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是党的重要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2015-03-29○张俊
○张 俊
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并提,正式提出“四个全面”思想,2015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对“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逻辑关系进行了深刻阐释,至此,“四个全面”的理论布局正式形成。
一、“四个全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理论的全面继承
1978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自此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之中: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来直接投资接受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工厂”,2014年中国GDP首超10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成就让世界瞩目……但是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经济发展只重增长的模式迫切需要改变。2014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4%,创24年新低,这预示着制造业大国推动的经济高速增长模式即将要改变。在此经济发展关键阶段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对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全面继承。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战略构想,1997年9月十五大提出“新三步走”战略思想,2002年11月十六大明确提出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新世纪头二十年的阶段性目标,即在202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发展为较高水平的、比较全面的小康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要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与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十六大许下的承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战略举措,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但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原因的限制,十五大确立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此后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进程缓慢,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弊端、负能量都成为一个个难以逾越的瓶颈,全面依法治国迫在眉睫。2012年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部署,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更加完善的部署,确立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宏伟蓝图。这一蓝图的确立为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国家作出了更加完善的要求与指导,是对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要求的继承与深化。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十分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2000年,江泽民在邓小平关于党的建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为我们党在新世纪加强自身建设的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2002年党的十六大和2007年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党的建设的基本格局,2009年,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命题和任务,党的建设理论不断得到完善和深化。但近段时间以来,党风党纪不断受到腐败之风、权力滥用之风的威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受到巨大的挑战,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要把党的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从严治党,习近平也多次在公开场合对党员干部提出“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三严三实”要求,2014年10月,习近平进一步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具体部署。“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符合我们党历史新阶段的现状,符合我党的发展实际,是对党的建设理论的继承与深化。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重要思想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武器,他们一脉相承、相融共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过去,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经济改革正待攻坚克难,民主政治建设循序渐进,社会新问题层出不穷,在此之际,习近平提出了“四个全面”思想,是十八大以来我们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指导思想,更是继承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重要理论指导思想,为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四个全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理论的全面集成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邓小平理论描述了一个刚进入改革开放的中国的新局面,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固的理论基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进入21世纪之后,国内国际形势发生广泛而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结合当时发展的现实实际,继承与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等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理论和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回答的是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实行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结合改革开放理论和中国的现实实际,创造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道路。
2012年10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2014年11月习近平提出的“四个全面”思想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方面面的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战略双翼”,“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领导力量”,三者都是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是新形势下党对治国理政的新总结和新要求。可以说,“四个全面”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中国,怎样建设中国”的基本问题,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回答与集大成,是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如何实现新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
三、“四个全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理论的新发展
“四个全面”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党在十八大之后对治国理政方略的全方位布局;是对十六大提出的“在202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的目标和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的具体回答;是对国内国际上政治、经济、社会方面出现的新变化、新形势做出的强大回应;是党在历史理论经验与现实实际情况充分结合的基础上提出的全面的思想指导方针,体现了推动中国新一轮发展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对于“比较小康的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言,重点在于“全面”和“建成”二词。“全面”一是指覆盖城乡所有人口在内的全面,二是指覆盖经济、政治、生活、文化、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的覆盖。“建成”是完成时态,重点在于小康社会不是对未来提出的目标,是在2020年必须实现的事实,它呈现的是一个具体的状态,一个既定的事实。建成小康社会根本的还是要靠发展,十八大确立的“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扩充了发展的含义,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赋予了小康社会新的时代内涵。
2.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在“全面”和“深化”上。进入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开始下降,GDP增长开始减缓,“制造业大国”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也随着基础制造业的不断转移而逐渐消失,经济下行带来的压力仍然十分巨大,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深化”体现在改革必须破除表面壁垒,突破利益阶层,“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全面”体现在深化改革不仅要深入到经济方面,也将大刀阔斧地对政治方面的利益集团进行改革,对民主政治、法治建设和社会民生建设制定完善的改革要求,并付诸实施。
第一,经济方面的改革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更好地决定作用。目前中国改革处在关键期,改革要想纵深发展就必须突破利益阶层的阻挠,让市场充分发挥它的资源配置作用。十五大提出要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十六大提出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十七大提出要努力在制度层面上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到十八大进一步提出要在更大程度上在更大范围内从制度层面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从以上趋势可以看出,市场在中国的改革中一步一步地在发挥更大的作用,处于更紧迫的位置,但都没有明确提出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全面深化改革”则提出了要更加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从“基础性作用”转变为“决定性作用”,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改革。
第二,社会方面的改革要使公平正义取得实质性突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城乡差距开始扩大的历史,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对社会公平问题的关注也往往掩盖。但如今在我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经济转型改革的要求更加迫切的背景下,社会公平公正的问题开始愈发凸显出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公平正义取得实质性突破,社会改革不能停留在表面,必须深入社会中心,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只有切实地改进与推动社会公共服务改革,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卫生、户籍管理等问题,才能凝聚一心,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三,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产权明晰的问题。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取得税收收入和搞政绩工程,招商引资时通常过度压低工业土地价格,致使很多地方产能过剩,极大地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引起了群众的不满。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明晰产权,包括公有产权、私有产权、国有产权都要明晰。十八大把“生态环境”加入“五位一体”的布局之后,深化改革的内容范围进一步扩大。
3.全面依法治国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科学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郑重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时隔17年,我国的依法治国方略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得到完善,十八届四中全会为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设计出宏伟蓝图。
第一,提出了由五个体系集成的法治体系,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五个体系相互关联、相互衔接、相互融合、连为一体,构成一个法治总系统,完善了我国法治社会的基本框架。
第二,明确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以法治来实现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坚持政治正确、理论正确、方向正确的道路,突出强调法治理论的价值功能,增强了法治实践决策和行动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预测性。
第三,在法治理念上,强调要在社会中树立全民的法治信仰,实现从最初的法律意识到全民守法再到法治信仰的升级与提升。20世纪80年代,提出要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树立全民守法的意识,再到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树立全民法治信仰,实现了两次根本飞跃。
法治社会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从十五大开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全面依法治国”的跨越是空前的,对我们今后如何建设法治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全面从严治党
十八大以来,党的新一届领导人在党的建设,党的组织、作风、思想问题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对待反腐采取“零容忍”的态度,抓出了一批危害党的先进性、腐化社会的党内腐败分子,为党的廉政建设和重振社会风气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党内存在的问题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必须要时刻警惕、常抓不懈。在“四个全面”中提出“全面从严治党,说明党内建设的反腐工作在以前的基础上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反腐的规模、党中央反腐的决心、反腐工作的部署都在不断增强并不断完善。
综上所述,“四个全面”的重要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具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和光荣的历史传统,是我们党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得出的新的理论成果,它符合我国的发展实际,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全新历史时刻的重要方针和理论指南。
(责任编辑 矫海霞)