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话语修辞谋划的五个要点——以《触龙说赵太后》为例

2015-03-30胡荣华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太后长安言语

作者简介:胡荣华(1988-),男,江苏南京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汉语语义修辞研究”(AHSKF09-10D64)。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5.01.023

一、引言

修辞活动也是交际活动,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最佳表达效果而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的过程。 [1]语言是达意传情的标记,是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人们运用语言离不开心智活动,要写出、说出一句话,或者要读懂、听懂一句话,总是要“想一想”,不论时间多长或多短。 [2]陈望道先生认为在广义上,“修”当作调整或适用解,“辞”当作语辞解,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 [3]

修辞的目的是为达到最佳交际效果而最终实现交际目的。一次成功的交际离不开事先对话语交际过程的充分考虑。在发表写说前的准备工作也应该是整个修辞过程的一部分。话语修辞谋划是对言语交际进行预先思索、规划以达到最佳交际效果的一种语用修辞策略。修辞谋划对言语交际过程起调控作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具体来说,在进行话语修辞谋划时需要考虑的有:明确交际目的,考虑语境因素,寻找切入角度,选择表达方式,主导话题推进等。这五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不可偏废。《战国策·赵策》中《赵太后新用事》篇中所述的典故可以说是修辞谋划的成功案例。

语用分析是言语交际的动态分析。语用学探讨的是语言符号、语言符号的使用者与语境之间三者的关系。 [4]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触龙的交际策略可知修辞谋划各方面的不同特点。

二、话语修辞谋划的五个要点

(一)明确交际目的

从语用学角度看,言语交际是伴随着交际目的而产生的。言语行为指的是用言语来施行各种语用意图的行为。言语行为有三种类型:言内行为,指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又叫“以言表意行为”;言外行为,是用说话来体现发话者意图的一种行为,又叫“以言行事行为”;言后行为,指受话者听了发话者的话语之后所受到的影响,也叫“以言取效行为”。 [4]262-263人们每一次的言语交际都包含着这三种言语行为。一般情况下,发话者是要通过说出某些话以实现一定的语用意图,即通过完成一定的言语行为来实现某些语言外目的。在进行实际交际前,交际各方都必须清楚自己的交际目的,这样才能使自己掌握交际的主动权。

触龙与赵太后进行对话时,虽然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出希望太后将太子作为人质派往齐国,但他对这一意图认识得很清楚,并将之贯穿于整个交际过程。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由一个接着一个的言语行为构成的,每一个言语行为都体现发话者的意图。触龙将自己最终的交际目的分割成几个更小的交际目的,用迂回婉转的方式引导太后,使太后意识到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必要性。触龙忠心为国,冒险进谏,是对交际目的认识清楚的表现。救赵国,必须满足齐国的要求并得到齐国的军事援助。触龙还认识到没有人能逼迫太后做她不想的事,因此使长安君“质于齐”的唯一办法就是使太后自愿这样做。在分析此次交际目的的重要性和太后的心理状态之后,触龙在交际之前谋划好了两个下位的交际目的:第一步使太后情绪好转而愿意交流,第二步让太后意识到以长安君为质的必要性。如果这两个交际目的都能实现,触龙的工作也就完成了。最终的交际是否能成功,还要看太后是否识大体、“计深远”。事实上,结果是积极的。触龙的交际目的最终能够实现离不开他对交际目的的清醒认识和分步规划。

(二)考虑现实语境

语境即语言使用的环境,是言语行为发生的环境。语境是语用分析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也是一个复杂又有解释力的概念。任何一个言语行为,总是伴随着环境因素。语境由上下文语境、现场语境、交际语境、背景知识语境四个方面组成。 [4]260修辞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第一义。凡是成功的修辞,必定能够适合内容复杂的题旨,内容复杂的情境,极尽语言文字的可能性。 [3]9在现实言语交际中,现场语境、交际语境和背景知识语境对言语表达和理解有直接的影响。现场语境包括各方能察觉到的一切现场因素,包括时间、地点、景物以及当时发生的一切事情。交际语境包括说话的主题、场合、方式、身份、地位等。背景知识语境包括百科知识以及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信念系统,包括相关事件的背景知识。语言手段在运用时,一定是与语境中的非语言因素结合,才能得到交际各方表情达意的目的。 [4]257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赵孝成王继承了赵国的王位。因年幼,于是由赵太后执政。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攻赵国,危急关头,赵国不得不求救于齐,而齐国却提出救援条件——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溺爱孩子、缺乏政治远见的赵太后不肯答应这个条件,于是大臣竭力劝说,惹得太后暴怒,“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这是触龙所面临的现实语境。

触龙深知如果不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并用恰当的方式进行交流,必然会和其他臣子劝诫的结果一样,以失败告终。触龙认识到得到齐国援助的必要性和太后爱子心切等各方情况后,触龙“愿见太后”。上前劝谏是必要的,直言厉色又是一定行不通的。在盛怒以待的太后面前,触龙的每一句话都必须十分谨慎,有任何一处不合太后心意就很可能导致交际失败。在周密考虑语境特点的基础上,触龙设计了一个先缓后急的交际过程。太后盛怒,必须使其心情平和、愉悦起来,才能够和她谈论出使太子的事;由于太后爱子心切且目光短浅,即使在太后心情舒缓之后也不能直陈己见。语用意义是指话语在语言意义的基础上由于语言使用者及语境的作用而产生的意义。抽象的语言意义通过一定的语用手段与特定的语境联系起来而形成的具体意义就是语境意义。 [4]277触龙结合语境说出的每句话都十分得体,而且充满了人情味。这和太后的心理特点相契合,使太后大为感动并频频发出感叹。在触龙情理交融的引导下,太后最终同意将长安君派往齐国做人质。如果不考虑太后的心理特点而一味直言相劝,结果必然适得其反。

触龙之所以能高出其他大臣一截劝谏成功,是因为他在交际的谋划阶段充分考虑了各方特点,在选择交际的切入点和交流方式上充分考虑了语境因素。

(三)寻找切入角度

好的切入角度可以化解紧张气氛,消除对立情绪,使受话者更容易接受发话者的意见。

指令行为的施事行为目的是说话人试图使听话人做某件事。这试图可以是谦恭的,例如,我邀请你做某件事,或者我建议你做某件事;这试图也可以是强烈的,例如,我坚决要求你做某件事。 [5]触龙试图说服赵太后的言语行为属于指令行为。由于触龙与赵太后地位有别,他采取的交流方式必须是谦恭的。发话者在寻找切入角度时,除了语境因素之外,说话态度和话题的接受度也是应该纳入考虑范围的。

面对怒气冲冲、盛气凌人的赵太后,首要的问题是让她能够平心静气,给人以劝说的契机,从而引起她谈话的兴趣,逐渐进入正题。触龙对于切入角度的选择可以说是无用中有大用。“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触龙从自己病足不能快走谈起,表示由于担心太后身体健康,即使脚有问题也特来问候。这样的开头一来可以转移太后的注意力,使她暂时忘记平原君为人质的事;二来可以使太后心中充满同情和感激之情。这一句话使太后即使认定左师此次前来就是为平原君的事,也发不起火来。太后的第一句回话“老妇恃辇而行”,便说明触龙这个切入角度的语用目的已经初步达到。

随即触龙就太后的饮食和健康问题表示关心:“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稍解。”触龙在开始的谈话中只字不提平原君的事,而是拉家常。这可以调动太后对自己平日与左师和睦关系的回想,使太后对大臣的态度从刚才的“盛怒”中解放出来,回到平日的合理状态。这为接下来的交谈奠定了感情基础。这一段闲聊其实是触龙精心设计的,为的是使太后情绪平和以便做进一步的交流。触龙在这一阶段选择的交流切入角度很好地实现了其阶段性的语用目的。

(四)选择表达方式

语用意图提出的是“为什么说”的问题,而紧接着的就是“怎么说”的问题,也就是发话者在交际中如何组织话语实现语用意图。语用策略就是发话者用什么方式组织话语,从而能最大限度地使受话者理解他的语用意图,并在受话者身上产生最理想的效果。 [4]258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话语内容对交际的效果影响很大,同样一件事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会产生不同的交际效果。发话者必须采用最恰当的表达方式,以保证其言语行为能够顺利完成。

在多人劝谏无用并且惹恼太后之后,触龙只有采取不同于其他大臣的劝谏方式才有成功的可能。对交际目的的重要性认识清楚以后,触龙根据各种情景因素及太后的心理特点制定了行之有效的交流方式。“入而徐趋,至而自谢”,第一步从日常起居谈起,以缓和剑拔弩张的气氛,使太后情绪平和;随即以托子充军之事自然地使太后谈起了孩子,并适时提起“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在讲述自己的理由时,左师又处处以太后爱子的心理为基点,最终使太后明白:令长安君有以自托于赵才是为长安君“计深远”,才是真正的爱子。左师公劝说的逻辑清晰缜密,在情理交融的氛围中引导太后清楚长安君到齐国去的重要性。虽然左师公是为了国家安危才冒险劝谏太后,但如果他仅仅从国家安危的角度讲大道理,必然会与其他大臣一样激怒太后。

会话合作原则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准则。但若对方有意违背交际准则,不愿意使谈话进行下去,那么发话者为实现自己的语用意图必须选择超常的表达方式,或者叫艺术的表达方式。有话曲说,是为了适合特定语境,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5]88-89触龙通过迂回曲折的交谈方式,在无形中化解了赵太后的怒气,最终完成了说服的工作。

(五)主导话题推进

作为有交际目的在身的发话者,必须对偶然出现的或人为制造的话题偏离现象有清楚的认识并主导话题推进,使交际过程保持在预期的轨道上。在实际交际过程中,谈话内容难免会偏离轨道,出现跑题的情况。“转移话题”还是一种故意回避某些话题的语用策略。交际过程是一种相互的博弈。作为交际的一方,应该对话题的选择和推进保有充分的主导权。在触龙说服太后的大主题中,触龙安排了多个次级话题,依次为:关心太后的健康状况;请求将爱子托付给军队;讨论太后更爱燕后,还是长安君;阐述长安君将来的命运。这几个话题各自有其语用价值,必须依次推进。

第一个小话题是触龙自己提出来的:“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第二个话题也是触龙主动提出的:“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因为这两个话题主动提出合乎情理,所以触龙为了其初步语用目的抢占了话题选择的先机,在头两个话题上占据了的主动权。

第三个和第四个小话题是触龙想提,但又不能唐突提出的。为了使话题按照自己预想的轨道推进,触龙对太后的每一句会话都做了主动引导。“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触龙对于太后作何回应是没有十足把握的,但他知道无论太后怎样回答,都要把话题往自己想说的方面引导。于是当太后问起丈夫是否也爱小儿子时,触龙用激将法说了一句“甚于妇人”。他知道说完这句话后太后多半会强调她有多爱自己的儿子。无论太后如何强调爱子,触龙提出自认为太后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都是合乎话题逻辑的。果然,太后的回话正中触龙下怀:“太后笑曰:‘妇人异甚。’”触龙回答说:“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于是触龙开始阐述为什么自认为太后爱燕后超过长安君。触龙表面上在陈述自认为太后更爱燕后的理由,实际上是借这个话题引出对长安君将来命运的讨论。触龙先缓后急,诱导太后思考长安君的命运,并情理交融地使太后明白了:只有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才能让他有功于国,将来做君主时能得到人民的爱戴。触龙积极主动地控制着话题的选择和推进,最终使太后做出了理想的决定。

三、结语

语言学家巴利曾经说过:我们说话便是一种战斗。因为人间信念、欲望、意志等等,都还不能完全吻合,说话者以为重大的事未必旁人也以为重大,因此每有两人接触,便不能不开始所谓语辞的战斗,运用所谓语辞的战术。必须如此,才能攻倒对方壁垒的森严,传达自己的意志到对方,引起对方的行动。 [3]8-9触龙的话最终之所以能够让赵太后欣然信服,关键在于他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触龙循循善诱救赵国于水火之中,离不开他对题旨情境的充分考虑和他对切入角度及表达方式的精心选择。触龙以交际目的为导向,以太后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控制着话语的行进方向,使太后最终明白将长安君派往齐国做人质的重要性,实现了交际目的。常言道:有备无患。如果没有事先对具体情况的针对性分析和周密谋划,触龙便不能攻倒太后森严的心理壁垒。话语修辞谋划对传达自己的语用意图并引起对方的行动起着统领全局的重要作用。在应对复杂的交际活动时,只有对整个交际过程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精心的谋划,才能在交际中占据主动权,以便对各种突发情况从容应对,适时调整,最终实现交际目的。

猜你喜欢

太后长安言语
我们长安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水VS火
“黄太后”驾到
西游新记 2
太后是个有故事的人
水与火
触龙挽狂澜 攻心巧垂范——《触龙说赵太后》劝说艺术摭谈
关于冬天
看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