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大学的理想、理念与理论

2015-03-30刘徐湘李晓红

大学教育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理想现实理念

□ 刘徐湘 李晓红

大学的理想、理念、理论属于大学精神层面上的三个重要因素。理想指向大学发展的未来,理念规范大学运行的现实,理论则是大学提供给个人与社会最为宝贵的财富,三者反映了大学的根本特征。有理想的大学使大学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有理念的大学使大学有着严格的实践规范,有理论的大学能养育每一个大学人并为人类社会作出杰出的贡献。本文力求探究大学理想、理念、理论的作用,为大学的精神构建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一、理想:大学从无到有的动力之源

大学是养育人的圣地。现实生存中的人离不开理想的引领,有理想的大学总能引领她的学子们去开疆辟地。

理想不是幻想,更不是空想,理想的作用和魅力在于她为人生指明了方向,使人有了奋斗的目标。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认为理想不是空幻的虚体,而是实体。这集中体现在其关于“理型论”的表达中,“在凡是我们能用同一名称称呼多数事物的场合,我认为我们总是假定它们只有一个形式或理念的”[1]。他认为“理型”是超越现实的完美理想状态及其“图式”,现实中的事物往往以不完美样式把“理型”呈现出来。“理型”对于现实而言是“无”,但它是现实的引领者,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说,完美理想或“理型”在先,她引领人们改造不完美的现实,最终使现实不断趋于完美,这就是 “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国哲学家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三,三生万物”,正是那个无形的道生出了万物。从老子的言论中我们也知道,就是那个看似虚无缥缈的理想使人有了一切。理想使人从无到有,她让人有了奋斗目标,有了前行的方向。

理想的动力来源于精神的引领,它通过精神的力量指引人们前行。姚国华先生认为西南联大和抗大是中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两所大学①,在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时刻,他们担负起拯救国家的使命,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他们的理想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追求真理、保卫国家、引领社会的栋梁,是理想的精神力量使他们能在那样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去努力奋斗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教育家往往都是有理想的人。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一开口就是三个任何,即“任何知识都能以某种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他们的豪情万丈丝毫不让人感到虚无缥缈,因为每个人都会在这些豪言壮语中读到理想两个字的含义。理想是大学从无到有的动力源泉,大学以其理性的构想为理想留出一片天地,在那里,理想不仅仅是乌托邦,还是理性的灯塔,引路的航标,奋斗的目标。

理想指向未来,一个好的大学总会以其崇高的理想鼓励大学人努力奋斗。第一本以《大学的理想》命名的书,出自英国人纽曼之手,他主张回到古希腊的理性传统。“自由知识本来就是为了引起我们思索,自由知识立足于自己的要求,不受后果支配,不期望补充,不受目的的影响(如人们所说),也不会为任何技艺所同化。”[2](p28)“接受教育就是为了获取这种知识,应把它纳入大学的范畴。”[2](p31)而实际上掌握德国大学发展命脉的洪堡,则在他任柏林大学校长期间将科学研究功能引入大学,当时科学研究并不是大学的主要任务,然而,洪堡的理想就是要“由科学而达至修养”[3],他的理想通过柏林大学的实践成为欧美大学发展的范型,科学研究也成为现今大学“从无到有”的新功能。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大学的理想是对未来大学的美好展望。未来的大学将是什么样子的,每一个大学人都会在自己的心中勾画出来。在那里,她以坚定的信仰指向更加遥远的未来,她以接近神性的智慧鼓励她的学子;在那里,大师云集,学子们拥有最好的人生导师,还可以更好地应用与选择优良设备;在那里,制度设计都是为了人性本身的自由,为了使“每一个人都自由发展”;在那里,她没有了象征性的大门,但是却会在每一个学子心中构建起最为珍贵的丰碑。

理想是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大学的理想就是对大学臻于最完善境界的理性表达。正是对现实生活中大学不完善现实的反思,人们才会有理想大学的不懈追求。英国教育哲学家纽曼所处的时代,科学与专业教育正值发展时期,英国的功利主义与科学主义影响着经典大学的“自由”传统。他正视这现实,主张回归到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的西方文脉上来。他在很多地方演讲,后来将演讲内容汇成《大学的理想》出版。该书是纽曼对当时英国大学的担忧和反思,是对大学最完善境界的追求。它成为高等教育学界的经典著作,是因为它对大学理想的描绘,对大学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表达。对于中国当今的大学,人们有很多反思,也会在理性反思的基础上构建完美大学的理想。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中国梦”的今天,我们有理由充满信心地去构建未来大学的样式:她富有崇高的理想,而不会消失在精神迷雾的途中;她有着广泛的知识兴趣,而不会淹没在浩淼的知识海洋;她使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融合为整体,而不会让学子们偏寓于一方;她少有市侩和功利的习气,而真正饱有高傲的品性;她不迎合社会中欲望的胃口,而又有着深切的社会关怀。这样她的学子们通过大学的熔炼成为“天地万物通盘予以考虑”的人,成为热爱人类、热爱国家、热爱社会、热爱自己的人,成为精神生活的富有者和创造力勃发的人。

大学的理想不同于一般理想之处在于其理性成分,它不是空洞的幻想,而是基于理性分析和理论构架上的未来展望。思想家柏拉图在其理念论中,一开始就构建了完美“理型”的存在,她高于现实而且一直引领人们不断地改善不完美的现实。马克思则在其现实分析的理论框架上,构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鼓励人们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大学中人们追求的就是这样的理想,大学总是提供给社会和个人富有理性精神的理想,它或者以理论的逻辑说服人,或者以实践的感召力吸引人,它不会浮夸,不会轻飘,而是让人感受到它真实的存在和可以企及的力量。

二、理念:大学心中值守的价值取向

理念与理想有别,理想带有浓烈的想象与情感成分,而理念则主要诉诸于思维;理想带有某种模糊性和非定向性,理念则较为清晰和方向明确。理念与理想相关联,理想指向未来,而理念则是从未来转向现在时的审视与思考;理想超越于现实,理念则是从理想出发迈向现实中形成的价值取向。

大学的理念没有大学理想的情感色彩和想象成分,她构建于严密的思维。由于理想总是要在人们内心中构建起最为完美事物的“理型”,该事物却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因而理想本身就带有情感与想象的意味。尽管大学的理想比一般的理想更为理性,但同样也是对大学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追求,也带有情感与想象的成分,关于大学理想的文本也可能是带有想象成分的文学作品,“如果这种文学作品中的想象被学术界当成知识来传授,那么这对我们思考大学的问题就会带来影响”[4]。但大学理念则不同,她排除了情感与想象的成分而直接诉诸于思维,哲学是“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5](p38)。在这个意义上,大学理念便是哲学地思辨大学为何与大学何为的思想及思想体系。而这种思维是对思想的思想,因为哲学也是反思,“反思以思想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为思想”[5](p39)。所以,大学理念要保持其思想的严密性就需要回到整个大学的历史,回到对大学历史与现实的理性考察。无论是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的理念》、赫钦斯的《美国高等教育》,还是金耀基的《大学之理念》、张楚廷的《高等教育哲学》,无不是在审视大学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关于大学理念的深思与叩问。

大学理念也不会像大学理想那样具有模糊和非定向性,它是清晰且方向明确的。由于情感与想象的参与,理想有着模糊与非定向性,理念则通过思维的反复权衡与论证而具备清晰与明确性。大学理想是人们对大学未来的展望,有时候不免需要诗意的表达。诗意的朦胧的确拓宽了大学未来发展的想象空间,但也会让人一下子不明确其具体方向。大学理念则通过每位思想家对于大学本质与本性的不断探究让其明确下来。在此,大学的理念不仅仅是某个思想家的心得,而且也是关于大学普遍性原理和真理的表达。因为“就内容来说,只有思维深入事物的实质,方能算是真思想;就形式来说,思维不是主体的私有的特殊状态或行动,而是摆脱了一切特殊性、任何特质、情况等等的自我意识。”[5](p78)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在此不只是个体的,而主要是普遍、共在之集体的。所以,大学理念少了个体情感性的描绘而多了学术共同体普遍性和原理性的表达,而这些普遍性和原理性的表达使得大学理念清晰和明确起来。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大学理想对于理念的引领作用。由于大学理想富有激情与想象的牵引才使得大学理念的探究充满活力。正如美国思想家安·兰德关于激情与理性对立统一的评论:“亚里士多德的头脑可能是历史上最富有激情的了;这种激情透过每一页、每一行。他的晦涩的文稿展示的不是‘冷冰冰的思想’,而是对冰冷的真理充满激情的追求。对他而言,卓越的智慧不存在‘平庸’或适度。在他看来,‘理论家的生活’并不意味着不动感情、不动声色的‘冥思苦想’,而是充满激情的、尖锐的、没有任何束缚或限制的努斯(即希腊哲学中的心灵或理性)、思辨(theoria)、理智的生活。”[6]其实,每一位思想家心中总是充满着大学理想的美好追求,他们是那样爱大学,甚至爱得“无可奈何”[7],没有这样的爱,没有这样的激情,也就不会有大学人孜孜不倦的理性探究和众多关于大学理念的论说。

大学理念从理想的超越性中走向现实。大学理想是人们对于最完美大学的构想,因而它要超越现实,要在反思与批判不完美大学的种种现状时构想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大学。理想与现实确实有距离,大学理念就是要关心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究竟有多远,现实中的大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改变才能逐步完善,应该遵循怎样的尺度才能使不完美的大学走向完美,因而它也是理想走向现实时的价值关涉。当人们的探究形成共识时就会形成规范现实的尺度。为了很好地把握现实,这时候大学理念往往以目标和价值取向的形式来规范现实。在这个意义上,大学理念就是大学人心中值守的价值取向。

大学坚守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爱真理与爱学生。

大学把追求真理看成自己的使命,“大学是个公开追求真理的场所,所有的研究机会都要为着真理服务,在大学里追求真理是人们精神的基本要求,因此,它给大学带来勃勃生机,是大学进步的条件。”[8]从人的本性到大学所能提供的条件,雅斯贝尔斯为大学和真理之间的天然联系作了最好的注解。最早出现的大学之一——巴黎大学是因为“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而产生的。自大学产生后,大学把追求真理看成自己的使命,“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亚里士多德的格言铭刻在每个大学人心中。为了保障大学中人们追求真理的权利,应该张扬学术本身的权力。大学中学术权力最为重要,如果大学没有了学术权力的主导地位便没有大学存在的价值。

大学因为学生的存在才成其为大学。耶鲁大学校长施密德特在迎新时满怀深情的话语中讲到:“你们就是大学,这句话我和我的前任用不同的方式说了将近三百年了。”耶鲁大学说到做到,他们可以单独地为一个学生设计教学计划。他们首先考虑的不是资源和成本,而是学生能否健康地成长。这样做的价值选择就是学生是大学之本,学生们有着无知者无畏的勇气,他们也开拓了教授们追求学术道路的视野,教授们正是因为学生们求知的眼光,才把对真理的热爱与对人类之大爱结合起来,他们成为追求真理道路上的共同体。

有了好的大学理念,大学就能规范自身的教育实践。理想指向未来,而理念主要面对现实。在理想的引领下,理念也指向大学未来发展,但它主要是对现实发展的严格规范。好大学就是在严格的理念规范中产生的。正如耶鲁大学对学生们说“你们就是大学”一样,他们把学生看成大学的生命所在,处处为学生着想,因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实践评价体系,并以此规范自身的教育实践。

三、理论:大学不懈追求的高深学问

理论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论述的理论知识和智慧。在《形而上学》第六卷中,他把思想分为三类:理论、实践与创制[9]。其中理论知识探究事件的存在及其原因,实践知识表征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技术(创制)知识讲究熟练地操作。他认为作为自由知识的理论知识最为重要,并把该类知识与人的自由与智慧联系起来。对于该类知识与人的自由的联系,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探索哲理只是为想摆脱出愚蠢,显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目的”。“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认取哲学为唯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10](p5)。而对于这类知识与智慧的关系,他论证道:“谁能更善于并更真切地教授各门知识之原因,谁就更富于智慧;为这门学术本身而探究的知识总是较之其应用而探求的知识更近于智慧。”[10](p4)对事物存在及其原因的探求是抽象的,需极强的理论思维能力,但是西方大学就恰恰继承了这一理性传统,认为大学就是探究理论的地方,就是知道抽象理论价值的地方。哈佛大学校长萨莫斯论证道:“在大学中我们教的是最抽象的科目,从一定意义上说,可能就是数学,数学中应用性最小的领域可能是数论——研究数字的理论,可是我们发现电子邮箱都受益于过去25年数论的新发现。因为对于质数的研究构成了算法的基础,编码算法是今天电子通信和电子交流的基础,而这一切来自最抽象的知识。”[11]

大学的理论有关于大学本身的理论和大学生产的其他理论之别。以下讨论的是关于大学本身的理论与大学的理想、理念的联系与区别。大学的理想、理念与理论都是关于大学本身的思想,理想是大学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表达,理念是在此基础上的哲学思考,理论是关于大学基本原理的探究。从形而上到形而下,大学的理想、理念与理论共同构建着大学本身的思想。理论是在理想指引、理念驱动下关于大学原理的研究,因而它需要遵循理想、理念指引的道路,当今关于大学理论的研究可能过于强调大学实践的需要而遗忘了大学理想、理念的引领作用,导致很多研究过于技术化和实用化而缺乏精神实质。雅斯贝尔斯曾经形象地描述这样的状况:“教师们在缺乏任何统一的教育思想的情况下强化着自身的努力;论教育的新书层出不穷;教学技巧持续扩充。今天,单个的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是一个自我牺牲的人,但是,由于缺乏一个整体的支撑,他实际上仍是软弱无力的。而且,我们的善所独具的特征似乎是,具有实质内容的教育正在瓦解而变成无休止的教学法实验,这个教育的解体所形成的是种种无关宗旨的可能性。人们为自身努力争得的自由正在消散而成空洞无效的自由。一种尝试迅速地为另一种尝试所取代。教育的内容、目标和方法不时地被改变。”[12]

大学本身的理论是后发的,因为大学本身的理论需要大学实践的发展与关于大学本身的哲学沉思,它是“后天的事实”。而大学生产的其他理论则是随着大学的产生就有的,从一定意义上来看,巴黎大学的出现说明大学是为了理论(真理)而产生的。当洪堡将科学研究引入大学以后,大学的理论价值进一步彰显,在他之前,自然科学并不属于“自由(博雅)学科”,承接西方理性传统的洪堡实际上解决了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论价值及其与大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他的论说回答了自由教育(博雅教育)不仅仅与传统的人文学科密切相关,也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可分离。我们认为,从大学整体理论视角来看,大学的理论知识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大学首先以理论知识养育了个人的自由品性,这就是古希腊理性传统中形成的“自由教育”(博雅教育)范型。大学最懂得理论知识对于个人的教育价值,这个传统就是:第一,大学是追求高深学问的府邸。柏拉图在“阿克德米园”即倡导远离世俗的理论知识,他甚至在“阿克德米园”外设立标志“不懂几何者莫入”。第二,大学是为“学术而学术”之圣地。亚里士多德更是认为那个本身就是目的的自由理论知识是最为养育人的,它不附带任何功利目的,只是为了知识本身。在这样的知识追求中,人才能忘却自我,与神性结合。用现代心理学家的观点来看,这是马斯洛所谓的“高峰体验”状态。“钱学森之问”最为核心的解决路径,实际上来源于“为学术而学术”精神的养成,如果我们的大学也有这样的“自由精神”,大师就会不断地涌现。第三,大学是让学子们拥有“天地万物通盘予以考虑”勇气和智慧的地方。作为理性传统,西方大学以培养“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而骄傲,那是形而上学的情怀使然,也是大学之为大学的人性关怀。因而当今天我们的大学面对“知识爆炸”的现实之时,各种教育改革方案便不时地出现: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课程改革,为的是精选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赫钦斯的百部名著阅读计划则试图让古典的精神与我们同在。

大学也以理论知识反哺于社会。对于社会的贡献,实用知识也许能够带来短期的效应,但推动社会长期发展的还是理论知识。大学特别能提供理论知识,她总有一批沉思于理论的人,用理论的光芒照亮世界。理论知识实际上推动了整个文明历史的进程,马克思评论道:“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例如,杜威原理出现在11世纪,个人主义原理出现在18世纪。因而不是原理属于世纪,而是世纪属于原理。换句话说,不是历史创造原理,而是原理创造历史。”[13]马克思只是在评价哲学原理的价值,其实科学原理的价值同样如此。所以恩格斯进一步评论道:“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14]。十九世纪以来,随着大学科学研究功能的引入,大学总在不断地以各种理论贡献给社会。大学沉迷于理论是社会的幸事,由于大学的理论贡献,社会才得以有长远的眼光和长足的发展。

理论兴趣是人的天性。一个小孩子当他数数时就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数着数着他会中断,因为他发现数数是数不完的,他心生无限的观念。理论知识就来自于人类的这种天性,这是对世界无数谜题着迷的沉思。沉思是忘我的,沉思是接近于神性的,只有在沉思中才有“为学术而学术”的自由目的,它没有外在的功利,但却是最为养育人本身的。大学的可贵是认识到了作为理论知识的教育功能,大学的明智是把这样的功能转化为沿袭至今的“自由教育”理性传统。大学是最为让人沉醉于、沉思于理论的地方,她通过师生的问题激发呈现世界与人生的无数谜题,让人沉思也让人在沉思中顿悟。而此种顿悟不仅开拓了个体的知识修养,也为人类带来无尽的理论财富,理论的光辉通过这样的机制照亮世界。

[1]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88.

[2] [英]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顾建新,何曙荣,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 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0.

[4] 袁礼.象牙塔与对中世纪大学的误解[J].重庆高教研究,2015(1):47.

[5] [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 [美]安·兰德.理性的声音:客观主义思想文集[M].万里新,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4.

[7] 董云川.找回大学精神[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5.

[8]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39.

[9] 徐长福.走向实践智慧——探寻实践哲学的创进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90.

[10]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1] [美]劳伦斯·H·萨莫斯.21世纪大学面临的挑战——在北京大学的演讲[J].中国大学教学,2002(7-8):15.

[12]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67.

[13]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6.

[14] 马克思,列宁.马列著作选读(哲学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59-160.

猜你喜欢

理想现实理念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