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综合素质选修课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5-03-30李红云王亮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3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素质课程

李红云,王亮

(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务处,内蒙古通辽028000)

早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各大高校就开设了素质教育类课程。多年来,素质选修课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这类课程社会认同度的日益提高以及教育国际化形式的日益发展,尤其是随着教育资源共享的日益实现,综合素质选修课程体系大大增强了学校的课源储备,提升了学生选课的空间,但是随着课程铺设平台的加大,收获的效果并非令人满意。这种期望与收效之间的差距值得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1 当前综合素质选修课面临的主要问题

综合素质选修课有其自身的课程特点和教育功能,但是在实际的开设中却由于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制约,使得这类课程在运行效果上不够理想。

1.1 课程开设体系不完善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因此,也给知识传播机构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更要求旨在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能力的课程,在设计上要体现全面性,同时要兼具时代性,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相对于专业课的专门性而言,素质选修课教学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为出发点,所开设课程应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几大门类,课程内容广泛地涉及到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数学与逻辑、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应用科学与技术等诸多学科。”[1]但现在素质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完善程度不能很好地紧跟时代步伐,开设的很多课程与学生的素质需求相比显得后劲不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课程环境的制约因素关系比较大,比如:有的课程是个别教师为了工作量勉强而为之的,还有的是由于这类课程的优惠政策而“积极”参与的,也就会出现老师平时教什么课就讲什么的现象。所以,教师在课程的准备上缺乏主动性,课程的内涵不足也就会得到明显的体现,这样,也就影响到了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使一部分学生无法选到自己满意的课程,只能选修自己不喜欢的课程来凑学分,学习的积极态度和接受教育的程度等都受到了影响,不利于素质教育课的开展和实施。

1.2 教学管理缺乏灵活性和主动性

王欢(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曾指出:“在针对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还需生动化的问题上,长期以来,我国在各教育层级中都表现出了过分强调应试教育的弊端,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知识结构不合理以及一定程度上的人格缺陷,这与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理解不到位、学科建设不合理有关,文化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和普及也因此显得尤为迫切。”[2]的确,传统教学培养模式的影响下,教学管理者和学生在认识上都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综合素质选修课没有专业课、公共基础课等重要,虽然近几年在提升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新的学分制培养模式下,综合素质选修课的重要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但重视的力度并不够,也导致学校对各个教学环节疏于管理、监督不力,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任课教师也多遵照传统的授课模式,仍按照讲授专业课的上课方式,缺乏授课的灵活性,这在当前学生多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及灵活性发展的校园环境里,更加显得教与学方式的脱节,以致带来了效果上的差异。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内容丰富多样的素质选修课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这不仅能从教学内容上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且能从根本上实现教育公平,从而为社会培养多样化人才。”[1]

1.3 学生选课存在盲目性

综合素质选修课作为旨在提升大学生素质能力的课程,在开设的方式上也比较灵活,主要由学生根据自身时间安排来选择喜欢的课程,所以选课是学习的必要前提,它涉及到对课程结构的考验,涉及到培养目标的方向。为能更好地实现学生选课成功,学校从管理层面也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管理规定,还通过设立专门的管理科室以及给学生配备学业导师等方式,力图促成学生在素质选修课的问题上实现选与学的成功。但在实际效果中,由于课程或者教学资源的有限性,更有学生不以为然、不屑咨询的学习态度,导致部分学生对自己所选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及可能会对自己所起的作用不求甚解,表现出了一种随同学、随人多、随时间等来选课的情况,这样也就出现了一种选课的盲目性,也因此导致学生上课态度不端正,思想缺乏积极性,进而也就会出现逃课或者在课堂上如听天书般眩晕的上课效果。

1.4 学生的“学习力”不足

“学习力最早由美国学者佛睿斯特于1965年提出,后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推进终身学习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前沿理论,且受到了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并初步形成了共识,被认为是最可贵的生命力、最基础的创造力和最核心的竞争力。学习力主要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部分,是系统而深入地发动学习、维持学习、推进学习、改善学习与创新学习之力的组合。”[3]目前,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以及一些家庭里教育观念的误导,我国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受到影响,一些个人主义、肤浅理念,功利心态正悄然而生,目标取向功利化、实效化、短期化。“当代大学生在知识与金钱、义与利、贡献与索取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后者。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大学生持有的实用化价值取向促使其在就业中更多地追求现实功利。近年来的经济学热、营销热、计算机热、师范热、IT信息专业热等现象都进一步表明了大学生价值目标选择的功利化与短期化。”[4]因此,现在部分学生的表现与社会的期望形成了很多的差距,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毅力不足、学习能力低下等一些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大学教学效果和人才质量,虽然国家从政策引导上通过各种途径和环节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也在不断地调节培养模式,尽力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搭建高质量的平台,但有时受益微弱,归根结底是学生的认识观念需要合理引导,使其树立起合理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当然这也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不是高校一片空间而能为之的,社会的不良风气需要纠正,更需要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的营造。

2 综合素质选修课发展的思考

2.1 完善课程设置

综合素质选修课的开设,首先要增加课程数量和课程门类,尤其是一些优势教学资源的增加。内蒙古民族大学引进尔雅网络课堂教学,做到了优势资源的合理利用。在课程数量足够的情况下,组织专家科学分析大学生应有素质教育的需要,对课程进行设计、规划以及合理的分类,改变课程类别不足的问题,从课源上满足学生选课需要,同时进一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课程需求,保证每一系列的学生都有足够的课源选择,更便于学生结合专业、社会需求以及日后发展选修适当课程。

2.2 建构综合素质选修课程信息

学校要结合学生及教师实际情况,合理构建素质选修课课程目录体系。现在各高校都引进了选课的教学系统,应在系统中完善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使学生在选课之前了解课程,同时要制订综合素质选修课选课大纲,详尽说明开课目的和功用、选课要求、课程情况和教师情况,并把选课大纲规划成册(电子版亦可),在学生刚入学时就发放下去,让同学们在更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合理安排自己的选课计划,使综合素质选修课真正达到开阔视野、整合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目的。

2.3 加强选课指导

学生对选修课不了解的情况下,会导致选课的盲目性或功利性,为了达到选修课开设的目的,除了完善综合素质选修课程信息之外,还要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和规范工作。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了教学主管部门和相关导师身上,学校要加强对选修课和任课教师的宣传,每学期选课之前要在校园网和选课页面向学生介绍课程情况、教师情况以及选课方式,以避免学生操作错误;作为学业导师,要系统、全面地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为同学们答疑解难,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同时,也为了能更好地规范学生选课,学校应该组织录制综合素质课的简短视频,供学生选课之前参考,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

2.4 引导学生认真修读

学校要对综合素质选修课规范管理,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和教师更需要加强对学生上课的监督和管理,严格约束学生上课的缺勤行为,采取灵活多样的上课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要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课题讨论、书写观点短文、提交课程论文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考核。教师在做好一名管理的“执法者”之外,还需要有充分的感情投入,“情感教育,即教师应具有对教学工作、对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教师只有具有这种情感,并将这种情感融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才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激励。学生体察到了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就会迸发出持久的学习兴趣,形成高昂的学习情绪,锻炼出顽强的学习意志,而所培养出的这些良好的学习品质,也会使学生终生受益。”[5]因此,可以说教师真诚的教学投入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5 建设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综合素质选修课由于课程特点和认识上的限制,一直以来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估体系,这也是这类课程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类课程的功用,学校应组织学生评教(问卷调查的方式或讨论会的形式)、专家评估及同行评价等手段来监管课程的高效运行,同时也要引进淘汰制度,从而激励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效果,以便能更好地搭建起综合素质选修课良性发展的平台。

2.6 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关于素质教育,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曾指出:“目前仍存在这样一种倾向,想以‘知识教育’来代替‘文化素质教育’,实际上是贬低了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是不正确,也是不可取的。我觉得,要提升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一是提高大学文化自觉,要从办学理念上下功夫;二是提高素质教育自觉。素质教育就是融文化、特别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于教育之中,是以优秀的文化培育、塑造人才的教育。三是从教育教学过程中挖掘和发展文化,要从专业学科教学中挖掘文化,从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文化建设。”[2]因此,素质教育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尤其要突出学生学习力的培养。这就需要素质教育的承担者要充分地调动各类环境因素,促成综合素质类课程效果的发挥,尤其要在教学模式上下功夫。“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构建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6]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营造出高素质、富有内涵学习力的优秀人才,使大学教育回归到正确的角色中来。

[1]李仁方.关于高校素质选修课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0(1):66-69.

[2]练玉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 切中时弊 涉及根本[N].光明日报,2013-01-30(16).

[3]吴振利.“涵养”学习力 为创建学习型社会奠基[J].中国高等教育,2011(3):63-64.

[4]姚本先.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轨迹、特点及原因[J].高等教育研究,2007(9):76-81.

[5]彭瑞东.素质教育下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7(5):81-83.

[6]李俊.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1999(4):13-15.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素质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