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基层行政人员责任心的养成
2015-03-30邸春雨
邸春雨
(浙江传媒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随着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局面的形成,许多决策性工作由政府行为逐渐变成学校的法人行为。高校管理的责任愈来愈大,高校只有提高管理队伍的能力、水平和整体素质,才能实现科学、高效的管理,进而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和生命力。这其中,行政人员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所说的行政人员,是一个学理上的概念,是按照科层结构组织起来的、致力于高校公共事务的人。基层行政人员位于高校管理工作的第一线,从事具体的行政工作以及事务性的工作,他们是日常行政工作的执行者,是决策方案的调查研究者、信息的传递者、被咨询者,是计划实施过程的协调者,是日常事务的处理者。[1]高校基层行政人员在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维持高校正常运转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驱动各个方面为师生服务,追求工作效能的最佳。他们的工作态度、方式方法、效率效益如何,归根到底就体现在责任心的强弱上。因此,基层行政人员的责任心养成对提高高校行政工作效率,促进整体行政工作的良性运转具有重要意义。
一、责任心的诠释
自古以来,从孔子的“当仁不让”到孟子的“舍我其谁”,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彰显出个人对国事民生具有的崇高责任心。在古代,“责”“任”是作为两个词分别使用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对“责”的解释是“责,求也”,“任,符也”,与今天的理解大不相同。《汉语大词典》对“责任”的解释是:“(1)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2)所谓分内应做的事;(3)做不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承担的过失。”[2]
在西方,关于责任的词汇有很多,常用的有duty、obligation、accountability,其中,accountability 为义务,也被看作是责任的同义词。Mckeon 经过研究,认为责任一词来源于17、18世纪的英语、德语和法语,意思是:①对教皇或议会忠诚;②履行自己的义务;③负责精神。萨特认为责任的原意是“作为对一件事或一个客体的无可争议的原造者”,“不管我做什么,我一刻也不能把自身从这种责任中撕开。因为,我对我逃避本身也有责任”[3]。柏格森认为:“职责,我们把它看作是人们之间的约束,首先是我们对自己的约束。”[4]根据以上中外对责任的不同解释,可以看出责任包含有两方面内容:一为义务,二为后果。责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责任是个体的主动承担,依靠的心理品质是责任心,这是自我特征维度上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人格特质之一。中外学者从不同方面对其加以界定。朱智贤认为责任心是个性心理的重要品质,指一个人对其所属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们承担任务的自觉态度,包括责任认知、责任感、负责行为等三种成分。[5]谭小宏、秦启文认为责任心是对自我应负责任的自觉意识与积极履行的行为倾向。[6]国内学者大多把责任心看成是个体心理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心理现象,是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外学者的界定大多放在责任归因和态度的心理学研究。福康纳认为:“责任心是一种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属于根据规则选择惩罚的主动接受者。”[7]Temifer 认为责任心是指个人对与他有关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作出评价时的一种显性或隐性的预期。[8]Andrew 等人认为责任心是一种状态,在此状态下个体对其决定和行为负责。[9]研究责任心要和具体的任务领域结合起来,具体到本研究就是在高校工作领域探讨基层行政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基层行政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就是个体做好分内事务和履行义务的心理倾向,是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各种成分的心理品质,体现出对所承担任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就是负责任的态度,它推动个体把外部的任务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体现一个人的人格意义和社会意义。
二、制约基层行政人员责任心的因素
高校有四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行政管理是实现这四大功能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基层行政部分是高校整体运作的重要枢纽,是日常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对于基层行政人员而言,责任心是其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条件,责任心越强,执行力就越强,就会尽职尽责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从而顺利完成任务。在工作中,绝大多数行政人员能够很好地履行工作职责,默默付出,甘愿奉献。但也有极少部分人员丧失了工作的责任和激情,应付了事,得过且过,与高校的发展相悖,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机制的有限性
在高校组织的现实运行机制上,相对于教学、科研等重要工作而言,基层管理工作并未提到应有的高度,基层行政人员地位式微。有些人甚至认为“专职从事管理工作的同志就是在其他专业方向无发展可能和进取潜力,走投无路才委身于此的碌碌之辈”[10],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的边缘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从高校对行政人员的管理机制来看,主要表现在:第一,高校行政管理过于强调服务功能,而忽略了“组织”“保障”等功能,这容易导致对行政工作的期望与要求越来越高。行政工作做好了不会收获太多的赞扬,稍有疏忽就容易引来不满,甚至对工作人员做出苛刻的评价,缺乏对基层行政工作人员的认可。第二,对基层行政人员重使用、轻培养,晋升职称的机会少。自《高等教育法》颁布以来,教师与行政人员在法律上被区分开来,在职称评审、进修培训、职业发展空间上向教师倾斜,很少关注基层行政人员的能力发挥,其智慧只能在小范围内交流,行政人员学习进修,外出考察,接受系统性、专业性再教育和职业再培训的机会甚少,工作视野和工作经验单一,行政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第三,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基层行政管理岗位沿袭行政干部制度体系,年资、学历、职称等的增长因素与管理才能增长的关系未能很好地挂钩。对基层行政人员的考核大多是审查式考核,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即使有考核标准,也是粗略和模糊、笼统性地考核,无法突显行政人员的工作业绩。
(二)行政工作的繁杂性
高校基层行政工作仍然沿用传统的“交办型”管理模式,工作具有被动性,日常工作主要有传达文件精神,发布通知,资料发放、收集,资产管理等。这些工作壁垒不高,但较为繁杂琐碎,需要行政人员在日常事务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此外行政工作还具有随机性、突发性,有时还要进行超负荷工作。一些行政人员会觉得工作乏味,成就感低,产生厌倦情绪,出现职业倦怠,繁杂的工作也带给行政人员沉重的精神压力。调查结果显示,高校行政人员普遍感到压力,79%的人感到有轻度压力,压力来源主要表现在工作因素上。[11]繁杂的工作需要行政人员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来认真完成,一些表面上看起来微乎其微的小事,稍有疏忽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高校行政人员的工作状态相对于所担负的重大责任而言,有一些失落和尴尬。
(三)个体发展的缺失性
首先,低职业认同。基层行政人员要有牢固的职业认同,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肯定性评价,把志向、兴趣与人生价值付诸其中,才会有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不少行政人员工作一段时间后,忽视了自身发展,认为自己的工作低技能、低收入,是学校最低层的工作,因此工作情绪低落,回避与他人的正当竞争,不能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模糊的自我认识,导致消极的工作表现,业务上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很难产生稳定的职业满意度和责任感,个人成就感低。其次,价值观念出现偏差。有些行政人员的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只顾个人发展、个人利益,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以邻为壑;有的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影响,追求理想目标的实际化,价值观念的实惠化。失衡的价值观念必然引起行为上的失范,责任心下降,敬业精神减弱。再次,行政人员的政治素养、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有待提高,这是决定行政工作的方向和态度的问题。
三、基层行政人员责任心的养成策略
责任心的缺失不仅影响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的整体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校风、教风的建设,限制管理水平的提高。责任心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永恒不变的,责任心是需要养成的。基层行政人员的责任心养成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措并举。
(一)完善管理机制,加强人文关怀
激励、保障和评价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调控的作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是提高基层行政人员责任心的重要手段,是形成良好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的有力杠杆。首先要完善激励、保障机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有两大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激励因素最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或生产的效率。对于基层行政人员而言,激励因素就是工作上的表现机会,工作本身的乐趣及工作上的成就感。所以,内在的激励更为重要。在工作上,需要采取弹性管理原则,让行政人员有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给予与能力相应的具有挑战的工作机会,让行政人员感到来自领导与同事的信任,满足其事业心和成就感。双因素理论中,薪酬是保障因素之一。工资待遇已从物质的需要上升到精神的需要,它成为行政人员自尊的依据和地位的标志。所以在福利待遇分配制度上要兼顾公平,从公平中感到激励的作用。高校行政人员也在谋求自身的发展提高,要为他们拓展发展的平台,实现职前职后教育培训一体化,或进修提高,或脱产学习,或提高学位,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其次要规范考核机制。建立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能力、态度等要素构成的考核体系。在实际操作中,设置与行政人员工作相关的关键业绩指标,适当条件下,可采取量化考核。量化指标较为客观公正、有效,被认可为相对公平的尺度。对行政人员的考核不是目的,而在于挖掘其潜力,感悟自身工作的魅力。
“无论多么完善的制度管理,若失去了人文关怀,则犹如一道没有任何佐料的菜,令人乏味”。高校应尽可能地关心行政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多进行人际间的交流和沟通,多一些体贴,多一些问候,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安谧舒心的工作环境,这些都可以为行政人员责任心的提高、顺畅而有效地工作奠定基础。
(二)积极应对压力,维护心理健康
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的压力主要是工作压力,责任心与工作压力密切相关。工作负荷量繁杂过多是主要的压力源。行政人员不但要做好工作职责中的日常事务,还要完成临时交办的任务,由于行政人员可利用的资源有限,有时办事效率或质量与领导的预期有较大差异,容易产生强烈的工作压力感和委曲心理。当工作过多、过于单调、对工作缺乏可控制性时,压力感、失落感都会增加。研究表明,压力会影响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工作绩效及工作态度等工作行为。[12]因此,需要对压力进行积极有效的应对与管理,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从学校层面看,要从根本上减少行政人员的压力源,必须调整高校系统运行过程中最本质的成分,就是把行政人员与教师同等对待,避免导致紧张的过度压力产生。在工作上,要从组织结构入手,促进任务的丰富化,增强工作自身的激励因素,设置富有挑战性的目标,激发行政人员的内在工作动机,实行岗位轮换,尽力使工作扩大化、丰富化,因为重新设计工作能带给行政人员更大的自主性和更多的责任感。要把紧张的工作与轻松的活动相结合,实施多样化的福利等,都可以减少行政人员的工作压力。从个人层面看,基层行政人员提高压力应对管理水平是促进心理健康的主要措施。采取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如放松训练,时间管理技巧、认知重建策略和反省等。把回避模式转向主动模式,把情绪应对转向问题应对。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网,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建立积极的自我防御机制等,都可有效地减轻工作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三)强化责任认识,提高职业素养
对责任的深刻认识,是基层行政人员责任心养成的内在条件,只有在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职业认同,在认同的基础上才会从内心去接受工作安排,并渗入自己的意识结构之中,最终形成自觉自律的责任心,当任务繁重、压力强大的时候,就能主动抑制不利于履职的冲动和欲望,自觉地约束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或与责任相悖的行为。强化责任认识就是行政人员对有关自身工作责任的全面认识,即认清责任是什么、责任的正当性、履职的必要性、不负责的危害性。因此,从思想观念上对责任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后,才能敬业、尽职、进取,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从道德的角度看,责任心与一个人的品行修养、道德水准有关。责任心与博爱、谦逊、仁义等密切相关,基层人员责任心的提高,要从加强职业素养做起。首先,要有良好的政治素养。行政人员要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进取,用坚实的理论基础坚定自己的信念追求,培养、提高敬业精神,养成安贫乐道的优秀品质,保持崇高的精神境界,在工作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其次,要提高文化修养。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是行政人员增强责任心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之一。行政人员要具备教育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在工作中灵活运用。行政人员只有自我加压主动学习,围绕工作重点认真学习,带着问题专门学习,日积月累经常学习,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再次,要重视道德修养。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行政人员的仪表风度、言谈举止关乎自身形象及学校的形象,也关乎教师、学生对行政工作的整体评价,所以,加强道德修养是行政工作的内在需要。因此,行政人员在工作上要勤奋严谨,自重自警,秉公办事,团结合作;在行为上要礼貌待人,语言高雅,举止端庄,努力做到内在品质修养与外在行为修养的统一。
[1]郑雪玲.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5955.
[3]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56,59.
[4]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552.
[5]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930.
[6]谭小宏,秦启文.责任心的心理学研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5(4):991.
[7]赵兴奎,张大均.责任和责任心的涵义与结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1):23.
[8]Jennierf S.Lerner and Philip E.Tetlock .Accounting for the Effects of Accountability[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9,125(2):255-275.
[9]Andrew Quinn,Barry Schlenker.Can Accountability Produce Independence?Goals as Determinants of the impact of accountability on conformity[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tin,2002,28(26):472-483.
[10]张锋,顾乾礼.战略性需求:高校管理队伍必须走职业化道路[J].江苏高教,1998 (1):25.
[11]刘惠,李媛.高校行政人员压力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6):77-79.
[12]王彬.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6(3):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