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随机对照研究

2015-03-30刘小可赵文圣王胜利徐明程高波卢利伟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13期
关键词:心梗稳定型抗凝

刘小可 赵文圣 王胜利 徐明程 高波 卢利伟

(河北省涿州市中医医院 河北 涿州 072750)

不稳定型心绞痛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多继发于冠脉阻塞急性加重,患者多存在缺血区域血管部分闭塞性栓塞。抗血小板以及抗凝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冠心病病程进展,并改善临床预后[1]。本研究对比分析了阿司匹林单用及与低分子肝素钙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我院就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4 例,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出凝血功能障碍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均无近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或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者。其中,男35 例,女29例,年龄45 -74(58.32 ±2.41)岁;8 例心梗后早期心绞痛,10 例初发型心绞痛,22 例静息心绞痛伴有心电图缺血性变,24 例恶化劳力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32 例每组,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口服,100mg/次,1 次/d。同时予以安慰剂经腹壁双侧皮下交替注射,2500U/次,2 次/d。连续用药7d 后停止应用安慰剂,予以阿司匹林单用治疗7d。观察组予以阿司匹林口服,100mg/次,1次/d;同时予以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5000U/次,2 次/d,治疗7d 后,转为对照组方案治疗。两组治疗期间均酌情应用β 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他汀类或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测定患者的凝血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测定C 反应蛋白(CRP)及血小板数量(PLT)及等。统计两组心梗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标准

显效:心绞痛及其伴随症状完全缓解;有效:心绞痛CCS 分级降低≥1级;无效:心绞痛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32 例患者中,11 例显效,15 例有效,6 例无效,总有效率81.25%;对照组7 例显效,10 例有效,15 例无效,总有效率53.13%,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

2.2 心梗发生情况

观察组1 例(3.13%)发生心梗,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 例(1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3 实验室指标变化

治疗前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后两组PT、APTT、TT 均显著延长,FIB 均显著提高(P <0.05),组间无明显差异(P >0.05);两组PLT 及CRP 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s)

组别 时间 PT(s) APTT(s) TT(s) FIB(g/L) CRP(mg/L) PLT(109/L)观察组 治疗前 11.7±2.3 20.4±2.3 23.8±3.1 4.9±0.8 42.8±6.4177.1±38.2治疗后 14.5±3.2 27.4±3.5 26.6±2.9 4.3±0.9 23.5±3.6 151.4±25.1对照组 治疗前 11.6±3.1 21.2±3.3 23.5±3.6 4.8±0.7 41.7±7.4 174.3±42.9治疗后 14.7±3.3 26.6±2.8 27.1±3.2 4.2±0.7 29.9±5.3162.9±30.1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治疗后2 例出血(1 例轻度,1 例中度),发生率为6.25%;对照组7 例出血(4 例轻度,2 例中度,1 例重度),发生率为21.88%。观察组的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

3.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疼痛程度相比于稳定型心绞痛更强且更为持久,在低活动量状态下即可发作,在休息时也可自主发作,且呈现进行性加重。临床研究发现,不稳定型心绞痛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约有30%在发病3 个月内即可出现心肌梗死[2]。

抗凝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键,阿司匹林是临床抗凝治疗常用药物,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对于血栓形成、心绞痛及缺血性心脏病等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新型低分子肝素,同时具有抗凝和抗血栓形成作用,其可强效抑制凝血因子Xa 的活性,且对于凝血酶活性以及凝血因子Ⅰa 的抑制作用较低,故在提高生物利用度的同时,可减少甚至避免血小板减少以及出血等不良反应[3-4]。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后,总有效率达81.25%,较对照组的53.13%显著提高,仅1 例(3.13%)发生心梗,较对照组的12.50%显著降低。提示低分子肝素钙与阿司匹林联用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心梗发生风险。治疗后,两组凝血指标均获得显著改善,且组间无明显差异,提示两种疗法在抗凝效果方面相当,但观察组的CRP 及PLT 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明显,而出血率仅为6.25%,显著低于21.88%。提示低分子肝素钙与阿司匹林联用可更好地控制炎症,减少出血风险。

总之,低分子肝素钙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于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单用,且可减少出血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1] 王彦廷.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和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1):115 -116.

[2] 覃涛,何迪生.大剂量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4):747-748.

[3] 王兴利.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4,(9):38 -38,39.

[4] 李婷婷.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4,(21):2707 -2708,2711.

猜你喜欢

心梗稳定型抗凝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心梗突发的九大不典型“求救信号”
诱发“心梗”的10个危险行为
β2微球蛋白的升高在急性心梗中预测死亡风险的临床意义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STA Compact血凝仪在肝素抗凝治疗中的临床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