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道”与“离道”:从《道德经》看当下道德教育的某些误区
2015-03-30陈建翔
□ 陈建翔
在当今教育格局中,道德教育的地位在不断提高,但同时这个领域也是众说纷纭,各种充满偏见和功利化的说法不绝于耳,老子所批评的“攘臂而扔之”(喻强求、强制)的情况比比皆是。在此情形下,深入探讨和解读《道德经》,不仅有助于我们在理论上梳理源流、辨明是非,而且能够给我们在解决现实问题上带来诸多深刻有益的启发。当今中国道德教育,必须回到“道”上来。
《道德经》虽产生于2500年前,但其无与伦比的智慧,使我们在思考25个世纪后的人类发展和教育问题时,依然感觉真切感人,如沐春风。《道德经》的核心是“道”。俗话说,“道不远人”。老子和他的“道”,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一直就在人们的生活与实践中发挥着作用。我们感觉老子就像“自家的老邻居”,随时可以与我们亲切交流。下面试从道与德(道德)、道与理(道理)、道与径(失道)、道与盗(非道)几个方面分别来进行讨论。
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关于道与德
道德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基础,教育以道德为贵。道德教育的本质,是在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经由知止、自律而走向人生自由。据说,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里的这样一句话,被刻在他的墓碑上:“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经常和持久,那种时时更新的、有增无减的对它们的赞叹和敬畏就越会充溢我们的心灵,它们便是我头顶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头顶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这便是自然必然性与道德自由的完美统一。
但是当今教育最薄弱、最失效的却恰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过于功利化,有许多强制性,充满了虚伪、矛盾、混乱、空洞、说教。在现今的学校道德教育中,许多教师常常以行为规范教育、习惯教育、纪律教育甚至惩罚教育来代替道德教育,经常使用外在的刺激方法,如灌输、批评、奖惩、评比、挂小旗、孤立等来实施道德教育,效果很不好。在德育实践过程中,有的教师甚至不惜压抑、伤害孩子们的天性,施加压力迫使学生就范,这就背离了道德教育的本质。行为规范、习惯和纪律的养成都是重要的,但要与鼓励儿童天性的发挥相协调;行为规范、习惯和纪律的养成不能代替完整的道德教育,更不能以压抑、伤害学生的天性为代价。
我们需要从本原上理解道与德。
在老子眼里,德最基本的涵义是什么呢?老子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
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五十一章)
这就是说,万物由道而生,由德而养,德有蓄养万物的恩典和益处,所以万物尊道而贵德。但道之尊、德之贵,却恰恰在于它任由万物顺其自然地生长,而不去强制它们。
老子后面在五十五章里,拿刚出生的孩子作例子,来讲德的无比宝贵: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第五十五章)
他说,对于刚出生的孩子,连毒虫、猛兽、猛禽都不会来侵害他。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自我,德性淳厚。别看他的骨头是软的,但是非常有韧性,力气很大,他要抓着你的手,你很难掰开。他完全不知道男女之事,但是精气非常充盈。他经常大哭,没完没了,但是你见过他嗓子哑掉吗?没有。就是因为他不仅精气充盈,而且是“和”(即水火相济、身心和谐、天然统一)的。正因为这个“和”,就可以到达“常”和“明”的状态。这是什么状态?就是道的状态。所以,刚生出来的小孩,完全带着大自然生养的厚德,没有任何污染和耗损,可以作为纯净之德的榜样来观摩和学习。
老子启发我们,要想了解德的规律和特性,可以去观察“赤子”(刚出生的孩子),他是德的最好的人格体现;“赤子”会直观地告诉你:德是什么,德会怎样。
那么,道与德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老子说: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第二十一章)
这里涉及道与德的根本关系。老子讲,道是本源、是根本,德是功能、是枝末;德由道出,德源于道;道之有德,谓之“道德”。老子讲,最大的德行,它的存在和运行只有唯一的一条路,那就是要跟随大道走。这就叫“惟道是从”。
跟着道走了,就有大德;不跟着道走,德就没了。后一种情况,就叫离道自生。离道自生的“德”,虽然还戴着一顶看起来很不错、很光鲜的帽子,但它可能不合道,甚至可能背道而驰,变成“失德”、“无德”。
这恰恰是老子所担心的。他说: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第三十八章)
这是在三十八章里,老子的讲述由道入德伊始,就郑重其事提出来的问题。
这里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情况。《道德经》开篇第一章讲“道”,老子一上来第一句就来个否定句(“非常道”),并且加了一个强调(“常道”),这是为什么呢?三十八章开始讲“德”,老子又是一上来第一句就来个否定句,说上德不德,下德无德,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体现了他的深切担忧。老子的想法是独立超绝的,他生怕一般人用惯常思维来理解他的道、他的德!所以他不得不一上来就声明:千万不要用大家所熟悉的思想方法来解释道和德,那样就可能完全曲解了。要知道,这是根本不一样的东西!历史证明,老子的想法确有先见之明。一直到今天,这样的误解、曲解依然在发生。
对于道,老子有“常道”、“可道”之分;对于德,老子有“上德”、“下德”之别。差别在哪儿呢?
“上德”指的是最高的德。它是什么呢?是“不德”。什么叫“不德”?就是不以德为德,就是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德”是什么?下德就是低层次的德,它的本质是“无德”。“无德”就是没有德。为什么没有德呢?因为它太把德当做德了,形成了执着(“不失德”),这样就糟糕了,就失去了道自然而然的特性。
因此,我们就得以理解,“上德”和“常道”一样,都不是外在的、表面的、人为的东西,而是内在的、实质的、自然的东西。德与不德,关键看是否顺从自然,是否惟道是从。自然(道)的反面是人为。人为的东西一多,就可能离道,道可能就不起作用。
接下来,老子一层一层地讲道与德、与仁、与义、与礼之间的关系,阐明德应该怎样惟道是从而不能过分人为。他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德的状态是无为的,而且不认为有什么可为的;“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下德的状态是有为的,而且认为可以有所为。那么仁呢?“上仁为之而无以为”,最好的仁有所为,这个状态跟下德一样,但它的态度或者说自我觉知非常好,是“无以为”的,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么义呢?“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这个层次就比较低了,“义”不论实际情况还是觉知,都只能达到“有为”的状态。这还不是最差的,再看看礼。“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这是讲最好的礼也是有为的,然而“莫之应”,一看没有人来响应,就自己动手拨拉了!“攘臂而扔之”,就是动手强行要求别人来站队,按照它的规定执行。到这里,已经是强迫了。
这就叫等而下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它们的排序,是根据是否自然的原则,或者反过来讲,谁更少人为与强制。人为与强制的东西越多,离道越远,而越没有德。
所以,是否合道,是我们判断一个事物、一种观点是否有德的基本依据。道德道德,合道即有德,离道即无德。如果失去了道而再去讲德,那样的德就是离道自生,就是虚妄之说。这不仅是有害的,而且是危险的。它会导致我们与大自然的根本规律南辕北辙,并且很可能不以为迷,还自以为是。
做道德教育,一定要遵循自然之道和儿童成长之道,就是要尽力追随、养护和培育儿童的天性、天赋。这是道德教育的前提与基础。任何以背离儿童之道,损害儿童的天性、天赋为代价,一味要求孩子按照成人的意愿去成长的主张和做法,都可能是“无德”(“缺德”)的事情,是道德教育的误解和误用。我们认为,造成当今学校道德教育失效和失误的根本原因,恰是在于许多班主任和专职德育教师并不真正理解“道德”的本意,不了解“德由道出、德源于道、惟道是从”的道理,不明白道与德的真实关系。他们所主张和实施的“德育”,可能是强制的和病态的,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总之,老子讲德,是跟道紧紧联系的,跟大自然自身的运行规律紧紧联系的;过多的人为因素往往会导致离道自生,走向道的反面。这,既是老子之忧,也是他的远虑。
二、“可道”即理:关于道与理
“理”的泛滥,是当今道德教育的一大问题。道德教育变成了单纯的说教,变成了无休无止的“讲理教育”。这种情况在学校教育中非常突出。许多学校的道德教育就是以上课为主、以说教为主、以灌输为主,内容枯燥乏味,形式单一重复,失去了道德教育的丰富性、生动性和深刻性,弄得学生十分厌倦。这里的问题可能是:老师没有这么多道理,学生可能还知道怎么做,因为学生还有常识在;老师讲了这么多似是而非的道理,反而把学生搞糊涂了,连常识也没有了。那么多扑面而来的“道理”,不仅不能帮助受教育者厘清疑问、解除迷惑,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疑问和迷惑。
何以如此呢?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理解“道理”呢?
我们说道理、道理,那么,理总应该与道有关吧。我们来听听老子是怎么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章)
这里的第一个“道”,是老子心目中的万物根本,是不可见闻、不可言说的;第二个道,才是可以见闻、可以言说的,叫“可道”。“可道”是什么?国内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是“可说”、“可用语言表述”。我以为,“可道”的“道”是名词的使动用法,意指“可以作为道路来指引方向”,即“导”(導①在繁体字“導”里,包含着理解“可道”的奥秘。可道,就是讲道之——道具有引導、传導的功能。道是人类最后的导师(導师)。教育,是按照大自然生我们的规律(即道)、养我们的规律(即德)来因势利导。教育即導,導即可道。也就是说,教育是道的“可道”的部分,可道就是可導(因势利导)。教育要把道内在的生养万物、生养人类的本性和力量引导出来。或者说,是打开、开放我们内在的“自体学校”,与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生命内部的隐藏的教育机制相一致。),而不是“可以言说”的意思。“可以言说”的意思包含在“可名”里。“可名”的“名”也是名词的使动用法,意思就是可以拿来命名、说明、表述。老子应该不会用两句话来讲同一件事。苏辙说:“道不可道,而况得而名之乎?”[1]苏辙的意思是说,连“可道”都不是道本身,“可名”等而下之,就更算不上了。可道毕竟还是道的直接体现,可作道的路标指引;可名就与道隔得太远了,只是道的语言说明。二者都从道而出,都不是道的本体,但与道的距离,与道的紧密性是不一样的。
说“可道”是能够作为路标来指引道路,那么,具体指哪些东西呢?那就是道在运行过程中表现出的某些征兆、征候或迹象。比如,日月升落、四时更迭、植物枯荣、人事兴衰,这都是道在运行中表现出的一些“相”,我们从中可以理解到道的存在和特点。《易经》讲“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系辞上》)“可道”正是“天垂象”的结果;没有“天垂象”,就没有可道。南宋邵若愚说:“此无始无终,长存不改之道,自虚无始化一气,因有一气之迹,是故可道。”[2]道有迹可循,就是“可道”。
这个可以做第一个道(常道)的指引、暗示、路标的“可道”,其实就是“理”。理的原意,是玉石的纹理、树木的纹理,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做是道的纹理。这个道的纹理(可道)被圣人识破了,讲述出来,就成了“道理”(圣人识破的真理)。所以韩非子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解老》)纹理可道,但纹理无论如何不是道本身,所以“非常道”。
可见,本来道理(可道)都是从道而出来的,但经人之手的操作,就一层一层发生演变,渐行渐远了。它具体是怎么变的呢?在我看来,通过第一章出现的“道”、“可道”、“可名”几个概念,以及老子在后面谈到的“不自生,故能长生”(第七章)和“民好径”(第五十三章)等思想,就可以很好地说明道与理之间的关系发生异化的几种演变。
首先,在“道”(即“常道”)这个层面,由于它是恍兮乎兮、混沌一片、“不可致诘”的,因而无迹可寻、无理可言;其次,在“可道”这个层面,万物呈相,有迹可循,理便出来了,可以做道的指引,这就是源于道、与道同行的真正意义上的道理,当然这个道理需要非凡的觉察才能获悉;再次,经过“可名”这个层面,理与道就可能开始分家了,这是由于通过语言作用,理容易产生歧义和混乱。
这种歧义和混乱,归根到底,是由于“民好径”的原因。由于“民好径”,即渴求通过捷径更高效地追求功利,致使理离道自生,越走越远,越走越偏,不断自我膨胀、复制,产生出各种乱七八糟的“径理”(小道理)。
这就是“道—理”的演变。“道理”从大自然的内在规律,变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胡说,胡编乱造,废话连篇,甚至变成了强词夺理,“无理也要搅三分”。
如此看来,不是所有的“理”都是合道的;当理离道自生的时候,它可能会变成狭隘、愚蠢、固执乃至疯狂的东西。因此,我们做道德教育,不仅要看是不是“合理”,更重要的是要看是不是“合道”。当道德教育变成“合道的教育”时,教育就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和谐发展,更符合社会的长远利益。
道德教育如何“合道”?这是一个大课题,是让我们在离道自生中回归正确方向的根本命题。“道法自然”。合道的道德教育,一定是大自然的追随者,它要高度尊重孩子的自然天性,并忠实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它不需要那么多的“径理”(小道理),而需要更多的自然元素。道德教育只要违背儿童的天性和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就必然陷入误区,这样的教育必然从解放人、引导人的力量,变成压迫人、控制人的力量。当前各种甚嚣尘上的“径理”(小道理)恰恰就在为道德教育演变为“讲理教育”推波助澜。对此,我们应该有所辨识。
三、“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关于道与径
在当今的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中,各种励志教育、成功教育可谓甚嚣尘上。一些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以为这就是儿童道德教育,趋之若鹜。从胎教早教、“0岁方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到虎妈、狼爸、“最给力家长”,各种宣传高效成功、寻求捷径、拔苗助长的教育方案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消停的时候。有的家长甚至强迫幼儿光着上身在冰天雪地里跑步,美其名曰“这是为了培养坚强意志而进行的魔鬼训练”。在这样的氛围推动下,一些家长表现出焦虑症、多动症和强迫症,呈现一种病态的躁动甚至狂热。有人把这种情况叫做——“专家叽咯楞,商家里格愣,家长叽哩哇,孩子迷离蒙”。
这种情况正常吗?我以为是不正常的。有人说,这不是体现我们的社会和家长重视教育吗?重视教育没有错,但过度了就有问题,过度了就会偏离道。过度表现为追求过多和过快。当下的教育在许多方面是过度的,它根源于我们过度的恐惧和过度的贪婪,这都是我们人性固有的“思惑”。过度而混乱的教育形成了一种虚假的繁荣。这是一种深刻的迷失和悲哀,而不是值得赞美的“尊师重教”。
道德教育也像当下中国许多东西一样,原本是好东西,走着走着,就走偏了,就变坏了。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哪里?我们还是来听听老子如何说: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第五十三章)
老子说,假如我还有那么一点点觉知的话,就会在大道上行走,生怕走到岔路上去;大道多么平坦而宽广,但是,众人就是喜欢抄小路、走捷径!
这不正是点明了当下家庭道德教育的问题所在吗?我们现在的家庭道德教育比较急功近利,许多家长在为孩子忙乎“抄小道”,图成功,越抄越功利,越抄越急。结果,孩子、大人都失去了平常心,失去了自然的成长。
抄小路、走捷径,自有其便利和种种好处,不然,大家不会这么趋之若鹜,商家也不会这么起劲鼓噪。但是,抄小路、走捷径获得的好处,也一定是短浅的,它会失去更重要、更长远的利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热衷于抄小路,这就是失道;失道的结果就是老天爷撂挑子——不再帮助你了。
我经常说,没有老天(大自然)帮忙的教育,一定是有根本缺陷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必然走不远,持久不了,恰如笔者在《家教之“道”》一文中曾经指出的那样:“热衷于追求励志学、成功学的教师、家长,是很容易“失道”的,他其实是在冒险,其心态类似于一个充满恐惧和贪婪的赌徒,他总是希望比别人获得更多、收益更大。他没有想到的是,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多多益善的追逐过程中,他自己会失去人生重要的东西——他的本心、他的善良淳朴的人性;而在他控制之下的孩子,也很难不丢失他的天性和天赋。许多从小被家长逼得去学习各种成功技能的孩子,伤了成长的乐趣和学习的胃口,到了真正需要发挥学习潜力的时候,例如上大学或就业的时候,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兴趣、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小时候被过度教育而获得的那点可怜的“小聪明”、“小成功”,根本无法帮助他获得学业与人生的真正成功。”[3]这种情形,我们在现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看得太多了,这难道不正是中国式儿童教育的悲哀吗?
四、盗亦有道:道与盗
由道入径,容易失道,但失道其实还不是最可怕的,迷途知返,那回到道上(“知返”)就好;可怕的是由道入“盗”。什么是“盗”?盗,就是以不正当的途径和方法盗取本不属于自己的财物或名分。盗是非道。盗取财物是偷盗,盗取名分是僭越。
由道入盗和由道入径不同。如果说,由道入径大多是由于无知、从众和贪图小便宜,由道入盗则常常是有企图、有预谋的,它会利用“民好径”的心理,以“道”作幌子,颠倒是非,蛊惑大众,以期博取更大的利益。
来听听老子如何说: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第五十三章)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讲的是朝廷腐败、田畴荒芜、仓廪空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讲的是统治者身着华服、腰佩宝剑、饱食终日、财货万贯。这样一副形象,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炫富!
我们似乎可以拿老子上面的话作比方,来说明当下某些学校和社会机构在实施道德教育时的不良状况。前半段可以用来比喻孩子们的状态:他们被大人管制得过死,以致心灵荒芜、内在空虚、兴趣枯索;后半段可以用来比喻一部分擅长“盗术”的专家、商家、家长的状态:他们沉溺于对孩子们的强力控制,都在自我炫耀,专家炫耀自己指导有力,商家炫耀自己产品过硬,家长炫耀自己管教有方。
对于这种情况,用老子的话说,即是“盗夸”!盗夸就是强盗头子。他们擅长用崇高的名义来盗取利益和名分,以谋私利。
“盗亦有道”。在当今的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中,有不少是以“教育”的名义或“爱”的名义对儿童进行控制和伤害,剥夺、戕害儿童的自由天性,可谓奇物滋起、花样百出。这是什么?这便是“教育之盗”或“盗的教育”。对此,我们需要保持必要的警觉。
对于当今中国社会道德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我倾向于用“无法无天”来概括。什么是“无法”?就是说我们的道德教育实践缺乏一个全面的、科学的、充满智慧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来加以说明、约束和规范;什么是“无天”?就是说我们缺乏信仰,不知敬畏,不能“知止”。那么,究竟什么才能让我们知止、让我们敬畏、让我们笃信和服膺呢?一定是高于一般的“理”(可道)、当然更高于“径理”的那个东西。那是什么?那就是道!
[1] 李蒙洲.吃透道德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4.
[2] [春秋]老子著.[汉]河上公,[三国魏]王弼,[宋]范应元,等注.名家集注道德经(册一)[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11:10.
[3] 陈建翔.家教之道[J].中国德育,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