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创新型大国转变的基础教育教学目标变革

2015-03-30

当代教师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基础知识技能目标

郝 文 武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向创新型大国转变的基础教育教学目标变革

郝 文 武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21世纪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由制造型大国向创新型大国转变。国家发展目标的转变必然要求教育发展和教育培养人的目标实现重大变革。基础教育教学目标由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双基”目标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双基”目标转变,由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双基”目标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品行“三基”或“三维”目标变革,是国家发展重心由制造型向创新型转变的要求,是形成素质结构合理、与时俱进的全面发展人的要求,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必须实现教育教学内容、方式和评价标准、方式的重大转变和变革。

创新型大国;基础教育;“双基”教学;目标变革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归宿点和质量标准。21世纪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是由制造型大国向创新型大国转变,国家发展目标的转变必然要求教育发展和教育教学培养人的目标与之相适应。新中国基础教育一直坚守的“双基”教学目标取得显著成绩,但有显著成绩并不等于毫无任何问题,更不等于永远不变或永远不能改变。变革“双基”目标并非否定“双基”目标,而是在此基础上丰富内涵,形成素质结构合理、与时俱进、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有能力、有创造性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纵观时代要求和专家学者的研究,基础教育“双基”目标的变革有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双基”目标内涵的变革,二是由“双基”目标向“三基”或“三维”目标的变革。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知识教学如何促进能力发展和品行形成的问题。

1.基础教育教学目标由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双基”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双基”转变是国家发展重心由制造型向创新型转变的要求

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教学知识,还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能力和形成品行,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认识和实践。夸美纽斯主张“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苏联教育学认为,学校教育不可能把人类积累的、归纳在各门科学里的关于世界的全部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只能从全部科学知识体系中选择一些基本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古代中国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但不同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要求也有不同。现代中国的“双基”教学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基本知识”与“基础知识”有不同含义,“所谓基本的东西,是不管从事哪种职业、没有它就不可能成为现代有教养的那种知识”。[1]“所谓基本知识,就是无论从事哪种职业的人都需要具备的知识;如果没有这种知识,就不能成为一个现代的、受过全面教育的人。”[2]前者取决于是否普遍适用各行业,后者不仅如此,还取决于对掌握更高深知识是否必须。[3]

“双基论”作为一种教学理论,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曲折发展,60年代至80年代顺利发展,此后不断丰富完善。1950年,教育部召开的普通中学教材会议,强调要注意基础知识。1952年,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规程(草案)》首次明确提出中学教育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双基”概念,同时颁发《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把小学教育概括为“全面基础教育”。196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重编十年制中小学教材,1963年出版,提出“力求避免片面强调联系实际而削弱基础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充实和基本训练的加强”的思想。这是“双基论”在萌芽状态下的第一次实践。“文革”后,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编写和各科教学都强调“十分重视和精选基础知识”,“为了加强基础,必须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的“双基”教学。“双基”教学理论成为中小学教材编写和课程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3]

但近年来不少学者专家对“双基”教学与基础教育追求目标、与教育理论关于教育本质的定义、与新时期国家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否一致及其产生的结果提出质疑。《中国大百科全书》和各种版本的《教育学》大致都认为,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需要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影响思想品德的培养人的活动,没有一种解释把教育目的规定为形成“技能”。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不同时代和民族有不同特点,但“智”的本质和核心键是能力,不是技能。为了改变严重应试教育倾向,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讨实施素质教育,1999年中共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特别强调,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2010年中共颁布的《国家教育发展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技能看作众多能力的一种,把培养和发展能力规定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特别强调“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教育教学目标既有任何时代、社会和民族共同具有的普遍特征,也有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古代农业社会注重经验积累和向后看,古人或前辈先贤的智慧就是人们当下克敌制胜的法宝,教学和学习就是全面深入掌握、领会和熟练应用古人或前辈先贤的智慧。近代工业社会既注重经验积累、知识的增长,也重视人的主动、自主和创造性等主体性的发展和提高,但这种主体性不仅以主客体为基础,强调人的发展的标准化、统一性,而且认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增长与能力发展是自然而然正比关系,而且把通过刺激反映的刻苦训练形成技能娴熟就看作提高能力。

创造力或创造性是人类文明、民族繁盛、国家发展的动力和灵魂,也是许多复杂知识现实作用的核心。在知识爆炸、知识教育普及或大众化时代,谁再想只通过刻苦学习丰富知识就自然而然提高能力,只通过娴熟应用知识适应时代要求,走在时代前列几乎是痴心妄想。死读书读死书只能把书读死,缺乏创造性的技能的作用最多是养家糊口。适应和走在时代前列的人,一定是以能力为本位,精选核心知识,掌握、选择和创造有效学习方式,努力促进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人,是苦干、实干和刻苦钻研的天道酬勤与巧学、巧干,或学会学习、学会教学和创造性的学、创造性的干的天道酬能、酬巧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并行不悖的人。基础教育教学目标由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双基”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双基”转变不仅是国家发展重心由制造型向创造型转变对基础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个人发展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是国家和个人发展理想和目标自觉、道路和方式自觉、理念和理论自觉的体现。

2.基础教育教学目标由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双基”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品行“三基”变革是形成素质结构合理、与时俱进的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

教育目标是教育的根本和普遍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的具体和层次目标。真善美利及其统一是人类理想目标的高度概括,但真善美利还有许多具体和复杂层面。德智体全面和统一发展是教育理想和目标的高度概括,但德智体也有许多具体和复杂层面。德智体目标是教育的总目标,也是教学的具体目标。教学活动主要是认识活动或脑力劳动,不是体育活动或体力劳动,不可能把增强体质作为核心目标,教学在身体允许或在不损害身体健康的前提下进行就是在保证教育总目标的实现。教学不等于教育,但它是教育的中心。教学目标也不等于教育目标,但它是教育目标具体化。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等功能、职责和途径,但教书育人是学校育人,特别是课堂教学育人的独特职责。能力和品德形成的基本方式是知识教学,是根据知识性质和教育对象特点选择采用的有效教学方式的系统知识教学。

知识教学有两大重要本性:一是促进智力、能力的发展和形成熟练的技能,二是促进兴趣、爱好、情感、意志和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等的形成和发展。人创造知识,知识规范和开发人。知识规范和开发人既包括知识反映的本质、规律、价值、理念、理论等规范和开发人,也包括形成知识的方式规范和开发人。不同性质的知识有不同功能,需要不同方式和过程。方式和过程既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也是学习和教育的目标。本世纪初开始的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是对教学目标的全面系统概括,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但它提出的“知识、技能”目标与基础教育教学长期坚持的“双基”目标一脉相承,模糊技能与能力关系,以训练技能代替发展能力很难消除甚至必然延续“双基”目标对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发展的消极影响。

知识、能力、技能和良好品行对人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但能力是知识的兑现或知识的现实力量,是技能的统领或首脑,不能兑现的知识只是潜在力量不是现实力量,没有能力统领的技能只是杂乱无章、支零破碎的机体机械活动,不可能产生整体、深刻、灵活的有效力量。能力包括技能,但比技能更全面和更深厚。知识、技术的应用和能力的展示或外显、兑现需要技能的熟练,但首先是能力的内隐运筹,知识、技术的发明创造则主要是能力的体现和结果。不仅创造发明、深谋远虑等需要全面深厚的能力,就是理解、领悟和应用、欣赏也需要基本能力,不只是技能的熟练。思维力、想象力是能力的核心,近现代教育家不仅十分重视能力发展,而且特别强调思维力和想象力的核心作用和有效知识教学方式对促进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思维想象能力的发展主要是思维想象的深刻性、全面性、新颖性、灵活性等,绝非技能的熟练。把思维想象能力曲解为思维想象技能必然损害思维想象能力发展。创新是思维和想象的重要特征,模仿是技能的本质特征,过分强调技能必然重视模仿而损害创新。中小学生读写算和生活自理等技能远非认识和实践能力的全部。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认识和实践的目的、方向等也远非技能的熟练。

双基教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相信“知识就是力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道酬勤”和“熟能生巧”, 强调精讲多练,但轻视甚至忽视、无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知识伦理对知识学习、应用和发明发现等创造的作用;轻视甚至忽视、无视“天道酬能、酬巧”,学会学习和教学,有效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对丰富知识、发展能力和技能的重要作用,不仅与现代教学观念背道而驰,而且对现实的教学实践产生了明显不良影响。多少年来中小学无休止的技能训练不断加重学生负担,不仅不能使学生有较多空余时间进行创造性思考,发展能力和个性,甚至严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的《教育学》教材和教学不讲德育,纯粹成为训练智力和技能的“教育学”。有的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不讲品德,只讲社会和生活。有的中小学语文课教学不能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关系,重视工具性又只重视知识的丰富性、语言华丽性和技巧性,而轻视、忽视思想的逻辑性。这些都与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认识达不成一致,不重视能力和品行的发展有紧密关系。

有人认为,“双基”目标把技能定为主要目标并不影响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甚至也包含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个体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将前人的认识变为自己的认识”,“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能力”。[4]因此,“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双基教学从不放松和抵制对基本能力的培养和个人品质的塑造,相反,能力培养一直是双基教学的核心部分……可以说,双基教学本身就含有基础能力的培养成分和带有指导性的个性发展的内涵”,[5]这纯属牵强,既然如此,为何不能把“双基”变成 “三基”或“三维”目标,把“知识、技能”目标改变为“知识、能力”目标。

3.基础教育教学目标由“双基”向“三基”变革不仅是基础教育发展目标的重大转变,也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有重大影响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紧密联系,是国家的基础、人生的基础,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育的具体目标的确定究竟是选择自上而下方式,首先确定高精尖人才的目标,然后以此最高标准为依据确定大学、中小学和学前教育的目标,还是选择自上而下的方式,首先确定普通公民或国民、一般人素质的基本目标,然后以此为依据确定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目标,目前虽有许多争论,但基本是以至上而下方式进行,而且中小学和学前教育教学目标与大学教育教学目标一直有明显相互影响。许多人的良好习惯、品行甚至思维特征都是从小养成的,现在很多父母都怕孩子输在起点,其实输在起点未必就会输在终点,赢在起点也未必就能赢在终点。急功近利的教育必然赢在起点输在终点。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不断增强动力求知、做人、做事,不求起点输赢但求终点输赢的教育;是使人永保童心,不断增强自信心、自尊心,坚持不懈提高能力和修养的教育;是永远认为我行而不是认为我不行的教育。就此而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是对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与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的最好区别。

人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教育总目标是教育的根本和普遍目标,教育教学的具体目标必须有不同层次。幼儿的主要任务是游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成人的主要任务是劳动、工作。好奇心、善良心、自尊心、游戏心等童心是幼儿幼小心灵的全部。由于成人目标、任务和内容不同,所以有复杂的心理活动,但始终保持一颗童心对学习和工作都有重要作用。因循守旧、求稳怕乱、患得患失、急功近利不仅不可能创新,而且很难做人、做事。我国的严重应试教育倾向导致的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人化,中小学教育大学化,大学教育和一些科技人文专业人才功利化,不仅使幼儿丧失童心,也使学生和一些科技人文专业人才丧失童心。没有童心,把学习和科研当作强制任务、艰苦劳动,强忍痛苦,强排畏难,在短时间内也可能取得较好的甚至很好的成绩,但它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最终很难做出重大发明创造。伟大创造结果及其桂冠属于伟大的科学家,而伟大创造的萌芽和摇篮则属于中学小学教育甚至幼儿教育。最好的幼儿,一流的学生,二流三流的科学家和专业人才,是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也是重视技能,轻视能力,特别是创造性发展的“双基”教学的必然结果。钱学森之问问什么,内涵非常深刻和丰富,但也是在鄙斥教育的急功近利目标、应试教育的教学和评价标准和方式。

哈佛女孩刘亦婷通过对中美中学生素质的八项对比发现,中国中学生唯一的强项就是基础好,美国中学生唯一的弱项就是基础差,而创新能力上则相反,中国弱,美国强。其原因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这是现实。现实有历史的原因,但主要是现实的原因。现实也有许多原因,但急功近利和太重基础,把书本和基础知识当作百分之百的正确和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导致迷信权威和思维定势,批判思维缺乏;导致学生甚至科学研究人员负担过重,精力消耗过多,志向不专,兴趣不浓,不能在某个方面有深入研究,重大发现;基础静止化阻碍新基础诞生,新知识的学习和形成,更谈不上知识创新;基础模式化,忽视学科及其专业和行业其专业特点,一味强调厚基础,不仅耽误了专业学习和研究机会,也为一些专业打了用处不大的基础;包括重基础知识轻能力发展的现代考试制度和几千年的科举制度更加强化了基础扎实观念,扼杀了中国人的创造性。[6]有人说中国扎实基础加上美国的大学教育就是诺贝尔奖,这种说法显然很荒唐。[7]教育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的整体。幼儿和中小学教育急功近利,不能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生活和思维习惯,不能不断增强青少年学习动力,再加上大学教育急功近利必然导致严重后果。中国人到美国去做出重要创新成绩有许多原因,不只是教育原因,更不能说只是中国基础教育的贡献。还有人认为美国人都在学习中国加强基础的经验,这说明中国加强基础是对的,改变这种传统则是不对的。这种思维更加荒唐。难道因为美国学习中国经验,中国就不应学习美国经验。以此逻辑,现代中国向美国学习的更多,美国更不应该学习中国的经验了。那还何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不同人有不同天赋、兴趣和理想,任何社会都既需要科技文化发明创不同层次人才,也需要技术文化应用型不同层次人才,为了改变过去更重视学科型人才培养轻视行业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模式,近年来国家正在着力调整学校类型和专业设置。行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更注重技术、技能的形成,但也不能培养成工匠式的技术性、技能型人才,也必须重视专业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形成,包括公民道德、职业道德等良好品德的养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创造不仅是人重要的能力,也是人的重要品德,技能型人才也应该有这种能力和品德。在国家发展战略由制造型大国向创新型大国转变中,过分强调技能明显与核心目标和战略相悖。

4.基础教育教学目标由“双基”向“三基”变革必须实现教育教学内容、方式和评价标准、方式的重大转变和变革

规律是本质的规律,本质是规律的本质。方式和内容是目标的方式和内容,目标是方式和内容的目标。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就应该选择和创造什么样的内容和方式,以什么样的内容和方式开展活动结果就达成什么样的目标。课堂和课程教学育什么样的人与怎样育人,或以什么内容和方式育人也应该相一致。应试教育需要的是丰富应试知识和提高应试能力的教学方式,素质教育实现“三基”或“三维”目标需要的是全面的知识和能力及其知识教学促进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

“新课改”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有重要意义。但课程教学的重大变革不仅要重视教学方法的作用和改革,而且要重视教学方式的作用和改革。方法是对总体目标具体实施和操作的要领、精细和熟练,可以应用于不同价值和目标追求。方式则是全面深刻的方法论,价值观甚至世界观决定本质特征、核心要素和理想追求,不同价值追求有不同方式,也需要不同方法的服务。

没有知识,能力必然有限。有了知识,能力未必强大。知识对能力发展的影响结果无论是否自觉都可能产生正向平衡和不平衡与负向平衡和不平衡四种状态。解决“高分低能”问题必须实现教育教学内容、方式和评价标准、方式的重大转变和变革,自觉性运用有效求知和教学方式实现知识教学促进能力发展达到正向平衡基本目标,实现以较小知识教学投入获得能力和品行发展的最大效果的最高目标。关于这个问题作者以前有许多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1] [苏联]凯洛夫.教育学[M].陈侠,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105.

[2] [苏联]达尼洛夫,等. 教学论[M]. 北京师大外语系,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63.

[3] 汪潮,吴奋奋.“双基论”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1996(1):25-29.

[4] 林崇德等.心理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682,868.

[5] 邵光华,顾泠沅.中国双基教学的理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48-52.

[6] 周洪林,吴国平.赢在起点 输在终点——对我国传统教育所谓基础扎实误区的批判[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1(6):70-75.

[7] 黄全愚.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259.

[责任编辑 向 宁]

On the Changes of Basic Education and Teaching Goals Bas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toward a Inatiative Nation

HAO Wen-wu

(SchoolofEducation,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Shaanxi)

The important feature of China’s national development is from a manufacturing power to a inatiative power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chang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goals inevitably requires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those of cultivating people. The target of transformation from “double-basics”( basic knowledge, basic skill) to “three basics” (basic knowledge ,basic ability and basic characteror) or “three-dimensional” is not only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focus from manufacturing to the creative requirement, but also is the forming quality of reasonable structure, advancing with the time requirement of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this will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 and we must implement the great 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tent, method, evaluation standard and way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atiative nation; basic education; “double-basics” teaching; goals change

G521

A

1674-2087(2015)01-0001-05

2015-01-18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BAA100013)

郝文武,男,陕西清涧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当代教师教育》主编。

猜你喜欢

基础知识技能目标
清律的基础知识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掌握基础知识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