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素质教育审美思维培养的现状、意义及路向
2015-03-30王育霖
□ 王育霖 熊 陈
一、问题分析——当前高校素质教育审美思维能力培养的缺失
20世纪80~90年代,文艺理论界掀起了一股探讨美学的热潮,李泽厚先生的代表作《美的历程》即是这一热潮的结晶。在这股热潮中,审美心理结构的探讨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借鉴心理学研究成果,审美心理结构被看作是一个立体式动态网络和整合体,感知、理解、联想、想象及情感构成了其基本要素,在其主客体效应上以理性直观完成对客体对象的超越。在公众视野中,审美心理结构一般被理解成审美思维,并且审美思维包含了审美心理结构的主导和核
近年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从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等方面做了诸多探索,在文化素质培养、考试评估方式、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素质教育有简单化、片面化、庸俗化发展的趋势,素质教育在实践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化问题。审美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存在审美思维能力培养意识淡薄、素质教育和审美思维培养被生硬隔离,甚至将审美思维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的问题。
高校素质教育审美思维能力培养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审美思维能力培养重要性被弱化。这种弱化根源于理论与制度导向在实践中的偏差。审美思维长期不受重视,从学校至院系到学生都不重视、不知道审美思维能力教育。因为观念上的对素质教育甚至审美教育认识不够,所以对审美思维及其在一个人的全面成长中的作用与意义不甚了解,当然也就不会探讨或思考如何培养审美思维的问题。其次,审美思维能力培养空间被窄化。从观念上来讲,教育管理者不能正确处理高校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关系,这样使得审美思维培养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学校在物质、师资、财力的投入上无法顾及审美思维的培养[2]。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全面的人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美育(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割裂两者的关系也将不利于进行素质教育。
其二,审美思维能力培养缺乏有效教学力量。在课堂上,审美知识的学习和审美思维能力的培养容易遭到忽视,取而代之的是学科知识与能力。现有的素质教育实施体系把审美教育排斥之外,造成审美思维培养和素质教育严重失衡,最终影响素质教育的效果。同时,高素质教师的缺失无疑使得素质教育无法得到有效实施。审美教育主体不能很好地认识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内涵,不甚明了审美思维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也导致审美思维长期游离于素质教育之外。
其三,缺乏孕育审美思维能力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孕育着审美思维,陶冶着审美能力。而现实的校园常常是,有树木花草无文化氛围,更缺少优秀的审美文化。离开氤氲着文化底蕴的校园也就难以孕育良好的学术氛围,也将缺失激发学生提高自身审美思维能力的动力,造成审美思维教育停滞不前,继而影响高校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审美思维的主体能力被冲击。后现代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现象学、存在主义以及后现代哲学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知识的传统意义,主体性得到彰显。然而,审美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学习者自身的主体能力和积极作用。在素质教育中忽视审美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习者而言无疑冲击了主体性的建构,遮蔽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性。
二、内在尺度——审美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实践主体运用自身的知觉、情感、感觉、理解、想象等认知能力实现认识和情感、愉悦性和功利性、感性和理性的协调和统一的过程是审美思维的基本特征[3]。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具有不同层次和类型,可分为抽象逻辑思维、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对于这三种人类独特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审美创作或艺术创作所需的侧重点不同,这是由艺术形象和传达媒介所决定的。文学类艺术的创作需要抽象逻辑思维,美术类艺术的创作需要具体形象思维。审美思维在抽象逻辑思维、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中具有重要作用,关系到人类是否能更好地完成自身所面对的问题、任务和目标,是否能不断地突破自身的局限性,继而影响甚至改造周边的事物[4]。审美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审美思维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青年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是由于它能够培养人的审美素质。审美思维的“内在的尺度”即是人的审美和创造美的智慧,或简单理解为审美和立美,即人的审美标准、审美理想和审美旨趣的综合。它体现了主体(人)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美的活动。这种尺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审美思维能力是直观动作思维的重要基础
直观动作思维往往伴随实际动作,动作支撑着直观动作思维的进行。走路注意走姿,运动关注体型,爱护美的环境,这都是审美思维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这些无意识或有意识的行为往往是由对美的理解决定的。具有色彩美认知的人对色彩的把握将更深刻,对衣服颜色的搭配更得心应手;具有形体美认知的人对外在的形状更加敏感,往往更加注意雕琢自己的体型。具有审美思维的服装生产工人,其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会更加注重尺寸是否精准、外形是否美观;同样,手工艺品生产者对比例、分寸的掌握更加精准、符合美学要求。审美思维在人们直观动作思维中的渗透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促进人们对美的追求[5]。所以审美思维能力在直观动作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审美思维能力影响具体形象思维的分析
作为具体形象思维的一种,审美思维对具体形象思维的渗透是不容忽视的(这里的具体形象思维不包括审美思维)。表象支撑着具体形象思维的进行,大量的绘画艺术创作都是借助于具体的表象而进行的,经过具体形象思维活动而形成作品。如看到《最后的晚餐》这幅艺术作品时,具有审美思维的人会结合画作的具体表象并根据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来分析画中人物的神态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根据表象,人们通过具体形象思维可以衍生一些抽象的形象,而审美思维能影响人们对这些抽象形象的分析[6]。
3. 审美思维能力能丰富抽象逻辑思维的内容
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核心,是最高级的思维形式,概念支撑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进行;进一步透析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是抽象逻辑思维的目的。抽象逻辑思维是一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各个领域,是一个不断判断、不断推理的过程,最终实现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探讨[7]。审美思维在抽象逻辑思维中的渗透,使人们能发现具体的美的形象,激发抽象逻辑思维的动力,不断修正逻辑思维的方向,提高人们进行思维的积极性。抽象逻辑思维是最多地运用在科学领域中的思维方式,科学越发展对审美需要就越高。在科学史上,具有高超艺术水平的科学家屡见不鲜。审美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不仅不冲突,还能促进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不仅需要想象,更需要审美思维的渗透。
三、主体性复归——审美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与方法
主体性是指人之所以成为主体的规定性,不断强化人的主体性是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世界的范围和层次不断扩展和深化的关键条件。主体性的复归是主体的、包括审美在内的非理性因素的展开和生长。重视复归主体性为培养审美思维能力提供了理念支撑和行动方向。审美情感的培养是完备人格形成的必由之路,审美情感的缺失将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完善[8]。基于当前高校素质教育中审美思维能力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内涵,笔者以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人性的复归而不是机械的、割裂的审美教育。
第一,理论层面的宣导,制度层面的范导。理论是旗帜,审美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审美理论教育,使之深刻地认识到审美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从而有意识地引导主体用审美思维来导向自己的生命活动。理论的宣导还离不开制度层面的范导,任何一种制度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要将审美思维能力的培养常态化,引导人们按照社会所认可的准则行事。如此,制度化所内含的思想、观念必然会渗透到人的生命活动中,成为人的“立场”,从而对人们的思维活动产生相应的影响。
第二,普及审美文化知识,陶养主体内在性灵。身心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审美文化的滋润。普及审美文化知识和加强审美思维能力的训练的具体方法如下:(1)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进行审美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美学、美育课程的设置。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专业或学生的兴趣开展有针对性的美育原理教学,强化学生对美学、美育等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有意识地锻炼审美思维和审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2)加强对艺术教育课程的设计。艺术作品往往凝聚着作者最理想、最深厚、最丰富的感情,是作者心血、智慧、审美能力的体现,要运用优秀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认识到其中隐藏的审美特征。(3)在非艺术学科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蕴藏的美育因素。这样,既能缓解理论知识的枯燥,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美的眼光、美的规律提高审美思维能力。(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储备审美意象。充实的审美意象使得丰富的联想成为可能,审美意象正是以自然界的万物为基础进行铸造的,是审美情感丰富的审美信息的来源。
第三,繁荣校园审美文化,营造浓郁美育氛围。文化氛围是孕育审美思维方式的土壤。人是一种社会、文化性存在,每个人的思维方式的形成都与一定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校园不仅是一个场所,更应是校园文化酝酿发祥的基地,承载着传播先进文化的任务。校园文化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思维潜能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长期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利用到学校的文化设施、传播媒介、活动场所,也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学生是校园审美文化的主要参与者和引领者,学校应根据学生的需要举办艺术鉴赏讲座、绘画比赛、文艺演出等审美活动,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审美对象,同时结合一定的技术引导学生发现审美对象蕴藏的美以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9]。让学生在审美与美的碰撞中,不断提高学生审美思维能力。
第四,加强感性体验,回归人的存在。人的本真存在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是人之为人的标志。人的存在既是理性的存在,也是感性的存在。由于受到宗教、历史、媒介、地域、国度的影响,艺术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自然总是开放的、包容的、尽善尽美的,产生了大量优秀的自然作品,向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美的素材。审美心理认为,当欣赏自然景观时,主体和自然景观就会融合在一起,而自然景观所孕育的雄奇、险峻、开阔、壮美、柔和、平静、优美、安详等情怀与学生的审美情感不断地发生健康积极的反应,锤炼着人的情感品质,提高审美思维能力。所以,要鼓励学生多走向自然,发现自然所蕴藏的美,多参加社会实践,体验外在的感性世界,丰富培养学生审美思维能力的形式。现代的教育在处理理性和感性之间存在失衡现象,没有给予感性足够的认识,忽视艺术教育,在思想根源上就切断了对感性的可能重视。教育中感性被遮蔽意味着创新能力的缺失。审美教育的对象是人,一切活动的开展便要围绕人的存在而展开,回归人本身的主体性,从而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地球上。
结 语
对于高校教育而言,专业能力教育与审美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主体性复归的基本要求。基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理念,素质教育要重视回归人的自然本性,尊重审美思维的发展规律。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审美思维的教育要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以美启真、以美引德,以美的规律塑造生活,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陶冶以美为准、以真为绳的人格面相,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过程中发展审美能力。尼采曾说:席勒使德国人变得年轻[10]。如果审美思维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得以培养,我们可以说:中国大学生会变得年轻。
[1] [德]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张玉能,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9:43.
[2] 戴志中,戴蕾.山地建筑形态创作的审美思维[J].新建筑,2013(3):84-88.
[3] 黄慧中.论高师素描教学与审美思维能力的培养[J].美术大观,2009(9):170-171.
[4] 孟庆波.关于服装设计教学中审美思维能力的培养[J].华章,2013(10):207.
[5] [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3-15.
[6] 朱智贤,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07-108.
[7] 凌宏彬.审美思维与创造性人才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2(5):45-47.
[8] 钮燕枫.审美思维的培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1):73-76.
[9]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宇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32-133.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21-223.
[10] [德]尼采.偶像的黄昏[M].周国平,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