际社会生活对人发展的多种需要。学生的需要越多,目的就越多,他越能意识到他的存在,他的潜力就越能被激发,他越能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发展其爱好和个性,越能展示其能力和个性,越能增加他选择的机会,他越能自由地发展自我。如果说把考大学看成是学生谋求好工作有好生活满足求生需要的目的,其他为社会、为他人的目的则需要家长、校长、教师和学生花心思去创造去发现。众所周知,这种创造与发现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会受到外界的阻力和限制,有时会在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有时还会在学生自身内部发生矛盾冲突。冲突的核心在于,学校常常被视为是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帮助学生顺利考上大学的地方,这样学生的日常生活就局限于书本和教室。但真正的教育并不只是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更重要的还有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生存。真正的知识也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和符号,而是人与自然、他人、社会、自我相遇,对话中看到的、听到的、感悟到的世界样貌。如果把人认识世界的样貌抽掉个人的体验和感悟,留下的就只是客观化、抽象化、系统化、不易被人理解的标准的知识体系。因此,变革传统的教育理念不仅要变革教师和校长的想法,而且还要变革学生和家长对求生之外的生活的看法,后者的变革比前者的困难度更大,甚至可以讲,这是社会范围内教育理念的变革,这也是造成课程实施“行行重行行,道路阻且长”的重要因素。

(二)用艺术与爱改变日常学习生活节奏的呆板化

如何改变学生学习生活的异化现象,主要看学生能不能在教学的生活世界中得到鼓舞、充实、提高和创新,教师能不能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把教学过程当成是艺术的创造过程。质言之,教师成为艺术家。教师是否是一位艺术家,取决于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时候自己是否有想象力,在培养学生具有同情心的时候自己是否有同情心,在培养学生具有反思能力的时候自己是否具有反思能力,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时候自己是否具有洞察力等等。教师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打破按部就班重复机械的教学过程,仰赖于教师的反省、想象、创造、激情和耐力,依据适合的知识和情境的理解,做出最恰当的判断,采取最适合的明智的行动。这种创造性的工作不仅需要创意智慧,而且还有情感的付出,这种情感就是对学生的爱。如果没有强大的爱作为动力,教师只会把教学看成完成任务获得基本生存资料的手段或工具,从来不会把教学看成是与自己的生命息息相关的美感经验。教学需要教师有爱,从爱出发,就能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爱出发,就能创造出学生和教师喜欢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从爱出发,教师就能理解每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爱出发,每位教师的工作就会充满新奇和奇特;从爱出发,每位教师的工作就是一个塑造有灵魂有生命有活力的艺术品的过程。除此之外,还要增强教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是教师公开课的装饰品,而是让教师从沉闷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发现自己的能力和特质。教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是需要培养的,这种自我培养需要教师回到事物本身,作为“陌生人”重新面对事物,[14]进行原型的、基础的知觉体验,表达感受,激发想象,引导教师回到本真的感觉、情感、意象、直觉、欲望、热情、向往等灵性的领域,打破日常生活的沉闷,颠覆被认为理所当然的假定,实现教师身体、心灵和智慧的统一。

(三)用整合的地方性知识改变学习内容的统一化

学生面对的课程内容是普适化、统一化、确定性的知识,这些知识内容一般远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学生若要深刻理解教科书中的内容,就要把这些内容建立在自己日常生活经验的知识——地方性知识基础之上。地方性知识是与一个特定的地方长期孕育出来的知识。这种知识为当地人们提供传统规范以及社会价值,同时它也引导、规范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它不仅是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综合,而且是人们面对熟悉或是陌生事物挑战的决策基础。它是社区的历史和当前经验的积累。借着学习旧知识,新知识得以生成,这正是地方性知识得以源源不绝永不止息的主要原因。[15]学生知识的建构主要来自于特定地域的知识整合,学生的课程需要在整个社区场域中来理解和构建。教师可以结合本地文化遗产、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等,规划系统的课程和教学活动。

(四)重构日常生活的美好瞬间改变学习方式的机械化

在列斐伏尔看来,传统的教学就是被“疆域化”为一成不变的机械性生活。[16]疗治机械呆板生活的灵丹妙药是开展人性化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的美好。人性化的教学坚信学生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学生有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坚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直观参与式的体验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建构学习内容,批判反省学习策略,落实发展学生多元智能和自主学习的理念。人性化教学就是打破例行公事的教学所带来的单调和机械、老套和僵硬。在开放的空间里让师生在共时性和有动力性的节奏中互动,学生在开放的空间里进行探究,在探究中体验紧张、需要、欲望、兴趣、想象和自我袒露的反省思考,这样自然、人性和学习的节奏是一致的。[17]在这种人性化教学中,学生体验一种完整、纯粹和圆满的生活世界,是有意义的生活的一部分。[18]让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感官活动和谐一致,实现人的身、心、灵的统一发展。人性化的教学就是创造性地重构学生日常生活里的那些美好“瞬间”,让生命内在的创造性和变化性重新得到认识和扩展,使学生突破自身的局限和过往经验的束缚,更新学生自我,促进学生发展。

在这十余年中,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课程改革是渐进的,而非革命的;是迂回的而不是线性的发展;是艰难的实践而不是浪漫的指点;是课程与教学文化的转型而不是一两堂示范课的表演;是社会变革和运动而不是小打小闹的个别学校的变化发展。尽管政府、学校也希望对学生的生活世界进行改革,要求改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和繁难偏旧的学习内容,倡导教师和学生采用符合学生发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外在的力量并没有引起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发生根本性变化。学生作为主体并没有主动去变革陈旧的学习生活方式,或者说学生在传统学习方式左右下并没有能力改变日常生活。这也使专家、教育者和学生看到,新课程改革试图改变学生的日常生活并非是自然而然的,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必须在学生日常生活的层面寻找改革的动力。如果没有学生日常生活的真正变革,任何变革都将只是少数专家、研究者基于自身信念的空想。也可以说,只有当一项改革政策所倡导的观念真正进入到学生和教师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实践被不断地重复,并转化为人们高度熟悉和共同分享的内在信念的时候,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取得效果。

[1] Henri 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M].Trans by John Moore,Verso,1991:97.

[2] 汪原.日常生活批评与当代建筑[J].建筑学报,2004,(8).

[3] Henri Lefebvre.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Trans.By Sacha Rabinovitch,London,1971:202.

[4] Garidiner,Michael 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M].London and New Yok:Routledge,2000.

[5] 刘怀玉.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6] 吴宁.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 吴宁.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探析[J].哲学研究,2007,(2).

[8] Henri Lefebvre.Dialectical Materialism[M].1968:170.

[9] 萧黎.南京市1144名中小学课后休息时间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3,(6).

[10]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139.

[11] Henri Lefebvre.Dialectical Materialism[M].Trans by John Sturock,Jonathan Cape Ltd.London,1968.

[12] Sefa G.J.,Hall,B.L.,& Rosenberg,D.G.Indigenous Knowledge in Global Context[M].Toronto UTP,2002.

[13] Henri Lefebvre.E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M].New York,1971.

[14] Joseph,P.B.Seeing as stranger:Teacher’s investigations of lived curriculum[J].Jouranl of Curriculum Studies,39,(3):283-302.

[15] Jim.Garrison.Dewey and eros :wisdom and desire in the art of teaching[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1997:125.

[16] Henri Lefebvre.E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M].New York,1971.

[17] Henri Lefebvre.Rhythm analysis[M].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2004.

[18] John Dewey.Art as experience[M].New York:Minton,1934:274.

(责任编辑 张永祥/校对 一心)

The Life World of Student’s Learning:From Alienation to Person’s General Liberation——The Analysis Based on The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Theory

YANG Xiao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Shanxi,041000,PRC)

Everyday life of learning is the space for student activities and student development,from which students are shaped.The fundamental goal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s to reconstruct students’ everyday life of learning.Henri Lefebvre’s Critique on everyday life is adopted in this paper to inspect students’ everyday life in the process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The the representations,the influences and the causes of the alienation of students’ everyday learning life are analyzed.Then,means of leading students back to normal everyday learning life are suggested to promot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deepen the curriculum reform.

everyday life;Lefebvre;alienation;all-round development

2015-01-10

香港大学横向合作课题“Achievement vs.All-roundedness:High stakes examinations and educational quality in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s”阶段性成果

杨晓(1971—),女,山西运城人,山西师范大学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G 455

A

1674-5779(2015)02-0074-06

猜你喜欢

异化生活课程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