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范畴和动力

2015-03-30陈庆渊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执政党先进性价值观

陈庆渊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政法系,云南 临沧677000)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科学总结,也是十八大报告的理论重点之一。对此,学术界和理论界必须认真学习和深刻思考,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要兼具理论创建的战略高度和指导实践的策略深度。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政治意识,必然反映出我国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模式等各种社会政治现象。要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国发展的意义,就要理顺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的现代化之间的种种关系,以便更好地指导与反作用于政治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于政治制度,主要涉及价值观能够加强政治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一方面,制度的合理性需要社会成员的理性支持才能获得存在的社会基础,而社会成员支持与否主要通过价值认同来体现;另一方面,执政党对政治价值的引导如果缺乏合理的制度保障,价值观的引导也可能流于形式。因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不但要求制度的优越性,而且要培育与制度相匹配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政治制度合理性呈现两重性的基本特征: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之外,形成政治制度的外在环境,即制度环境;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制度之中,构成了政治制度的内在精神。究其制度环境而言,社会主义价值作为一种文化给制度提供合法性,显然,这样的合法性可以认为是纯粹的公民价值认识与判断;究其制度精神而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与发展,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度运行的“润滑剂”。简言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生长在社会主义的文化沃土之上,成长在公众认同的价值河流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政治学家韦伯认为:“资本主义在中国、印度、巴比伦,在古代的希腊和罗马,在中世纪都曾存在过。但我们将会看到,那里的资本主义缺乏这种独特的精神气质。”[1]在寻找这种气质的过程中,韦伯认为新教伦理中的“贪婪攫取”和“禁欲苦行”给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本主义精神。当然,我国的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有本质的区别,财富的创造和分配更具优越性。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诚信、公平、竞争等契约精神被束之高阁,各种假冒商品、问题食品、有毒药品、致命“快递”等问题时有发生,经济主体缺乏道德自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神气质缺乏不言而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就是要培育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精神气质。市场经济鼓励个人去创造财富,但必须消除“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消极财富观。因此,必须选找支持市场经济的价值基石,在鼓励财富积累和物质享受的过程中发挥价值的正确导向作用,使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任何社会发展都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共存,二是共识。共存是指社会利益、价值冲突的社会解决机制,包括法制秩序、道德秩序和宗教秩序。社会共存秩序的形成与社会的主流价值相关,如自由主义、天赋人权等。共识特指社会成员对某一社会问题的价值统一,是社会价值观的综合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存模式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共存模式的先进制度,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协助劳动、按劳分配的和谐社会模式。就社会主义共识而言,首先,要承认无产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和人人平等,以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其次,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消除不平等的制度基础,共同所有制成为基本的价值共识;最后,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导力量。但也必须承认,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利益观、价值观复杂多变,需要价值的引导和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正是看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价值观矛盾和信仰缺失的社会现象。显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完全等同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其作用主要表现为宏观的价值规范和微观的价值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于中国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但也绝非工业化或城市化的机械过程。布莱克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现代化是一个综合发展的过程,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诸方面,这些方面是相互支撑、缺一不可的”[2]。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亦是国家现代化的一部分。因为,价值观作为一种取向模式发挥着推动或者是阻碍作用。一方面,合理的价值观建设会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现代化、文化大众化;另一方面,落后的价值观不但会阻碍国家的现代化,而且会形成亨廷顿悖论,即“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3]。当前,国家复兴的伟大工程必须动员各种力量,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动员的理论武器作用,推进国家现代化。

综上所述,中国发展不仅需要政策合理性,而且需要价值的宏观引导。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4]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建设是一个价值工程、思想工程,也是中国发展的社会工程,是中国发展之和谐有序的认同保障。

二、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性与规范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具有区别于法制规范的强制性而呈现社会的指导性;另一方面又不同于道德的自律性,体现执政党用价值引导社会成员,规范社会成员。指导性与规范性呈现辩证统一,指导的目的是形成文化“软实力”进而规范社会成员的价值认同和行为取向。就价值观而言,可以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分为两类,一是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般价值观的系统总结。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执政党重点建设的价值工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区别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新型价值导向。在价值起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否定了以个人主义为标杆的利己主义,在政治安排中推行真正的自由与平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理论,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要强调人民属性,就是为了保证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体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综上所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既要求政党、政府、社会团体的行动不能脱离人民利益,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发展依靠群众,成果惠及群众。

其次,要探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与法治的内在联系。法治是用法律与制度的合理规范性约束社会全体人员,排除特权。法治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不言自明,但法治的作用并不是全局性的,法外空间需要道德自律和价值指引。理论地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具有法治的强制性,因此不可能代替法治,但是,它与法治又呈现互补关系,两者的共性在于都表现为社会评价尺度,法治体现强制规范,价值体现柔性指导。法治属于制度构建,核心价值观属于价值构建。在价值构建过程中,公众在统一价值的指导下理性决策和预见行动,用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可以提供一种法治不具有的社会认同,而社会认同是内聚力的重要源泉。

最后,必须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道德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道德以社会舆论压力和个人良心谴责来规范社会,但必须清楚道德不具有社会统一尺度的价值功能。纵观历史,道德都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横察今世,不同地域的道德观念也存在差异。例如,适当体罚幼儿在有些家庭可能是符合道德的“理性”教育,而在美国家庭可能被批判为虐待幼儿的非道德行为。由此可见,道德的非同一性对于自律社会的价值判断也存在差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很好的价值同一性,既具有社会规范功能,又避免了道德冲突问题,符合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核心价值观的规范优势还体现在执政党和政府的引导与培育方面。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比其他价值更多的宣传资源和培育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其规范作用更具有实践意义。

三、核心价值观“三位一体”的逻辑维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目的是建设国家认同、社会认同、公民认同的“三位一体”价值体系。在国家、社会、个人的关系上,契约论者认为,一是个人高于社会,社会高于国家,国家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个人自由;二是认为国家高于社会,社会高于个人,国家的权威是社会有序的基础。不管是何种契约论者,都是从分离的角度去看三者之间的关系,缺乏系统思维。社会主义价值观不是机械地去寻找三者存在的伦理支点,而是提出三者的建设原则,用“三位一体”的系统思维来弥合契约论者谁决定谁的起点之争。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还是人民主权,但笔者不是讨论人民主权的抽象性,而是提出实现人民主权的建设性原则。

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国家整体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核心价值观中居统领地位。富强指国家的经济建设目标,好坏直接决定着国家的现代化程度,也决定着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高低;民主是国家的政治建设目标,要求政府不断提高政治合法性和决策合理性,涉及人民权力行使和合法权利不被侵犯的两个方面;文明是国家文化建设的目标,也是国家“软实力”的指标;和谐是国家各方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转型的社会目标,因为不和谐容易导致冲突和无序,是国家现代化的不确定因素。可以认为,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有机统一起来,构成国家整体性建设的四个维度,目标明确、原则具体,彰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国家建设层面的理论深度。

核心价值观建设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纵向上指政府权力行使要遵循保护人民自由的基本目的,横向上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个人不被压迫,消除了等级、特权等种种不平等因素,欲实现人民的真正自由;平等,即实现人人平等,在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中,还包含有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同富裕;公正包括实质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从实质公正的角度看,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利、发展机会等都要得到保障;从程序角度看,政治立法、行政执法和人民参政都要符合相应的程序。可以说,程序公正是实现实质公正的必要保证,实质公正是程序公正的最终归宿。法治是保障社会有序的重要手段,其价值在于保证规则的法定性、有效性和安定性,一般说来,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治是自由、公平、公正的制度保障,应该提高到相应的高度。

核心价值观建设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实际上要建设四个方面的认同:爱国属于国家的认同,要求个人对于国家的一份责任,排斥“国家与我无关论”,积极建设个人的爱国主义;敬业是个人工作价值认同,爱岗敬业才能获得工作的真正意义;诚信是社会和谐的契约认同,也标明个人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友善是个人的行为态度规范,相对于法治具有道德自律的优先性,也是社会共同体面对利益冲突的自我调节。诚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引导,可以弥补社会集体交往过程中的冷漠感和不安全感,找到社会中的自我存在价值和交往价值。

如前所述,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虽有各自的核心特质,但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富强如果脱离了社会中的自由、平等、公正,那么国家的富强必然不是共同富裕,而是寡头富裕;如果社会中的自由、平等、公正得不到保障,那么社会共同体就会形成“弱肉强食”的局面。当然,要避免上述现象,国家层面的民主建设、社会层面的法治建设、个人层面的道德建设必须强而有力,最终达到国家高度文明和社会和谐。归根到底,国家、社会、个人都要满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四、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根本动力:执政党的先进性

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国富民强、政治民主、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在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中,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保证国家发展方向;其次,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制度,实现人民群众真正当家做主。最后,政府的政策、方针,既要科学又要民主,防止官员腐败和权力寻租。当然,作为中国执政党,其自身的先进性关系到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政府的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动力也源于此。换言之,执政党的先进性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成败。

第一,执政党的先进性表现在民主执政能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其基本特征是围绕着合理布局执政党与人民关系的主线,建构民主执政能力既能增强执政的合法性,也能增强执政的民主性。执政党执政的基础来自于人民的信赖、支持与拥护,民主执政的意义在于有效驾驭公共权力,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民主执政能力建设要求执政党在组建政府和领导政府过程中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取信于民、服务于民、公信与民、造福于民。民主执政能力建设可以通过制度运行和文化传播影响人民,人民的支持又能推进执政党的管理工作降低执政风险。因此,民主执政能力可谓执政党先进性的集中表现。执政党的先进性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能利用社会资源的多寡,具体表现为价值宣传的社会成本和社会动员的价值向心力。

第二,执政党的先进性表现在党员的先进性。党员作为党组织的组成人员,是否先进决定社会成员对执政党先进与否的价值判断。党员的先进性建设包括三个维度:一是党员的党性建设,即党员的纯洁性建设。因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5],党员的纯洁性不仅关系到党员对党组织的忠诚,也关乎党员对人民的忠诚。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保持党在组织上的纯洁性,是保持全党步调一致和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组织保证。”[6]二是党员的德性,既党员的品德建设。党员在工作生活中要牢记自己的行为会深刻地影响到周围的人,个人无德行为不但影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且会关联到他人对党组织的评判。三是党员服务能力建设,包含党员的服务意识、服务精神、服务行为、服务能力四个方面。一个党员要获得人民的信任,不具备服务能力必然脱离人民,也无法体现其先进性。因此,党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建设的社会载体,其先进性关系到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质量。

第三,反腐败之决心和魄力是考察执政党先进性的具体标尺之一。当前进行执政党先进性建设,其中一项艰巨的任务是开展与腐败的斗争,加强反腐倡廉。腐败会导致政府合法性的降低,也决定人民对执政党执政合理性的价值判断。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的反腐败斗争,必然要对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廉洁自律,还要用“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勇气对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教育。当然,执政党必须利用政府资源、政党资源、社会资源加大反腐败之决心和魄力,加大反腐败制度建设和腐败防治体系,铲除党内腐败人员,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其中也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反腐败也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历史已经证明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以党立国”的合理性,如今也有理由相信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以党治国”的现实合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但表明中共始终代表着中国价值观的先进方向,也反映出执政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总揽大局的勇气和能力。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动力必然来源于执政党自身的先进性建设,它的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将能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完成祖国的复兴大业。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上海:三联书店,1987:36.

[2]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杜,1988.

[3]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38.

[4]习近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D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5/c_119499523.htm,2014-02-25.

[5]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9.

[6]习近平.扎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J].求是,2012(6).

猜你喜欢

执政党先进性价值观
山东省 发挥少工委组织作用 彰显团属青少年宫为党育人先进性
篆刻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如何提高企业中青年党员的先进性
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看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