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体灵动”为核心的舞蹈教育观——评《民族舞蹈技能训练之教学模式研究》
2015-03-30□王鹃
□ 王 鹃
(作者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讲师)
一直以来,我国非常注重民族舞蹈的教育教学,它不但是国家培养新时代优秀舞蹈教学人才的根基,也是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方式。在当前新课改的形势下,推动民族舞蹈教学课程模式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舞蹈教学中以“身体灵动”为核心,是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内在动力,影响着一个人的成绩和水平,而且具有激励作用,使学生将身体的灵动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能够自主地进行全面思考。
《民族舞蹈技能训练之教学模式研究》一书,由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副院长马云霞编著。作者以其深厚的民族舞蹈教学功底和经历,从民族舞蹈教学以及教学训练等方面出发,通过对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探讨,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系统地对今后如何开展民族舞蹈技能训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者认为,在民族舞蹈教学中,教师需在实践中研究、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动力和热情,在潜意识中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同时提高舞蹈教学效率和质量。而在舞蹈技能教学过程中,“身体灵动”是核心,将“身体灵动”应用到民族舞蹈教学,不但可以使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紧密结合,而且还可以通过师生互动,优化教学效果。所以,在舞蹈教学设计、规划和实施等方面,要从方法和要求上力求体现出更全面的与“身体灵动”的结合。
“身体灵动”在民族舞蹈课程中的设置是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从民族舞蹈课程来看,一是院校需要建立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体系。只建立起重能力、宽口径的培养体系,才可以让学生切合自身需要,来选修课程、合理地布局基础理论课程以及专业的民族舞蹈课程等等,进一步增强其专业课程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二是围绕社会和科技进步的战略方针要求,在教学方式的更新和相关专业知识、理论的填补上,应该做到精准和及时,为受教育者准备一个具有创新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的民族舞蹈课程授课内容。三是开拓思路,打破固定思维,打通各民族舞蹈课程专业之间的“壁垒”,通过开设这种跨民族舞蹈课程的授课模式,提升受教者各方面的素养。这种交叉性的教育环境的设立,既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又可使学生的课堂领悟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就是“身体灵动”在民族舞蹈教育中的强大的“作用力”。
该书用生动的实例和可靠的依据证明了目前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所设计出的、并已在课堂上实践了12年的教学模式,是真正适合民族人才技术能力需要的最为有效的教学模式。编著者围绕民族舞蹈人才技术能力训练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针对所确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对应的建议。马云霞认为,应该从下述几个方面把握“身体灵动”应用于民族舞蹈教学的关键点:
一是民族舞蹈教学中要注重深入挖掘“身体灵动”的表现方式,更加注重其针对性。让学生在“身体灵动”体现中切实感受到舞蹈的魅力,使受教者在“身体”的表现中达到与心灵上的相互呼应,获得对“身体”最深层次的体验,并将这种心灵共鸣与舞蹈的“灵动”结合,作为自己人生的宝贵财富和人生体验。教师授课时,最有效的办法是,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性的民族舞蹈教学,比如一个专题课程的教学板块设计、进一步扩张等内容需要在同一个体系下规划完成。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每节课增添一些趣味的内容,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把其特性表现出来,使受教者对于民族舞蹈教学有更直接的了解,增加课程的趣味点,同时提升受教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是民族舞蹈教师要在“身体灵动”的体现中投入更多更深厚的真挚情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身体之灵动,舞蹈之灵魂,体验到更和谐的氛围。“身体灵动”体现在民族舞蹈教学中的具体形式应该是有感情色彩的,活力十足的,用真善美相融合的。民族舞蹈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说教,而应该从实践中进行总结、提炼,从中来提升教学的水平,进而形成一种全新的理论教学方式。而同时,民族舞蹈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该课程的特性,来打造一个融入“身体灵动”的课堂氛围,以此优化课堂内容,传递舞蹈情感,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知识和情感的沟通渠道,逐步形成一种融洽的教学氛围。
三是民族舞蹈教学中要注重介绍“身体灵动”体现的时代背景,进一步提升他们对舞蹈的社会认识。民族舞蹈课堂教育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需要结合受教者的理解能力,不断地去引导学生在更高的层次去理解和提升,并要求学生在受教内容上多范围多角度地深入开拓民族舞蹈教学中包含的人文精神。课堂的教学要走向开放,比如可以走到课堂外,教学内容也可以走到网络,走到现实生活中,与社会、与现实接轨。这时候,民族舞蹈教育就增加学生感知社会的机会,提升这方面的能力。
四是民族舞蹈教学中要注重将“身体灵动”教育观与当今实际生活相联系,以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环境背景。在现时代背景下,许多民族舞蹈专家学者已经将民族舞蹈教学模式改革列为首要任务。当然,这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的内容有很多,如人文理念的定位、教育模式的创新和建造等,要创建一个社会各界和校园合作管理的模式。做好民族舞蹈院校的教学工作,不但要求该领域教师自身严格要求,还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加强对于这一群体的关注,在战术上、心理上、管理上形成合力,将民族舞蹈教学“战线”由校内延伸到社会,从而建立起以学校为中心,社会力量为纽带的民族舞蹈教学工作环节,营造出一个大家共同关注的民族舞蹈教学工作的和谐氛围。
总之,《民族舞蹈技能训练之教学模式研究》一书“抛砖引玉”,吸引了更多关心并致力于民族舞蹈技术能力训练课程研究的同行们参与进来,探讨各自在舞蹈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提出不同见解,通过广泛交流,促进民族舞蹈教育工作的完善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